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金融学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方式,进而研究资产的价格决定问题。行为金融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的挑战。随着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各国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显得突出。本文采用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做了系统的分析,用行为金融理论解决现实金融问题。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有效市场;风险;VaR;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的核心。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管理方面的新的挑战。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行为金融学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主流所接受。那么,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在商业银行中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
就目前的研究的现状而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金融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立足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订,经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之中,以提高金融学对金融现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行为金融学的提出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Vernon L.Smith,2002年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们,以表彰“把心理学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
较之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特点主要在于有限理性、预期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有限理性
行为金融学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的行为中,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金融市场中的人也不是传统金融学中“经济人”,而是具有社会人的特征的“投资人”。每一个现实的投资人都不是完整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受制外部环境,更会受到自身固有的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中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化的痕迹,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基于此种预设,非理性投资者可能长期存在于金融市场并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因而传统的金融理论的“市场选择“机制的结果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2、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会更加讨厌风险,而在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减缓。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
3、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传统的基于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金融产品组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价机制。在CAPM中市场中的所有投资者都被假定为只关心投资收益和投资协方差的理性人。行为金融学认为,并非所有的投资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决策支持信息,也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能够按照完全理性的方式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策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在使用信息时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错误。这种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实际中市场价格会偏离CAPM模型中给出的“理论水平”。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提供了一个度量心理认知偏差对价格偏差的影响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如何把定价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加以量化的框架。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银行风险主要包含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行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在目前经济转轨的局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一般风险,也有因机制转换中制度空缺引发的特殊风险。如信用风险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商业银行的个别风险,而在我国却表现出较强的系统风险的特征。
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在当代金融创新的新过程中,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行信用形式得以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个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程序上做出了规定,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和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有效手段。但是这些风险评估的方法简陋粗糙,仅仅使用主观分析和传统财务比率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还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换句话说,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信用风险分析系统的条件下,国有银行因自身信贷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资产仍占40%以上,即说明我国现有的风险分析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的需求,更不要说至今为止,商业银行从未建立起一套能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的分析方法和防范机制。
三、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建立完整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包含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并且是全程的、全面的和动态的风险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虽然各自研究风险的角度不同,也各自具有自身的衡量、监测和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在这里,我们采用VaR方法予以研究。VaR方法是在金融风险愈来愈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背景下,运用规范的统计分析技术全面衡量风险的方法,也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所倡导的现代主流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VaR指在一定的持有期,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的损失。其定义为
其中R是描述投资收益率的随机变量,
是概率密度函数,置信水平为c。我们认为
满足正态分布,因此最后
σ是指
的标准差,α是指在正态分布下对应的c的值。
我们所要建立的风险管理系统就是要运用VaR方法的方法,准确的计算出各种风险在一定时期内的VaR值,并给决 策者针对具有不同的VaR值的风险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的建议。
1、设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分配各个指标的加权。
评估指标的设立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来确定,但无论是何种风险,其评估指标一定要选取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量性的因素。也就是要准确的定位
中的R,设立正确的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以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出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中投资人具有有限理性的特点,信贷市场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容易出现“羊群行为”的。“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典型的金融异象,是指投资人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比如现在国有四大银行80%的贷款只给了国有大企业,而那些非国有的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了国有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商业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指标则应加上银行信贷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银行与借贷者的信息的不对称等指标,而不仅仅只是传统的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
所以此时的R其实是一组不相关的(r1,r2,r3,…)。其中r1代表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r2代表银行信贷决策者的认知能力,……等等,而(pi为加权)
2、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确定有规则的、详细的、机械的和程式的风险度量。
在确定了风险的指标体系后,我们则希望能将各个指标量化后根据一定的模型来进行计算,而最后得出所需要的,较真实的反映风险水平的风险值。在这里我们要选用行为金融学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风险的度量问题,利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的理论来确定的作用关系。
以市场风险为例,我们首先确认其指标包含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但是在对这些指标在进行加权计算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所谓的“有效价格水平”,即会存在“异常”收益。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度量是这些指标的价格一定是要考虑到市场中不仅存在知情交易者,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的行为,正是这两组交易者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收益率。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来进行资产选择。因此为了很好在风险的度量中体现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我们引进了期望异常收益
和β系数,因此整个VaR值变成了
进而得出vaR=βσ*a
σ是指fi(ri)的标准差的加权和,fi(ri)是ri的概率密度函数,a是指在正态分布下对应的c的值,而p指加入期望异常收益后对标准差的修正β<=1,若β=1则正好满足传统的VaR的值。
3、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合理的风险临界值。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会根据其最后计算所得的风险值做出风险等级的划分。在这里,我们仍然要采用行为金融学的方法,得出不同与传统的风险等级的划分模式。所谓的风险临界值就是商业银行的投资者需要对风险进行不同程度的监控和处理的一个或几个边缘风险值。根据预期理论的支持,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则对于同一个风险值,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的投资者其风险的等级应该是不同的。例如在商业银行整体是盈利的情况下,其应表现出风险偏好行为,因此其风险等级的划分也就可以考虑加大风险的临界值,只是对于其风险值过大的风险加以监测和控制。而相反,如果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则其风险的临界值就应该及时的调小,以加强风险监控。
4、合理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有效风险处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理方法包含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我们根据所制定的不同的临界值来确定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法,其基本原则是既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又要合理使用银行资金。如当信用风险出现超过一定的风险值后,应当积极的采用包括调整偿还进度、鉴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来加以纠正。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随着现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各个商业银行把风险管理也逐步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金融研究中也有不少的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是从研究成果偏重从宏观政策管理角度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形成机制,或从体制和制度的变迁方面看待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过程,很少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人手,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而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风险管理的领域有得到了很好的实证。因此本文就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力图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有效市场;风险;VaR;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的核心。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管理方面的新的挑战。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行为金融学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主流所接受。那么,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在商业银行中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
就目前的研究的现状而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金融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立足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订,经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之中,以提高金融学对金融现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行为金融学的提出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Vernon L.Smith,2002年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们,以表彰“把心理学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
较之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特点主要在于有限理性、预期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有限理性
行为金融学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的行为中,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金融市场中的人也不是传统金融学中“经济人”,而是具有社会人的特征的“投资人”。每一个现实的投资人都不是完整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受制外部环境,更会受到自身固有的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中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化的痕迹,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基于此种预设,非理性投资者可能长期存在于金融市场并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因而传统的金融理论的“市场选择“机制的结果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2、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会更加讨厌风险,而在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减缓。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
3、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传统的基于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金融产品组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价机制。在CAPM中市场中的所有投资者都被假定为只关心投资收益和投资协方差的理性人。行为金融学认为,并非所有的投资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决策支持信息,也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能够按照完全理性的方式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策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在使用信息时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错误。这种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实际中市场价格会偏离CAPM模型中给出的“理论水平”。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提供了一个度量心理认知偏差对价格偏差的影响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如何把定价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加以量化的框架。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银行风险主要包含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行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在目前经济转轨的局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一般风险,也有因机制转换中制度空缺引发的特殊风险。如信用风险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商业银行的个别风险,而在我国却表现出较强的系统风险的特征。
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在当代金融创新的新过程中,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行信用形式得以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个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程序上做出了规定,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和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有效手段。但是这些风险评估的方法简陋粗糙,仅仅使用主观分析和传统财务比率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还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换句话说,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信用风险分析系统的条件下,国有银行因自身信贷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资产仍占40%以上,即说明我国现有的风险分析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的需求,更不要说至今为止,商业银行从未建立起一套能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的分析方法和防范机制。
三、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建立完整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包含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并且是全程的、全面的和动态的风险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虽然各自研究风险的角度不同,也各自具有自身的衡量、监测和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在这里,我们采用VaR方法予以研究。VaR方法是在金融风险愈来愈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背景下,运用规范的统计分析技术全面衡量风险的方法,也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所倡导的现代主流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VaR指在一定的持有期,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的损失。其定义为
其中R是描述投资收益率的随机变量,
是概率密度函数,置信水平为c。我们认为
满足正态分布,因此最后
σ是指
的标准差,α是指在正态分布下对应的c的值。
我们所要建立的风险管理系统就是要运用VaR方法的方法,准确的计算出各种风险在一定时期内的VaR值,并给决 策者针对具有不同的VaR值的风险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的建议。
1、设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分配各个指标的加权。
评估指标的设立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来确定,但无论是何种风险,其评估指标一定要选取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量性的因素。也就是要准确的定位
中的R,设立正确的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以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出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中投资人具有有限理性的特点,信贷市场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容易出现“羊群行为”的。“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典型的金融异象,是指投资人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比如现在国有四大银行80%的贷款只给了国有大企业,而那些非国有的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了国有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商业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指标则应加上银行信贷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银行与借贷者的信息的不对称等指标,而不仅仅只是传统的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
所以此时的R其实是一组不相关的(r1,r2,r3,…)。其中r1代表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r2代表银行信贷决策者的认知能力,……等等,而(pi为加权)
2、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确定有规则的、详细的、机械的和程式的风险度量。
在确定了风险的指标体系后,我们则希望能将各个指标量化后根据一定的模型来进行计算,而最后得出所需要的,较真实的反映风险水平的风险值。在这里我们要选用行为金融学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风险的度量问题,利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的理论来确定的作用关系。
以市场风险为例,我们首先确认其指标包含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但是在对这些指标在进行加权计算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所谓的“有效价格水平”,即会存在“异常”收益。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度量是这些指标的价格一定是要考虑到市场中不仅存在知情交易者,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的行为,正是这两组交易者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收益率。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来进行资产选择。因此为了很好在风险的度量中体现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我们引进了期望异常收益
和β系数,因此整个VaR值变成了
进而得出vaR=βσ*a
σ是指fi(ri)的标准差的加权和,fi(ri)是ri的概率密度函数,a是指在正态分布下对应的c的值,而p指加入期望异常收益后对标准差的修正β<=1,若β=1则正好满足传统的VaR的值。
3、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合理的风险临界值。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会根据其最后计算所得的风险值做出风险等级的划分。在这里,我们仍然要采用行为金融学的方法,得出不同与传统的风险等级的划分模式。所谓的风险临界值就是商业银行的投资者需要对风险进行不同程度的监控和处理的一个或几个边缘风险值。根据预期理论的支持,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则对于同一个风险值,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的投资者其风险的等级应该是不同的。例如在商业银行整体是盈利的情况下,其应表现出风险偏好行为,因此其风险等级的划分也就可以考虑加大风险的临界值,只是对于其风险值过大的风险加以监测和控制。而相反,如果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则其风险的临界值就应该及时的调小,以加强风险监控。
4、合理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有效风险处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理方法包含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我们根据所制定的不同的临界值来确定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法,其基本原则是既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又要合理使用银行资金。如当信用风险出现超过一定的风险值后,应当积极的采用包括调整偿还进度、鉴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来加以纠正。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随着现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各个商业银行把风险管理也逐步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金融研究中也有不少的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是从研究成果偏重从宏观政策管理角度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形成机制,或从体制和制度的变迁方面看待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过程,很少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人手,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而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风险管理的领域有得到了很好的实证。因此本文就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力图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