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同此目标相适应,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色。这也决定了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任务的特色,即综合化、专业化、实践化明确,“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反思
现实中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因为对自身定位不准,模糊了其核心内涵的要求,又因为生源、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与运用等实际原因,最终既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理想目标,也无法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相提并论。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差,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因此,在多数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堂上,存在初中文化补习与高中新知识学习并存的局面,使教学活动无法按大纲计划有序进行。其二,职业院校文化课时较少,很多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只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其三,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墨守陈规现象普遍,教师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滋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四,教材单一,内容陈旧,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太远。其五,考查方式单调偏颇,重知识不重能力。
两相对照,可以发现:理想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而现实中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只有枯燥的知识传授。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不能不引起反思,沉迷于知识灌输的语文教学是无望的,只有走向生活,语文教学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走向生活——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理性追求
众所周知,教育是塑造和发展人的活动。在教育过程当中,只有当所教的知识真正被所学者理解了的时候,它才能够变成学习者个人的东西,成为其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运用。同样,要实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理想,单凭教师枯燥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些生硬的知识是办不到的。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和学生主体实际,以“走向生活”为重要途径,以实现“理解”为最终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为主并综合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其中,“综合”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融合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运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由课堂到生活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对象生活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力图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语文课堂生活与学生课外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积极自主的语文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培养、知情意行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突破教材的局限,放眼生活,确定生活化的探究主题,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以下内容:
(1)立足文本,架起语文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以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立足文本,本着构建学生心灵的目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也能够主动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渴望以及学生的审美标准,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文本与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和学生共鸣,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分歧能够因势利导,使符合教学要求的观念能被学生愉快地理解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文本的巨大文化内涵。另外,教师还要认真选择、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结合其适宜的主题和情境,寻找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导、组织学生在大主题中找到生活化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兴趣。
(2)面向生活,搭建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平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学习和运用语文。例如,以“父母亲的爱”、“家庭成员的故事”等主题开展活动,不仅能够巩固相关语文知识,而且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敦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沟通,学会理解父母懂得感恩。教师也可以适当结合各种各样的校园生活来确立探究主题,开展诸如“为建设文明校园出谋划策”、“采访校园明星”、“我来当个小通讯员”等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更加丰富,如模拟招聘市场、走访英雄人物、考察当地风俗、参观风景名胜等。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发现学生关注和关心的主题,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促进语文生活化探究主题的生成。
2.学习过程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也禁锢了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种禁锢,沟通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堂内外,沟通文本与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细心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网络信息、书本读物的浏览或对家庭、校园、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去了解他们所探究的主题,或姓名、或广告、或店名、或标语等,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上网、阅读、逛街等去收集相关信息,和小组同学交流,筛选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讨论确定展示方式。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只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因为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但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思考和自由交流的乐趣,品味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制作、表达、书写、交际等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让语文学习自然融入学生生活的目的,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有趣有效。
3.学习评价生活化
语文学习活动的结果,一般是某种形式的“作品”,如一篇演讲稿或一次演讲活动、一个剧本或一次演出、一篇调查报告或一张张充满感情的画等。进行相关学习评价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并且能够自觉走出文本,实现与生活融合,在展示过程中表现自己卓越的语文综合素养。
不再是一张试卷出成绩,一个分数见高低,而是要把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评价理念贯彻到日常的课堂及生活中去,试卷成绩只作为一个参考,真正体现素养高低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在评价中,还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并提倡多角度评价同一个学生,体现语文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放远目光,注目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毫无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技师学院)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反思
现实中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因为对自身定位不准,模糊了其核心内涵的要求,又因为生源、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与运用等实际原因,最终既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理想目标,也无法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相提并论。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差,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因此,在多数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堂上,存在初中文化补习与高中新知识学习并存的局面,使教学活动无法按大纲计划有序进行。其二,职业院校文化课时较少,很多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只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其三,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墨守陈规现象普遍,教师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滋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四,教材单一,内容陈旧,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太远。其五,考查方式单调偏颇,重知识不重能力。
两相对照,可以发现:理想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而现实中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只有枯燥的知识传授。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不能不引起反思,沉迷于知识灌输的语文教学是无望的,只有走向生活,语文教学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走向生活——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理性追求
众所周知,教育是塑造和发展人的活动。在教育过程当中,只有当所教的知识真正被所学者理解了的时候,它才能够变成学习者个人的东西,成为其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运用。同样,要实现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理想,单凭教师枯燥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些生硬的知识是办不到的。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和学生主体实际,以“走向生活”为重要途径,以实现“理解”为最终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为主并综合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其中,“综合”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融合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运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由课堂到生活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对象生活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力图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语文课堂生活与学生课外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积极自主的语文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培养、知情意行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突破教材的局限,放眼生活,确定生活化的探究主题,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以下内容:
(1)立足文本,架起语文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以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立足文本,本着构建学生心灵的目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也能够主动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渴望以及学生的审美标准,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文本与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和学生共鸣,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分歧能够因势利导,使符合教学要求的观念能被学生愉快地理解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文本的巨大文化内涵。另外,教师还要认真选择、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结合其适宜的主题和情境,寻找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导、组织学生在大主题中找到生活化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兴趣。
(2)面向生活,搭建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平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学习和运用语文。例如,以“父母亲的爱”、“家庭成员的故事”等主题开展活动,不仅能够巩固相关语文知识,而且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敦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沟通,学会理解父母懂得感恩。教师也可以适当结合各种各样的校园生活来确立探究主题,开展诸如“为建设文明校园出谋划策”、“采访校园明星”、“我来当个小通讯员”等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更加丰富,如模拟招聘市场、走访英雄人物、考察当地风俗、参观风景名胜等。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发现学生关注和关心的主题,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促进语文生活化探究主题的生成。
2.学习过程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也禁锢了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种禁锢,沟通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堂内外,沟通文本与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细心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网络信息、书本读物的浏览或对家庭、校园、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去了解他们所探究的主题,或姓名、或广告、或店名、或标语等,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上网、阅读、逛街等去收集相关信息,和小组同学交流,筛选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讨论确定展示方式。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只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因为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但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思考和自由交流的乐趣,品味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制作、表达、书写、交际等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让语文学习自然融入学生生活的目的,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有趣有效。
3.学习评价生活化
语文学习活动的结果,一般是某种形式的“作品”,如一篇演讲稿或一次演讲活动、一个剧本或一次演出、一篇调查报告或一张张充满感情的画等。进行相关学习评价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并且能够自觉走出文本,实现与生活融合,在展示过程中表现自己卓越的语文综合素养。
不再是一张试卷出成绩,一个分数见高低,而是要把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评价理念贯彻到日常的课堂及生活中去,试卷成绩只作为一个参考,真正体现素养高低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在评价中,还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并提倡多角度评价同一个学生,体现语文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放远目光,注目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毫无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