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策略是重点研究“如何教”一类的问题,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评测等一系列有助于最优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工作方式。本文侧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学生水平、知识内容、学习反馈、教师能力诸方面探讨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及其内容。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不应停留在模式的表面层次,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模式的具体构成和相关的细节问题。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1.1就认知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①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②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还必须注意横向迁移,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③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識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1.2就情感目标而言,涉及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需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方可“潜移默化”。因此,情感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①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内化”成品质。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1.3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①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②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③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2.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化学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2.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当少量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为什么不下沉,反而浮在水面上激烈反应并熔成小球?”“硝酸铅固体加热分解得到的混合气体中氧气仅占20%,但为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即可立即复燃?”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2.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
2.3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3.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教学设计要适度,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具体操作上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策略上要各有侧重,在此不再赘言。
4.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此外,对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也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5.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5.1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5.2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5.3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当测验告知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学习“症结”时,可根据测验提供的问题序列进行“定位”并查找原因,继而有指向性地实施矫正训练策略。当测验所反映的是思路或方法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必须结合问题,引导学生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思维路径,在求异、求简、求新和思维变通性上下功夫,使他们形成明确的观念:许多化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粗读题目即将思路“固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只有仔细审辨、上下连贯,灵活运用化学原理,方可找到最优思路。
6.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高潮。
总之,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展开的,“教无定法”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和相近水平的学生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同一教师选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化学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 15页.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不应停留在模式的表面层次,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模式的具体构成和相关的细节问题。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1.1就认知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①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②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还必须注意横向迁移,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③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識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
1.2就情感目标而言,涉及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需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方可“潜移默化”。因此,情感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①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内化”成品质。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1.3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①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②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③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2.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化学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2.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当少量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为什么不下沉,反而浮在水面上激烈反应并熔成小球?”“硝酸铅固体加热分解得到的混合气体中氧气仅占20%,但为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即可立即复燃?”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2.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
2.3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3.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教学设计要适度,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具体操作上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策略上要各有侧重,在此不再赘言。
4.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此外,对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也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5.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5.1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5.2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5.3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当测验告知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学习“症结”时,可根据测验提供的问题序列进行“定位”并查找原因,继而有指向性地实施矫正训练策略。当测验所反映的是思路或方法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必须结合问题,引导学生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思维路径,在求异、求简、求新和思维变通性上下功夫,使他们形成明确的观念:许多化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粗读题目即将思路“固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只有仔细审辨、上下连贯,灵活运用化学原理,方可找到最优思路。
6.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高潮。
总之,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展开的,“教无定法”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和相近水平的学生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同一教师选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化学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 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