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突破机械记忆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做了一些尝试,就是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这样才能感受屈辱,以史为鉴,树立振兴中华的情感。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都不够,笔者认为,其实学生情感没有激发出来跟老师的提问有一定关系。问题设置难了,学生回答不出,课堂沉闷,情感怎么激发?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情感能激发吗?那么提问技巧跟学生情感的激发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一下。
一、有效提问促进情感体验实际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上;能够引导他们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能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最大的激发。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二、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太多。一节课共40分钟,教师提问能多达上百次,还不包括重复的提问。在这些问题中,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居多,比如:代表性问题有:“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而探索类的和发散性的问题相对较少或者生成质量较薄弱。
2.无效问题较多。如教师在讲述“普林西普与一战的关系”时,出示了两种观点。观点一:普林西普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观点二:普林西普无须承担一战爆发的责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执教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回答此问题,而是以此为跳板出示图表,让学生比较当时英国和德国的工业产量和殖民地位置,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
3.问题设计重复,简单问题反复问,设置缺乏梯度。
4.教师在理答方式上大多数在重复学生答案。
5.非预设性生成被边缘化,学生思维空间被压缩。如在讲述一战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时,执教老师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因而给学生留下的自由的思考的时空不够,动态的生成也就失去了保证。
6.由于课堂容量大,再加上花在讲解上的时间过多,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而且还拖堂几分钟,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所感所得的机会,情感体验受到限制。
三、问题解决策略
(一)课堂的有效提问要体现有效教学的重心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应是互动式的,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讲授,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能否处在一个互动式的状态,这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目前我们的历史与社会人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数量过多,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朝着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提出的问题尽量要明确而具体,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此外还应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二)寻找问题的“兴趣点”从而调动与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多种,联系生活实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有话讲且愿意讲,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如在讲述法西斯的暴行时让学生谈感受,有学生讲到“我们要热爱和平,不想看到战争,然后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教师立刻提问到:“那么我们今天的世界,大家觉得太平吗?和平吗?”而且还提问:“作为中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和平做出什么努力?”在这样的提问过后,学生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逐步地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三)问题的呈现对学生而言应具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老师要尽少提“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这样没有“思维含量”的提问使学生缺少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和情感的激发。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减少无效提问,尤其是追问过程中的无效提问,适时利用“契机”进行创新性和发散性问题的提问。
(四)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得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
考虑到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反应速度等的差异,为此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合理地提出并安排问题。问题设置思路明确,有层次感,过度自然;问题设置语言精炼,简洁明了;问题达成的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情感动机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另外,教师要扩大提问范围,尽量覆盖全班,顾及到更多学生,不能总是提问同样的几个学生。所以,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提问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强调艺术性,融入教师的情感
课堂有效地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回答。如教师提问时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地把问题表达清楚,一是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思维,还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样的提问要远远好于平平淡淡的提问。所以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和感情的投入。
(六)课堂提问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无论课堂提问怎样设计,无论学生的情感激发有多深厚,课堂气氛有多活跃,最终还是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归宿。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
一、有效提问促进情感体验实际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上;能够引导他们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能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最大的激发。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二、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太多。一节课共40分钟,教师提问能多达上百次,还不包括重复的提问。在这些问题中,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居多,比如:代表性问题有:“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而探索类的和发散性的问题相对较少或者生成质量较薄弱。
2.无效问题较多。如教师在讲述“普林西普与一战的关系”时,出示了两种观点。观点一:普林西普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观点二:普林西普无须承担一战爆发的责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执教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回答此问题,而是以此为跳板出示图表,让学生比较当时英国和德国的工业产量和殖民地位置,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
3.问题设计重复,简单问题反复问,设置缺乏梯度。
4.教师在理答方式上大多数在重复学生答案。
5.非预设性生成被边缘化,学生思维空间被压缩。如在讲述一战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时,执教老师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因而给学生留下的自由的思考的时空不够,动态的生成也就失去了保证。
6.由于课堂容量大,再加上花在讲解上的时间过多,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而且还拖堂几分钟,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所感所得的机会,情感体验受到限制。
三、问题解决策略
(一)课堂的有效提问要体现有效教学的重心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应是互动式的,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讲授,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能否处在一个互动式的状态,这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目前我们的历史与社会人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数量过多,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朝着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提出的问题尽量要明确而具体,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此外还应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二)寻找问题的“兴趣点”从而调动与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多种,联系生活实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有话讲且愿意讲,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如在讲述法西斯的暴行时让学生谈感受,有学生讲到“我们要热爱和平,不想看到战争,然后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教师立刻提问到:“那么我们今天的世界,大家觉得太平吗?和平吗?”而且还提问:“作为中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和平做出什么努力?”在这样的提问过后,学生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逐步地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三)问题的呈现对学生而言应具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老师要尽少提“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这样没有“思维含量”的提问使学生缺少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和情感的激发。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减少无效提问,尤其是追问过程中的无效提问,适时利用“契机”进行创新性和发散性问题的提问。
(四)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得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
考虑到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反应速度等的差异,为此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合理地提出并安排问题。问题设置思路明确,有层次感,过度自然;问题设置语言精炼,简洁明了;问题达成的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情感动机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另外,教师要扩大提问范围,尽量覆盖全班,顾及到更多学生,不能总是提问同样的几个学生。所以,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提问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强调艺术性,融入教师的情感
课堂有效地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回答。如教师提问时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地把问题表达清楚,一是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思维,还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样的提问要远远好于平平淡淡的提问。所以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和感情的投入。
(六)课堂提问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无论课堂提问怎样设计,无论学生的情感激发有多深厚,课堂气氛有多活跃,最终还是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归宿。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