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分析制约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将“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思想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潮,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树立融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课程改革 学生体质
2006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会议通过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时,我国亿万学生在同一时刻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同年5月,在总结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命名、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短短的半年时间,从国务院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系列政策、措施、活动和标准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和政府要下大力度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决心,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1.1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进一步下降。具体表现在:(1)在7岁至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2)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 67%,初中生58. 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 68%。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第二位。(3)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 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
1.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和成才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就业压力大的社会背景下,使“应试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难以避免的顽疾:教学、考试、招生等人才培养环节整体上与素质教育理念不匹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缺失对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观念、体育认知与技能、行为与习惯等方面造成了大量的遗留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体力劳动减少,环境、气候恶化等引发了对健康的威胁,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行为。经过对我校08级新生的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高达70%的大学新生都存在对体育项目的不了解,体育基本素质和能力较差等问题。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漠,缺乏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1.2.2体育教学体制内部制约的因素
基础體育教学缺失的问题,必将在一定的时期内影响体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教育结果的延续性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补课,既要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还要达到学校体育的目标,这无疑加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狭隘的体育课程观念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形式,仅靠每周一次或两次的体育课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基本目标,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与经费不能长期保障。
目前,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且任务繁杂,工作缺乏合理明确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体育教师绩效评定体系和职称评审要求,体育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得不到体现,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然以竞技性为主要特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教学中缺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应指导和措施,学生对测试的目的认识不足,以追求达标率为目标。
2 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策略
2.1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迅速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组织、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气氛。要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要结合校工会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身运动,在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带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2.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从体育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各个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挖掘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潜力,加大健康促进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学校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加大资金、师资、条件设施等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尽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3整合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建立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解决长久以来课外锻炼时间被挤占,而校内外竞赛仅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现状。只有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到日常的课程中形成模式,才能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并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能力产生根本的影响。以整体的课程观来构建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应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突破点。
2.4以体育教学为基本平台,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
首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其次,改革原有的“教师为主体、考试为目的”的上课制度,真正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为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应有功效,学校要加快体育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在保障正常上课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团队,为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上一轮课程结束前,体育教师给学生讲授不同项目体育运动的特点、适宜的人群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依据个人的体质和爱好自由选课;彻底改变以往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不良局面。
2.5建立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
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课外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真正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确保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各级各类学校在继承“两操一课”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明文规定除当天开设体育课的班级外,其他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
2.6建立与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强化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检验、反馈与激励的综合作用
建立以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为双要素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应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以减少重复测验的次数。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并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改善状况的追蹤和督导的制度。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应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并参与学生在校的综合评定中,成为学生评“三好”与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把评价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启发、探讨式的评价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使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建立基本的评价的能力,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宣传的形式,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由于它直接指向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应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方面。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舆论氛围的有利时机,切实纠正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实效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刘鹏.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报告中的讲话[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6.
[3]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8.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课程改革 学生体质
2006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会议通过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时,我国亿万学生在同一时刻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同年5月,在总结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命名、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短短的半年时间,从国务院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系列政策、措施、活动和标准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和政府要下大力度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决心,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1.1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进一步下降。具体表现在:(1)在7岁至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2)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 67%,初中生58. 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 68%。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第二位。(3)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 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
1.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和成才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就业压力大的社会背景下,使“应试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难以避免的顽疾:教学、考试、招生等人才培养环节整体上与素质教育理念不匹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缺失对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观念、体育认知与技能、行为与习惯等方面造成了大量的遗留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体力劳动减少,环境、气候恶化等引发了对健康的威胁,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行为。经过对我校08级新生的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高达70%的大学新生都存在对体育项目的不了解,体育基本素质和能力较差等问题。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漠,缺乏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1.2.2体育教学体制内部制约的因素
基础體育教学缺失的问题,必将在一定的时期内影响体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教育结果的延续性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补课,既要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还要达到学校体育的目标,这无疑加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狭隘的体育课程观念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形式,仅靠每周一次或两次的体育课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基本目标,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与经费不能长期保障。
目前,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且任务繁杂,工作缺乏合理明确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体育教师绩效评定体系和职称评审要求,体育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得不到体现,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然以竞技性为主要特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教学中缺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应指导和措施,学生对测试的目的认识不足,以追求达标率为目标。
2 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策略
2.1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迅速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组织、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气氛。要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要结合校工会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身运动,在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带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2.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从体育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各个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挖掘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潜力,加大健康促进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学校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加大资金、师资、条件设施等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尽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3整合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建立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解决长久以来课外锻炼时间被挤占,而校内外竞赛仅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现状。只有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到日常的课程中形成模式,才能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并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能力产生根本的影响。以整体的课程观来构建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应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突破点。
2.4以体育教学为基本平台,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
首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其次,改革原有的“教师为主体、考试为目的”的上课制度,真正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为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应有功效,学校要加快体育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在保障正常上课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团队,为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上一轮课程结束前,体育教师给学生讲授不同项目体育运动的特点、适宜的人群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依据个人的体质和爱好自由选课;彻底改变以往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不良局面。
2.5建立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
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课外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真正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确保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各级各类学校在继承“两操一课”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明文规定除当天开设体育课的班级外,其他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
2.6建立与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强化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检验、反馈与激励的综合作用
建立以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为双要素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应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以减少重复测验的次数。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并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改善状况的追蹤和督导的制度。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应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并参与学生在校的综合评定中,成为学生评“三好”与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把评价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启发、探讨式的评价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使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建立基本的评价的能力,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宣传的形式,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由于它直接指向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应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方面。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舆论氛围的有利时机,切实纠正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实效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刘鹏.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报告中的讲话[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6.
[3]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8.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