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影响中职教师工作的因素,并根据教师工作的实践,提出了自己面对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困境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理解;强制;赏罚分明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提高師德师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显得十分重要,而好的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在强烈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事业心上狠下功夫。
我们学校作为一个中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作为一个一线的普通教师,在认真学习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等的法律法规,并基于对我们本校学生的了解,有了如下的体会:
综合起来,先从源头来看,我们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精力十分旺盛,加上现代人很多都信仰缺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难以找到自己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首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理解他们,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尽量掌握他们的想法;其次,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是我来这里念书,希望从这里获得些什么,恐怕最首要的就是毕业以后立足社会的资本,即一技之长,以及着手解决问题的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或者对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当然学生社团确实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从不同方向去引导他们;再次,如果总是从负面的角度去强调问题,或许最终事情正好会向着你不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比如说:让别人帮你买钢笔,如果你一直强调不要买黑色的,最终买回来的通常就是黑色的)还是应该多强调该做到的事情。
其次,要对学生赏罚分明,所谓赏罚分明,罚固然不可或缺,赏当然也不能少。很多同学无论是成绩突出也好,体育突出也好,人际协调能力强,或者是学生干部及学生会成员等工作认真负责的,也应经常表扬(个人觉得表扬也要避免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老师对学生在任何一个方面真心的认可,学生表面虽然无所谓,内心还是会很感动的。即使你发了奖金或者奖品给学生,而没有让他感受到你的认可,往往起不到希望的效果。多数学生有时候故意与老师作对,也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要善于发现表现不是太好的学生的闪光点,并常常对其进行放大,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管理,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更多的是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老师只要不要过于家长意志,不作解释强制他们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而是细致讲解各种利弊,他们还是能够理解的。也可以应用约定法来培养学生。在运用约定法时,班主任可以和学生共同许下诺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兑现自己的承诺,最终的目标是帮助中职生更好发展。[1]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接触,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进行熏陶。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学校、爱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不再是简单的提口号、搞形式,而是时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爱国与自身的关系,把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2]
当然也不排除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强制手段还是很必要的,就如同当大家的自律程度还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强制车辆在人行道礼让行人就显得十分有效了。同样对学生的要求与规定,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足够细化,奖惩方式也应具体,容易执行。针对我近几年的观察来看,目前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睡觉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固然可以对其加以制止,但是同一堂课上还会反复发生,如果频繁制止,会打断教学的思路,也会影响教学的进度。针对课堂上不认真的同学,可以集中起来,由专门的老师负责统一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严厉的制度固然重要,执行的力度则更重要,有法可依还必须有法必依,不然就仅仅只是一纸空文了。还要尽量避免出现“相同状况,不同处理”而导致的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并且管理学生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时松时紧,特别是要有时效性。迟来的惩戒对学生已经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了。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按照校纪校规进行相应的处理,不仅对他个人,而且对别的同学也有很好的震慑作用。
对于真的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外,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教育而使之改变的,坏苹果原理也就体现出来了,该让其去接受更适合他的教育的同学,要及时放他走,不然坏习惯的传染往往最后难以控制。
总之,我觉得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最好不要像防贼一般,使其心生叛逆,或者感觉完全无法适应而更加放任自己;也不可像羔羊一般柔和,使其没有警戒心,过于肆无忌惮。所谓张弛有度,需要大家共同去寻求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郑志飞.““约定”法在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时代汽车.03(2021):79-80.
[2]左晓军.“做好职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汽车维护与修理.02(2021):60-61.
作者简介:
王洁妍(1980年1月),女,籍贯:云南玉溪人,汉族,现职称:二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本科,在学生处任职,并从事一线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职生;理解;强制;赏罚分明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提高師德师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显得十分重要,而好的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在强烈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事业心上狠下功夫。
我们学校作为一个中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作为一个一线的普通教师,在认真学习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等的法律法规,并基于对我们本校学生的了解,有了如下的体会:
综合起来,先从源头来看,我们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精力十分旺盛,加上现代人很多都信仰缺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难以找到自己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首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理解他们,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尽量掌握他们的想法;其次,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是我来这里念书,希望从这里获得些什么,恐怕最首要的就是毕业以后立足社会的资本,即一技之长,以及着手解决问题的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或者对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当然学生社团确实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从不同方向去引导他们;再次,如果总是从负面的角度去强调问题,或许最终事情正好会向着你不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比如说:让别人帮你买钢笔,如果你一直强调不要买黑色的,最终买回来的通常就是黑色的)还是应该多强调该做到的事情。
其次,要对学生赏罚分明,所谓赏罚分明,罚固然不可或缺,赏当然也不能少。很多同学无论是成绩突出也好,体育突出也好,人际协调能力强,或者是学生干部及学生会成员等工作认真负责的,也应经常表扬(个人觉得表扬也要避免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老师对学生在任何一个方面真心的认可,学生表面虽然无所谓,内心还是会很感动的。即使你发了奖金或者奖品给学生,而没有让他感受到你的认可,往往起不到希望的效果。多数学生有时候故意与老师作对,也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要善于发现表现不是太好的学生的闪光点,并常常对其进行放大,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管理,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更多的是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老师只要不要过于家长意志,不作解释强制他们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而是细致讲解各种利弊,他们还是能够理解的。也可以应用约定法来培养学生。在运用约定法时,班主任可以和学生共同许下诺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兑现自己的承诺,最终的目标是帮助中职生更好发展。[1]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接触,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进行熏陶。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学校、爱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不再是简单的提口号、搞形式,而是时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爱国与自身的关系,把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2]
当然也不排除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强制手段还是很必要的,就如同当大家的自律程度还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强制车辆在人行道礼让行人就显得十分有效了。同样对学生的要求与规定,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足够细化,奖惩方式也应具体,容易执行。针对我近几年的观察来看,目前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睡觉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固然可以对其加以制止,但是同一堂课上还会反复发生,如果频繁制止,会打断教学的思路,也会影响教学的进度。针对课堂上不认真的同学,可以集中起来,由专门的老师负责统一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严厉的制度固然重要,执行的力度则更重要,有法可依还必须有法必依,不然就仅仅只是一纸空文了。还要尽量避免出现“相同状况,不同处理”而导致的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并且管理学生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时松时紧,特别是要有时效性。迟来的惩戒对学生已经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了。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按照校纪校规进行相应的处理,不仅对他个人,而且对别的同学也有很好的震慑作用。
对于真的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外,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教育而使之改变的,坏苹果原理也就体现出来了,该让其去接受更适合他的教育的同学,要及时放他走,不然坏习惯的传染往往最后难以控制。
总之,我觉得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最好不要像防贼一般,使其心生叛逆,或者感觉完全无法适应而更加放任自己;也不可像羔羊一般柔和,使其没有警戒心,过于肆无忌惮。所谓张弛有度,需要大家共同去寻求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郑志飞.““约定”法在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时代汽车.03(2021):79-80.
[2]左晓军.“做好职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汽车维护与修理.02(2021):60-61.
作者简介:
王洁妍(1980年1月),女,籍贯:云南玉溪人,汉族,现职称:二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本科,在学生处任职,并从事一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