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新世纪后,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政府决定把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机制也进入了政府议程之中,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是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农村 社会保障 现状 建议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客观要求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这一进步,与长期以来政策法规对于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政策息息相关。历史与现实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对于工农城乡之间的发展的协调,是这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较好的处理工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的关系,经济社会才会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才不会受阻。进入新世纪后,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政府深刻的汲取了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决定把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同步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至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正式的纳入政府议程。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机制也进入了政府议程之中,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逐步为人所知。社会保障,即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仍在总人口比例中占到绝大多数,由于社会保障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是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安全、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情况,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要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保机制,目前主要有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福利几个部分组成,而其中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为引人关注。
西方发达发达国家在建立社会农村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之初,工业化程度一般都已较高,由于农村医疗保险这些国家农民少,所以他们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并没有单独的农村医疗保险。我国与西方国情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而由于政策的不平等倾斜,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偏低,承受不可预知风险的能力很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人口社会保障的主体。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人口收入不堪医疗重负。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而因病致困返贫现象更为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已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②
2、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逐步转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民养老日益由家庭养老型向社会养老型转变。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加之我国的特殊国情,关于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刻。虽然全国各地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和推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实际运行结果不尽如人意,暴露出很多现有农保制度的致命缺陷。
3、在政府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农村地区医疗消费文化的多样化,由政府部门直接运作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单靠政府力量,简单模仿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农保保障模式,很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更多的人平等的享受到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福利,需要我们提出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最大的制约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收入的制约,整个保障机制的绝大多数资金必须来自其它途径,而政府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拨出的资金是其主要的来源,虽然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受制于农村人口的基数,如果参照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基准来制定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标准,整个财政体系将不堪重负。结合我国社保机制现状,笔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鉴西方经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运作多年,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参考他们的成功经验。建议我国政府在参考我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制定出相似的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由政府举办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最大范围的收集社会资金,而对于农村人口的参保,更可以制定更为灵活多样的政策。一是定期交费,在收入比较稳定或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如乡镇企业可按月、按季交纳保费,富裕地区的农民可按半年或按年交纳保费,其交费额既可以按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按一定的数额交纳;二是不定期交费,多数地区因收入不稳定而采取的方式。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缓交。家庭收入好时交,不好时可不交;三是一次性交费,只有积极的将各方资源统一,灵活搭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助于政府的良好信用和保障作为平台,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在制度和资金上取得其所需的发展条件,民间资本也可以借此得到良性的安全的商业运作,最终实现各方多赢的良好发展环境。这不失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资金的解决之道,不仅能真正的减轻农村人口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资金问题。
2、对于监管、管理和操作功能进行分工整合。对于监管、管理和操作功能的分工整合也是新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重要的一环。政府应以省为单位,统一管理级别。统筹规划,以便降低社保运作成本。并且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管监控,防止因资金的非法挪用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3、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保障设施的建设力度。由于长期以来政策的不平衡,在整个社会里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也相当的不合理,绝大多数的医疗公共保障机构资源集中在城镇,农村人口很难得到必要的硬件保障。在资金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国家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保障设施的建设力度,对于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更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只有整体硬件环境水平上升,农村人口社会保障的成本才会下降,社会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
4、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规范运作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在资金和硬件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对于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更需要政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整个体制的良性运作。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当能有效完成其预期目标,不仅要体现中国农村特殊的制度环境,还要结合中国农保制度环境对国际模式进行创新性借鉴。要考虑到中国农民“未富先老”的特征、考虑到整个社会经济渐进转轨、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的现状,要考虑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取向和路径依赖规律。
5、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具有过渡性和衔接性。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深入,社会人员的流动也在日益增强、身份、居住地点变换频繁,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要适应各种要素的变动。并且同新制度应当有利于适应未来更新模式的平滑过渡。防止出现政策倒退、保障体制崩塌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现象出现。
中共十六大明确地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出现差异,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大局的关键问题。作为涵盖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体制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福利,这也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下接第169页)
关键词:新农村 社会保障 现状 建议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客观要求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这一进步,与长期以来政策法规对于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政策息息相关。历史与现实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对于工农城乡之间的发展的协调,是这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较好的处理工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的关系,经济社会才会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才不会受阻。进入新世纪后,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政府深刻的汲取了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决定把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同步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至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正式的纳入政府议程。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机制也进入了政府议程之中,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逐步为人所知。社会保障,即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仍在总人口比例中占到绝大多数,由于社会保障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是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安全、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情况,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要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保机制,目前主要有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福利几个部分组成,而其中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为引人关注。
西方发达发达国家在建立社会农村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之初,工业化程度一般都已较高,由于农村医疗保险这些国家农民少,所以他们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并没有单独的农村医疗保险。我国与西方国情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而由于政策的不平等倾斜,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偏低,承受不可预知风险的能力很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人口社会保障的主体。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人口收入不堪医疗重负。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而因病致困返贫现象更为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已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②
2、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逐步转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民养老日益由家庭养老型向社会养老型转变。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加之我国的特殊国情,关于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刻。虽然全国各地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和推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实际运行结果不尽如人意,暴露出很多现有农保制度的致命缺陷。
3、在政府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农村地区医疗消费文化的多样化,由政府部门直接运作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单靠政府力量,简单模仿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农保保障模式,很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更多的人平等的享受到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福利,需要我们提出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最大的制约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收入的制约,整个保障机制的绝大多数资金必须来自其它途径,而政府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拨出的资金是其主要的来源,虽然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受制于农村人口的基数,如果参照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基准来制定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标准,整个财政体系将不堪重负。结合我国社保机制现状,笔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鉴西方经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运作多年,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参考他们的成功经验。建议我国政府在参考我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制定出相似的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由政府举办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最大范围的收集社会资金,而对于农村人口的参保,更可以制定更为灵活多样的政策。一是定期交费,在收入比较稳定或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如乡镇企业可按月、按季交纳保费,富裕地区的农民可按半年或按年交纳保费,其交费额既可以按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按一定的数额交纳;二是不定期交费,多数地区因收入不稳定而采取的方式。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缓交。家庭收入好时交,不好时可不交;三是一次性交费,只有积极的将各方资源统一,灵活搭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助于政府的良好信用和保障作为平台,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在制度和资金上取得其所需的发展条件,民间资本也可以借此得到良性的安全的商业运作,最终实现各方多赢的良好发展环境。这不失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资金的解决之道,不仅能真正的减轻农村人口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资金问题。
2、对于监管、管理和操作功能进行分工整合。对于监管、管理和操作功能的分工整合也是新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重要的一环。政府应以省为单位,统一管理级别。统筹规划,以便降低社保运作成本。并且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管监控,防止因资金的非法挪用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3、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保障设施的建设力度。由于长期以来政策的不平衡,在整个社会里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也相当的不合理,绝大多数的医疗公共保障机构资源集中在城镇,农村人口很难得到必要的硬件保障。在资金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国家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保障设施的建设力度,对于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更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只有整体硬件环境水平上升,农村人口社会保障的成本才会下降,社会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
4、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规范运作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在资金和硬件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对于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更需要政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整个体制的良性运作。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当能有效完成其预期目标,不仅要体现中国农村特殊的制度环境,还要结合中国农保制度环境对国际模式进行创新性借鉴。要考虑到中国农民“未富先老”的特征、考虑到整个社会经济渐进转轨、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的现状,要考虑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取向和路径依赖规律。
5、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具有过渡性和衔接性。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深入,社会人员的流动也在日益增强、身份、居住地点变换频繁,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要适应各种要素的变动。并且同新制度应当有利于适应未来更新模式的平滑过渡。防止出现政策倒退、保障体制崩塌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现象出现。
中共十六大明确地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出现差异,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大局的关键问题。作为涵盖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体制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福利,这也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下接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