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风之浅谈

来源 :锦州医科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中风”的概念,并对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辨证论治作出了详细阐述,深远影响后世对中风病的认识及其辨证论治,推动了中医的发展,现浅谈仲景对中风病的理解,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匮要略;中风病;病因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6-118-02
  引言:中风,又称“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舌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1]。其特点是发病迅速,病情容易发生变化,与中医“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如出一辙,由此古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称之为中风,中风被古代医家称为四大顽疾(风、痨、臌、膈)之首[2]。论述中风的医家学者自古一向颇多,作为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论著--《黄帝内经》,仍未描述 “中风”之名,其提到的 “偏枯”、“风痱”、“暴厥”、“煎厥”等与中风有些相似,经过后世各位医家及学者的考究,认同这些病名与中风相关,然而,那时没有人能够阐释各个病症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直到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病脉证并治》篇中才开始出现“中风”一名,并对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辨证论治等做了详细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由于《金匮要略》对中风病名的准确表达,使历代医家深信不疑,沿用“中风”这一病名至今,尽管病因病机仍存有分歧争议,但对于中风这一病名达成了统一认识。现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生活起居不规律,中风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现浅谈中医经典对中风的认识和理解。
  “风”邪的特性
  谈论中风,必然需要了解“风”的概念,风为阳邪,善动而数变,故易动易化火,发展迅猛,病情最重[4, 5]。风气又通于肝,在内为肝风,肝属厥阴,所以论肝风,厥阴病发病特点:(1)发病急,发展迅速(2)易瘀而化热(3)易冲上而亢逆,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4)易克脾土(5)易旁走,易横逆,而出现四肢经络或牵掣,或麻木刺痛,或胸胁疼痛[6]。
  中风的病因病机
  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仲景提出来“内虚邪中”的辨证思路。张仲景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看法,与其他中医典籍强调外风的观点不同,他更赞同的观点是人体的内因所引起的,即人体内抵御邪气的正气所亏虚,阴阳营卫失调,肢体及肌肤失于营气的温煦濡养作用,故机体卫表失去其固摄的作用,进一步导致外风邪气乘虚而入,发为中风。经过《皇帝内径》的启发,仲景也不难总结出“内虚邪中”的中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千般疢难,不越3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这里仲景再一次阐明了中风病因病机的是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正虚邪中”,每当人体正气不足以抵御外邪时,则外邪易侵袭人体,可由经络直中脏腑发为中风[7]。《灵枢·刺节真邪》中:“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意指外有虚风贼邪的侵袭,内有人体卫表之气不固,营卫失去平衡,外邪即从不固的肌表进入人体,扰乱气机正常运行,肢体经脉失于濡养,邪留于脉络,阻碍营气精血运行濡养四肢,则发为偏枯,这一理论基于营卫失调,阐明了中风的“内虚邪中”病因病机特点[8]。构成中风发病机制的完整认识和理解。《金匮》中风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正确的脉象可以窥探病因,仲景常常以此来辩之,此处脉微而数,是想阐述以脉微和脉数的脉象,来辨明中风的病因—虚和实[9]。《金匮》“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虛,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正虚邪侵,脉络受损,正虚于内,外患于邪,合而为病,再次强调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具有“内虚邪中”的特点[9]。
  邪伤营卫是中风发展的基础,《金匮》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此处强调正是营卫之损伤,虚邪贼风才有机可乘,故正虚邪入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基础。在外,营卫能固护肌表,御邪于外;在内,营卫能煦养脏腑百骸,正气存内,则邪不能干。当营卫失常,卫失于固外,邪气乘机由表入里,发而为病;或营卫不调,气化失司,濡养失职,则邪自内生。总之,中风的发病不外乎“内虚邪中”,旨在指出内于脏腑经脉受损,营卫气血失调,外于感受邪气侵袭,合而致中风发作。病因虽然有内因、外因之分,但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大同小异,所以,外风及内风旨在强调虽然病因不同,这也是中医审因论治的魅力所在,同时揭示了中风病的病因之多。
  中风的辨证
  《金匮》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阐明了中风的发展辨证变化,病位表浅者,可仅中于络脉,阻滞营气的运行散布,则四肢肌肤失去精微濡养,出现麻木不仁表现。病位再深一步者,可中于经脉,阻碍气血精微的运行,以致肢体精筋失去濡养,即感重滞而抬举不能。病位更深者,是外来邪气直接或间接传入于六腑,六腑失其所能,湿浊而生,郁蒸而上,扰乱轻窍,所以出现意识模糊不识人。病位最深者,当属邪气直接或间接传入于五脏,扰乱心神,会出现舌强难于言语,津液失固摄而口中吐涎[8]。此处对于邪气入经、络、脏、腑的区分,对后世影响较大,逐步形成了如今的中经络和中脏腑的临床分类方法。
  中风的治疗
  首先,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总的指导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阐述点,阐明中风的来龙去脉,归根结底,可以概述为阴阳失调、五脏六腑失养失职及十二经脉功能改变的结果。先辨病,后辨证,先根据望、闻、问、切诊所获得的疾病信息,辨明为何种疾病,再根据具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明为何种病症,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就以中风病为例,阐述了有效避免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方法,书中记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阐述人体在未病之时,应内养正气,使气血充足、精液充盈,畅达全身脏腑及四肢,使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即《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则可抵抗外邪虚邪贼风侵扰,就不会使风邪入中经络或脏腑,中风病即得以防止发病[7];所以应有效的外防邪气,内顺天然规律,实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才能避疾而延年益寿。   据中风病以“风”邪为主的病因,参考“内虚邪中”病机,治疗上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记载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三方[10]。侯氏黑散,治大风而四肢烦重,心胸中恶寒不足者,方用黄芩、牡蛎、矾石降浮阳之气,人参、白术、茯苓等运脾除湿,菊花、桂枝以祛散邪,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全方共奏祛风活血、扶正祛邪之效。风引汤用于肝阳上亢,痰火热扰轻窍者,方中龙骨牡蛎通阳气安心肾,大黄清热除湿,寒水石资助肾水之阴,紫石英补心神,共奏清热除湿、祛风化痰开窍之功。续命方,治中风痱证尤善,痱者,即中风而导致的肢体偏瘫,麻黄、桂枝祛散邪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扶正,甘草合干姜,乃攻补并行之法,共奏祛风散寒,益气养血之功。三方中均用疏散风寒药物,由此可见,仲景治疗中风扶助正气的同时,也兼顾祛除邪气,即扶正祛邪,这一思想又印证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这一思想被后世广泛认可和推崇。
  总结
  总之,仲景是首个提出“中风”这一病名的医家,沿用至今,足以看出后世对这一病名概括的认可,同时,仲景也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分别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提出的“内虚邪中”的辨证思想,以及治疗中风病强调运用疏散外邪之药的考究,深远影响至今。丰富和完善了中风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中风病的临床诊疗确有较好参考依据。如此经典的中医古籍,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深入研究,重温经典,开阔自己的思维,为指导临床辨证及用药开辟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贺君, 廖穆熙. 浅析《金匮要略》中风病的辨证治疗[J]. 河南中医, 2015,35(7):1473-1474.
  [2] 赵惠琴, 王中琳. 《金匮要略》中风病浅识[J]. 中国中医药, 2014,12(22):7-8.
  [3] 丁元慶, 陈哲, 唐赛雪. 《金匮要略》对中风研究的贡献与影响[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44(5):468-472.
  [4] 陈国权. 论 《金匮 》中风病之辨治[J]. 中医药通报, 2006,5(5):26-27.
  [5] 赵长林. 简论《金匮要略》中风之“风”[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19(2):108.
  [6] 李富汉. 《金匮·中风》病因初探[J]. 河南中医, 2003,23(5):3-4.
  [7] 陆跃, 姚晓泉, 常佳慧, 等. 张仲景脑中风治略思想探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3):1197-1200.
  [8] 赵云芳, 耿宏伟. 浅析 《金匮要略》 论治中风病[J]. 四川中医, 2007,25(5):29.
  [9] 熊兴江. 《金匮要略》“中风篇”防己地黄汤、风引汤方证及其在中风、神志疾病中的运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44(3):602-607.
  [10] 曲玉梅, 张大辉, 谷晶. 仲景《金匮要略》中风病浅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21:60.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前牙牙外伤美学树脂护理配合在口腔预防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名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常规操作组(对照组),另一组为四手操作组(实验组),每组60名,记录每组患者就诊时间,就诊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分析每组就诊时间、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医护操作组的治疗时间显著小于常规操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操作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操作组(P<0.05)。结论:
期刊
【摘要】 我国患有月经不调患者近年逐渐增多,月经不调已经成为常见病及高发病之一【1】。月经不调不仅与先天禀赋不足、房产多劳有关,也与现代人多食生冷,嗜食肥甘厚腻之味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睡眠、运动习惯,以及情绪压力较大密切相关。西医治疗月经不调有一定的激素依赖性,温经汤作为张仲景治疗月经不调的经典名方,其药物组成兼顾了大部分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将其适当的化裁运用,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肠胀气是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肠胀气防治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从饮食,运动,内服,外敷等方面对宫产术后肠胀气的预防和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剖宫产,肠胀气,预防,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Q4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6-123-02  引言: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报告提示,亚洲总剖宫产率为27.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对肢体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20年1月~2020年l2月收治的68例因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或头部外伤而导致肢体偏瘫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护理.另外一组为观察组(34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待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康复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肢体功
期刊
【摘要】植物甾醇抗菌消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功效明确。市场上的片剂或胶囊、微晶乃至纳米乳化或糊精包合的晶體植物甾醇产品,人体都不能消化成游离甾醇、难吸收,主要阻止肠道胆固醇吸收。血脂和胆固醇代谢异常是人类慢性病的重要元凶。游离植物甾醇研发创新管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普通数据外包合作资源共享。人体只能吸收游离态植物甾醇,进入血液循环的植物甾醇能够促进血脂和胆固醇代谢平衡,预防和辅助治疗各种慢性病。  
期刊
【摘要】髌股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也是引起青壮年膝前痛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觉膝前痛或膝酸软无力,上下楼梯时明显,尤其使下楼梯疼痛更加。症状在休息时可缓解活动则加重。对于该疾病的早中期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甚至解决症状。本文从相关文献报道对髌股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髌股关节炎;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
期刊
【摘要】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目前已成为药物筛选、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的常用技术,广泛应用至肿瘤、干细胞、炎症、靶点验证、免疫性疾病和新药研发等研究领域。文章简要概述了高内涵系统的原理,并对其在细胞周期、凋亡、细胞毒性、细胞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药物筛选;应用  Abstract: High content imaging analysis system (HC
期刊
【摘要】目的: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在人工流产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共计88例,本次实验在2019年12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为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联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主动避孕概率、避孕知识掌握评分。结果:系统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患
期刊
【摘要】 通过复习文献,辩证分析文献。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视野开阔,促使大脑发达。正是直立的人类,靠双脚行走,增加视野,获取信息量增加。不再是简单的被动适应环境,而是想方设法改变环境,主动的适应环境,使人延年益寿成为现实。  【关键词】 直立行走 寿命 智慧  【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6-130-01  纵观物种起源和生物进
期刊
【摘要】目的 对细节化护理措施对消毒供应室预防工作差错率和提高灭菌消毒服务满意度的影响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某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共60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供应室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细节化护理措施,对两组人员工作差错率和灭菌消毒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工作差错率显著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