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细节,于细微处促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课前期待
课间十分钟,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情感得到充分释放,尽管上课铃响后人在教室,可情绪还处于兴奋状态,上课一开始马上展开教学势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从兴奋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调整学生的情绪,运用有意注意让学生尽快从兴奋转入到积极的学习中。
就要上课了,新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教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不少学生是关注的。开讲前一分钟,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巧妙地渲染教学内容中能吸引学生的亮点,唤醒其求知欲,激发其兴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让学生欣赏维也纳的风光,教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你认识哪些鸟?喜欢哪些鸟?”为话题,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自觉进入一种学习境界,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制造不礼貌的事端,接着组织讨论,从而直奔主题,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是教师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去创设,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最佳的路径,引导他们进入较为理想的学习境界,为这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深度思考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纷纷举手,总觉得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仅仅是为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学生把答案找到,阅读即止,老师不管对问题莫名其妙一知半解的学生,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一堂课下来,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问题解决了,这堂课就算大功告成,然后转入下一课的学习。语文课就这样在解决无休止的大同小异的问题中进行着。
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源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当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说明这个问题较浅显,长期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深层次的提高,思维得不到激活。因此,巧妙地激疑或设疑使学生疑窦初开,积极思考。课堂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让学生“深度思考一分钟”,待思考成熟,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引导,从而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会有效地参与学习。
一位名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讀课文后,有学生质疑:“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知周瑜有心陷害,为什么不当面揭穿周瑜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这位老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下文借箭的过程,鼓励学生回想课外读物《三国演义》,自主探究草船借箭的背景……学生低头默读,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学生的感悟精彩纷呈。深度思考一分钟,让学生静思默想,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才能使语文课达到真正的“深度”。
三、静心倾听
每到早晨的校门口,只要你仔细听,就会发现几乎家长总要这样告诫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都有“习惯篇”,其中有一个就是“学会倾听”。但语文教师往往将“习惯”两字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想到就讲几句,缺乏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吗?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学会尊重学习伙伴,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在相互交流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会“倾听一分钟”,还可以评价他人交流的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让学生自由准备,然后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刚开始几位同学表现得都不错,有的朗诵,有的自己写了小诗,有的展示图画。第四位同学上去就出现了问题,她站在台上,涨红了脸不说话。当时其他同学有些不耐烦,我为了缓和气氛,微笑地说:“请同学们耐心等待一下,曹译之需要准备时间。”课堂沉默一分钟后,这名学生居然邀请好朋友帮忙,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轮读自己的小诗,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得很活跃。试想,如果没有我的静心等待,那么这个孩子在今后的课堂上会怎样?上述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了几句话后,就卡壳,说不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认真倾听,给学生说完的机会,用微笑和等待,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营造静心倾听的氛围,师生成为彼此的忠实听众。久而久之,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就逐步养成了,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自我反思
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进行某项学习活动后,可针对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效,安排一分钟让学生回顾反思,使刚才活动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改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小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自我反思能力不高,对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反思感到无从下手,一片茫然。因此,课堂上要增强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通过教师、同伴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例如,学会分析比较,找出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当自己的认识与他人有差异时,如何寻找依据说服对方或自圆其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标准作反思。如,初学课文时,自己是否读通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新词;再读课文能否领悟主要内容;课文学完后是否领悟了中心、领悟了写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方法,学生就有了一定的着力点,学生就能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
再如,很多年前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课堂进入尾声,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花生得到多数同学赞赏时,课堂即将圆满,却有学生自语:“为什么不能做桃子、石榴、苹果?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它们都比花生要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开始停留在自己与他有不同认识上,眼巴巴地等待老师作出评价。当时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更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教案,硬是以师者的威严让学生留作课后思考,草草带过。
如今细细剖析不难发现当时的处理方法阻碍了学生的深入阅读。如果老师就此揭开谜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如果当时我能就此鼓励他们展开辩论,依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学生一定会发现: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信学生就能通过再次反思得到更完善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强了,频率高了,思路拓宽了,能更深入地阅读文本,使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从而在反思中收获学习过程的情感、方法和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追求的境界,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深化的命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本着“探索—思考—总结,再探索—再思考—再总结”的实践态度,在一个又一个的小细节里体现有效。
一、课前期待
课间十分钟,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情感得到充分释放,尽管上课铃响后人在教室,可情绪还处于兴奋状态,上课一开始马上展开教学势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从兴奋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调整学生的情绪,运用有意注意让学生尽快从兴奋转入到积极的学习中。
就要上课了,新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教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不少学生是关注的。开讲前一分钟,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巧妙地渲染教学内容中能吸引学生的亮点,唤醒其求知欲,激发其兴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让学生欣赏维也纳的风光,教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你认识哪些鸟?喜欢哪些鸟?”为话题,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自觉进入一种学习境界,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制造不礼貌的事端,接着组织讨论,从而直奔主题,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是教师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去创设,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最佳的路径,引导他们进入较为理想的学习境界,为这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深度思考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纷纷举手,总觉得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仅仅是为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学生把答案找到,阅读即止,老师不管对问题莫名其妙一知半解的学生,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一堂课下来,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问题解决了,这堂课就算大功告成,然后转入下一课的学习。语文课就这样在解决无休止的大同小异的问题中进行着。
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源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当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说明这个问题较浅显,长期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深层次的提高,思维得不到激活。因此,巧妙地激疑或设疑使学生疑窦初开,积极思考。课堂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让学生“深度思考一分钟”,待思考成熟,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引导,从而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会有效地参与学习。
一位名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讀课文后,有学生质疑:“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知周瑜有心陷害,为什么不当面揭穿周瑜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这位老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下文借箭的过程,鼓励学生回想课外读物《三国演义》,自主探究草船借箭的背景……学生低头默读,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学生的感悟精彩纷呈。深度思考一分钟,让学生静思默想,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才能使语文课达到真正的“深度”。
三、静心倾听
每到早晨的校门口,只要你仔细听,就会发现几乎家长总要这样告诫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都有“习惯篇”,其中有一个就是“学会倾听”。但语文教师往往将“习惯”两字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想到就讲几句,缺乏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吗?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学会尊重学习伙伴,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在相互交流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会“倾听一分钟”,还可以评价他人交流的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让学生自由准备,然后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刚开始几位同学表现得都不错,有的朗诵,有的自己写了小诗,有的展示图画。第四位同学上去就出现了问题,她站在台上,涨红了脸不说话。当时其他同学有些不耐烦,我为了缓和气氛,微笑地说:“请同学们耐心等待一下,曹译之需要准备时间。”课堂沉默一分钟后,这名学生居然邀请好朋友帮忙,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轮读自己的小诗,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得很活跃。试想,如果没有我的静心等待,那么这个孩子在今后的课堂上会怎样?上述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了几句话后,就卡壳,说不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认真倾听,给学生说完的机会,用微笑和等待,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营造静心倾听的氛围,师生成为彼此的忠实听众。久而久之,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就逐步养成了,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自我反思
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进行某项学习活动后,可针对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效,安排一分钟让学生回顾反思,使刚才活动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改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小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自我反思能力不高,对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反思感到无从下手,一片茫然。因此,课堂上要增强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通过教师、同伴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例如,学会分析比较,找出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当自己的认识与他人有差异时,如何寻找依据说服对方或自圆其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标准作反思。如,初学课文时,自己是否读通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新词;再读课文能否领悟主要内容;课文学完后是否领悟了中心、领悟了写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方法,学生就有了一定的着力点,学生就能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
再如,很多年前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课堂进入尾声,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花生得到多数同学赞赏时,课堂即将圆满,却有学生自语:“为什么不能做桃子、石榴、苹果?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它们都比花生要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开始停留在自己与他有不同认识上,眼巴巴地等待老师作出评价。当时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更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教案,硬是以师者的威严让学生留作课后思考,草草带过。
如今细细剖析不难发现当时的处理方法阻碍了学生的深入阅读。如果老师就此揭开谜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如果当时我能就此鼓励他们展开辩论,依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学生一定会发现: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信学生就能通过再次反思得到更完善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强了,频率高了,思路拓宽了,能更深入地阅读文本,使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从而在反思中收获学习过程的情感、方法和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追求的境界,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深化的命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本着“探索—思考—总结,再探索—再思考—再总结”的实践态度,在一个又一个的小细节里体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