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3..068
近年来,互动传播越来越成为大众媒体努力追求的目标。作为已经过了巅峰时期的传统新闻媒体,广播应利用自己及时到达的传播特点,将互动传播作为在激烈的各种新老媒体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有力武器。
互动,即互相推动,互相促动,在物理学的解释中,互动就是“作用力于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当“互动”一词用于广播节目中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代表了一种交流。我认为,这种解释虽然不失正确,但稍显不足,因为它只解释了广播互动的一个层面,而更深层次的互动,应该被解释为广播的各个元素(节目主题策划、节目主持人、节目音响素材、节目受众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表现为能量的互相传递以及因传递而造成的而结果。
其实,无论是于报纸、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手机端等一些新兴媒体,都在争打“互动”牌,纷纷推出自己的互动招数,但是毫无疑问,广播才是互动的最有利媒体,互动离广播最近,因为互动者能够得到最及时的回复和交流,这是其他媒体不能比你的。
笔者从事广播工作21年,一直从事最前端的直播工作,可以说经历了很多类型的广播互动,现就如何做好广播话题互动类节目谈以下几点:
1. 互动在广播中的表现
互动作为广播传播者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被广播人重点关注并不断摸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在不断增长见识,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另一方面也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产生更多的困惑和疑问,需要一个可以释疑解惑和直接沟通、交流内心愿望的空间。
广播从最初的信件交流,到后来发现并沿用至今的热线电话,再到如今的微信互动,走过了不少互动历程。特别是热线红极一时的时候,为一度低迷的广播召回了一批听众,兴奋了一阵子。正当热线走下坡路的时候,技术上更为先进的网络、手机短信乃至微信互动出现了,广播人互动的脚步也明显加快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借助手机短信开创了与听众交流的新天地,迎来热线电话陷入窘境之后一个与听众全面互动的新时代。
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更有的节目是“三位一体”——热线、短信、论坛里的帖子同时上阵,听众的观点网友的热议都能及时地体现在广播互动中。
2009年,微博的出现,让广播人进入了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互动的历史时期。编辑或者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在微博账号中发布节目互动贴,收集听众互动内容,直播的时候播出,互动虽不如前面的短信和后来者微信互动那么及时,但微博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只要有微博客户端的,听不听节目都能在互动贴后面发表观点,可以给编辑和主持人更多挑选的空间。
直到2012年,微信的普及,公众号的发展壮大,很多广播媒体的互动借助微信的模式才算基本固定下来。
2. 话题选择的重要性
话题互动类节目,顾名思义,是一个话题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而达到主持人与听众交流互动的目的。话题类互动节目是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看话题的选择是否与时俱进、是否贴近生活、是否从“小”处着眼。
与时俱进关乎着互动话题是否具有新鲜的生命,是否具有当下人们都感兴趣的点。
笔者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期间做了一个系列节目,《大地飞歌—圣火走过的地方》,旨在通过节目让受众了解圣火传递沿线的民歌风情。这是一档午间直播节目,每天都有听众发短信互动的环节,如果在这个系列节目中,依然按照往常贯有的音乐节目互动传统来互动——“您喜欢民歌吗?您听到这些歌曲的感受是什么”——未免显得模糊而且没有创意,所以在这个系列节目中的互动话题,落笔在“每天的圣火传递你都看了吗?圣火走过的地方您都到过没有?您了解这些地方的民歌吗?中国有这么多美好的民歌,您觉得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中国民歌走出世界,被更多的人热爱呢?”。由于刚好是奥运开幕前夕,国人对奥运的期待如火如荼,对圣火传递也是十分关注,这个话题的引出,让很多的人十分感兴趣,短信如潮,进而更加大了大家对节目的关注:去过这些地方的人呢,往往回发来短信,说自己在当地的一些见闻,以及自己了解的一些当地的民歌名曲的特点;没去过这些地方的人呢,想听听那个地方的民歌到底有什么特点,到底如何好听。寓教于乐,增长了知识。而该期节目如果只是主持人念稿子、播歌、念稿子、播歌这样形式,就显得传统呆板,没有生气。
话题选择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一定要贴近百姓生活,选择离大家最近的事情展开讨论。
交通广播傍晚的《动感都市》是笔者担任编辑的一档直播话题互动节目,每天一个话题,互动效果最好的,往往都是最贴近大家生活的。
举个例子,有一期获奖的节目,题目是“复杂的亲戚关系与称谓”,说的就是我们人人都接触的事情—亲戚与亲戚的称呼。这起节目参与的人非常多,特别是一些新婚的朋友,发短信说,在婚礼上,认不清对方的“姨奶奶”“三舅爷”“外甥媳妇”之类,有的朋友發短信说不懂得“一担挑”,而更有南方的朋友发来短信,考大家知不知道“妗婆”是指哪位亲戚等,短信异常多,互动效果特别好。节目最后还有很多老听众发短信说,要保护好这些称谓,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称谓将会越来越少。
除了贴近生活之外,要想保证互动效果,还要注意切入点宜小不宜大,比方说,说森林不如说门前的小树,说学校不如说一次考试,说饮食行业就不如说一道菜的回忆。
依然还拿《动感都市》为例,每每互动效果好的,都是一切可以体现生活细节的“小话题”。2018年的三八妇女节,说了一期话题“妇女的地位咋提高了”,互动的人虽然不少,但是呢,大家的态度呈一边倒的态势,大多都是:我们家我老婆说话算数、我们部门越来越多的女性同胞当领导了、我女儿那么小就知道欺负老爸等等,虽然说也有一定的“量”,但是“质”却差远了,意义不大。 、由此可见,话题选择是否成功,往往关乎整个节目是否成功,所以说,对话题的“设计”,应该是下功夫最多的一个环节。
3. 主持人在互动中的关键性
广播媒体的互动和其它媒体的互动是不一样的,因为广播节目的互动是同时进行和发生的,它是“正在进行”的播出形式,因此,它对主持人的要求是高的,主持人在基本的表词达意、清晰地阐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以及将脑海中的判断,迅速转换成口语表达出来的能力。
当我们在节目中跟自己的搭档配合得不够默契的时候,我们会用“没有搭上”这句话来形容,此处,“搭上”应该可以被解释为“交流”,交流正是主持人之间的互动;进而,如果主持人跟听众“没搭上”,说明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是不够的,或者是不明了的。
有一些主持人深知交流的主要性,当时却偏偏用所谓的技巧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在与听众交流的时候“听着”却并未“听见”,其所感受的和关心的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全身心放在真正的交流中,没有正真的交流,互动就是一纸空谈。
话题互动类节目亦如此,主持人在充分掌握了互动话题的背景资料之后,如何在与听众的互动过程中真正听进听众的观点,进而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和自己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点评,从而达到将话题深入的目的,是很关键的。因此,一个能很好驾驭互动类节目的主持人,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積淀,敏捷多思、灵活多变。
话题互动类节目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表现之一就是有可能随着及时发生的事情做临时的调整,对交通台的话题互动类节目来讲,路面突发情况、天气突发情况等,都有可能成为及时的话题来跟大家互动,这个时候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往往不能很好的驾驭这样的节目。
北京交通广播有一档名牌栏目《一路动听》,除了开车人之外,节目还十分关注行路人和非机动车以及坐公交车的朋友。有一期节目,直播的时候忽然下雪了,一位听众发微信说“我们这些等公共汽车的人,现在冻的已经饥寒交迫,但公交车还没有过来,很多人都冻僵了”——节目本来说的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是因为忽然地降雪,也因为很多听众因为突降的大雪被耽搁在外,所以《一路动听》临时改编了话题,特别做了乐观的一个话题“应该怎么去取暖”——很多人发来短信问候正在等公交车的人,也发来如何御寒的微信。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出丰富地学识:人体感受寒冷的原因、取暖的最佳方式等等,让人十分信服。这期节目通过精神上的交流去抵制身体上的饥寒,用温暖的话语消除了彼此的“寒冷”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互动是广播节目焕发光彩的重要因素,只有了解了互动的重要性、为每一次话题互动设计好选题,并且节目的策划者、主持人都积极努力配合,才能把话题互动节目做好、做深刻。
近年来,互动传播越来越成为大众媒体努力追求的目标。作为已经过了巅峰时期的传统新闻媒体,广播应利用自己及时到达的传播特点,将互动传播作为在激烈的各种新老媒体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有力武器。
互动,即互相推动,互相促动,在物理学的解释中,互动就是“作用力于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当“互动”一词用于广播节目中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代表了一种交流。我认为,这种解释虽然不失正确,但稍显不足,因为它只解释了广播互动的一个层面,而更深层次的互动,应该被解释为广播的各个元素(节目主题策划、节目主持人、节目音响素材、节目受众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表现为能量的互相传递以及因传递而造成的而结果。
其实,无论是于报纸、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手机端等一些新兴媒体,都在争打“互动”牌,纷纷推出自己的互动招数,但是毫无疑问,广播才是互动的最有利媒体,互动离广播最近,因为互动者能够得到最及时的回复和交流,这是其他媒体不能比你的。
笔者从事广播工作21年,一直从事最前端的直播工作,可以说经历了很多类型的广播互动,现就如何做好广播话题互动类节目谈以下几点:
1. 互动在广播中的表现
互动作为广播传播者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被广播人重点关注并不断摸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在不断增长见识,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另一方面也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产生更多的困惑和疑问,需要一个可以释疑解惑和直接沟通、交流内心愿望的空间。
广播从最初的信件交流,到后来发现并沿用至今的热线电话,再到如今的微信互动,走过了不少互动历程。特别是热线红极一时的时候,为一度低迷的广播召回了一批听众,兴奋了一阵子。正当热线走下坡路的时候,技术上更为先进的网络、手机短信乃至微信互动出现了,广播人互动的脚步也明显加快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借助手机短信开创了与听众交流的新天地,迎来热线电话陷入窘境之后一个与听众全面互动的新时代。
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更有的节目是“三位一体”——热线、短信、论坛里的帖子同时上阵,听众的观点网友的热议都能及时地体现在广播互动中。
2009年,微博的出现,让广播人进入了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互动的历史时期。编辑或者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在微博账号中发布节目互动贴,收集听众互动内容,直播的时候播出,互动虽不如前面的短信和后来者微信互动那么及时,但微博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只要有微博客户端的,听不听节目都能在互动贴后面发表观点,可以给编辑和主持人更多挑选的空间。
直到2012年,微信的普及,公众号的发展壮大,很多广播媒体的互动借助微信的模式才算基本固定下来。
2. 话题选择的重要性
话题互动类节目,顾名思义,是一个话题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而达到主持人与听众交流互动的目的。话题类互动节目是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看话题的选择是否与时俱进、是否贴近生活、是否从“小”处着眼。
与时俱进关乎着互动话题是否具有新鲜的生命,是否具有当下人们都感兴趣的点。
笔者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期间做了一个系列节目,《大地飞歌—圣火走过的地方》,旨在通过节目让受众了解圣火传递沿线的民歌风情。这是一档午间直播节目,每天都有听众发短信互动的环节,如果在这个系列节目中,依然按照往常贯有的音乐节目互动传统来互动——“您喜欢民歌吗?您听到这些歌曲的感受是什么”——未免显得模糊而且没有创意,所以在这个系列节目中的互动话题,落笔在“每天的圣火传递你都看了吗?圣火走过的地方您都到过没有?您了解这些地方的民歌吗?中国有这么多美好的民歌,您觉得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中国民歌走出世界,被更多的人热爱呢?”。由于刚好是奥运开幕前夕,国人对奥运的期待如火如荼,对圣火传递也是十分关注,这个话题的引出,让很多的人十分感兴趣,短信如潮,进而更加大了大家对节目的关注:去过这些地方的人呢,往往回发来短信,说自己在当地的一些见闻,以及自己了解的一些当地的民歌名曲的特点;没去过这些地方的人呢,想听听那个地方的民歌到底有什么特点,到底如何好听。寓教于乐,增长了知识。而该期节目如果只是主持人念稿子、播歌、念稿子、播歌这样形式,就显得传统呆板,没有生气。
话题选择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一定要贴近百姓生活,选择离大家最近的事情展开讨论。
交通广播傍晚的《动感都市》是笔者担任编辑的一档直播话题互动节目,每天一个话题,互动效果最好的,往往都是最贴近大家生活的。
举个例子,有一期获奖的节目,题目是“复杂的亲戚关系与称谓”,说的就是我们人人都接触的事情—亲戚与亲戚的称呼。这起节目参与的人非常多,特别是一些新婚的朋友,发短信说,在婚礼上,认不清对方的“姨奶奶”“三舅爷”“外甥媳妇”之类,有的朋友發短信说不懂得“一担挑”,而更有南方的朋友发来短信,考大家知不知道“妗婆”是指哪位亲戚等,短信异常多,互动效果特别好。节目最后还有很多老听众发短信说,要保护好这些称谓,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称谓将会越来越少。
除了贴近生活之外,要想保证互动效果,还要注意切入点宜小不宜大,比方说,说森林不如说门前的小树,说学校不如说一次考试,说饮食行业就不如说一道菜的回忆。
依然还拿《动感都市》为例,每每互动效果好的,都是一切可以体现生活细节的“小话题”。2018年的三八妇女节,说了一期话题“妇女的地位咋提高了”,互动的人虽然不少,但是呢,大家的态度呈一边倒的态势,大多都是:我们家我老婆说话算数、我们部门越来越多的女性同胞当领导了、我女儿那么小就知道欺负老爸等等,虽然说也有一定的“量”,但是“质”却差远了,意义不大。 、由此可见,话题选择是否成功,往往关乎整个节目是否成功,所以说,对话题的“设计”,应该是下功夫最多的一个环节。
3. 主持人在互动中的关键性
广播媒体的互动和其它媒体的互动是不一样的,因为广播节目的互动是同时进行和发生的,它是“正在进行”的播出形式,因此,它对主持人的要求是高的,主持人在基本的表词达意、清晰地阐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以及将脑海中的判断,迅速转换成口语表达出来的能力。
当我们在节目中跟自己的搭档配合得不够默契的时候,我们会用“没有搭上”这句话来形容,此处,“搭上”应该可以被解释为“交流”,交流正是主持人之间的互动;进而,如果主持人跟听众“没搭上”,说明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是不够的,或者是不明了的。
有一些主持人深知交流的主要性,当时却偏偏用所谓的技巧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在与听众交流的时候“听着”却并未“听见”,其所感受的和关心的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全身心放在真正的交流中,没有正真的交流,互动就是一纸空谈。
话题互动类节目亦如此,主持人在充分掌握了互动话题的背景资料之后,如何在与听众的互动过程中真正听进听众的观点,进而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和自己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点评,从而达到将话题深入的目的,是很关键的。因此,一个能很好驾驭互动类节目的主持人,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積淀,敏捷多思、灵活多变。
话题互动类节目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表现之一就是有可能随着及时发生的事情做临时的调整,对交通台的话题互动类节目来讲,路面突发情况、天气突发情况等,都有可能成为及时的话题来跟大家互动,这个时候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往往不能很好的驾驭这样的节目。
北京交通广播有一档名牌栏目《一路动听》,除了开车人之外,节目还十分关注行路人和非机动车以及坐公交车的朋友。有一期节目,直播的时候忽然下雪了,一位听众发微信说“我们这些等公共汽车的人,现在冻的已经饥寒交迫,但公交车还没有过来,很多人都冻僵了”——节目本来说的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是因为忽然地降雪,也因为很多听众因为突降的大雪被耽搁在外,所以《一路动听》临时改编了话题,特别做了乐观的一个话题“应该怎么去取暖”——很多人发来短信问候正在等公交车的人,也发来如何御寒的微信。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出丰富地学识:人体感受寒冷的原因、取暖的最佳方式等等,让人十分信服。这期节目通过精神上的交流去抵制身体上的饥寒,用温暖的话语消除了彼此的“寒冷”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互动是广播节目焕发光彩的重要因素,只有了解了互动的重要性、为每一次话题互动设计好选题,并且节目的策划者、主持人都积极努力配合,才能把话题互动节目做好、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