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孕育无数生命的美丽荒原
此刻,我正行进在羌塘的腹地,追随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西部项目组的成员,去往这片荒原的腹地——双湖特别区,执行在这里开展的 “人熊冲突”预防措施试点项目。此行,我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够拍到棕熊的照片。羌塘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北部,是一片辽阔的高海拔地区,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800米,被藏人称作“北方高地”。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在它的土地上奔跑,与雪豹、棕熊和藏狐等上演着生死轮回的乐章。
由于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巅,海拔高,氧气少,寒冷而干燥,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所以羌塘一直都被视为“无人区”、“生命禁区”。WCS的科学家曾根据人口密度、道路密度、人类利用土地的面积、房屋设施的数量等计算人类足迹指数,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后的荒野”——每个生态区内人类足迹指数小且面积广阔的区域。据他们统计确定,羌塘是目前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荒野,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广阔的荒原。
羌塘养育着世界上游牧生活保留最完整的藏族牧民,还佑护着众多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野驴、西藏棕熊、岩羊、西藏盘羊等等。这是一片孕育着无数生命的美丽荒原。这里的动物们所能集结的数量,在整个亚洲、整个世界都会让人叹为观止。这里宏大、完整、健全、自然的生命协奏曲,完全可以媲美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多声部合奏。
让人熊冲突不再冲突
双湖特别区曾经是无人区,几乎不曾参与人世的沧桑,但它的这一属性在40多年前被人更改。当时18名藏汉勇士不畏艰险,在一个名叫洛桑丹珍的藏族汉子带领下,深入到这片无人区考察、放牧,用事实证明,这里并不是人类的禁区。之前,这里统属于申扎县管辖,当牛羊增多,腹心地带草场载畜量饱和,畜草矛盾一年比一年突出时,人类便自然而然地向无人区进发。于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很快就开始了,5000名牧民赶着52万头牲畜进入了这片亘古荒原。很快,双湖特别区成立了,无人区变成了牧区。最初这里被命名为双湖特别行政区,后来在香港回归大陆之后,又被改成了双湖特别区。
那年18勇士开疆拓土般的行为,似乎与我的志愿行为以及WCS的研究、保护工作并无干系,但它的的确确是促使我们到这里开展工作的直接诱因。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牧民与自然和谐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就是当地牧民与棕熊的直接冲突。近些年来,棕熊经常光顾当地牧民的住宅或者羊圈,轻者破门而入,将家中器物蹂躏一番之后,扬长而去;重者还会吃掉牧民的酥油、食物,甚至羊圈里的羊。由于棕熊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牧民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用猎枪干掉它们来解决问题,甚至被政府要求去保护它们。其间的恨绵绵,爱难有的纠结心态,让牧民与棕熊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近乎无法调和的地步。
而我们此次到羌塘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好办法。我们的方式就是为受棕熊骚扰严重的牧民建立坚固的、保护性的网围栏,让棕熊不会对牧民的家畜、财产和房屋受到损害,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它们,从而实现人类与这片荒野的和谐共处。
一路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在荒原上放牧的牧民。车子带着我们在不停的迷路、找路,就这样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中前行。在夜幕四合的时候,我们跨过一条河流,顺着河道来到了其香措,双湖特别区的巴岭乡政府驻地就在这座大湖之滨。
“人熊冲突”工作组此次计划在班嘎县、双湖特别区和尼玛县挑选40户居民开展预防措施的实验试点工作,并将在棕熊损失预防措施示范点上,同期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试点。
我们开始走访每一个示范户。林业管理部门的次仁扎西轻车熟路地带领着我们跋山涉水,远远的,看到一座低矮的泥土房子出现在远方,一列红色的大山横架在房子的右边,左边是一片平坦的草场,上面流淌着潺潺溪流。尼平出去放牧了,家里没人,但是门也没有上锁,据说尼平家是示范户中遭受棕熊伤害最多的一家。冬季,棕熊一般会选择高处的山洞冬眠。春季结束冬眠后,饥饿的它们会饥不择食,寻找最容易找到的食物。它们视觉并不发达,但是却拥有超乎寻常的嗅觉,牧民家的酥油以及屠杀牛羊后扔掉的部分内脏散发出的气味对它们有着致命的诱惑力。另一个棕熊事故频发的季节是秋季,那是它们大量觅食,增加脂肪,准备越冬的前夕。
远远的,看到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出现在地平线上,还有一个顶着红头巾的小孩子和一条黑色的狗在身边奔跑。“尼平回来了。”扎西说完,就迎了过去。看着四十左右的尼平憨笑着向我们走来,高原的烈日在他脸上灼烧上了一层泛着黑色和红色的硬硬的盔甲,但也给了他荡漾在眼睛里的浓浓的纯净和开朗。酥油茶、风干肉,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后,尼平一家人席地坐在那里,我们则坐在两张床上。可能人太多了,床一下子塌了,仔细一看,有一个床脚是用砖头垫着的,尼平笑着告诉我们,这床本来就是坏的,被棕熊弄坏掉的。
尼平很高兴地在协议上按了手印,由于不会写字,签名是他妻子写的。签好协议,就开始规划尼平家的网围栏,最终确定了网围栏的位置,把他家的住宅和羊圈都围在里面,然后用线和钉子把边界固定下来,等各示范户网围栏的总面积最终确定之后,再统一订货发下来安装。
整个4月份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确定和丈量了40户示范户的网围栏,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活动。只是我在拍摄上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虽然拍到了很多羌塘主要的野生动物的照片,也拍到了一些棕熊进入牧民家里造成的破坏的照片,但是一直没有看到棕熊。于是,这也为我四个月后的第二次到羌塘寻熊留下了伏笔。
再次到羌塘
8月,羌塘绿草茵茵、繁花点点的季节,又一次来到了巴岭乡。这次我选择了两家位置相对偏远的棕熊协议保护示范户的家庭常住,希望能够通过预设红外相机、周围的寻找以及蹲守,拍到棕熊的照片,甚至是棕熊光顾牧民住处的照片。
我住的第一家是努的家。“努”这个字是与这位七口之家的男主人名字发音最近的汉字了,其实英文里的“No”才是与他的名字发音相契合的文字。估计在这名戴着眼镜的高大藏族汉子看来,我这个人估计实属莫名奇妙了:不工作,大老远地从北京跑到他家来拍摄他们放羊、挤奶、吃饭、挑水,然后就是到处在野外寻找棕熊……No和排行老四的儿子格桑占堆是家里能够部分听懂我说话,并能偶尔跟我说几句汉语的人,但也仅限于“吃”、“喝”、“老板”……由于格桑占堆正在上初二,所以我和他的交流更多一些,几乎每天都是由他陪着我到处走。而他也随着对我的了解的加深,会和家里人说:这个老板曾是个记者,这次是来报道WCS给家里安装防熊网围栏的事情的;这个人的最大愿望就是看到、拍到我们并不想看到的棕熊…… 在努家待了一个多星期,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好天气。每天背着沉重的相机能走到的范围,也就是方圆两三公里。曾经找了一个有很多旱獭洞、又有比较大的洞穴的山谷,在一个曾经有动物呆过的地方预设了红外相机。但只拍到了旱獭的照片,其他的动物一个都没拍到。
8月20日,可能是我距离棕熊最近的一次,可惜我睡着了。连日的阴雨天气,让我早早就钻进了冷冰冰的睡袋。半夜醒了两次,第一次是听到了家里三姐妹的歌声,努和妻子还有儿子以及最小的女儿去了乡里参加赛马节。三姐妹晚上忙完家务后,见我睡了,就用家里的老式录音机放着藏族歌曲磁带,载歌载舞。我没有起身,因为怕打断她们的欢乐时光。另一次醒来,是因为听到了屋外玻璃门开启的声音,还有三姐妹惊慌的脚步声,然后就是噼里啪啦的东西砸击墙壁的声音。我赶紧起身穿上衣服往外跑,只见三姐妹正发抖着搂在一起躲在床上,用头巾围着头。她们声音发颤地告诉我:有熊!
听到这个,我的肾上腺素似乎猛的激发了,赶紧拿起相机,带上之前准备的辣椒水冲到房外,姐妹三个也大着胆子出来了。她们指着外面用来煮羊肉的帐篷那边说,就在那里。但是我用手电照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任何痕迹,只有几根用过的烟花,后来才知道那是三姐妹点了用来吓唬熊的,我听到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就是烟花打在墙壁上的声音。我围着努家已经建好的防护围栏走了整整一圈,四处用手电寻找,也没有看到。当时心中的懊恼、激动、后悔和害怕百感交集。内心里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不是熊来过,其实只是为自己的反应迟钝和错过机会而后悔。回到屋里,三姐妹已经摘掉了头巾,原来这是她们听到有熊来了才把头发包起来的。不禁想起在大学的一个来自拉萨的藏族的师兄曾经告诉我:熊喜欢抓人的头发,所以当遇到熊,最好不要让它看到你的头发,否则会直接抓你的头。看来这种说法,在藏区广为流传。
翌日早早起床,在围栏周围继续寻找,依然没有找到棕熊曾经光顾的痕迹。但三姐妹一致认定熊来过。我相信她们的判断,因为她们经历过很多次,而我则是错过了唯一一次近距离观察和拍摄棕熊的机会。事实证明,棕熊似乎注定与我无缘,在另一家示范户次仁顿珠的家里待了七天的时间,我依然没有机会与棕熊谋面。就这样,总共两次持续40多天的羌塘寻熊历程,以颗粒无收而结尾。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在那里的时间太短,季节也不是最合适的,所以相对来说机会就少。在我回到巴岭乡政府驻地,观看赛马节迎接“人熊冲突”工作组的到来时,遇到了努,他说他们骑马到乡里的路上就见到了熊。再后来,“人熊冲突”工作组在另一个乡工作的路上,不仅见到了棕熊,还拍到了棕熊的照片。但最好的消息是,直到WCS的“人熊冲突”工作结束,所有安装了网围栏的示范户家中,没有一家再因棕熊而遭受家畜和财产损失的。看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值得推而广之的保护措施。
感悟
虽然没见到、没拍到棕熊,但是在羌塘的日日夜夜,让我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在羌塘高原,游牧是唯一的出路。牧民的生活几乎是固定的:藏历元月(公历二、三月)产羊羔;四月初三挤奶节;四月中旬抓山羊绒,五月中旬抓牛绒,七月底八月初剪绵羊毛,藏历十月冬宰……牧人跟着羊群转,羊群随着水草走,人畜都循一年四季天气变化而活动。他们以牛羊为生命,以日月风雪为伴侣,与自然万物比邻而居,成为大自然一个元素。这种恒定的路线,不变的轨道,牧人无法突破,所以他们世世代代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成为自然规律被动的执行者、维护者。而与他们的邻居——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之间,他们也在寻求着和谐共处的良策。因为他们很多人认为“野生动物是神灵的家畜”。如果棕熊、狼少了,旱獭、鼠兔等动物多了,整个草场也会受到影响,那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家畜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当野生动物与他们发生冲突时,德高望重的喇嘛们会告诉他们“这是神灵来惩治当地存在的邪恶”。而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一直匍匐在这片荒野的自然规律的统领下,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己的邻居处好关系,顺从于自然规律,自己才能继续在这片荒野正常地生存下去。
1 牧民怒家的两个女儿正赶着羊回家,放羊是她们每天的主要工作。
2 三只藏羚羊在色林错南岸的荒滩上从我们面前飞驰而过。
3 在羌塘草原,少有高高的草丛和花朵,高寒和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导致这里的众多植被都比较矮小,但并不妨碍它们绽放出鲜艳的色彩
4 体型巨大的渡鸦是羌塘最常见的一种乌鸦,经常聚集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觅食。
1 每天放羊回家后,挤羊奶是必须做的功课,羊奶也是牧民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2 棕熊是羌塘草原上体型最庞大的哺乳动物,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棕熊与当地牧民之间的冲突日渐增多。
3 傍晚的色林错湖畔,一只母藏羚羊沐浴在温暖的霞光中,构成一幅静谧的美图。
4 夕阳西下,一名藏族老人拄着拐杖扶着围墙前行。
5 羌塘双湖特别区的牧民正在把剪下来的羊毛打捆,准备销售。
6 一名牧民在山顶挥动着鞭子,驱赶着自家的羊群下山。
此刻,我正行进在羌塘的腹地,追随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西部项目组的成员,去往这片荒原的腹地——双湖特别区,执行在这里开展的 “人熊冲突”预防措施试点项目。此行,我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够拍到棕熊的照片。羌塘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北部,是一片辽阔的高海拔地区,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800米,被藏人称作“北方高地”。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在它的土地上奔跑,与雪豹、棕熊和藏狐等上演着生死轮回的乐章。
由于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巅,海拔高,氧气少,寒冷而干燥,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所以羌塘一直都被视为“无人区”、“生命禁区”。WCS的科学家曾根据人口密度、道路密度、人类利用土地的面积、房屋设施的数量等计算人类足迹指数,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后的荒野”——每个生态区内人类足迹指数小且面积广阔的区域。据他们统计确定,羌塘是目前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荒野,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广阔的荒原。
羌塘养育着世界上游牧生活保留最完整的藏族牧民,还佑护着众多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野驴、西藏棕熊、岩羊、西藏盘羊等等。这是一片孕育着无数生命的美丽荒原。这里的动物们所能集结的数量,在整个亚洲、整个世界都会让人叹为观止。这里宏大、完整、健全、自然的生命协奏曲,完全可以媲美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多声部合奏。
让人熊冲突不再冲突
双湖特别区曾经是无人区,几乎不曾参与人世的沧桑,但它的这一属性在40多年前被人更改。当时18名藏汉勇士不畏艰险,在一个名叫洛桑丹珍的藏族汉子带领下,深入到这片无人区考察、放牧,用事实证明,这里并不是人类的禁区。之前,这里统属于申扎县管辖,当牛羊增多,腹心地带草场载畜量饱和,畜草矛盾一年比一年突出时,人类便自然而然地向无人区进发。于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很快就开始了,5000名牧民赶着52万头牲畜进入了这片亘古荒原。很快,双湖特别区成立了,无人区变成了牧区。最初这里被命名为双湖特别行政区,后来在香港回归大陆之后,又被改成了双湖特别区。
那年18勇士开疆拓土般的行为,似乎与我的志愿行为以及WCS的研究、保护工作并无干系,但它的的确确是促使我们到这里开展工作的直接诱因。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牧民与自然和谐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就是当地牧民与棕熊的直接冲突。近些年来,棕熊经常光顾当地牧民的住宅或者羊圈,轻者破门而入,将家中器物蹂躏一番之后,扬长而去;重者还会吃掉牧民的酥油、食物,甚至羊圈里的羊。由于棕熊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牧民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用猎枪干掉它们来解决问题,甚至被政府要求去保护它们。其间的恨绵绵,爱难有的纠结心态,让牧民与棕熊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近乎无法调和的地步。
而我们此次到羌塘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好办法。我们的方式就是为受棕熊骚扰严重的牧民建立坚固的、保护性的网围栏,让棕熊不会对牧民的家畜、财产和房屋受到损害,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它们,从而实现人类与这片荒野的和谐共处。
一路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在荒原上放牧的牧民。车子带着我们在不停的迷路、找路,就这样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中前行。在夜幕四合的时候,我们跨过一条河流,顺着河道来到了其香措,双湖特别区的巴岭乡政府驻地就在这座大湖之滨。
“人熊冲突”工作组此次计划在班嘎县、双湖特别区和尼玛县挑选40户居民开展预防措施的实验试点工作,并将在棕熊损失预防措施示范点上,同期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试点。
我们开始走访每一个示范户。林业管理部门的次仁扎西轻车熟路地带领着我们跋山涉水,远远的,看到一座低矮的泥土房子出现在远方,一列红色的大山横架在房子的右边,左边是一片平坦的草场,上面流淌着潺潺溪流。尼平出去放牧了,家里没人,但是门也没有上锁,据说尼平家是示范户中遭受棕熊伤害最多的一家。冬季,棕熊一般会选择高处的山洞冬眠。春季结束冬眠后,饥饿的它们会饥不择食,寻找最容易找到的食物。它们视觉并不发达,但是却拥有超乎寻常的嗅觉,牧民家的酥油以及屠杀牛羊后扔掉的部分内脏散发出的气味对它们有着致命的诱惑力。另一个棕熊事故频发的季节是秋季,那是它们大量觅食,增加脂肪,准备越冬的前夕。
远远的,看到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出现在地平线上,还有一个顶着红头巾的小孩子和一条黑色的狗在身边奔跑。“尼平回来了。”扎西说完,就迎了过去。看着四十左右的尼平憨笑着向我们走来,高原的烈日在他脸上灼烧上了一层泛着黑色和红色的硬硬的盔甲,但也给了他荡漾在眼睛里的浓浓的纯净和开朗。酥油茶、风干肉,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后,尼平一家人席地坐在那里,我们则坐在两张床上。可能人太多了,床一下子塌了,仔细一看,有一个床脚是用砖头垫着的,尼平笑着告诉我们,这床本来就是坏的,被棕熊弄坏掉的。
尼平很高兴地在协议上按了手印,由于不会写字,签名是他妻子写的。签好协议,就开始规划尼平家的网围栏,最终确定了网围栏的位置,把他家的住宅和羊圈都围在里面,然后用线和钉子把边界固定下来,等各示范户网围栏的总面积最终确定之后,再统一订货发下来安装。
整个4月份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确定和丈量了40户示范户的网围栏,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活动。只是我在拍摄上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虽然拍到了很多羌塘主要的野生动物的照片,也拍到了一些棕熊进入牧民家里造成的破坏的照片,但是一直没有看到棕熊。于是,这也为我四个月后的第二次到羌塘寻熊留下了伏笔。
再次到羌塘
8月,羌塘绿草茵茵、繁花点点的季节,又一次来到了巴岭乡。这次我选择了两家位置相对偏远的棕熊协议保护示范户的家庭常住,希望能够通过预设红外相机、周围的寻找以及蹲守,拍到棕熊的照片,甚至是棕熊光顾牧民住处的照片。
我住的第一家是努的家。“努”这个字是与这位七口之家的男主人名字发音最近的汉字了,其实英文里的“No”才是与他的名字发音相契合的文字。估计在这名戴着眼镜的高大藏族汉子看来,我这个人估计实属莫名奇妙了:不工作,大老远地从北京跑到他家来拍摄他们放羊、挤奶、吃饭、挑水,然后就是到处在野外寻找棕熊……No和排行老四的儿子格桑占堆是家里能够部分听懂我说话,并能偶尔跟我说几句汉语的人,但也仅限于“吃”、“喝”、“老板”……由于格桑占堆正在上初二,所以我和他的交流更多一些,几乎每天都是由他陪着我到处走。而他也随着对我的了解的加深,会和家里人说:这个老板曾是个记者,这次是来报道WCS给家里安装防熊网围栏的事情的;这个人的最大愿望就是看到、拍到我们并不想看到的棕熊…… 在努家待了一个多星期,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好天气。每天背着沉重的相机能走到的范围,也就是方圆两三公里。曾经找了一个有很多旱獭洞、又有比较大的洞穴的山谷,在一个曾经有动物呆过的地方预设了红外相机。但只拍到了旱獭的照片,其他的动物一个都没拍到。
8月20日,可能是我距离棕熊最近的一次,可惜我睡着了。连日的阴雨天气,让我早早就钻进了冷冰冰的睡袋。半夜醒了两次,第一次是听到了家里三姐妹的歌声,努和妻子还有儿子以及最小的女儿去了乡里参加赛马节。三姐妹晚上忙完家务后,见我睡了,就用家里的老式录音机放着藏族歌曲磁带,载歌载舞。我没有起身,因为怕打断她们的欢乐时光。另一次醒来,是因为听到了屋外玻璃门开启的声音,还有三姐妹惊慌的脚步声,然后就是噼里啪啦的东西砸击墙壁的声音。我赶紧起身穿上衣服往外跑,只见三姐妹正发抖着搂在一起躲在床上,用头巾围着头。她们声音发颤地告诉我:有熊!
听到这个,我的肾上腺素似乎猛的激发了,赶紧拿起相机,带上之前准备的辣椒水冲到房外,姐妹三个也大着胆子出来了。她们指着外面用来煮羊肉的帐篷那边说,就在那里。但是我用手电照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任何痕迹,只有几根用过的烟花,后来才知道那是三姐妹点了用来吓唬熊的,我听到的噼里啪啦的声音就是烟花打在墙壁上的声音。我围着努家已经建好的防护围栏走了整整一圈,四处用手电寻找,也没有看到。当时心中的懊恼、激动、后悔和害怕百感交集。内心里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不是熊来过,其实只是为自己的反应迟钝和错过机会而后悔。回到屋里,三姐妹已经摘掉了头巾,原来这是她们听到有熊来了才把头发包起来的。不禁想起在大学的一个来自拉萨的藏族的师兄曾经告诉我:熊喜欢抓人的头发,所以当遇到熊,最好不要让它看到你的头发,否则会直接抓你的头。看来这种说法,在藏区广为流传。
翌日早早起床,在围栏周围继续寻找,依然没有找到棕熊曾经光顾的痕迹。但三姐妹一致认定熊来过。我相信她们的判断,因为她们经历过很多次,而我则是错过了唯一一次近距离观察和拍摄棕熊的机会。事实证明,棕熊似乎注定与我无缘,在另一家示范户次仁顿珠的家里待了七天的时间,我依然没有机会与棕熊谋面。就这样,总共两次持续40多天的羌塘寻熊历程,以颗粒无收而结尾。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在那里的时间太短,季节也不是最合适的,所以相对来说机会就少。在我回到巴岭乡政府驻地,观看赛马节迎接“人熊冲突”工作组的到来时,遇到了努,他说他们骑马到乡里的路上就见到了熊。再后来,“人熊冲突”工作组在另一个乡工作的路上,不仅见到了棕熊,还拍到了棕熊的照片。但最好的消息是,直到WCS的“人熊冲突”工作结束,所有安装了网围栏的示范户家中,没有一家再因棕熊而遭受家畜和财产损失的。看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值得推而广之的保护措施。
感悟
虽然没见到、没拍到棕熊,但是在羌塘的日日夜夜,让我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在羌塘高原,游牧是唯一的出路。牧民的生活几乎是固定的:藏历元月(公历二、三月)产羊羔;四月初三挤奶节;四月中旬抓山羊绒,五月中旬抓牛绒,七月底八月初剪绵羊毛,藏历十月冬宰……牧人跟着羊群转,羊群随着水草走,人畜都循一年四季天气变化而活动。他们以牛羊为生命,以日月风雪为伴侣,与自然万物比邻而居,成为大自然一个元素。这种恒定的路线,不变的轨道,牧人无法突破,所以他们世世代代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成为自然规律被动的执行者、维护者。而与他们的邻居——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之间,他们也在寻求着和谐共处的良策。因为他们很多人认为“野生动物是神灵的家畜”。如果棕熊、狼少了,旱獭、鼠兔等动物多了,整个草场也会受到影响,那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家畜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当野生动物与他们发生冲突时,德高望重的喇嘛们会告诉他们“这是神灵来惩治当地存在的邪恶”。而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一直匍匐在这片荒野的自然规律的统领下,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己的邻居处好关系,顺从于自然规律,自己才能继续在这片荒野正常地生存下去。
1 牧民怒家的两个女儿正赶着羊回家,放羊是她们每天的主要工作。
2 三只藏羚羊在色林错南岸的荒滩上从我们面前飞驰而过。
3 在羌塘草原,少有高高的草丛和花朵,高寒和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导致这里的众多植被都比较矮小,但并不妨碍它们绽放出鲜艳的色彩
4 体型巨大的渡鸦是羌塘最常见的一种乌鸦,经常聚集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觅食。
1 每天放羊回家后,挤羊奶是必须做的功课,羊奶也是牧民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2 棕熊是羌塘草原上体型最庞大的哺乳动物,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棕熊与当地牧民之间的冲突日渐增多。
3 傍晚的色林错湖畔,一只母藏羚羊沐浴在温暖的霞光中,构成一幅静谧的美图。
4 夕阳西下,一名藏族老人拄着拐杖扶着围墙前行。
5 羌塘双湖特别区的牧民正在把剪下来的羊毛打捆,准备销售。
6 一名牧民在山顶挥动着鞭子,驱赶着自家的羊群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