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然与人文面貌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植物文化交流改变了各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土民习,改变了周围的一切,使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拉近了、融合了。从这一视角看,植物文化交流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改变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丝绸之路;植物交流;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21-09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人们经常关注的是丝绸、金银、宝石、瓷器、犬马等奇珍异货的来来往往,殊不知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植物文化交流却悄然改变了各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土民习,改变了周围的一切。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民族盛衰和皇权更嬗下的杀伐格斗,把丝绸、犬马化为尘埃,也使那些金银、宝石、瓷器等珠光宝器粉身碎骨或长眠地下。惟有这些绿色的小生命——植物,离开故土,跨越千山万水,在异国他乡实实在在扎下根来,顽强地克服新的自然环境挑战,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并把本土的某些风俗习惯信息加载于植物体内,一并奉献给侨乡(第二故乡)人民,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许多外来植物由于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反客为主,成为当地栽培作物的主体,使乡土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生活面貌在潜移默化中变样,使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拉近了、融合了。从这一视角看,植物文化交流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改变的动力之一。
  
  一、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为各国人民开通了一条和平友好的康庄大道,成为丝绸之路植物文化交流的主题,也成为人类未来继承、弘扬的主题。
  
  其一,丝绸之路虽然主要由中国西汉政府开辟,但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早期的古希腊人、古埃及人、古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欧洲的统一经营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重要保障,后来在丝路上起存储和转运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东罗马人等,都曾经为中国丝绸的西运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沿路各国人民的和睦团结,就没有丝绸之路,也就没有中外植物交流。正是由于沿路各国人民长期和平、友好、交流、沟通,才使丝绸之路保持了1300多年的繁荣与稳定,极大地促进了欧、亚、非三大洲植物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谱写了世界植物文化交流史上和平友好、共同繁荣的主题。
  其二,中国作为古代文明远远超过周边的泱泱大国,其天下大同、华夷如一的观念决定了古代中外植物文化交流的和平友好性质。从商周起,中国就树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中心观念,历代统一强大的封建王朝皆自喻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奇不有,欲包容宇内,布皇恩于四方。因此,只要承认天朝大国中心地位的国家都会得到隆恩厚赏和无私援助。除了少数几次反侵略战争外,中国历史上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和军事行动。在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中,主要靠外交中的称臣纳贡、皇帝赏赐和双方正常商贸往来,还有传教、留学、通婚、侨胞往来、劳务输出输入以及疆域盈缩、民族融合等,很少通过战争掠人之美,或把有毒有害植物强行输入弱小国家。由于中国这个天朝大国的和平友好姿态,保障了古代中外植物文化交流长达1300多年的相对繁荣与稳定。
  其三,植物是绿色的使节,植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植物本身体现的和平友好主题和中外植物文化交流是一致的。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少数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武力胁迫、疯狂霸占弱小国家物产,非法采集他国植物,又把那些有毒有害植物以野蛮方式强行输入弱小国家,给弱小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痛苦和灾难,成为中外植物交流史上最沉痛的教训。作为植物交流的反面教材,更加说明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中坚持和平、友好、交流、沟通、互惠互利、共同繁荣这一主题是多么必要。同时,从交流效果看,近代中外植物文化交流实现了中外植物文化交流的伟大转折,使中外植物交流活动冲破了传统的丝绸之路范围,在全世界四大洋、六大洲广泛交流,其影响更加深入、久远;从传播对象看,植物本身是绿色的,是温暖的,是和平友好的,就看人们如何利用,近代各国植物的广泛交流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人多地少的国家由于引进高产作物而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国家的园林、园艺从无到有,许多国家的烟草工业从无到有,许多国家的橡胶工业从无到有,许多国家的油料、饮料从无到有。
  因此,从长远讲,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近代的新航路的植物交流,人们的主观愿望是绿色植物可以净化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温饱、甜蜜和快乐。人类应该继承、弘扬这种和平友好、共同繁荣的主题,使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美好。
  
  二、中外植物交流丰富了各国粮食、果蔬、桑、棉等农作物种类,也使大量高产、优秀的农作物品种得以远播海外,从而解决了各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促进了古代各国农业经济繁荣发展。
  
  地球赋予人类的植物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并非平均分配。由于地质形成的重大差别,各国所在的地理纬度以及土壤、气候等因素的相异,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植物资源多寡差异较大。又因为各国人民的生产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真正作为栽培的优秀植物就更少了。栽培植物是长期自然、人工双重作用影响下出现的最符合人类需要的选择。因此,它不仅适应本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适应他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通过各国之间的植物文化交流才能得以实现,互相调补余缺,丰富农作物种类。通过各国的植物交流,使大量高产、优秀的农作物及优良品种远播海外,从而解决了各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促进了古代各国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先秦时期,中国的水稻从长江中下游传到东南亚、印度、日本等,后来传到全世界,从而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水稻源于中国,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后逐渐向中国周边及西南传播,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同一时期,小麦从两河流域经过中亚传到中原,被商周先民视作神物,秦汉以后成为中原人民的主食,极大地改善了粮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过亿,到处垦荒挖山,增加土地,美洲玉米、洋芋、红薯、陆地棉等植物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结构,解决了不断增长的中国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品种之一,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曾经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起到很大作用。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广泛种植。大约在16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18世纪又传到印度。时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国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某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玉米依然是人们廉价的裹腹之物。
  马铃薯在安第斯地区作为食物消费已有大约8000年的历史。西班牙人于16世纪将其带到欧洲后,在全球迅速传播,19世纪末传入中国。如今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估计为19.5万平方公里,从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印度的亚热带低地,到爪哇的赤道高地和乌克兰的大草原,到处都有马铃薯生根。就产量和食用性看,马铃薯成为人类栽培的第四大粮(菜)作物。
  正是通过中外植物交流,丰富了各国粮食、果蔬、桑麻等农作物种类,也使大量高产、优秀的农作物品种得以远播海外,从而解决了各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促进了古代各国农业经济繁荣发展。
  
  三、中外植物的广泛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粮食、果蔬、油料、糖料等植物交流满足了人体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因为每种农作物果实的营养元素是有限的,人类如果只食用单一的农作物果实,或者只食用少数几种农作物果实,就会造成营养缺乏症,轻者出现各种病变,重者产生畸形。人们的身体和大脑要吸收一定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才能得到完善发展。古人虽不能从理性方面认识这个问题,但在实践方面通过农作物的广泛交流,不但满足了人们五味俱全的口感需要,也通过粗、细、素、荤、酸、辣、苦、甜等,摄入大量丰富的营养元素,获得了较好的营养保健和食疗作用,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从唐代流行至今的球茎甘蓝,最初是欧洲植物,是通过西域、吐蕃、河西走廊的通道流传到唐朝的。它作为蔬菜兼具“益心力,壮筋骨”的作物,受到中国百姓的欢迎。番茄是明代传入中国的,但是很长时间作为观赏植物。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直到清代末年,人们才开始食用番茄。番茄富含维生素A、C、B1、B2以及胡萝卜素和钙、磷、钾、镁、铁、锌、铜和碘等多种元素,还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纤维素。
  在“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国菜”玉米饼的年消耗量达1200万吨之多,人们无论贫富贵贱都非常喜欢食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玉米也被作为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铁、镁等广泛食用;在某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玉米依然是人们廉价的裹腹之物。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为稻米、小麦的5~10倍。 同时,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玉米中还含有核黄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好处。
  马铃薯的赖氨碱含量较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脂肪含量为千分之一左右。矿物质比一般谷类粮食作物高1~2倍,含磷尤其丰富。在有机酸中,以含柠檬酸最多,苹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马铃薯是含维生素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的作物,特别是维生素C,每百克鲜薯,含量高达20~40毫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鲜薯,即可满足需要。马铃薯是一种粮、饲、菜兼用的作物,营养成分齐全,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作物”,在我国,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作物。
  调料、香料、染料等植物交流进一步满足了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调料单一,令人食之无味。中国人饮食讲究五味俱全,所谓五味就是指多种味道,它是随着植物交流的扩大不断变化的。三代时期是酸(醋)、甜(糖)、苦、咸(盐)、辛(姜),汉唐时从西域传来胡椒,增添了麻,明清时期传来美洲的辣椒,五味中增添了辣。对于调味的香料来说,尤其是外来调味香料,因其自身的芳香气味往往被当作最有效的药物。西餐入口前的最后一剂调味品——胡椒原产于印度,从印度经波斯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后汉书》中已经明确记载身毒国(印度)原产胡椒,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是把胡椒的原产地缩小到摩揭陀国(印度古国之一)的狭小范围。在古代中国,胡椒也是上流社会财富的标志。唐代宗的宰相元载是个大贪官,被处死抄家时,竟然从家中抄出了800担胡椒!可见在古代上流社会里,胡椒也是一种奢侈品,元载因而才像聚敛钱财一样聚敛胡椒。
  香料是指以香味为特质的物品。无论是取悦人还是敬奉神,香料都大有作为。古人在浴缸中添加香料,在食品中搭配香料,在身体上喷洒香料,或在服装里外佩戴香囊,在堂屋、庙宇间焚香让环境弥漫香气。人们生活在香烟袅袅或香气扑鼻的环境中,自然有一番高雅、沉静、轻松、舒适、快乐的感觉。玫瑰原产中国和中亚等地,秦汉时期传入周边国家并通过中亚传入地中海沿岸。18世纪,中国玫瑰再度传入法国,与法国玫瑰杂交培育成为世界名花,传遍世界的玫瑰既是优良的观赏花木,又是重要的香料植物。古希腊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了提神要喷洒玫瑰香露;古埃及贵族多用玫瑰花瓣填枕,提高睡眠质量,唤起罗曼蒂克的美感;古罗马贵族在洗浴水中加入玫瑰花,去病亮肤。我国唐代武则天创造的玫瑰浴,历朝贵族效仿,一直留传至近代清宫。
  郁金香是古代最稀有、最名贵的花种之一,起源于波斯附近以及印度西北地区。从郁金香的柱头中提炼出来的芳香染料是古代商业贸易中的一宗重要商品。在罗马,郁金香被用来调配甜酒,以及制成妇女们喜爱的染发剂。在唐代,郁金香香粉作为一种治疗内毒的药物和香料,有很好的销路。唐人把经过特别处理的郁金香洒在衣服和帘帷上,使其得以散发香味。卢照邻的“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就是唐人利用郁金香最生动的写照。
  染料是用来改变物质颜色、美化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容貌的颜料,古人多采用天然的无污染的绿色植物作染料。它可以改变食品颜色、增加食欲,修饰建筑家具使之美观漂亮,转化服饰色彩使之光彩照人,妆扮肤色使人风流倜傥。
  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花、草、树木之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料。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秦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明清时期除满足国内需要外,用红花制成的胭脂输入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中得到。
  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染色。
  红花(又名红蓝草)也是来自印度中部的植物,花有红、橙、黄或白色,可提取红花素,也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描写了红花色压群芳的印染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无染料价值;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色淀。红花也是古代各国用来制胭脂的高级原料。
  观赏植物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园林发展。中国园林是世界独树一帜的自然写意园林,园林中的每种植物都有其特殊的姿色韵态和自然属性,人们往往把植物的自然性格加以人文化,创造出高雅的意境。这是典型的华夏文化造成的任何外国园林所无法模拟的创意,因此,各历史时期大量国外植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园林观赏植物,也丰富了园林创意。
  芭蕉原产东亚热带国家,秦汉时期就传入中原,为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木,叶宽而长,性喜温暖,生长较快。入夏,叶丛中抽出淡黄色的丛状花,“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在中国园林中常常植于小型庭院的一角或窗前墙边,假山之畔,散点或几株丛植,绿阴如盖,炎夏中令人顿生清凉之感,雨中赏芭蕉更耐寻味。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这里,梧桐和芭蕉的阔叶,不但承载了细雨的滴落,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离情愁绪。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文人园林设计的常见景观。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2世纪时传入我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石榴树树姿优美,枝叶秀丽,初春嫩叶抽绿,婀娜多姿;盛夏繁花似锦,色彩鲜艳;秋季硕果悬挂。在中国,石榴很早就应用于园林观赏。或孤植或丛植于庭院、游园之角,或对植于门庭之出处,或列植于小道溪旁,坡地或建筑物之旁,也常制作各种桩景或供插花观赏。唐王维《田家》:“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石榴成为恬淡、温馨的田园风光的写照,也为中国园林平添了新的创意。
  中国被誉为园林之母,观赏植物丰富多彩,在国外得到广泛栽培和传播,有些花木深受推崇而成为异国他乡的国花。如玫瑰早在先秦时期就通过波斯传到欧洲,18世纪中国玫瑰再次传入欧洲,经过杂交培育的玫瑰更是国色国香,压倒群芳,成为美国、保加利亚等国国花。中国栽培菊花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古籍《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都是由中国传去的。公元386年中国菊花由朝鲜传入日本,古代是日本国的象征,迄今,菊花可以与樱花媲美,已成为日本园林中四季常开、品种最多的花卉。
  近代欧美许多国家派遣人员到中国到处搜集植物资源供本国的造园建设,英美法等国家还专门建立植物园、树木园,收集中国各地采集来的植物达千余种,以供观赏和研究。
  
  四、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之联系紧密的栽培技术、储藏技术、加工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在各国传播,形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广泛交流,使各国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番薯 (甘藷)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番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番薯传至菲律宾。明朝万历十年(1582),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闽书》:“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其茎叶蔓生,如瓜萎、黄精、山药、山蓣之属,而润泽可食。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剪插种之。”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由此可知番薯刚传入时其低级简陋的栽培技术之一斑。
  中国早期栽培的棉花原产印度和阿拉伯的树棉和草棉。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岭南及新疆等边疆种植。棉花何时传入我国内地,椐清代农书记载:“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随着棉花的传入,有关棉花的种子处理、播种、栽培管理、采收、分级、储藏、纺织、印染等一系列的技术与管理方法与之俱来,这在元代王祯《农书》、清代的《补农书》中皆有反映。当然,有的技术是自己摸索的,有的是直接借鉴的。清末当美洲长绒棉引入以后,棉花的栽培与管理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五、中外植物广泛交流,极大地改变、改善了各国人民的衣食结构,转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缩小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
  
  “说汉话,穿棉布,吃胡食。”中华民族生活习俗的这一演变饶有趣味,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数千年华夏民族不断融合周边民族、完成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也是通过植物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外来植物改变生活习俗的结果。华夏民族最初在中原地区发明农耕,以大豆(菽)、黄米、糜子、小米(谷)、大米(稻)为主食,麻子为油,丝绸、麻皮为衣,以葫芦、葵、韭、葑、荇(白菜)为菜,迄今只剩下大米、丝绸、韭菜、白菜最常见了。我们平常食用的面粉(小麦)是先秦时期从中亚传来的,油(菜籽)是地中海传来的,玉米、花生是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的,穿的纤维(棉花)是清代以前从南亚来的草棉和树棉,尔后变成美洲的陆地棉。至于吃的蔬菜,平时老百姓的餐桌上,芹菜、菠菜、甘蓝、胡萝卜、大葱、大蒜、洋葱、茄子、辣椒、西红柿、洋芋、莴苣、红薯等没有一种菜不姓“胡”,唐代兼容并蓄的政治环境、华夷平等的民族包容政策,加之中外植物交流中的拿来主义,形成一股追求胡风的社会风尚,穿胡服、听胡乐、吃胡食、饮胡酒、跳胡舞,已成为普遍现象。
  稻米原产中国,先秦时期传入日本、南亚、东南亚等邻邦,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对各国的风俗礼仪有重大影响。在中国风俗中,如生下男孩,满月时要赠送油米饭,以兹贺喜。中国自古为农耕国家,不少民族以稻米为主食,因而有庆祝稻米丰收的节日活动。如台湾高山族将稻米煮成饭,或把糯米蒸成糕与米粑,欢度节日或招待贵宾。汉族有农历新年吃元宵(汤圆)、年糕、端午节吃糭等习俗。
  日本的浮世绘有描绘农人下雨天在农田艺稻的情景,日本米以粳稻为主,而粳米黏性较大,外形圆短,非常适合日本传统食品寿司的制作。在日本除食用米外,酒、年糕、糖、点心、酱汁、酱油、醋等食物也以稻米为原料。日本有很多大街小巷以米命名,也有新年时吃年糕的风俗。
  丰收节是马来西亚卡达山杜顺族的传统文化,为稻米丰收而设的感恩庆典,当中有选美活动及文化舞蹈等风俗。稻米是泰国主要的出口品,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亦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农耕节亦是当地的主要节日,其中的耕田播种仪式最为重要,以期盼五谷丰登。
  阿尔稻米节是法国阿尔当地庆祝稻米收成的节庆,在每年9月中旬一连三天举行。庆祝活动包括竞选“稻米皇后”、花车巡游、斗牛、喝水果酒、吃西班牙式海鲜饭等。“稻米皇后”被选出后,乘着大型的平底船沿河顺流而下,接受河畔两岸人们洒下的稻米。
  
  六、药用植物交流抵御并防治了许多疾病侵染,增强了人民身体健康水平,又极大地扩展了中药学范围,丰富了中医药宝库。
  
  中药学关注专门的药用植物,把眼光放在所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器官之上,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宏放气度,各历史时期从国外传入的几乎所有植物都进入了中医药大典,丰富了中医药宝库。这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的独特而伟大的贡献,迄今在植物医疗、食疗、及营养保健等方面有重大的科学参考价值。
  中药学认为,大凡植物都有药用价值,有的植物属于营养、保健类的药物,有的植物属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类的药物。人类很早就利用植物预防疾病,中华民族在利用植物预防和控制疾病方面对人类贡献最大,世界其他民族利用植物预防疾病方面也做出过独特贡献。各国都有独特的药用植物,各民族都发明了一些治疗疾病的药草偏方,通过各民族的植物交流,异国他乡的药材来到中土,使某些中土长期不能攻克的顽疾怪症药到病除,这就大大增强了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就已经受到外来医药的影响,其中,许多印度医学方面的著作被译成中文。到了唐代,中医药中有来自吐火罗国的“异药”、波斯王子亲自献上的“香药”、吐蕃的“杂药”等。
  菠菜来自波斯,本来是菜,到了中土,就菜、药兼用起来。唐代贞观二十一年(647),菠菜随许多稀有蔬菜移植到中国。据史料记载,菠菜“火熟之,能益食味”。但是菠菜最重要的用途在于“解酒毒”、“服丹石之人食之佳”。换句话说,服丹药的道士们可以通过吃菠菜来抵消摄入汞化合物带来的不适。
  曼陀罗是一种有毒植物,是医学上最早的麻醉剂。据分析,三国名医华佗的麻沸散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两汉之际,佛教循着中亚传入中国,曼陀罗这种佛教之花也随之传入,佛教在中国扎根发芽,曼陀罗也随之熟悉风土,遍植中土。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载,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盗贼们把它采去之后,晒干磨成末,下到饮食里面,可以让人昏迷。
  康乃馨是一种美丽芳香的花卉,原籍欧洲南部。19世纪传入中国后,国人领略其圣洁芬芳的同时,发现康乃馨还有清热、解毒之功,将它用于治疗尿道炎、膀胱炎、肾炎、高血压、月经不调、水肿、疮疖痈肿等病症。
  阿魏作为一种药物和调料,在唐代很受欢迎。唐朝人也接受了它的西域名称——阿魏。阿魏可以刺激神经、帮助消化,但唐朝人却最喜欢利用它“体性极臭而能止臭”的奇异性能。阿魏还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而且“阿魏枣许为末,以牛乳或肉汁煎五六沸服之,至暮以乳服”,可“闭鬼除邪”。
  罂粟(鸦片)原产印度等地,隋唐时期传入中土。它曾在离宫别馆、文人园林中舒展着妖艳的花冠供人欣赏,也曾入药为人镇痛、镇静,助兴奋、除瘟、止泻等。中国古人不知不觉中化害为利,乃中医之道;列强用它来摧残中国人民,乃损人利己之本也。史载,咸丰年间,禁烟无望,炮出“寓禁于种”政策,号召种烟土抵制洋烟,从此罂粟遍植全国。
  
  七、通过中外植物文化交流,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某些轻工业和特殊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葡萄原产于欧洲东南、中亚和北非一带。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开始栽培,后来向周边国家扩展。葡萄是当今世界上人们喜食的第二大果品,在全世界的果品生产中,葡萄的产量及栽培面积一直居于首位。其果实除作为鲜食用外,主要用于酿酒,还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罐头等食品。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后来逐渐普及欧亚北非。
  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从西域引种葡萄,并得到葡萄酒制作技术,经过2000多年发展,葡萄栽培遍及全国,葡萄酒已成为人们的时尚饮品。
  法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温带气候,有利于葡萄生长。法国最有名的葡萄品种有酿制白葡萄酒的霞多利和苏维浓,酿制红葡萄酒的赤霞珠、希哈、佳美和海洛。法国葡萄酒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法国葡萄酒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凝聚着法兰西历史。法国葡萄酒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酿造工艺,被世人奉为经典。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地国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智利、澳大利亚和南非等,而法国、意大利生产的葡萄酒约占40%。
  橡胶树是常绿或短期落叶乔木,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性,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用途极广。18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得到重视,1839年古德伊尔发明了硫磺法,改良了橡胶的弹性和耐用性,在东南亚建立了橡胶工业,成为世界各国最主要的橡胶来源。以后,被各国广泛引种,现已分布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
  中国1904年开始引种橡胶,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其中海南和西双版纳为主要植胶区。我国植胶面积占世界第四位,干胶年产量占世界第六位,极大地推动了橡胶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桉树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这广袤的森林中90%的树木是桉树。桉树木材坚韧耐久,可供枕木、矿柱、桥梁、建筑、浆粕和人造板等用料;叶可提制精油,生产桉叶醇、柠檬醛等,在香料、医药工业上有广泛用途;许多桉树的皮、材、叶含单宁,可用于锅炉除垢和缓凝剂;此外桉树还是良好的薪炭材、蜜源植物及防护林用树种。从19世纪初开始,欧洲人把桉树种子带到地中海沿岸,并且迅速向非洲、亚洲和美洲传播,迄今有96个国家或地区大量栽培。中国19世纪末期开始引进桉树,并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区广泛种植。桉树生长速度快、出材率高、纤维质量好,在中国板材工业和造纸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烟草起源于美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目前发现有66个种,被栽培利用的仅有2个种,即普通烟草又叫红花烟草(N. tabacum L.)和黄花烟草(Nrustica L.)。美洲印地安人栽培利用烟草最早,考古发现,3500年前的美洲居民便有了吸烟的习惯。1558年,航海水手们将烟草种子带回葡萄牙,随后传遍欧洲。1612年,英国殖民官员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大面积种植烟草,并开始做烟草贸易。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00年,台湾试种烤烟,十年后相继在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地试种烤烟成功。1937~1940年,开始在四川、贵州和云南试种,发展成为我国主产优质烟区。20世纪50年代,引进香料烟,20世纪60年代,引进白肋烟,分别在浙江新昌、湖北建始试种成功。黄花烟约在200年前由俄罗斯传入我国北部地区种植。迄今,我国种植烟草面积年均共约2500万亩,总产约6000万担。烟草是高效益作物,我国烟草种植多分布在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有200万农户靠种烟维系生活。种1亩烟当年可收入1000~2000元,为粮食作物的3~5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烟草又是高税利商品,烟草生产税利30%左右,工业税利60%以上。近年来烟草工商税利可达1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高居各行业之首位,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巨额资金。
  
  八、中外植物交流丰富、拓展了各国植物种质资源,为近现代农、林、园艺作物育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近现代以来,随着植物杂交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克隆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新植物、新品种层出不穷。这是人类漫长历史时期植物交流累积的种质资源与高新科技融合的结果,没有数千年的植物交流,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植物基因遗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成果。随着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等的发展变化,人们将不断挖掘植物种质资源、基因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植物新种和品种。
  84K杨系由韩国杨树育种专家以银白杨为母本、腺毛杨为父本(银白杨×腺毛杨)杂交培育出来的新一代白杨派杂种无性系,在韩国杨树造林面积中占到20%,主要栽在15度以下的坡地上,用于山区绿化。1984年由中国林科院引入我国(北京),“84K”为引种编号,表示1984年引自South Korea ,该编号一直沿用至今。引种后,在我国“三北”地区经过多年试种,表现良好,84K杨苗期与幼树生长快、材质好,抗风能力及抗寒、抗虫性强,适应性广,是一种春季没有飞絮的环保型白杨派雄性无性系。84K杨的成功引进与推广,在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严重、适于发展白杨派杨树良种的“三北”地区,为加速防护林建设、平原绿化与农田林网建设,构建首都绿色屏障、西部大开发中的退耕还林与生态安全保护等,提供了理想的种质保障。
  四倍体刺槐是从韩国引进的人工诱变的四倍体植株。其生长迅速,木材坚韧,纹理细致,有弹性,抗腐朽,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耐干旱瘠薄,在沙土、壤土、粘土上均能生长,甚至在矿渣堆、石砾土都能生长,喜光,根系发达,具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抗旱、抗烟,耐盐碱能力。四倍体刺槐的叶比普通刺槐的叶宽2倍以上,复叶干重,单重及叶总干重均是普通刺槐的1.5倍以上,枝条粗多,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相当高,非常适宜做动物饲料。在年均气温14℃以上、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区,生长很快,是优良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绿化树种。材质重而坚硬,很适合做建筑支柱、桩木、坑木等用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历经35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得巨大成就,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是:(一)两系、三系并举,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二)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构建具“高冠层、矮穗层、重心低、库大而匀、高度抗倒”的优良株型的杂交稻组合;针对西南一季稻区,选育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组合。(三)选育具有籼粳混合亲缘的亲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四)借助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有利基因。(五)针对超级杂交稻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九、中外植物交流也是各国人文精神的深入交流,通过植物交流,以植物为媒介和载体,不同的哲学、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等与之俱来,互相交流、融合,提升了各国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日,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喻示“榴开百子”。洞房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世界上拥有石榴的民族几乎都以石榴为多子多福的象征。黄新亚先生也指出:“石榴的原产地古代波斯的女神雅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诃梨帝母,均以持石榴为其造像标志,可知多子多福的观念并不囿于中国。”
  石榴花果艳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和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中秋佳节送石榴,成为团圆、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赋予“留”之意,“折柳赠别”与“送榴留别”,成为有中原特色的民俗。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元帝的《乌栖曲》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后来 “石榴裙”就成年轻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玫瑰原产中国西部和中亚,后来传遍了世界,是各国共识的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在希腊神话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融进了爱神的鲜血,它集爱与美于一身,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
  保加利亚是誉满天下的“玫瑰之国”,每年6月初的第一个星期日为传统民族节日——玫瑰节,人们到玫瑰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认为绚丽、芬芳、雅洁的玫瑰花象征着保加利亚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酷爱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锐刺是保加利亚人民英勇不屈与坚韧不拔的化身。
  经百年争论,美国于1986年9月23日国会众议院通过玫瑰为国花。他们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还认为红色月季花象征爱、爱情和勇气。淡粉色传递赞同或赞美的信息,粉色代表忧雅和高贵的风度,深粉色表示感谢,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喜庆和快乐。
  茉莉花原产印度、阿拉伯一带,以波斯湾为中心。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传入欧洲、非洲、亚洲,近代传入美洲、大洋洲。茉莉花素洁、浓郁、清芬、久远,它的花语表示忠贞、尊敬、清纯、贞洁、质朴、玲珑、迷人。许多国家将其作为爱情之花,青年男女之间,互送茉莉花以表达坚贞爱情。它也作为友谊之花,在人们中间传递。把茉莉花环套在客人颈上使之垂到胸前,表示尊敬与友好,成为一种热情好客的礼节。泰国人把它作为母亲的象征。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是印度的国树。2500多年前,佛祖悉达多·乔答摩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从此,菩提树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在西双版纳,菩提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每到佛节,善男信女们就在大菩提树干上拴线,献贡品,顶礼膜拜。傣族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
  
  十、中外植物交流使各国、各地区的自然景观环境和小气候改变了模样。
  
  在中外植物交流中,许多外来植物由于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反客为主,成为当地栽培作物的主体,这就使乡土自然景观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变样。
  刺槐是近代来自美洲的洋种,青岛近代历史上由于广种刺槐,城乡到处槐花飘香,有“刺槐之乡”的美誉。
  石榴的原产地是古代波斯。后来,航海的腓尼基人将它传播到地中海地区。向东,则传播到布哈拉、塔什干、撒马尔罕、新疆等中亚地区。石榴传到中国内地应该是在3世纪后半叶。在新疆,特别是南疆阳光之地喀什、和田,石榴树长得生机勃勃,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而皮山县的皮亚曼乡、叶城县的伯西热克乡和疏附县的伯什克然木乡三个地方的品质最佳,种植历史也最长。
  我国内地石榴重点产区有陕西省的临潼、乾县、三原等,安徽省的怀远、萧山、濉溪、巢县等,山东省的枣庄等,江苏省的苏州、南京、徐州、邳县等,云南省的蒙自、巧家、建水、贡呈等,四川省的会理地区等。
  石榴虽说是来自中亚的胡种,却完全融合于中土,到处都能安家落户,受到中原人民的喜爱。每当农历五月,榴乡大地火红一片,八月硕果累累,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改善了自然气候,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
  在西班牙的国徽上有一个红色的石榴,正是西班牙的国花。在西班牙,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论高原山地、市镇乡村、房前屋后,还是滨海公园,到处都可见石榴树。
  保加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玫瑰产地,素以“玫瑰之邦”闻名。玫瑰是保加利亚的国家象征,该国种植的玫瑰有上百种。每年初夏时节,巴尔干山南麓的“玫瑰谷”地带一片花海,各色玫瑰竞相开放。在许多路边的花坛和住宅的花园里,玫瑰花也到处盛开。
  希腊首都雅典被称为茉莉花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拉圭、突尼斯和泰国等把茉莉和同宗姐妹毛茉莉、大花茉莉等列为国花。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定为州花。在花季,菲律宾到处可见洁白的茉莉花海,使整个菲律宾都散发着浓浓的花香。在中国,2006年11月,江苏省将茉莉花定为省花。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到处都有茉莉花的海洋,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模样。
  桉树原产澳洲大陆,少部分生长于邻近的新几内亚岛和印度尼西亚。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原来没有一颗桉树。据说,孟尼里克二世定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发现这里花虽然很多,但可用作柴薪的树木并不多。于是,他心中萌生了迁都之意。消息传开,有人向他进言,与其另觅新都,不如就地广为植树。他采纳了这个建议,从1905年开始引进速生的桉树,号召百姓广为栽种。同时,由国家廉价提供树苗,免征种植树木的土地税。这样,不到20年时间,桉树不但长满全城,更在城市四周形成一个宽阔的绿化带。城市建筑材料和柴薪问题都解决了,首都再也没有搬迁。迄今,亚的斯亚贝巴城市的桉树林总计有50多平方公里,被称为“桉树之都”。
  综上所述,历经数千年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淳化社会风尚、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以及改善自然景观环境等方面,产生着得天独厚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在充分挖掘中外植物交流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历史上由于政治利益、商业利益需要,也由于缺乏植物检疫制度和技术管理,使许多有害植物及病虫害乘虚而入,得以蔓延肆虐。特别是明清以来,域外烟草和毒品传播泛滥,一些殖民国家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以武力保护有害植物传播,给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这是植物交流史上最沉痛的教训。各国人民必将以史为镜,弘扬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中“和平友好、共同繁荣”的主题,进一步拓展植物交流领域,挖掘植物文化交流潜力,敞开门户,让本国所有的绿色植物接受各国人民的选择,让全世界共享绿色文明之果。
  
   (本文由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其他文献
介绍FreeBSD防火墙技术和地址转发功能,并结合CGI编程技术,实现校园网双链路接入Internet,用户上网认证、带宽控制和计费管理,以及蠕虫病毒的防范。
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群众文娱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东莞群众文化在东莞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文化广场、“文化周末”、“都市彩虹”、“文
大缸乃古代陶瓷器之巨擎。明代有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瓷缸,其器身绘制龙纹,故被称作“龙缸”。明代,龙缸属于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器,其装饰相当富丽堂皇,颜料普遍采用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还有各种单色釉或彩料,图案则以各种形式的腾龙为主。  明清时期的龙缸多由瓷都景德镇御器厂制作,民窑也有烧制。龙缸造型奇伟,从陶土、制坯到装窑熔烧都需要高难度的工艺技术。龙缸器型较大、容量不菲,且结实耐用,所以常作为宫廷的粮
本文讨论了信息加密、安全事件集中监控、事件分析器和集中控制端等网络安全技术,详细讨论了事件分析器和集中控制端技术。结合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融合安全技术将逐步取
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现存的各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要将"综合效益最大化"作为
摘要:文章结合JDBC技术和数据库连接池,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改进的数据库连接方法,该连接方法提高了建立数据库连接的速度和效率。  关键词:数据库;连接池;JDBC  中图法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6)05—0032—02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电子出版物的出现,计算机和电信网络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外部技术环境。而且,网络环境的来临,还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活动的内部机制、组织结构、内容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4-06收治的72例脑卒中延髓性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随着网络业务的急剧增长.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的性能.基于下一代网络体系的拥塞控制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拥塞控制的路由角度出发.分析了拥塞产生的原因以及Ip网络的拥
香格里拉,一个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地方。藏语、英语以及诸多语义中,香格里拉均为世外桃源、人间乐园、极乐世界等意思,展现世间最为美妙的自然风光、生态平衡、天人合一境界。自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提出这个极富诱惑力的名字后,人们便按照书中所描述的雪山、草地、森林、碧水、蓝天、宁静、谐和、古朴、原始等特征觅踪,印度人宣布香格里拉位于喜玛拉雅山脚下的巴尔蒂斯镇,尼泊尔人也宣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