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戏曲青年演员大赛(以下简称“广青赛”)已走过近30个年头,到今天已经是第七届了,当年的参赛演员现在也已经是指导老师了。“广青赛”这个摇篮式的摇船,没有摇到外婆桥,倒是摇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一二级演员,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演员、梅花奖演员……在评委席上坐着的好几个广西评委当年都是“广青赛”的演员,这其中有酸甜苦辣、艰难困苦,也有星光灿烂、英雄无泪,更有勃然奋起、黯然离去……各自一番滋味,留给后人评说。
这次第七届“广青赛”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共有79位演员、71个剧目片段参加决赛,覆盖了桂剧、彩调、壮剧、粤剧、京剧等5个剧种,这些参赛的演员各展风采,共同争夺金、银、铜奖,6场演出大决战,可谓是硝烟弥漫,精彩纷呈!现在颁奖晚会已落下帷幕,从第一届就做指导老师到现在还在做着指导老师的我,自然是感慨万千,想一抒胸襟,谈谈自己的感受、感想、感觉……
传 承
各位朋友只要仔细看看“广青赛”的各场“说明书”,就知道了各位青年演员的辅导老师几乎全是60到80岁的老艺术家,最年轻的老师也是50岁左右。这批老艺术家把自己用几十年心血创作过的角色一招一式地传给这些孩子,这实在是广西戏剧界的一大幸事!我们现在都在抓非遗传承,但实打实地把最优秀的戏曲表演折子戏和片段认真学、认真练的实在不多,特别是一些精品力作,绝活绝技,再不传承就要失传了。戏曲表演的各种程式、技巧、塑造人物的状态是完全存在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的,一旦他们谢世,那么,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就眼看着消失了!想起十年前,我带着一个挖掘采访组要去采访几位老彩调艺术家,由于当时剧团临时有事,晚去了一个星期,谁知道就有两位老艺人辞世了,把他们的艺术带上了天堂……
现在,大家都特别重视非遗传承,无疑利用“广青赛”这一形式来做戏曲表演传承工作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赵娜演出的桂剧《虹霓关》,辅导老师胡利娜就把桂林古老的旦角跳台原汁原味地传给了赵娜。懂得古老桂剧旦角跳台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胡老师已经八十岁了,再不学下来,那真不可想象,以后谁来把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程式传下去……想想当前桂剧界一种不太好的艺术风气,音乐像京剧,演唱像京剧,身段几乎全搬京剧,桂剧的个性特色、风格韵味已经趋向于荒漠化,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是,桂剧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次“广青赛”的桂剧演员的唱腔风格、演唱韵味、身段表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桂剧姓桂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比赛中,桂林19个剧目加上荔浦县一个桂剧剧目共20个剧目,都是由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王春先生一个人司鼓的。他把最具桂剧色彩的打击乐创造性地运用在戏里,特别是桂剧《虹霓关》里的打击乐,他把独特的桂剧击乐有层次、有感情、有变化地配合演员独特的桂剧旦角跳台,让我们耳目一新,激动不已!
这次“广青赛”的其他剧种的演员也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传承了各个地方剧种的艺术程式、风格韵味,这是令人欣慰的好事。在这里我呼吁,也是请求,我们艺术剧团的各级艺术领导者,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尽快抢救一批各剧种的传统表演程式和表演形态,使我们戏曲非遗传承工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借 鉴
这次“广青赛”不少演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借鉴了其他剧种的优势强项,这是好事情。立足于本剧种基础之上,向兄弟剧种、兄弟艺术样式学习,这是戏曲发展的一种好的艺术现象。纵向继承,横向借鉴,是我们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像广西戏剧院李金蓉演出的桂剧《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把京剧、舞蹈、杂技等技巧有机地融合进桂剧的艺术创作中,较完美地塑造了天女这一艺术形象,获得了这次大赛的金奖,指导老师沈启英、王湘莲功不可没。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陈盛铭演出的粤剧《夜奔》,观摩学习了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夜奔》的艺术表现手段,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刻苦的训练,把80万禁军教头林冲在遇难后连夜投奔梁山的精神状态充分表现了出来,将快如风、立如松的英雄形象和粤剧的唱念做打融为一体,高难度地塑造了这一英雄形象,得到了同行的赞许。
这样的例子在本次大赛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他们学习借鉴、刻苦训练的精神使这些青年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会挑起剧团艺术创作的大梁,就像现在很多辅导老师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一样。
当然,我们借鉴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剧种的东西,一个剧目片段不能没有自己剧种的特色风格,不要形成唱腔、台词是本剧种的,但身段、技巧全是外剧种的,这是不可取的。
创 新
艺术创新是我们艺术界永远谈不完的话題。生活是源,传统是流,创新才是艺术之本质。当然,创新必须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往上走。梅兰芳先生论述得最准确:“移步不换形。”这次大赛出现了几个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好戏。
柳州市艺术剧院张燕萍老师辅导、吴茜演出的桂剧《焚书》就创新得很好,她们从人物出发,把人物思想的斗争过程运用程式表演及大量的技能技巧塑造出了这样一位内心复杂的女性人物,剧情表现比较清晰,有头有尾。看完戏,你不会只认为是一个比赛的段子,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艺术、有个性、有起承转合的一个好作品。把一个比赛段子当作品来做,这是令人兴奋的。
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文梨演出的彩调剧《思凡》,把昆曲、京剧、越剧等兄弟剧种的剧本综合起来重新改编,在二度创作中把“思凡”的内心世界用一种世俗符号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使人物思凡的思想斗争过程,最大可能地运用彩调传统的三件宝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极有意味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行内称“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中的“思凡”第一次较完善地、具有个性地呈现在彩调舞台上。这样,评委自然给了她一个金奖,这是对彩调创新的一次奖励。
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青年演员吴勇志,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从人物出发,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部技术,深入体验,结合彩调剧的外部精美形式、程式,把符号式的三件宝与内部的深刻体验相融,创造了一个内心压抑、绝望,进一步走向迷茫、疯狂的清末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尽量地接近和做到“入心、入型、入魂”的境界,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当然,不是说每一个比赛剧目都要创造出一个作品,但这种把片段认真地、艺术化地做成一个一个的折子戏作品、小戏作品,更利于传承,更利于推广,更能提高传统的创造情愫,更能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中国八百年戏剧史,就是一部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我们身在这个盛世年华更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让我们的地方戏曲剧种,我们的演员,真正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次第七届“广青赛”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共有79位演员、71个剧目片段参加决赛,覆盖了桂剧、彩调、壮剧、粤剧、京剧等5个剧种,这些参赛的演员各展风采,共同争夺金、银、铜奖,6场演出大决战,可谓是硝烟弥漫,精彩纷呈!现在颁奖晚会已落下帷幕,从第一届就做指导老师到现在还在做着指导老师的我,自然是感慨万千,想一抒胸襟,谈谈自己的感受、感想、感觉……
传 承
各位朋友只要仔细看看“广青赛”的各场“说明书”,就知道了各位青年演员的辅导老师几乎全是60到80岁的老艺术家,最年轻的老师也是50岁左右。这批老艺术家把自己用几十年心血创作过的角色一招一式地传给这些孩子,这实在是广西戏剧界的一大幸事!我们现在都在抓非遗传承,但实打实地把最优秀的戏曲表演折子戏和片段认真学、认真练的实在不多,特别是一些精品力作,绝活绝技,再不传承就要失传了。戏曲表演的各种程式、技巧、塑造人物的状态是完全存在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的,一旦他们谢世,那么,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就眼看着消失了!想起十年前,我带着一个挖掘采访组要去采访几位老彩调艺术家,由于当时剧团临时有事,晚去了一个星期,谁知道就有两位老艺人辞世了,把他们的艺术带上了天堂……
现在,大家都特别重视非遗传承,无疑利用“广青赛”这一形式来做戏曲表演传承工作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赵娜演出的桂剧《虹霓关》,辅导老师胡利娜就把桂林古老的旦角跳台原汁原味地传给了赵娜。懂得古老桂剧旦角跳台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胡老师已经八十岁了,再不学下来,那真不可想象,以后谁来把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程式传下去……想想当前桂剧界一种不太好的艺术风气,音乐像京剧,演唱像京剧,身段几乎全搬京剧,桂剧的个性特色、风格韵味已经趋向于荒漠化,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是,桂剧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次“广青赛”的桂剧演员的唱腔风格、演唱韵味、身段表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桂剧姓桂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比赛中,桂林19个剧目加上荔浦县一个桂剧剧目共20个剧目,都是由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王春先生一个人司鼓的。他把最具桂剧色彩的打击乐创造性地运用在戏里,特别是桂剧《虹霓关》里的打击乐,他把独特的桂剧击乐有层次、有感情、有变化地配合演员独特的桂剧旦角跳台,让我们耳目一新,激动不已!
这次“广青赛”的其他剧种的演员也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传承了各个地方剧种的艺术程式、风格韵味,这是令人欣慰的好事。在这里我呼吁,也是请求,我们艺术剧团的各级艺术领导者,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尽快抢救一批各剧种的传统表演程式和表演形态,使我们戏曲非遗传承工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借 鉴
这次“广青赛”不少演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借鉴了其他剧种的优势强项,这是好事情。立足于本剧种基础之上,向兄弟剧种、兄弟艺术样式学习,这是戏曲发展的一种好的艺术现象。纵向继承,横向借鉴,是我们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像广西戏剧院李金蓉演出的桂剧《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把京剧、舞蹈、杂技等技巧有机地融合进桂剧的艺术创作中,较完美地塑造了天女这一艺术形象,获得了这次大赛的金奖,指导老师沈启英、王湘莲功不可没。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陈盛铭演出的粤剧《夜奔》,观摩学习了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夜奔》的艺术表现手段,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刻苦的训练,把80万禁军教头林冲在遇难后连夜投奔梁山的精神状态充分表现了出来,将快如风、立如松的英雄形象和粤剧的唱念做打融为一体,高难度地塑造了这一英雄形象,得到了同行的赞许。
这样的例子在本次大赛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他们学习借鉴、刻苦训练的精神使这些青年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会挑起剧团艺术创作的大梁,就像现在很多辅导老师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一样。
当然,我们借鉴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剧种的东西,一个剧目片段不能没有自己剧种的特色风格,不要形成唱腔、台词是本剧种的,但身段、技巧全是外剧种的,这是不可取的。
创 新
艺术创新是我们艺术界永远谈不完的话題。生活是源,传统是流,创新才是艺术之本质。当然,创新必须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往上走。梅兰芳先生论述得最准确:“移步不换形。”这次大赛出现了几个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好戏。
柳州市艺术剧院张燕萍老师辅导、吴茜演出的桂剧《焚书》就创新得很好,她们从人物出发,把人物思想的斗争过程运用程式表演及大量的技能技巧塑造出了这样一位内心复杂的女性人物,剧情表现比较清晰,有头有尾。看完戏,你不会只认为是一个比赛的段子,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艺术、有个性、有起承转合的一个好作品。把一个比赛段子当作品来做,这是令人兴奋的。
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文梨演出的彩调剧《思凡》,把昆曲、京剧、越剧等兄弟剧种的剧本综合起来重新改编,在二度创作中把“思凡”的内心世界用一种世俗符号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使人物思凡的思想斗争过程,最大可能地运用彩调传统的三件宝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极有意味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行内称“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中的“思凡”第一次较完善地、具有个性地呈现在彩调舞台上。这样,评委自然给了她一个金奖,这是对彩调创新的一次奖励。
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青年演员吴勇志,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从人物出发,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部技术,深入体验,结合彩调剧的外部精美形式、程式,把符号式的三件宝与内部的深刻体验相融,创造了一个内心压抑、绝望,进一步走向迷茫、疯狂的清末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尽量地接近和做到“入心、入型、入魂”的境界,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当然,不是说每一个比赛剧目都要创造出一个作品,但这种把片段认真地、艺术化地做成一个一个的折子戏作品、小戏作品,更利于传承,更利于推广,更能提高传统的创造情愫,更能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中国八百年戏剧史,就是一部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我们身在这个盛世年华更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让我们的地方戏曲剧种,我们的演员,真正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