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涞滩古寨
一步跨进重庆,立即潮气袭人。
从北京飞抵重庆,祖国板块,天象殊 异。就在刚才,北京的树林还在以阴郁的灰 绿抗击春寒,转眼,却进入了山城一派郁郁 葱葱百花齐放的世界。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重庆,既陌生又熟 悉。
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潮湿的空气,似乎 想以最快的速度将体内因干燥的空气被抽干 了水分的细胞激活,就这样,贪婪再贪婪地 享受着巴蜀的温润气候。
在看尽山环水绕、流光溢彩的美景之 后;在品尝了洪崖洞的美食之后;在解放碑 前把来来往往的美女看够之后,一定要去山 城的古镇走一走。这,才是我此行的主要目 的。
尽管山城的著名景点游人如织,失去了 许多清幽的味道,但幸运的是,在山城的沿 线,还有着许多散落在山间的古朴村落,值 得前去一一寻访。其中,合川涞滩古镇和北 碚偏岩古镇,就是我此行想要去的地方。
先说说合川涞滩古镇吧。涞滩曾是个 著名的水码头,商贾云集,街市兴旺,十分 繁华。建镇于宋代,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 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首批“中国最美的 村镇”。古寨三面悬崖峭壁,具有“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险要之势,清同治元年增修 的瓮城为重庆唯一,城内保留有四个藏兵 洞,具有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御敌功效。 清代建筑文昌宫保存完好,古戏楼外栏木刻 浮雕令人叹为观止。古寨距今已200多年。 穿行于青石板构建的小巷之间,宁静而惬 意。而这样一个没有日照且潮湿的日子,我 可以自由自在,懒懒散散慢行在小巷内。这 里没有多少游人,这反而是我期许的状态。 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有的门关着,让 你去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的再 奇也不要紧。几百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有 可能发生。眼光似乎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 清咸丰年间,三步梯一段狭窄街道,由整体 石坝形成,历代足迹踏出一条路槽,是古老 的见证。
巷子里处处都铺晒着用来酿酒的大米; 几个当地的村民手里拿着农具闲散地从我身 边走过;有高寿的老人摆着地摊兜售中药 材,善谈的老人兴致勃勃给我讲华佗的故 事;一位被授予“中华诗神”的老者,把写 有“龙马精神”字样的牌匾从内屋拿出来给 我看,告诉我,这是他的作品;庙里的木桌 上供养水果和鲜花。香灰积累得很厚,可见 经常有人来上香,小庙虽然简陋,但却显得 静谧威仪;山间小道,一个挑担售货的农家 女与我相向而行,山上除了我们两个,没有 其他人。她的背影甚是健美,这样的女子, 她的大半生交付给了土地和劳动,看着她远 去的脚步,只觉得那条山路十分漫长……
顺着窄小的石阶道向深处走,给我一 个惊喜:陈旧的大宅子,房屋的高度足有两 层楼高。走廊、楼梯、房间,幽暗杂乱。气 味潮湿。老房子的一角早已成为储藏屋,堆 满了干柴和农用工具。窗外射进来的微弱光 线里,升腾无数细微灰尘颗粒。室内的墙皮 已经斑驳,露出墙体内的草泥。抬头,看到 了几乎完美的纯木结构的房梁,颜色沉淀, 兀自端然,我仰视观望良久。几百年前,就 在这间屋子里,有人一凿一钻地雕琢出着屋 脊。他们早已死去,手工被保留下来。物 在,人依附其上的心血和精力,便也存留。 外人注定与它无法彼此理解,而老屋的主 人,却经历了数百年百转干折,以心境的曲 折作为质地,才能与它互相映衬。
涞滩古镇保住了自我,也就是保持住了 自己生命的原始状态,与那些自以为城市里 过的热闹、却早已被城市收伏的山丘河道相 比,它才算真正过好了。
神游古镇,必须耐得住性子。那么, 来北碚偏岩古镇,就用去了我整整一天的时 间。
涞滩古镇保住了自我,也就是保持 住了自己生命的原始状态,与那些 自以为城市里过的热闹、却早巳被 城市收伏的山丘河道相比,它才算 真正过好了。
偏岩古寨
清晨八点就坐上了从重庆市区开往金 刀峡方向的长途汽车,中途再倒一次车方能 抵达目的地。108公里的路途,走了2个多 小时。
偏岩古镇是重庆通往华莹古道上的一 座工商古镇,建镇300多年来,基本保持了 古镇的建筑特色。自古镇中段,一青石板桥 横跨小河连接镇外,以桥为界,主街被拦腰 分为上、下街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容,名 播川峡湖广。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但其 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古 朴、优雅的风貌。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幢幢 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 一条蜿蜒曲折的黑水滩河紧紧环抱着古镇, 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岸高大粗壯的 黄葛树疏密相间。 一进到古镇,就被古镇人的热情和朴 实所打动。来到古镇的第一张照片是给一位 卖橘子的70多岁的老妈妈拍的。她一直对 我微笑,说着我还能够听懂的川渝口音, “你吃一个吧,很甜的”。不由分说把两个 橘子塞在我手里,告诉我不要钱。能不感动 吗?!犹记得那位被我拍了,却感受到做模 特的不易的修鞋老大姐说了一句让我比较尴 尬的话,“你拍了那么长时间,要给我钱的 哦。最少10元”。这里的人们,也已经被 商业赤化了。
在古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气象有 些特别的建筑,小巷子里挂满了红灯笼,密 布着小商铺、小饭店、小茶馆、裁缝铺、牙 科诊所,还有手工作坊——打铁铺那炉火熊 熊,锤声叮叮,黑铁冷冽,门饰粗厉,全然 不是别处工艺品市场上的精致俏丽,却牢牢 地勾住了远来寻古的我的脚步。
对某处房子生发好奇,探头进去,有的 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 理,都不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阻碍你。特 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蹰呢, 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已是满面笑 容。许多斑驳的墙体如同一种写意画,房屋 多半没有天花板,屋梁上悬挂着各类农用工 具抑或晾晒的腊肉,這一切陈年的遗留不显 突兀,使各种土俗的风物别具厚味,因此也 使打点历史有了可能。
时值中午时分,村子里的人们开始忙 碌起来,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择菜做饭, 有的加紧兜售物品,一派淳朴的山间生活景 象。更有热闹的茶室和麻将室,喧闹声和麻 将声,在古镇此起彼伏。那三三两两摆龙门 阵的老人,个个神采飞扬,谈天说地,他们 的话题同样关注民生关注时政。看我似乎听 不太懂他们的方言时,便比划得非常尽兴, 这种比划就是他们的享受,包括比划他们根 本不认识、而且很快就要离去的陌生人。在 语言不够而热情足够的情况下,我唯一的办 法就是多给对方几个微笑。很想和镇子里的 人聊聊天,多了解一些镇子里的故事,但我 明白,在很多情况下,兴致比真实更重要。 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古镇,百姓在怡然自 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
我只感叹这里的喧闹与涞滩的清净真 是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小镇,居然把全村的 人似乎都集中在一起了,我想主要原因并不 是它很小。在山城,又是这么一个偏远小村 落,人们实在是太寂寞了,总想找一个地方 聚一聚。尽管这里游客不多,但是看到的几 张陌生的面孔,这就令村民聚会更丰富了。
喧嚣声中,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处黛瓦素 墙的老建筑。门牌上书——王凤炳个人调解 工作室。处于好奇,进入敞开门的老屋木楼 里。室内满满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墙上也挂 满了线装本的书籍和手抄笔记本。书屋很有 特色:既有藏书,也有创作。一位精神矍铄 的老翁,正在与一位村民聊天。不用猜测, 我想,这位老翁一定是书屋的主人王凤炳。 经了解,76岁的退休教师王凤炳和老伴共 同打理的这间公益书屋,藏书4000多册、 报纸13种、手抄剪报100多册,这些“宝 贝”加上王凤炳的热心和执着,是书屋最核 心的价值所在。在一旁看报的两位读者告诉 我, “乡亲们每天喝茶看报读书、咨询法律 法规,他分文不取。孩子们来这练字、借 书,他还是义务辅导员”。王凤炳老师说: “以前,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现在有了, 也想回报社会。我活着一天,就要干一天对 社会有用的事。”这间乡间书屋也成为偏岩 镇老街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