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

来源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bo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题,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自然之道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从政治意涵上看,“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手段,“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这一政治命题中所包含的重民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治大国;自然之道;政治内涵;当代价值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0章。这句话被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作为至理名言被许多政治家所引用,如美国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中曾经引用过这句名言。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答问过程中曾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1]409-410这充分说明了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在笔者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是道法自然贯通到政治领域内的结果。这种思想具体表现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理方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其中涉及到的民本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政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与自然之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万物存在和生长的根据。万物来自于道,复归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自然法则是道的根本原则,天地人都要服从这一最高法则。对此,学界通常解释为“道以自然为法”,把自然作为道的基本属性,并且把自然与道视为同一层次。王弼注“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65道不违自然,实际是道即自然。以自然为法的道,纯任自然之性而无所干预,因此道对于万物而言,是“辅万物之自然”。(64章)
  通过天地运行可以看出道的具体特征。天地作为万物的总体,在自然运行过程中生养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因此自然无为是天地最根本的特征。除此之外,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还在于具有无私、柔弱、不争等属性。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而言,与自然无为是一致的,是自然无为的具体表现。因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就在于天地的运行,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和造作,没有丝毫对自身得失的算计,在自然的运行中成就万物,所以由无为而成就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73章)老子从天地运行中揭示出道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把这些特征与规律作为万物所遵守的基本法则。
  人是自然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肉体、本能及自然需要的统一体。这在老子思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老子认为婴儿虽然是生命的初始阶段,但是却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5章)对此老子总结出万物变化的基本原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老子认为人的自然生命是对道的自然服从,而人的精神生命则是对道的背离,如人的意识、心理、感情、私欲等内容都是对道的背离,人需要通过效法天地自然无为的原则,才能实现和保证与道的统一性,最终达到与道为一的层次。
  国家治理也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式手段达到国家稳定、统一的目的。而统治者在治理过程中由于一己之私或者个人主观意愿等,在政治治理中背道而行导致国家陷入动荡,人民陷入贫穷,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陷入极端对立。因此在国家治理层面应当自觉服从于道。老子强调天子和诸侯应当把依道而行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62章)只有自觉服从于道,统治者才能在国家治理上做到自然无为、无私不争、柔弱谦下,才能顺民之欲,给民以惠,使百姓各顺其性,自由成长。
  “治大国若烹小鲜”正是对以道治国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揭示。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基本意思来看,通行解释为:“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3]292但实际上,这句话既涉及到了烹的主体与客体,又涉及到了煎鱼的整个过程,涵盖了烹鱼主体的目的、手段及态度,又包含了所煎之鱼的特性及煎鱼行为。因此我们结合煎鱼的一系列过程可以看到:从主体上看,要顺鱼之性,不随意折腾、不扰乱和不翻滚;从客体上看,鱼质柔弱,细嫩;从目的上看,是要做好鱼使之保持原味原貌。因此煎鱼的过程就是道法自然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在老子看来,与国家治理是一致的,都要做到以道而行,无为而治。因此在《道德经》第60章老子在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后,接着提出“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强调治理国家要遵道而行,才能到达理想的政治效果。所以老子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与老子思想中的自然之道是一致的,是自然之道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具体体现。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三重政治意蕴
  治国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体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当中,主要表现为三重政治意蕴:一是就治理目的而言,“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二是就治理手段而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三是就治理主体而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就治理目的而言,“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是政治的基础,治民是政治的主题。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难治,就在于失去淳朴的本心,变得有私欲之心、有名利之心、有争斗之心。而民之难治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自身,一是统治者自身的种种欲望,二是統治者的肆意妄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这种情况犹如煎鱼,煎鱼要保持鱼的完整性,才能保证其美味。如果煎鱼者试图不断翻动鱼身,就会使鱼烂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鱼本身,而在于煎鱼者。引申到政治层面,老子把民众丧失自然之性的根源归结到统治者身上。统治者的爱好必然会引起民众的大肆效仿,统治者过度的物质欲望必然会引起民众的贫穷和反抗,因此老子总结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   因此治理国家,需要持守大道,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就统治者而言,就是要做到无为而治,坚守大道;对于被统治者而言,需要执守愚朴,回归自然,而不是使民众变得欲望繁多、机心重重。所以治民最终目的是“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反对明民而提倡愚民,是因为“‘愚’谓无知,守其真顺自然也”,而明,则“为多巧诈,蔽其朴也。”[2]168这与老子所倡导的复归自然之道是一致的。
  老子倡导愚民,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愚民政策,而是要民众减少物质欲望的干扰,复归自然本性。同时,老子虽然主张复归自然之性,也并不否定社会生产的发展,如老子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基础上主张“弱其志,强其骨。”(3章)因此老子思想中的愚民,是要使百姓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前提下保持质朴的本性。这是符合人性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就治理手段而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涉及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而非绝对二分。作为烹饪小鲜的主体,需要做到“涤除玄鉴”,摒除主观之见,顺小鲜之性而烹饪,才能达到烹好小鲜的目的。
  具体到国家治理层面,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理手段。“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包含了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对民众本性特征的认识与把握。民众的本性是自然愚朴,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和一己之私,导致民众丧失了自然本性,而变成对名利、欲望的竞相追逐。鉴于此,老子要求王侯要坚守大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统治者只有不离常道,万物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即便有离开本性的征兆,也可以用道来镇守,使之保持自然之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与道保持一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才能各得其所,百姓也能够自由生长。二是做到顺民之性。圣人的无常心,就是与道为一之心,消除了各种偏见、私欲、私心之心,方能洞察百姓之心,“是以公天下之心而行公天下之事……行公天下之事,则是因势利导,辅万物之自然而曲成万物,是为‘无为’。”[4]202只有做到无常心,才能体察百姓之心,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做到顺民之性,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治国效果。
  怎样才能做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章),理性引导民众。统治者不要显露自己的欲望,如物质追求、选人导向等。只有如此,才能使民众保持素朴之心,不会产生争斗、偷盗等行为。第二,“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章),给民以惠而不给民以欲。对于百姓,首先需要让他们满足温饱问题,解决生存问题,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但是要消解他们的精神欲望,使他们不会产生过多的机巧和贪欲,保持素朴的本性和自然的生活。第三,“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72章),给民众以充分的自由。“无狎”、“无厌”都指向统治者要给予民众充分的生长空间,而不是采用逼迫或者压制的方式,只有给民众自由,民众才会信服和认同统治者。因此对于统治者而言,需要散开一步,才能各得其活,这也正是王弼所讲的“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不禁其性,则物自济”[2]24。
  因此,圣人與百姓,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正是这种统一,圣人没有一己之私而能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而民众能够自我做主、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政治目的。
  (三)就治理境界而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烹小鲜”是一个由生到熟,由无味到美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厨师不需要刻意的翻动,只需要顺性而为,保持小鲜的整体性、本然性,最后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厨师“烹小鲜”的具体方式,更体现出了厨师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因为从烹饪的手段与方式上看,是符合老子自然之道的基本原则,所以这种态度和境界,也是自然之道的具体呈现。
  由“烹小鲜”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对于国家治理主体而言,也需要这种态度和境界。从治理态度上讲,是一种无私和不为大的态度。无私,也就是没有夹杂一己之私。正是由于无私,才能成就最大的私,“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7章)正是由于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与民众绝对对立的立场,而是处在民众之下,做到“终不为大”,才能最终实现“成其大”的目的。因此国家能够治理好,并不在于统治者为民众做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做到无为而给民众以自由,在于是否处于民众之下并给民以惠。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治理效果,对于统治者而言,在境界层面,就能达到与道为一的层次。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生命境界。这种境界,是在实现他物之中实现自我的大我之境,也是摆脱自我名利欲望纠缠之后的无我之境。正是在这种境界中,实现了对小我的超越,最终走向大我之境。
  从“烹小鲜”与“治大国”的类比中可以看到,烹小鲜实际上以道为总体原则,以自然无为为基本方式,以无不为为最终目的。因此具体到国家治理层面,同样要坚持以道治国,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治理目的。
  三、“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当代政治建设
  “治大国若烹小鲜”包含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客体、政治目的及治理方式等,揭示了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这一政治命题中所包含的重民思想、权力制约思想等内容,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以百姓心为心”与“以人民为中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提出的,但是却看到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地位和作用。一是人民与统治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民众造成影响。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民众的稳定对政治稳定具有直接影响。二是物质需要是民众最基本的需要,要给予民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三是统治者要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不要过度地人为干预。这三个方面也是老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内涵和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社会主义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党带领人民共同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民生、生态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9。这一矛盾决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一是注重对人民利益的充分保障和满足,二是注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加强对权力的自我约束。
  一是注重对人民利益的充分保障和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1因此党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正在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这表明人民群众一方面有更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教育、医疗、健康、环境、公平、正义等有更高的追求和期盼;另一方面,人民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完善成为新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人民需求层次的变化,根据人民需要的变化调整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不断满足人民利益需求。
  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节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和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更加有效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要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是要加强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5]49他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因此要约束权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既要从思想道德层面使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私欲、名利的诱惑;又要从纪律和制度层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外在约束,形成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将以愚之”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目的在于使民以朴,因为机巧和欲望不仅对治国不利,而且对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不利,因此老子主张百姓要做到“实其腹”“强其骨”基础之上的愚朴。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两种建设的问题,一种是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物质需要,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一种是精神文明建设,滿足百姓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
  具体到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仍然需要两手抓,即一方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但是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需要我们仍然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在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在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性质相一致的文化方向,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占领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在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精神需要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使群众能够理性看待和合理满足自我需要,自觉摆脱超越人性的各种需要,使之与社会主义发展同步。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是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观念表现。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转变,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性质、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腐蚀和冲击,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使群众自觉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自觉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防止西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
  (三)“功遂身退”与“功成不必在我”
  “治大国若烹小鲜”表现出烹饪者不是把自己放到高于小鲜的位置,而是处于与小鲜平等或者是低下的地位。这不仅仅是一种烹饪方式,更体现出烹饪者无私和终不为大的态度与境界。这种境界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政绩观提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7]1462018年,他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今天,海南广大干部群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8]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而“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无私和无我的境界。这也正是老子讲的“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和“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人生境界。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在强化责任担当的同时,需要有这种境界和态度。这种境界,既体现了有为,通过顺自然之道而获得成功的为,又体现了在成功之后没有利害之心、抛却名利之欲的精神境界,这既是无私,也是无我。在老子看来,只有无私和无我,才能成就大公和大我。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做到“功成不必在我”的人生境界,一是提升认识境界,处理好无为与善为的关系。无为与善为是一致的。老子多次讲无为,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这里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盲从、不蛮干,顺自然规律而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利用各种规律,引导实践,做到善为。二是提升道德境界,要处理好私与公的关系。在老子思想中,无私与私并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无私虽然是无心之私,但最终却可以成就最大的私。其根源在于“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81章)。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里面也得到了确认,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9]19-20因此,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加强道德修养,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真正提升道德境界,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三是提升思想境界,处理好功成与身退的关系。“功遂身退”在老子看来是符合天道的行为。因此人道要复归天道,与天道保持一致,应到做到功成身退,也就是要在事业成功以后,需要淡泊明志,不自我膨胀,不汲汲于名利,不患得患失,做到顺其自然,无欲则刚。
  总之,“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展开和具体表现,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对此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在把握历史性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陳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2.
  [4]董平.老子研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202.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6.
  [8]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02).
  [9]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0.
  责任编辑:杨叶红
其他文献
城乡规划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在政府行政部门从事规划管理工作,具备行政法学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法律素养对于他们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工作对于本专业学生提
翻开中国共产党百年恢宏的历史画卷,哈尔滨这座城市和英雄的人民历经风雨洗礼,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励精图治、勇往直前.她是全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期刊
受益于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建材行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态势.由于行业进入门槛并不高,因此企业良莠不齐,市场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法务管理水平亦参差不齐.近年相关金融政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只有消除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才能建成气象万千的美丽乡村.聚焦哈尔滨市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哈尔滨市农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新兴业态企业,推动了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结构性变革。新兴业态领域党建是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兴业态领域党建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党员队伍不稳定、党建业务结合不紧密、基础保障不足等问题。完善新兴业态领域党建工作,可以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党建介入机制、统筹线上线下互动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渗透力与引领力。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深化对经济风险的认识,持续提升防控经济风险的能力,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应对经济风险的经验启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经济风险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应对经济风险的价值标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是应对经济风险的基本方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应对经济风险的重点内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应对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以史为鉴才能推进新时代经济风险防控工作向史而新。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中国持续融入国际体系,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高。冷战结束后,由于一些国家国内冲突加剧及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国际社会对安全威胁来源及联合国作用的认识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联合国国际和平安全议程的重大调整及规范竞争。中国将联合国安理会作为推行国际和平安全理念及方案的重要平台。安理会中的议程设置、方案选择、投票权、联盟结构等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基本制度框架。中国日益重视利用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塑造安理会议程,但未能充分参与决议草案起草且被
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城市——哈尔滨既留下了难忘的红色历史和丰厚的红色资源,也留下了值得永远赓续的红色血脉。这里的红色基因,不仅是城市的软实力,还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和青年一代需要珍视与传承的精神财富。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文章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讲
发展—安全联结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课题,它们的互动关系深刻影响着全球秩序与安全事态,这在“区域”这一国际互动与研究的关键层面尤其显著。通过引入“发展”这一关键变量,提供一个包括“发展”在内的“区域发展—安全复合体”分析框架,探究发展区域主义在区域安全与互动演进中的角色作用。湄公河下游区域是东亚发展—安全复合体塑造与演进的典型案例,通过各种发展合作活动,该区域的发展—安全复合体实现了从初级到深入的演变,从安全互动主导的“战争前线”转变为发展与安全和谐互促的“商业走廊”。在这一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