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附子;中药;十八反
〔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42-01
世人畏附子,如畏虎豹,却不知回阳救逆千古第一药也。
《神农本草经》言:“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伤寒论》中,应用附子之方20余首,回阳救逆之四逆汤更用生附子,强人取一大者,服之。今之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伤寒论》40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后加减变化中有,“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而小青龙汤之半夏更与其相反。
历经千年之变,不知何时,附子之毒,夸之又夸,剂量轻之又轻,以至于方中用其之力亦模棱两可,可有可无。今之药典,怪其害人之命,故限其量,此好意,却大损其功效,时也,势也。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在汉•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进行考证,将古时之器皿与其度量衡详加比较,应可以说是大致等同于当时汉代的斤两,约1两合今之14-15克之间(附子一枚小者亦约有20克,大者百克左右)将古今之千年药谜做出了一个相对公证的评断。然千年之变,非一日而解,在实际应用中,在药物的配伍下,有些时候小剂量的附子可能因为它药的作用,而被误以为是附子的功效,讹以传讹,误以传误,未得中医之实,惜哉!
今之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给予李可先生很高的评价,李可先生是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村医,几十年的磨练,在中医急救上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许许多多被医院宣判死亡的人,在他的手上得以复生,而其发明之破格救心汤,附子用量波动于30-150克之间更有甚者应用量达200克以上,回阳救逆之功尽显。
附子,辛温,有毒。本经言其为下品,乃祛病之药。《黄帝内经》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人之病者,分轻重缓急。病轻者、缓者,当渐渐而图;病重者、急者,当速速而施,不可延误片刻。轻缓渐图之药可养、可和,其药自然无损,急重之病应速施,不以千军万马,大将之力,怎能扭转乾坤。平时之药何堪重任,必以毒药而救治之,方可活人。该温则温,该寒则寒,识其阴阳,随证而治之。
附子之力可通十二经之阳,一切阳虚皆可为。故望同仁,临床以验之,下举一例试说明。
火有虚实,实火可折,虚火当补。今人之咽炎,多矣,屡治不效,何也?一医治一患,该患咽痛月余,加重。多方不效,观其方,尽为玄参、麦冬、牛蒡子、山豆根之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药剂进后,一二日可效,三四日从前,五六日甚可加重,原其不思本源,阴盛阳虚,今不扶其本源,而更滋阴,实不啻雪上加霜。每见虚火上冲,当治以温药,而附子一药更为一团烈火,火旺阴消,日烈而片云无,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上下自复正常,见病为西医之“炎”,用清热解毒之苦寒药折其“炎”,岂不明炎有虚实,今日之西医不明,应从于中医之法,虚者,当桂附之流温之,一切尽痊。
医之所望,病之所消,病之所消,药之所达。在临床上,我们对附子等毒性的药物应用,不能完全等同现代科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实验室指标审时定势,判断病之进退。在科学未能诠释中医之时,怎可按其所规,限其用药,而见患者远去。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同道、领导的认可。为消除病患之苦,略尽一份绵力。〔收稿日期:2010-04-19〕
〔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42-01
世人畏附子,如畏虎豹,却不知回阳救逆千古第一药也。
《神农本草经》言:“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伤寒论》中,应用附子之方20余首,回阳救逆之四逆汤更用生附子,强人取一大者,服之。今之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伤寒论》40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后加减变化中有,“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而小青龙汤之半夏更与其相反。
历经千年之变,不知何时,附子之毒,夸之又夸,剂量轻之又轻,以至于方中用其之力亦模棱两可,可有可无。今之药典,怪其害人之命,故限其量,此好意,却大损其功效,时也,势也。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在汉•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进行考证,将古时之器皿与其度量衡详加比较,应可以说是大致等同于当时汉代的斤两,约1两合今之14-15克之间(附子一枚小者亦约有20克,大者百克左右)将古今之千年药谜做出了一个相对公证的评断。然千年之变,非一日而解,在实际应用中,在药物的配伍下,有些时候小剂量的附子可能因为它药的作用,而被误以为是附子的功效,讹以传讹,误以传误,未得中医之实,惜哉!
今之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给予李可先生很高的评价,李可先生是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村医,几十年的磨练,在中医急救上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许许多多被医院宣判死亡的人,在他的手上得以复生,而其发明之破格救心汤,附子用量波动于30-150克之间更有甚者应用量达200克以上,回阳救逆之功尽显。
附子,辛温,有毒。本经言其为下品,乃祛病之药。《黄帝内经》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人之病者,分轻重缓急。病轻者、缓者,当渐渐而图;病重者、急者,当速速而施,不可延误片刻。轻缓渐图之药可养、可和,其药自然无损,急重之病应速施,不以千军万马,大将之力,怎能扭转乾坤。平时之药何堪重任,必以毒药而救治之,方可活人。该温则温,该寒则寒,识其阴阳,随证而治之。
附子之力可通十二经之阳,一切阳虚皆可为。故望同仁,临床以验之,下举一例试说明。
火有虚实,实火可折,虚火当补。今人之咽炎,多矣,屡治不效,何也?一医治一患,该患咽痛月余,加重。多方不效,观其方,尽为玄参、麦冬、牛蒡子、山豆根之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药剂进后,一二日可效,三四日从前,五六日甚可加重,原其不思本源,阴盛阳虚,今不扶其本源,而更滋阴,实不啻雪上加霜。每见虚火上冲,当治以温药,而附子一药更为一团烈火,火旺阴消,日烈而片云无,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上下自复正常,见病为西医之“炎”,用清热解毒之苦寒药折其“炎”,岂不明炎有虚实,今日之西医不明,应从于中医之法,虚者,当桂附之流温之,一切尽痊。
医之所望,病之所消,病之所消,药之所达。在临床上,我们对附子等毒性的药物应用,不能完全等同现代科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实验室指标审时定势,判断病之进退。在科学未能诠释中医之时,怎可按其所规,限其用药,而见患者远去。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同道、领导的认可。为消除病患之苦,略尽一份绵力。〔收稿日期: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