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新写实小说逐步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池莉身处这一时代环境下,也经历了人生的苦涩、艰辛承受生活的重压,因此她将焦点定着于普通的小人物,乐于向他们代言,抒写他们内心的不平静。
【关键词】:池莉;人生烦恼;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作品中小人物的烦恼及作家的人生态度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很好的表现作家在作品中对生活的态度。池莉将这种价值取向通过主人公种种的烦恼和矛盾挣扎表现出来。
印家厚是一个有梦想,心怀希望的人,物质生活窘境,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物质的困窘,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灰心丧气,在他心中依然期盼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前景应是一片诱人的色彩。小说的结尾也为印家厚设计了一个较为光明的未来,“你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印家厚们是无法超越生活带给他们的无奈和痛苦。在印家厚一天的劳顿中,作者竟让他做了三次梦,一次是在夫妻半夜怄气之后,一次是在下班回家乘轮渡之时,一次是在辛苦了一天后主人公再次躺在床上时。而第一次,印家厚只做了一个关于家庭的梦,但内容却实在记不得了;第二次,一个短短的觉他居然做了许多梦,可醒来那些具体情节全飞了,只剩下满口的涩味;第三次,他在梦中看见自己在空中对躺着的自己说:你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不难看出,作家对梦的描写即基本上遵循着写实的原则,又在写实中暗含有象征的方法。前者表现在作家对梦的生成条件、环境和时机的把握,后者体现在作家对梦的数量、内容和写法的处理。因此,烦恼和梦的人生构成了一个相互印证的象征世界,在这样一个象征世界里,印家厚正是失去了作为一个真实人物形象的某些存在因素,承载着作家自身人生经验和情感,而成为一个特殊的代表。
池莉十几年来反复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感性到理性地、执著地表达着她所在的当下人们活着的状态。正因为她在作品中所反映东西的广泛性,因而备受普通读者的喜爱。应该说,池莉较早地认识到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精英的立场来俯视生活,不可能一味纠缠于叙事之中,作家们应该从人生导师的身份中走出来直面生活的琐碎化、平面化、日常化。
第二、烦恼与现实人生的辩证关系
人生永远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话题。特别是当下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随时都会遇到这些或那些的事,彼此交织在一起,产生各种情绪,互相转换之间就产生了烦恼。烦恼也是我们必经的一个过程。它在锻炼我们的心智,如果人离开了烦恼,相信人们就没有了上进心,就没有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动力。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强调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这说明,人对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
年轻人不想去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看穿成长的烦恼,中年人却在忧郁或温情之中去感悟成熟的不惑,老年人则已经看透了教化和成熟的把戏,人生的过程似乎归纳于“成熟到苍老、澹泊到麻木”的这句话。而当下许多人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一路颠簸,考文凭,升职位等等的事情,直到精疲力竭,才发现自己已随风飘远。
生活的变幻莫测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校正生活的态度,我们有时会患得患失,有时也会发泄心中的郁闷。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便会招来烦恼,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琐事中,我们无法摆脱烦恼的纠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生活很渺茫,无法自拔。烦恼来源于思考,这使我们得以把生活的学问看作人们化解烦恼的心灵反照,并通过思考和观察生活获得对生活的观点,以此来权衡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行。尽管我们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尽管我们自信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尽管我们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地找出一大堆的华丽辞藻,可在生活的实质里,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与行为常常背道而驰走向两个极端。
第二、建构新的人生价值观
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患多于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工作生活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必能成为现实的时候,就得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因此于事于情我们须得正确面对,把握自我。
首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的人生价值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价值,即人生自我需要满足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只要把两者较好的结合起来就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如果只片面的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有害的。对于社会来说,也应建立健全的社会机制,正确引导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应该避免和克服只注重人生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生的自我价值倾向。而对于个人来说,则应特别注意克服只重视人生的自我价值,从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倾向。在当先的社会条件下,应该把对社会的贡献与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结合起来。
其次,生活的质量影响着生命价值的最高性的体认。人们的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构成的。生活的质量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均衡,物质生活是基础,但是生活的内在平衡更多取决于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是人所特有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由于“精神生活在人身上的直接展示必然说明它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是生活的真正基础。”人的生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个体人格才可以不断完善,才能正确感到生活的意义,体认生命价值的最高性。否则“当我们想要去证明,生活虽然有其种种表面的混乱,却仍然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宣称它值得一过时,似乎过于自不量力。”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将人与其他生命区别开来,其他生命只有生存,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生活又将个体的人区别开来。如果个体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生存的层次,那么个体就会因生活失去精神追求而失去对生命价值的最高性的体认,从而失去对生命敬畏的依据。
文献参考:
[1]池莉.烦恼人生,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2]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3]李春阳,杨爽.叩問人生价值,感受人生烦恼,理论与创作,2006
[4]池莉.写作的意义,文学评论,1994
【关键词】:池莉;人生烦恼;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作品中小人物的烦恼及作家的人生态度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很好的表现作家在作品中对生活的态度。池莉将这种价值取向通过主人公种种的烦恼和矛盾挣扎表现出来。
印家厚是一个有梦想,心怀希望的人,物质生活窘境,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物质的困窘,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灰心丧气,在他心中依然期盼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前景应是一片诱人的色彩。小说的结尾也为印家厚设计了一个较为光明的未来,“你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印家厚们是无法超越生活带给他们的无奈和痛苦。在印家厚一天的劳顿中,作者竟让他做了三次梦,一次是在夫妻半夜怄气之后,一次是在下班回家乘轮渡之时,一次是在辛苦了一天后主人公再次躺在床上时。而第一次,印家厚只做了一个关于家庭的梦,但内容却实在记不得了;第二次,一个短短的觉他居然做了许多梦,可醒来那些具体情节全飞了,只剩下满口的涩味;第三次,他在梦中看见自己在空中对躺着的自己说:你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不难看出,作家对梦的描写即基本上遵循着写实的原则,又在写实中暗含有象征的方法。前者表现在作家对梦的生成条件、环境和时机的把握,后者体现在作家对梦的数量、内容和写法的处理。因此,烦恼和梦的人生构成了一个相互印证的象征世界,在这样一个象征世界里,印家厚正是失去了作为一个真实人物形象的某些存在因素,承载着作家自身人生经验和情感,而成为一个特殊的代表。
池莉十几年来反复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感性到理性地、执著地表达着她所在的当下人们活着的状态。正因为她在作品中所反映东西的广泛性,因而备受普通读者的喜爱。应该说,池莉较早地认识到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精英的立场来俯视生活,不可能一味纠缠于叙事之中,作家们应该从人生导师的身份中走出来直面生活的琐碎化、平面化、日常化。
第二、烦恼与现实人生的辩证关系
人生永远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话题。特别是当下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随时都会遇到这些或那些的事,彼此交织在一起,产生各种情绪,互相转换之间就产生了烦恼。烦恼也是我们必经的一个过程。它在锻炼我们的心智,如果人离开了烦恼,相信人们就没有了上进心,就没有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动力。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强调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这说明,人对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
年轻人不想去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看穿成长的烦恼,中年人却在忧郁或温情之中去感悟成熟的不惑,老年人则已经看透了教化和成熟的把戏,人生的过程似乎归纳于“成熟到苍老、澹泊到麻木”的这句话。而当下许多人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一路颠簸,考文凭,升职位等等的事情,直到精疲力竭,才发现自己已随风飘远。
生活的变幻莫测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校正生活的态度,我们有时会患得患失,有时也会发泄心中的郁闷。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便会招来烦恼,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琐事中,我们无法摆脱烦恼的纠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生活很渺茫,无法自拔。烦恼来源于思考,这使我们得以把生活的学问看作人们化解烦恼的心灵反照,并通过思考和观察生活获得对生活的观点,以此来权衡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行。尽管我们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尽管我们自信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尽管我们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地找出一大堆的华丽辞藻,可在生活的实质里,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与行为常常背道而驰走向两个极端。
第二、建构新的人生价值观
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患多于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工作生活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必能成为现实的时候,就得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因此于事于情我们须得正确面对,把握自我。
首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的人生价值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价值,即人生自我需要满足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只要把两者较好的结合起来就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如果只片面的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有害的。对于社会来说,也应建立健全的社会机制,正确引导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应该避免和克服只注重人生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生的自我价值倾向。而对于个人来说,则应特别注意克服只重视人生的自我价值,从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倾向。在当先的社会条件下,应该把对社会的贡献与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结合起来。
其次,生活的质量影响着生命价值的最高性的体认。人们的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构成的。生活的质量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均衡,物质生活是基础,但是生活的内在平衡更多取决于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是人所特有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由于“精神生活在人身上的直接展示必然说明它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是生活的真正基础。”人的生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个体人格才可以不断完善,才能正确感到生活的意义,体认生命价值的最高性。否则“当我们想要去证明,生活虽然有其种种表面的混乱,却仍然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宣称它值得一过时,似乎过于自不量力。”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将人与其他生命区别开来,其他生命只有生存,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生活又将个体的人区别开来。如果个体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生存的层次,那么个体就会因生活失去精神追求而失去对生命价值的最高性的体认,从而失去对生命敬畏的依据。
文献参考:
[1]池莉.烦恼人生,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2]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3]李春阳,杨爽.叩問人生价值,感受人生烦恼,理论与创作,2006
[4]池莉.写作的意义,文学评论,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