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创新型经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一系列围绕“创新”的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但是,对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又有着怎样的认识水平呢?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依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情势,我们更要问“商业模式创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含义
1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科学杂志,被用于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的关联与结构。20世纪90年代中期,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其归结到企业经营理论。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新的经营方式被广泛采用,人们开始不断地使用“商业模式”概念。
虽然,专家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十分热烈,但迄今为止,其定义还是层次不同、宽窄不一,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专家学者们理论内涵的探讨,同时联系对现实考察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给出“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这就是:在一个市场化的社会中,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必须选择一种交易方式,以实现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价值,这种交易方式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及稳定关系,就是一般意义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有着几层内涵,(1)它与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包括经济体制、文化及价值取向、技术进步、社会发达程度等;(2)它的主体是企业,核心是“交易”行为;(3)它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并且可能为其他企业模仿。
2 商业模式创新及背景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放弃旧的、相对稳定的交易规则体系(商业模式),选择新的交易规则体系(商业模式)的行为。企业之所以会弃“旧”换“新”,可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也可能是基于生存的考量。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一定的背景机缘,它可以是宏观层面的体制变动、社会进步、技术变革等,给企业提供了机遇;但也可能是微观层面的市场竞争与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案例,例如,伴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企业的工资发放,从直接发放“现金”到银行“工资卡”运用,企业节省了财务人力,银行得到了相应存款和服务费用;又如,城市居民的“水、电、气”缴费,由原始的人工收款模式,改为银行代扣代缴模式,企业和银行各得其所。
目前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最大的背景就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给商业领域带来几乎是无数可能和无限空间。2000年,当阿里巴巴公司开始做“电子商务”时,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它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到了今天,我们也还是无法想象它的未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对传统主流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冲击还将继续扩大。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1 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但同时我们也还要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打开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需要转型和发展,这不仅需要体制方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激发基层充满活力的创新和创造,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发生于经济领域基层的创新活动。
作为转型经济的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逐步地形成,在这一体制变迁过程中,制造领域的改革导致了企业组织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流通领域的改革导致商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地区差异得以充分的表现,因为变革和创新,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制造企业,而另一些地区则冒出了若干优秀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具体地说,人们的生活态度、就业态度、消费习惯、消费内容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反应到城市的经济总体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中国存在的另外两个特点,一个巨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应运而生,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 中国的实例和理解
联系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若干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上世纪90年代“大卖场”式的商业模式创新,本世纪初“电子商务”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两个十分值得解读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大卖场”式的商业模式进入中国,随着本土化的摸索和调整,形成了对传统“百货零售”商业模式的巨大冲击。特别是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超市在中国的兴起,彻底确立了其商业模式的主流地位。那么,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其商业关系、组织特点,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仔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市场的售卖者和市场组织者(甚至场地的所有者)是一体化的,买卖关系是“一对一”的,即“卖家”对“买家”的关系。但“大卖场”商业模式告诉我们,(1)市场的售卖者和市场的组织者是分离的(場地所有者也是可以分离的);(2)买卖关系涉及三方,是“卖方-市场方-买方”的关系。“大卖场”商业模式成功的原因,从消费者角度看,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购物环境”的要求大大下降;从组织者角度看,有效的竞争压力,压缩生产厂商利润,形成了消费者利益。
兴起于本世纪初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近期在中国的爆发式增长,对主流的“大卖场”商业模式造成了新的巨大冲击。特别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那么,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其商业关系、组织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其基本商业模式架构承袭了“大卖场”的模式,只是将“卖场”从有形的“建筑空间”搬到虚拟的“电子空间”,由此,进入成本大降,大大方便了中小商家;另一方面,为解决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易欺诈问题,阿里巴巴设立了“支付宝”平台,通过支付宝体系的第三方运作,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商家与一般消费者之间的资信问题。
“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除了技术支持作用之外,它强有力地说明,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变化选择,其实是对社会潮流的变化应对。这个现代社会的潮流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特别是新一代消费者)-更关心消费的价格,更在意购买过程的便利性,他们更注重的是消费内容、往往是直奔消费主题。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展望
当下商业模式创新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展开的。但是,从中国发展趋势的角度思考,我们相信,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和一般消费领域,它必然会延拓于更大范同和更多领域。比如,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将触及到事业单位领域,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原则,将应该归政府的纳入政府体系,应该归市场的融入市场体系。按照这一改革方向,我们可以展望,在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等等领域。需要进行大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当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讨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围绕着“破坏性”创新的展开。所谓“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指,相对于旧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新模式的崛起是对旧模式的排斥和替代,它体现的特征是“颠覆性”、“革命性”。但还有一类创新,我们称之为“累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更多体现的是“技术与方法”在同一领域的累加与复合、不同领域的相互借鉴,这种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是“传承性”和“综合性”。我们可以展望,“累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之中。
责任编辑:戈尚达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含义
1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科学杂志,被用于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的关联与结构。20世纪90年代中期,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其归结到企业经营理论。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新的经营方式被广泛采用,人们开始不断地使用“商业模式”概念。
虽然,专家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十分热烈,但迄今为止,其定义还是层次不同、宽窄不一,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专家学者们理论内涵的探讨,同时联系对现实考察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给出“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这就是:在一个市场化的社会中,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必须选择一种交易方式,以实现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价值,这种交易方式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及稳定关系,就是一般意义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有着几层内涵,(1)它与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包括经济体制、文化及价值取向、技术进步、社会发达程度等;(2)它的主体是企业,核心是“交易”行为;(3)它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并且可能为其他企业模仿。
2 商业模式创新及背景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放弃旧的、相对稳定的交易规则体系(商业模式),选择新的交易规则体系(商业模式)的行为。企业之所以会弃“旧”换“新”,可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也可能是基于生存的考量。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一定的背景机缘,它可以是宏观层面的体制变动、社会进步、技术变革等,给企业提供了机遇;但也可能是微观层面的市场竞争与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案例,例如,伴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企业的工资发放,从直接发放“现金”到银行“工资卡”运用,企业节省了财务人力,银行得到了相应存款和服务费用;又如,城市居民的“水、电、气”缴费,由原始的人工收款模式,改为银行代扣代缴模式,企业和银行各得其所。
目前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最大的背景就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给商业领域带来几乎是无数可能和无限空间。2000年,当阿里巴巴公司开始做“电子商务”时,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它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到了今天,我们也还是无法想象它的未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对传统主流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冲击还将继续扩大。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
1 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但同时我们也还要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打开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需要转型和发展,这不仅需要体制方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激发基层充满活力的创新和创造,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发生于经济领域基层的创新活动。
作为转型经济的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逐步地形成,在这一体制变迁过程中,制造领域的改革导致了企业组织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流通领域的改革导致商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地区差异得以充分的表现,因为变革和创新,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制造企业,而另一些地区则冒出了若干优秀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具体地说,人们的生活态度、就业态度、消费习惯、消费内容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反应到城市的经济总体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中国存在的另外两个特点,一个巨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应运而生,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 中国的实例和理解
联系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若干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上世纪90年代“大卖场”式的商业模式创新,本世纪初“电子商务”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两个十分值得解读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大卖场”式的商业模式进入中国,随着本土化的摸索和调整,形成了对传统“百货零售”商业模式的巨大冲击。特别是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超市在中国的兴起,彻底确立了其商业模式的主流地位。那么,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其商业关系、组织特点,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仔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市场的售卖者和市场组织者(甚至场地的所有者)是一体化的,买卖关系是“一对一”的,即“卖家”对“买家”的关系。但“大卖场”商业模式告诉我们,(1)市场的售卖者和市场的组织者是分离的(場地所有者也是可以分离的);(2)买卖关系涉及三方,是“卖方-市场方-买方”的关系。“大卖场”商业模式成功的原因,从消费者角度看,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购物环境”的要求大大下降;从组织者角度看,有效的竞争压力,压缩生产厂商利润,形成了消费者利益。
兴起于本世纪初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近期在中国的爆发式增长,对主流的“大卖场”商业模式造成了新的巨大冲击。特别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那么,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其商业关系、组织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其基本商业模式架构承袭了“大卖场”的模式,只是将“卖场”从有形的“建筑空间”搬到虚拟的“电子空间”,由此,进入成本大降,大大方便了中小商家;另一方面,为解决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易欺诈问题,阿里巴巴设立了“支付宝”平台,通过支付宝体系的第三方运作,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商家与一般消费者之间的资信问题。
“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除了技术支持作用之外,它强有力地说明,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变化选择,其实是对社会潮流的变化应对。这个现代社会的潮流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特别是新一代消费者)-更关心消费的价格,更在意购买过程的便利性,他们更注重的是消费内容、往往是直奔消费主题。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展望
当下商业模式创新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展开的。但是,从中国发展趋势的角度思考,我们相信,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和一般消费领域,它必然会延拓于更大范同和更多领域。比如,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将触及到事业单位领域,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原则,将应该归政府的纳入政府体系,应该归市场的融入市场体系。按照这一改革方向,我们可以展望,在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等等领域。需要进行大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当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讨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围绕着“破坏性”创新的展开。所谓“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指,相对于旧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新模式的崛起是对旧模式的排斥和替代,它体现的特征是“颠覆性”、“革命性”。但还有一类创新,我们称之为“累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更多体现的是“技术与方法”在同一领域的累加与复合、不同领域的相互借鉴,这种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是“传承性”和“综合性”。我们可以展望,“累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之中。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