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环境行为学作为基础理论支撑,结合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现场调研、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明确可能对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设计要素。以贵阳市“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为例,通过调研、记录、分析人们在文化创意街区中的行为与活动,了解其公共空间环境发展现状,探讨缺陷与不足并总结人的行为活动需求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明确发展目标,并最终制定设计策略。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时光贵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101(2019)01- 0051- 05
一、研究背景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边不同尺度的空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更多的是以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概念作为依据,研究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类型活动以及活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内心反应,重点在于解决人与周边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问题。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自身的沟通交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无时无刻不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人通过一定方式在不断改变周边环境,反过来人在环境当中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也因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创意街区作为一种新型商业空间模式不断涌现。单纯从使用频率角度来看,相对于自然景观、城市广场、市政配套设施等多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创意街区是人们参与度最高、活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态势,人们在商业活动空间中除进行购买商品这一传统活动外,更热衷于参与娱乐休闲、交流沟通、放松身心等使生活趋于多元、丰富、精彩的各类型活动。因此,只有从功能划分、空间营造、行为分析、场所构建等多重角度出发,对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更为细致的设计,才能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多重类型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街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环境行为学与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有机结合必要性研究
从“人视化”角度而言,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不仅由人来完成设计和营造,更是以人为依托实现其使用功能价值,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可以发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意街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前期,大部分决策者与设计者在一些基础调研工作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对地域文化背景、使用者年龄及社会层次划分、生理及心理诉求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等影响因子的综合考虑不够细致,导致最终呈现在使用者面前的公共空间环境并不能充分滿足各类人群的多种实用功能需求;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并未将使用者放置于公共空间营造的主体地位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无法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过程当中。
因此,必须一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将环境行为学作为基础理论支撑,结合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现场调研、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首先明确可能对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设计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证案例中使用者的行为及需求分析,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制定更为合理的设计策略和目标,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最大限度提升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
三、“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公共空间环境发展现状研究
根据环境行为学与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及其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实地观察,将不同类型人群的参与度及使用需求作为考量指标,结合问卷调查、活动注记、动线跟踪等现场调研方法加以总结和提炼,基本可以确认对文化创意街区未来是否具备较高商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的前期规划阶段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交通系统、空间维度、活动场地、景观绿化及配套设施。以此为切入点,对“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实际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客观评价其公共空间环境发展现状,更多探讨其不足之处,旨在为制定系统、合理且客观的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提供依据。
(一)项目背景介绍
“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地处贵州省贵阳市清镇核心地带,位于百花湖与红枫湖之间,总规划面积约60 000平方米,是贵阳市首个以文脉传承为基础,集度假、休憩、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主题创意街区。在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过程中,“时光贵州”以突出旅游度假、文脉传承为基本原则,以描绘贵州记忆、重现海派生活为创意主题,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融汇其中,让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更能够充分感受以贵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精髓所在。
“时光贵州”以生态湿地为依托,将各种不同时代、背景和底蕴的文化脉络一一搜集和梳理,穿越几百年的光景,在岁月中缓缓融合,晕染开一幅美丽的时光卷轴。在整体的规划理念上,“时光贵州”的设计选取了会馆、屯堡、地质地貌、悠然闲适等贵州当地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元素,搭配以黔学——王阳明、黔商——沈万三、黔食——丁宝桢、黔酒——酱酒为代表的特色文脉,通过空间上“军”“商”“官”“民”四条街巷的相互贯通,将不同时代贵州独有传统“屯堡文化”与新潮时尚“海派文化”相互交融串联,营造出这个特质鲜明并且丰富的文化创意旅游小镇。
(二)设计要素分析
1. 交通系统分析。整个旅游小镇占地约60 000平方米,游览空间及距离相对较大,游客在整个旅游小镇内的休闲游乐需要完全依靠步行,这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来说,考虑不够周到。作为各个商业主题分区及室内外活动空间的串联体系,小镇内步行系统在通行尺度上虽有明显划分,但不足之处在于铺装形式上并未能对游客起到非常直观的导向作用(图1),室内外空间缺乏联系,节点与节点间过渡较为生硬。具体表现在:(1)部分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并未选择变化的铺装材料或铺贴样式,未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空间划分及功能转换的暗示;(2)铺装线条控制上未进行系统梳理,部分应当强化的重要活动空间节点未能通过铺装层面在视觉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体现。 2.空间维度分析。
(1)底部空间繁杂无序。“时光贵州”在规划阶段分为三期进行开发建设,由于受时间上的不连续性、规划设计的不系统性、分期建设及投入运营的不完整性等多重因素制约,其室外公共区域底部空间缺乏完整的铺装效果和自然的过渡衔接(图2),给游客造成繁杂无序的视觉不适感,可能会对游客进一步的行为活动造成影响。
(2)立面空间缺少连续性。“时光贵州”旅游小镇所描绘的贵州故事、海派生活等文化主题,既是地域性特色文脉的一种传承复兴,也是对新兴时尚理念的一种提取融合,游客们在此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也能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化创意的精髓。美中不足的是,不同商业主题区域的建筑为强调和凸显各自的独立性,缺乏相互间的有机串联,建筑与建筑间缺少自然的过渡和衔接,破坏了立面空间的整体性(图3),使得游客的视觉连续性被打破,对其空间活动感受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场地分析。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在文化创意街区进行的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购买商品,大多数文创街区使用者更乐于参与公共活动,享受交互沟通的体验过程。“时光贵州”对于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品质没有足够重视,除步行空间外,可供不同类型人群进行多种活动的公共场地数量及区域较少,且场地形式也不够多样化,使得来此处游玩的人们受到公共活动空间选择上的制约,无法开展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对人们在公共活动空间的停留时间造成影响,对创意街区的空间活力和城市影响力也是一种制约。
4. 景观绿化分析。“时光贵州”文创小镇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形式多样,层次丰富,除从美的角度满足人们基本的视觉感官效果,更结合了绿化植物配置、场地自然水体及空间活动场地,促进人们将内心乐于开展的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活动融入其中(图4)。但不足之处在于不同主题区域相对应的景观绿化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引导指示牌、雕塑小品、景观构筑物等设施并未进行系统设计,搭配方式或布置区域稍显草率,无法对人们在所处的特定公共活动空间中进行相关活动起到积极的激发作用。
5.配套设施分析。“时光贵州”旅游小镇作为贵阳当地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地块周边的发展变革和区块价值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但从项目本身的系统完整性角度分析,包括公共交通、基础医疗、休憩空间在内的公共配套设施,在数量和形式上还不够完善,可能会对人们在区块内开展休闲娱乐活动过程中的自发性、互动性以及舒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对项目本身应有的商业价值造成破坏。
四、环境行为学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研究分析不难看出,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核心是针对构成公共空间环境的各种要素及相互间构成关系的设计,其目标是使最终打造出的文化创意街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群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并为所有参与活动的人提供良好的活动体验。因此,在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其使用者——人的行为心理分析给予足够重视,从其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系统、合理、客观的环境评价标准,明确设计策略。
(一)交通系统完备合理
系统整合文化创意街区交通系统,充分考虑室外公共空间尺度,营造宜人、舒适的人行与车行空间,打造功能上有机串联、视觉上独具魅力的步行系统空间,为人们通过步行开展交流、休闲、文娱、购物等活动创造空间条件,烘托创意街区的活力气氛。
1.商业空间室内外步行系统有机串联。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充分提取场地功能及创意主题,对文化创意街区进行合理的空间节点划分,并将步行空间的脉络排布与尺度控制纳入其中进行系统化整合,使其与商业空间形成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同时对商业建筑“灰空间”进行重点关注,设法通过连续且自然的过渡手段,保证空间上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使人们在商业活动氛围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体验空间自然切换的和谐氛围。
2.步行空間竖向延展。将原本单调的平面布局步行空间延展至三维空间,通过人工手段开发利用空中与地下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步行系统的空间层次性,同时可结合地下车库以及建筑单体二层或三层“灰空间”进行系统串联,给漫步其中的人们提供便捷、丰富、妙趣的空间活动感受。
以杭州市武林广场的中央商城为例,该区域是位于杭州市四条城市“大动脉”(延安路、体育场路、中山北路、环城北路)交汇处的黄金商圈地带。除了在空间维度上将周边原本各自独立的四座商场(杭州大厦、国大城市广场、百货大楼、银泰百货)形成有机串联外,商城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铁1号线又进行了巧妙的无缝对接,以流动、通透、宽广的直观互动体验感受打破了传统封闭式下沉广场空间设计理念,无论是空间活力还是交互体验都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图5)。再加之其自身品牌影响力及良好的互动体验感受,迅速带动提升了该区域整体的商业价值。
图5杭州市武林广场中央商城
图片来源:网络
(二)空间维度协调统一
1.地面形式统筹规划。地面对于文化创意街区来说,无论室内或室外,都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活动的基础,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公共空间组成元素。软硬介质的划分、材料质感的选择、图案色彩的设计,都会使人们对所处空间的直观感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设计阶段,必须以创意街区的业态布局、节点主题、使用功能等基本要素为依据,通过不同材质的应用和铺贴样式的变换形成功能空间划分,营造地面空间活力,从侧面引导人们进行不同类型的行为活动。
2.立面空间完整延续。在设计中,通过连续、完整、过渡自然的商业建筑立面与自然空间营造,给人们形成较为震撼的视觉感观,对人流在某个区域或节点的聚集形成引导性,丰富公共空间活力的同时,也创造出统一和谐的立面景观效果。
例如成都远洋“太古里”。该项目是一个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开放式院落形态商业街区。保留建筑遗迹和古老街巷的同时,融入多元化的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结合自然舒适的广场及街道尺度,营造出独具魅力的商业氛围。新建建筑单体采用深褐色主调搭配传统建筑中提取的重要元素,例如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面以及大面积的竖向木质格栅线条,突显历史感,与周边古建融为一体;结合具有现代时尚气息的落地玻璃幕墙,充分反映“老成都”特色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彰显其崭新的现代城市属性(图6)。 图片来源:网络
(三)活动场地整体规划
文化创意街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应当在保证其多样性的基本前提下,依据使用者可能产生的行为活动需求,提供足够数量、舒适安全的活动设施;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对场地尺度及布局进行合理控制和选择,为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人群开展各种类型活动创造积极条件。
(四)景观绿化精致多样
文化创意街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在满足人的视觉感光享受需求基础上,将人的行为活动需求也融入其中。通过植物竖向层次的合理搭配及季相色彩的丰富变化,同时结合空间节点与功能主题对小品及构筑物等景观设施进行系统设计,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景观与文化创意街区的整体档次提升。
(五)配套设施系统完善
配套服务设施是构成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的基础要素,也是丰富空间层次感,满足人们在其中开展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或其它一些生理或心理诉求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规划、总体布局和系统控制,可进一步为人们创造舒适宜人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开展多种行为活动的欲望,从侧面体现区块商业价值,提升城市形象。
五、结语
伴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追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随之而来商业项目的基本类型、开发模式、运营理念也在不断改变。在这一发展、变革、创新的过程中,通过环境行为学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在文化创意街区的规划设计阶段,针对公共空间环境制定系统、完善、合理的策略与目标,除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开展多重类型行为活动的心理诉求外,还可为人们提供舒适而精彩的体验和感受,提升创意街区的整体魅力,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范露元.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6.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言语,徐磊青.记忆空间活化的人本解读与实践——环境行为学与社会学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6(8):24-32.
[4]陈学文,许蓓蕾.天津现代商业步行街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80-83.
[5]黄麟涵.历史街区商业化发展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智能城市,2016,2(11):218.
[6]董晓靖,张纯,崔璐辰.创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与再生研究——以美国北卡烟草园和北京798园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8(1):123-127.
[7]丁朔.政府引导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理——以贵州文化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4):182-183.
[8]张健,曲青青,胡斌,等.地下综合体软导向系统的空间意象设计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12(3):587-592.
[责任编辑:吴晓红]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时光贵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101(2019)01- 0051- 05
一、研究背景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边不同尺度的空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更多的是以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概念作为依据,研究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类型活动以及活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内心反应,重点在于解决人与周边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问题。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自身的沟通交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无时无刻不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人通过一定方式在不断改变周边环境,反过来人在环境当中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也因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创意街区作为一种新型商业空间模式不断涌现。单纯从使用频率角度来看,相对于自然景观、城市广场、市政配套设施等多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创意街区是人们参与度最高、活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态势,人们在商业活动空间中除进行购买商品这一传统活动外,更热衷于参与娱乐休闲、交流沟通、放松身心等使生活趋于多元、丰富、精彩的各类型活动。因此,只有从功能划分、空间营造、行为分析、场所构建等多重角度出发,对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更为细致的设计,才能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多重类型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街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环境行为学与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有机结合必要性研究
从“人视化”角度而言,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不仅由人来完成设计和营造,更是以人为依托实现其使用功能价值,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可以发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意街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前期,大部分决策者与设计者在一些基础调研工作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对地域文化背景、使用者年龄及社会层次划分、生理及心理诉求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等影响因子的综合考虑不够细致,导致最终呈现在使用者面前的公共空间环境并不能充分滿足各类人群的多种实用功能需求;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并未将使用者放置于公共空间营造的主体地位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无法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过程当中。
因此,必须一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将环境行为学作为基础理论支撑,结合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现场调研、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首先明确可能对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设计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证案例中使用者的行为及需求分析,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制定更为合理的设计策略和目标,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最大限度提升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
三、“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公共空间环境发展现状研究
根据环境行为学与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及其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实地观察,将不同类型人群的参与度及使用需求作为考量指标,结合问卷调查、活动注记、动线跟踪等现场调研方法加以总结和提炼,基本可以确认对文化创意街区未来是否具备较高商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的前期规划阶段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交通系统、空间维度、活动场地、景观绿化及配套设施。以此为切入点,对“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实际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客观评价其公共空间环境发展现状,更多探讨其不足之处,旨在为制定系统、合理且客观的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提供依据。
(一)项目背景介绍
“时光贵州”文化创意旅游小镇地处贵州省贵阳市清镇核心地带,位于百花湖与红枫湖之间,总规划面积约60 000平方米,是贵阳市首个以文脉传承为基础,集度假、休憩、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主题创意街区。在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过程中,“时光贵州”以突出旅游度假、文脉传承为基本原则,以描绘贵州记忆、重现海派生活为创意主题,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融汇其中,让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更能够充分感受以贵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精髓所在。
“时光贵州”以生态湿地为依托,将各种不同时代、背景和底蕴的文化脉络一一搜集和梳理,穿越几百年的光景,在岁月中缓缓融合,晕染开一幅美丽的时光卷轴。在整体的规划理念上,“时光贵州”的设计选取了会馆、屯堡、地质地貌、悠然闲适等贵州当地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元素,搭配以黔学——王阳明、黔商——沈万三、黔食——丁宝桢、黔酒——酱酒为代表的特色文脉,通过空间上“军”“商”“官”“民”四条街巷的相互贯通,将不同时代贵州独有传统“屯堡文化”与新潮时尚“海派文化”相互交融串联,营造出这个特质鲜明并且丰富的文化创意旅游小镇。
(二)设计要素分析
1. 交通系统分析。整个旅游小镇占地约60 000平方米,游览空间及距离相对较大,游客在整个旅游小镇内的休闲游乐需要完全依靠步行,这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来说,考虑不够周到。作为各个商业主题分区及室内外活动空间的串联体系,小镇内步行系统在通行尺度上虽有明显划分,但不足之处在于铺装形式上并未能对游客起到非常直观的导向作用(图1),室内外空间缺乏联系,节点与节点间过渡较为生硬。具体表现在:(1)部分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并未选择变化的铺装材料或铺贴样式,未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空间划分及功能转换的暗示;(2)铺装线条控制上未进行系统梳理,部分应当强化的重要活动空间节点未能通过铺装层面在视觉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体现。 2.空间维度分析。
(1)底部空间繁杂无序。“时光贵州”在规划阶段分为三期进行开发建设,由于受时间上的不连续性、规划设计的不系统性、分期建设及投入运营的不完整性等多重因素制约,其室外公共区域底部空间缺乏完整的铺装效果和自然的过渡衔接(图2),给游客造成繁杂无序的视觉不适感,可能会对游客进一步的行为活动造成影响。
(2)立面空间缺少连续性。“时光贵州”旅游小镇所描绘的贵州故事、海派生活等文化主题,既是地域性特色文脉的一种传承复兴,也是对新兴时尚理念的一种提取融合,游客们在此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也能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化创意的精髓。美中不足的是,不同商业主题区域的建筑为强调和凸显各自的独立性,缺乏相互间的有机串联,建筑与建筑间缺少自然的过渡和衔接,破坏了立面空间的整体性(图3),使得游客的视觉连续性被打破,对其空间活动感受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场地分析。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在文化创意街区进行的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购买商品,大多数文创街区使用者更乐于参与公共活动,享受交互沟通的体验过程。“时光贵州”对于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品质没有足够重视,除步行空间外,可供不同类型人群进行多种活动的公共场地数量及区域较少,且场地形式也不够多样化,使得来此处游玩的人们受到公共活动空间选择上的制约,无法开展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对人们在公共活动空间的停留时间造成影响,对创意街区的空间活力和城市影响力也是一种制约。
4. 景观绿化分析。“时光贵州”文创小镇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形式多样,层次丰富,除从美的角度满足人们基本的视觉感官效果,更结合了绿化植物配置、场地自然水体及空间活动场地,促进人们将内心乐于开展的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活动融入其中(图4)。但不足之处在于不同主题区域相对应的景观绿化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引导指示牌、雕塑小品、景观构筑物等设施并未进行系统设计,搭配方式或布置区域稍显草率,无法对人们在所处的特定公共活动空间中进行相关活动起到积极的激发作用。
5.配套设施分析。“时光贵州”旅游小镇作为贵阳当地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地块周边的发展变革和区块价值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但从项目本身的系统完整性角度分析,包括公共交通、基础医疗、休憩空间在内的公共配套设施,在数量和形式上还不够完善,可能会对人们在区块内开展休闲娱乐活动过程中的自发性、互动性以及舒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对项目本身应有的商业价值造成破坏。
四、环境行为学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研究分析不难看出,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核心是针对构成公共空间环境的各种要素及相互间构成关系的设计,其目标是使最终打造出的文化创意街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群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并为所有参与活动的人提供良好的活动体验。因此,在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其使用者——人的行为心理分析给予足够重视,从其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系统、合理、客观的环境评价标准,明确设计策略。
(一)交通系统完备合理
系统整合文化创意街区交通系统,充分考虑室外公共空间尺度,营造宜人、舒适的人行与车行空间,打造功能上有机串联、视觉上独具魅力的步行系统空间,为人们通过步行开展交流、休闲、文娱、购物等活动创造空间条件,烘托创意街区的活力气氛。
1.商业空间室内外步行系统有机串联。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充分提取场地功能及创意主题,对文化创意街区进行合理的空间节点划分,并将步行空间的脉络排布与尺度控制纳入其中进行系统化整合,使其与商业空间形成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同时对商业建筑“灰空间”进行重点关注,设法通过连续且自然的过渡手段,保证空间上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使人们在商业活动氛围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体验空间自然切换的和谐氛围。
2.步行空間竖向延展。将原本单调的平面布局步行空间延展至三维空间,通过人工手段开发利用空中与地下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步行系统的空间层次性,同时可结合地下车库以及建筑单体二层或三层“灰空间”进行系统串联,给漫步其中的人们提供便捷、丰富、妙趣的空间活动感受。
以杭州市武林广场的中央商城为例,该区域是位于杭州市四条城市“大动脉”(延安路、体育场路、中山北路、环城北路)交汇处的黄金商圈地带。除了在空间维度上将周边原本各自独立的四座商场(杭州大厦、国大城市广场、百货大楼、银泰百货)形成有机串联外,商城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铁1号线又进行了巧妙的无缝对接,以流动、通透、宽广的直观互动体验感受打破了传统封闭式下沉广场空间设计理念,无论是空间活力还是交互体验都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图5)。再加之其自身品牌影响力及良好的互动体验感受,迅速带动提升了该区域整体的商业价值。
图5杭州市武林广场中央商城
图片来源:网络
(二)空间维度协调统一
1.地面形式统筹规划。地面对于文化创意街区来说,无论室内或室外,都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活动的基础,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公共空间组成元素。软硬介质的划分、材料质感的选择、图案色彩的设计,都会使人们对所处空间的直观感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设计阶段,必须以创意街区的业态布局、节点主题、使用功能等基本要素为依据,通过不同材质的应用和铺贴样式的变换形成功能空间划分,营造地面空间活力,从侧面引导人们进行不同类型的行为活动。
2.立面空间完整延续。在设计中,通过连续、完整、过渡自然的商业建筑立面与自然空间营造,给人们形成较为震撼的视觉感观,对人流在某个区域或节点的聚集形成引导性,丰富公共空间活力的同时,也创造出统一和谐的立面景观效果。
例如成都远洋“太古里”。该项目是一个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开放式院落形态商业街区。保留建筑遗迹和古老街巷的同时,融入多元化的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结合自然舒适的广场及街道尺度,营造出独具魅力的商业氛围。新建建筑单体采用深褐色主调搭配传统建筑中提取的重要元素,例如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面以及大面积的竖向木质格栅线条,突显历史感,与周边古建融为一体;结合具有现代时尚气息的落地玻璃幕墙,充分反映“老成都”特色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彰显其崭新的现代城市属性(图6)。 图片来源:网络
(三)活动场地整体规划
文化创意街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应当在保证其多样性的基本前提下,依据使用者可能产生的行为活动需求,提供足够数量、舒适安全的活动设施;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对场地尺度及布局进行合理控制和选择,为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人群开展各种类型活动创造积极条件。
(四)景观绿化精致多样
文化创意街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在满足人的视觉感光享受需求基础上,将人的行为活动需求也融入其中。通过植物竖向层次的合理搭配及季相色彩的丰富变化,同时结合空间节点与功能主题对小品及构筑物等景观设施进行系统设计,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景观与文化创意街区的整体档次提升。
(五)配套设施系统完善
配套服务设施是构成文化创意街区公共空间环境的基础要素,也是丰富空间层次感,满足人们在其中开展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或其它一些生理或心理诉求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规划、总体布局和系统控制,可进一步为人们创造舒适宜人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开展多种行为活动的欲望,从侧面体现区块商业价值,提升城市形象。
五、结语
伴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追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随之而来商业项目的基本类型、开发模式、运营理念也在不断改变。在这一发展、变革、创新的过程中,通过环境行为学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在文化创意街区的规划设计阶段,针对公共空间环境制定系统、完善、合理的策略与目标,除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开展多重类型行为活动的心理诉求外,还可为人们提供舒适而精彩的体验和感受,提升创意街区的整体魅力,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范露元.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6.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言语,徐磊青.记忆空间活化的人本解读与实践——环境行为学与社会学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6(8):24-32.
[4]陈学文,许蓓蕾.天津现代商业步行街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80-83.
[5]黄麟涵.历史街区商业化发展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智能城市,2016,2(11):218.
[6]董晓靖,张纯,崔璐辰.创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与再生研究——以美国北卡烟草园和北京798园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8(1):123-127.
[7]丁朔.政府引导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理——以贵州文化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4):182-183.
[8]张健,曲青青,胡斌,等.地下综合体软导向系统的空间意象设计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12(3):587-592.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