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凸现出来,关注和教育好这些孩子,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提供参考,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落后地区的农民双双外出打工、经商,长期不在家。他们在告别家庭贫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儿童由于失去了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农村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关注和教育好这些孩子,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存在哪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教育他们呢?
一、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失。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他们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费用,并不注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
(三)安全感缺失。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结果显示,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65%以上。
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值得重视,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内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的结果。
(1)监护人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重交通安全不关心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重按时回家按时到校,而忽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了。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和教育需求在不断提高。由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当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无法解决时,当生活和教育发生冲突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谋生,让孩子接受高级教育只能成为梦想和泡影。当然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因素。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落差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更别说给孩子买学习用品,这样就没有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鼓励他们上进,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交付学费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学校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5)其他因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三、学校教育中要注重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开展细致地心理辅导。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会议,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知心朋友”信箱,专人负责给他们回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他们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
2、给予真切的关心爱护。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这时,老师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老师是爱他们的,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爱护。
如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3、突出特殊的学习帮助。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儿童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具体帮助,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學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并及时与课任老师共同改进办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我校留守儿童小杰(化名)。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缺少了母爱的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迫于生计爸爸长年在外地打工,他便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课任老师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烈的“助学”氛围中,他的学习兴趣高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4、组建多彩的课外活动。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课外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加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生活中的孤独感。
5、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交流。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方振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方案2008
[2]汪莉周良春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健康成长200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落后地区的农民双双外出打工、经商,长期不在家。他们在告别家庭贫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儿童由于失去了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农村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关注和教育好这些孩子,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存在哪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教育他们呢?
一、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失。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他们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费用,并不注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
(三)安全感缺失。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结果显示,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65%以上。
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值得重视,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内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的结果。
(1)监护人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重交通安全不关心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重按时回家按时到校,而忽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了。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和教育需求在不断提高。由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当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无法解决时,当生活和教育发生冲突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谋生,让孩子接受高级教育只能成为梦想和泡影。当然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因素。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落差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更别说给孩子买学习用品,这样就没有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鼓励他们上进,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交付学费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学校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5)其他因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三、学校教育中要注重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开展细致地心理辅导。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会议,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知心朋友”信箱,专人负责给他们回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他们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
2、给予真切的关心爱护。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这时,老师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老师是爱他们的,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爱护。
如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3、突出特殊的学习帮助。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儿童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具体帮助,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學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并及时与课任老师共同改进办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我校留守儿童小杰(化名)。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缺少了母爱的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迫于生计爸爸长年在外地打工,他便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课任老师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烈的“助学”氛围中,他的学习兴趣高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4、组建多彩的课外活动。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课外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加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生活中的孤独感。
5、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交流。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方振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方案2008
[2]汪莉周良春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健康成长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