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法国‘五月风暴’时,我是法国学联的副主席,当年很多毛派分子如今都成了社会精英。西方社会有一个传统,就是找不到目标,大家都普遍缺乏一个精神支柱,毛泽东正好承载了法国‘毛派分子’的理想。”
1968年5月13日,在大洋彼岸的浪漫国度法国,学生、工人联合举行总罢工总罢课, 20多万人涌上巴黎街头,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人群中不乏身穿中国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的法国青年,当时的法国报刊甚至还曾疾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这场席卷法国全国、促使戴高乐改组政府的抗议运动,史称“五月风暴”。
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毛泽东的思想会对一个其从未前往的异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杜明,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汉学家、法国国立政治学基金会研究员、中法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心(北京)主任。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时,杜明正是一名热血青年,并且是法国学联的副主席。
虽年逾古稀,但杜明思维敏锐,声音洪亮,一边抱怨记者打扰了他的工作,一边又滔滔不绝;中文流利,不过却经常停顿,搜肠刮肚寻找更加恰当的中文词语以精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法国“五月风暴”的一名积极分子,杜明认为,法国毛派分子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种是由于1956年波兰事件、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等原因,法国的一些共产党员对苏联感到失望,进而转向了毛泽东,转向了中国。还有一个原因,“西方社会有一个传统,就是找不到目标,大家都普遍缺乏一个……一个……对,精神支柱,而毛派正好承载了他们的理想,包括中国河南省兰考县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和东北的雷锋,也都是心目中的模范。”
虽然是“五月风暴”的积极分子,但杜明说:“我既不是托派(托洛茨基主义者),也不是毛派(毛泽东拥护者),说实话,一段时间里,都准备开除我,大家都觉得我保守。”杜明表示,当时在法国,托派的力量更大,但毛派的领导人比托派的领导人聪明得多,很多都是大学生中的精英。
到了今天,很多前毛派分子都成为了社会精英,在法国政治界、学术界、文学界、艺术界都很知名,比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贝尔纳·德博尔,2007年大选热门人物之一霍朗德·卡斯托,心理学家热拉尔·米勒,左派无产阶级组织领袖阿兰·热斯马尔,等等。
杜明说:“我的老朋友、法国著名左派报纸《解放报》原总编辑塞尔日·朱利,也是前毛派分子。他们总体来说很聪明,很热情,也很会利用媒体。”
2004年10月14日,中法文化年期间,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新闻处主任张泰年作客新浪网和网友交流时,有网友询问“在法国说起中国来用什么样的词汇能第一时间表达出法国对中国的了解”,中文流利的张泰年说:“应该是长城。”主持人再问:“还有呢?”张泰年回答道:“就是毛泽东。”
对于毛泽东在当今法国的影响,杜明表示,由于林彪事件等原因,部分法国前毛派分子在上世纪70年代便趋于理性。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的变化也让很多法国人士包括一些右派人士变得更加现实,开始支持中国,“包括刚刚结束访问中国的我们总统希拉克先生”。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国际先驱导报》曾刊发一篇对前法国国务秘书安德烈·贝当古的专访文章,年过八旬的安德烈·贝当古回忆起毛泽东时,非常动情,说:“我很早就爱上了中国。法中建交之后,我两次被毛泽东接见,有幸一睹伟人真容。早年得以近观中国,使我比大部分西方人更能体会中国的独立和坚韧,亦更能分享中国人成功的荣耀。在我这一代法国人心目中,毛泽东是伟大的人物,他让中国人民重新拥有了独立和尊严。”
时至今日,著名毛派分子、法国心理学家热拉尔·米勒表示他仍是毛泽东的崇拜者:“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思想对法国青年简直是一种‘诱惑’,它激起了法国青年的反叛精神和改变世界的愿望。”
《环球人物》杂志曾刊文表示,法国国际研究专家认为毛泽东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人,并且,毛泽东的影响不限于一代法国人,因为当年的那批青年人,如今早已为人父母,他们会将自己对毛泽东的情结,在言传身教中传给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