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在学习和实践中生发了许多新思想、新方法,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在成绩面前,我们不应忽视,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对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性质理解和教学实践出发,说说个人的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形而上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它只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一味要求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不良现象提出的,而不少教师未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倡导新学习方式时,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现1:自主学习成“放任自流”。不少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自学,教师则抽身而出,静观其变。如此做法,对学生的自学状况便一无所知,完全不顾自学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有效、高效,成了“放羊式”的翻版。接下来的教学往往又回到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上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时,让学生自读课本后思考:什么叫信息、信息技术?你觉得信息技术有什么作用?许多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精神,原因主要在:一是提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二是教师缺少倾听和鼓励,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成了放任自流。
表现2:合作学习成“闲话家常”。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创设的“合作学习”理论,其精髓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彼此合作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小组、活动面广、参与人数众多,争取不让一个学生在合作中“掉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欲望和兴趣自由选择不同主题的学习小组,也可自由组织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学习小组,分别以特有的形式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分组后,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找准坐标,展示自我。
表现3:探究学习成“空中楼阁”。看似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本,其实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理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文本的移动与复制》时,用投影仪展示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教师事先故意将绕口令中的个别词语顺序颠倒,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可用“剪切”和“粘贴”先删除后插入的方法,有的认为使用拖动法更好,有的认为使用菜单、常用工具栏中的按钮、右键等更好。教师抓住这一矛盾,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最后既使学生明白了怎样操作,又培育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无论选择哪一种学习方式,都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会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体验学习成功。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关系中,师生应该是合作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走向极端或矫枉过正的现象。教师对究竟该讲什么显得无所适从,讲少了担心学生不懂,讲多了又怕变成“填鸭式”。
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同学们想怎样学就怎样学”,“同学们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想和谁在一起学就和谁一起学”等教师语言,还有就是教师静听学生发言,不敢越“讲池”一步,只是不断说“好”、“很好”、“不错”等激励语。表面上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缺失,片面地把教师“不多讲”理解为“不要讲”。
在对话的过程中,为防止学生对课本缺乏对话的方法而在课本外徘徊,甚至产生排斥情绪,教师应假以舟楫,向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援助,把握新课标的阶段目标,注重整合,有效推动学生与课本的交融与互动,并不断深入。
三、评价方式的单一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新课程向我们呈现出绚丽的教育时空,信息技术的天地丰富多彩、底蕴灵动,我们没有理由把最神奇的信息技术变得枯燥无比,没有理由把个性鲜明的学生变成千人一面。让我们拥有一颗热爱信息技术、热爱学生的心,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与新课程同行,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探索不止。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学习方式的形而上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它只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一味要求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不良现象提出的,而不少教师未能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倡导新学习方式时,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现1:自主学习成“放任自流”。不少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自学,教师则抽身而出,静观其变。如此做法,对学生的自学状况便一无所知,完全不顾自学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有效、高效,成了“放羊式”的翻版。接下来的教学往往又回到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上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时,让学生自读课本后思考:什么叫信息、信息技术?你觉得信息技术有什么作用?许多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精神,原因主要在:一是提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二是教师缺少倾听和鼓励,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成了放任自流。
表现2:合作学习成“闲话家常”。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创设的“合作学习”理论,其精髓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彼此合作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小组、活动面广、参与人数众多,争取不让一个学生在合作中“掉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欲望和兴趣自由选择不同主题的学习小组,也可自由组织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学习小组,分别以特有的形式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分组后,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找准坐标,展示自我。
表现3:探究学习成“空中楼阁”。看似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本,其实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理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文本的移动与复制》时,用投影仪展示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教师事先故意将绕口令中的个别词语顺序颠倒,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可用“剪切”和“粘贴”先删除后插入的方法,有的认为使用拖动法更好,有的认为使用菜单、常用工具栏中的按钮、右键等更好。教师抓住这一矛盾,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最后既使学生明白了怎样操作,又培育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无论选择哪一种学习方式,都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会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体验学习成功。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关系中,师生应该是合作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走向极端或矫枉过正的现象。教师对究竟该讲什么显得无所适从,讲少了担心学生不懂,讲多了又怕变成“填鸭式”。
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同学们想怎样学就怎样学”,“同学们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想和谁在一起学就和谁一起学”等教师语言,还有就是教师静听学生发言,不敢越“讲池”一步,只是不断说“好”、“很好”、“不错”等激励语。表面上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缺失,片面地把教师“不多讲”理解为“不要讲”。
在对话的过程中,为防止学生对课本缺乏对话的方法而在课本外徘徊,甚至产生排斥情绪,教师应假以舟楫,向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援助,把握新课标的阶段目标,注重整合,有效推动学生与课本的交融与互动,并不断深入。
三、评价方式的单一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新课程向我们呈现出绚丽的教育时空,信息技术的天地丰富多彩、底蕴灵动,我们没有理由把最神奇的信息技术变得枯燥无比,没有理由把个性鲜明的学生变成千人一面。让我们拥有一颗热爱信息技术、热爱学生的心,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与新课程同行,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探索不止。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