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日的期待与盼望,当代歌剧界的明星,“美利坚最美的声音”蕾妮·弗莱明(RenneFleming)终于在2007年4月7日晚上为中国的乐迷献上了一场声乐艺术的盛宴。之前,我们虽然已经通过唱片和各种媒体感受到了这位光芒四射的女高音独特魅力,但能够亲耳聆听她现场版的演唱,近距离欣赏她的舞台风采,仍是大家期待的机会。当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国内声乐界的专家、大腕云集,弗莱明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时尚的古典之星
蕾妮·弗莱明生于音乐家庭,从小受到身为音乐老师父母的训练,22岁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和伊士曼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学士学位。早年,她还曾获得“福布莱特”奖学金,前往德国深造。因为广泛的音乐爱好,弗莱明毕业后没有马上进入歌剧院,而是成了爵士乐团的主唱。之后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新秀又走进了朱利亚音乐学院歌剧中心。1987年,28岁的弗莱明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首演了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大获成功。翌年,她又连续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举行的国家级比赛和乔治伦敦歌唱大赛中连续获得两项金奖。蕾妮·弗莱明擅长以其“纯金般的女高音音色”塑造人物,过去的10年间,她叱咤欧美各大歌剧院,成功地演出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茶花女》《阿拉贝拉》《黛伊斯》等多部歌剧作品,好评如潮。她所主演的歌剧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现代,不仅时间跨度很大,而且包括歌剧、清唱剧等声乐体裁。迄今,她已经录制了近四十张歌剧唱片和个人专辑,获得过格莱美大奖、留声机唱片大奖及“全美年度最佳声乐演员”等多项殊荣。在歌剧艺术的殿堂里,弗莱明绝对是当今最耀眼的巨星之一,被誉为“当今最华丽抒情的莫扎特女高音”的她,以优美动人的嗓音和得体优雅的扮相让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 2006年秋,蕾妮·弗莱明发行了自己的最新专辑《向女伶的时代致敬》,其中集合了众多伟大的作曲家的经典作品。除了歌唱艺术,弗莱明还以靓丽长相和时尚气质深受世人喜爱,为此她曾获得过“设计师最喜爱的50位广告女星”以及摄影界“20世纪最具影响力女人”的桂冠。
一直以来,弗莱明就期待能来中国演出,能够到故宫参观,此次借参加中国爱乐的音乐季演出之机终于得偿所愿。为此,弗莱明此次中国之行还特地带上了两个正在假期中的女儿。结束了上海的演出,弗莱明一行人刚到北京就直奔故宫参观游览。古老雄伟的紫禁城、雕梁画栋的宫殿,让弗莱明流连忘返。短短的几天行程,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弗莱明还为自己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的行程,面对媒体的好奇,她回答说,“实在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古迹太令人神往了。”
《最后四首歌》透出“禅韵”
此次的北京音乐会的一大亮点,就是弗莱明除了现场演绎一些歌剧经典唱段外,还献唱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作为19世纪下半叶继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等人之后的德奥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一向以宏大、壮丽、眩目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尤其是他逝世前创作的这套《最后四首歌》,堪称是浪漫派的“天鹅之歌”。《最后四首歌》根据诗人赫尔曼·赫斯(1877-1962)和艾兴多夫(1788-1857)的诗歌创作而成,作曲家以清新流畅的音乐线条,精心设置的高潮,把原诗那种死亡即净化的平和心态的意境用音乐完美地表达出来,具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凄美之感。这部杰作自1950年5月在伦敦的艾伯特大厅首演以来,以其浪漫的音调,真挚淳朴的情感,细致微妙的抒情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评论家的赞赏,至今仍是众多国际女高音歌唱家曲库中的经典曲目。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蕾妮·弗莱明一袭黑色晚礼服如春风般款款登台,虽然在台下看这套礼服的比例设计显得上身过长,但她举手投足的优雅得体和其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令每一位观众着迷。
套曲的第一首名为《春天》,整部作品朗诵化的旋律风格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乐队的衬托下,弗莱明以平静地诉说般的演唱将音乐慢慢展开。作曲家在《春天》中使用了大量的变化音,使整曲调性极度不稳定,并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型以及时急时缓的手法来丰富旋律的色彩,描绘出一副春天的水粉画。弗莱明的演唱将这些富于变化的因素统一在一种轻松愉悦,充满幸福与憧憬的氛围中,乐曲中不断浮现出由长笛吹奏的三度颤音模进与弗莱明轻盈的歌声交相呼应,让人感到一种快乐。与第一首歌曲相比,第二首《九月》的旋律开始平缓,接着听觉上不断地出现短暂的离调,转调没有第一首频繁,调性趋于稳定。这首歌曲中的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组合使节奏带有一种莫名的推动力,颤音级进与三连音相互映衬。演唱时,弗莱明的呼吸也平缓舒展,使这些富于变化的节奏听起来非常有感染力。《九月》的结尾简洁并放缓,在指挥余隆准确的控制与爱乐乐手默契的配合下不停地前行,令听众的思绪延伸,大家情不自禁地屏息沉思。第三首《入睡》听起来与第二首相像,弗莱明在这首歌中尽显舞台魅力,中提琴悠扬的旋律婉转吟唱,紧接着弗莱明美妙歌声的附和,可谓珠联璧合,在座的每位观众在这个唱段中真正享受到了音乐的魔力。音乐就是这样,它可以把你带进无尽的想象中去,亦可欣喜,亦可忧伤,亦可沉思,亦可梦臆……。第四首《黄昏》听起来最为庄严宁静,其舒缓的整体风格把诗中那句“难道死亡来临?”表现得真实贴切。在此段中被凝结的休止仿佛让观众感受到了死亡的到来,小二度音阶的加入像是疑问,又像是在回答。弗莱明在知天命的年龄演唱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感受,深刻而升华,这是一个年轻歌唱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黄昏》的伴奏也很有特色,大附点音型的运用,把一个生命即将终结,步履蹒跚,逐渐走向死亡的老者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这首作品鲜明地体现出理查·施特劳斯个性化的创作习惯——动机式自由展开的音乐发展手法促成乐曲统一与对比的关系,使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富有激情和紧张感并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表现效果。
正如弗莱明在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演绎的《最后四首歌》带有“禅”的意境,表现老人在夕阳中的伤感心情。 能驾驭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歌唱家是令人钦佩的,而弗莱明还把它作为在北京乐迷面前亮嗓的第一声,足以看出她的自信。《最后四首歌》长达20分钟,没有任何戏剧性,只有靠声音来表现。“四首歌”是她这种类型女高音到了一定精神境界才可一唱的曲目,它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感动,它有禅的内省和深刻。你会发现,在即将结束时,你的呼吸会比开唱时慢得多,你却永远不会产生厌倦,你会随着她不停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换作另一个人演唱,观众也许走了或者睡着了,但弗莱明用细腻匀称得像乐器一样的声音把全场都压住了。弗莱明内敛而深刻的演唱,悠远地飘荡在音乐大厅,舒缓委婉,歌声与乐队演奏十分融合,天籁的声音渗透着哀愁,在美丽声音的映衬下仿佛描绘出一幅天鹅之死的画面。
上半场音乐会上,与歌唱家的精彩表演不太相衬,观众显得有些“业余”。了解《最后四首歌》的人都知道,作为一部声乐套曲,这四首歌是完整串联在一起的作品,需要音乐家连贯的表演。然而,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在第一首《春天》结束时,便报以掌声与喝彩,打破了弗莱明所讲到的作品所蕴含的东方“禅韵”的意境。在随后的《九月》《入睡》《黄昏》每一曲终都是如此,“四首歌”真的变成了四首歌,不禁让人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经典歌剧唱段展现独特魅力
下半场弗莱明身着华丽的红色晚礼服,演唱了三首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从罗西尼的歌剧《塞米拉米德》选段“美好的时光”,到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选段“我亲爱的爸爸”和《托斯卡》选段“为艺术,为爱情”,展现了她歌剧表演方面的功力。第一首“美好的时光”的选择对弗莱明的条件来说是有障碍的,原因是乐曲中虽然有大量的花腔技巧,但罗西尼将这些花腔竟然都写在了低音区。因此,弗莱明的演唱缺少了在高音区所展现出的丰富的层次变化。尽管观众反响极其热烈,笔者还是觉得这首作品确实不太适合她。对于另外两首曲目演唱的评价,在观众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评论指出在“我亲爱的爸爸”中,弗莱明“用了放慢的速度并且改变了意大利语传统的韵律重音点,而她拖长的呼吸和弱音,让余隆的乐队几乎找不到她的换气点”。也有观众把弗莱明现场即兴发挥的超长呼吸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视为“复古”式的炫技表演,认为这不过是取悦观众的一种表演手段。在普契尼的音乐中,“卖弄”和“炫技”并不是其内在的精神本质。而在笔者看来,弗莱明在“我亲爱的爸爸”作品的演唱上处理的速度虽慢,但确实有歌唱家个人审美和二度创作的因素在其中。她的演唱气息悠长、连贯舒展,确实别有一番韵味,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这也正印证了她在自传《内心的声音:一位歌唱家的成长》中写到的自己的在艺术创作上的座右铭——“创新艺术遗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展、创造出新的艺术品格。
精彩返场再掀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中国爱乐乐团不仅充当了为弗莱明伴奏的角色,还演奏了施特劳斯《玫瑰骑士》、罗西尼《贼雀》序曲和普契尼《A大调交响前奏曲》。这其实是有些冒险的做法,但爱乐乐团用高度细腻的演奏把冒险变成了互相激发,得到了弗莱明和观众的一致赞赏。在观众的欢呼雀跃中,弗莱明用几首加唱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早晨》和《西西利亚》以及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的选段“夏日时光”结束了整场演出。加演的曲目令在场的年轻乐迷亢奋不已,尤其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乐队音乐一起,立刻燃起了中山音乐堂整场观众的热情。摇曳的音乐律动拨动着乐迷的心跳,这带有爵士风味的美国小调,被这位美利坚歌唱家、一位迷人的音乐天才演绎得如此美丽。此时的她,身体随着摇曳的节奏晃动,仿佛让乐迷们联想到那个曾经割舍不下的爵士乐团的主唱。太迷人了!魔力!这就是弗莱明的魔力!
北京之行的整场音乐会她演唱的德国艺术歌曲、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和美国风格的作品,仿佛呈现出三幅不同风格的精彩画卷,给观众以多层次的视觉、听觉享受。弗莱明的歌声震撼着现场的观众,这位被喻为“女高音黄金标准”嗓音的歌唱家,用她的歌声带给每一位中国观众一份精致而炫目的礼物!
侯轶男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在职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
时尚的古典之星
蕾妮·弗莱明生于音乐家庭,从小受到身为音乐老师父母的训练,22岁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和伊士曼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学士学位。早年,她还曾获得“福布莱特”奖学金,前往德国深造。因为广泛的音乐爱好,弗莱明毕业后没有马上进入歌剧院,而是成了爵士乐团的主唱。之后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新秀又走进了朱利亚音乐学院歌剧中心。1987年,28岁的弗莱明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首演了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大获成功。翌年,她又连续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举行的国家级比赛和乔治伦敦歌唱大赛中连续获得两项金奖。蕾妮·弗莱明擅长以其“纯金般的女高音音色”塑造人物,过去的10年间,她叱咤欧美各大歌剧院,成功地演出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茶花女》《阿拉贝拉》《黛伊斯》等多部歌剧作品,好评如潮。她所主演的歌剧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现代,不仅时间跨度很大,而且包括歌剧、清唱剧等声乐体裁。迄今,她已经录制了近四十张歌剧唱片和个人专辑,获得过格莱美大奖、留声机唱片大奖及“全美年度最佳声乐演员”等多项殊荣。在歌剧艺术的殿堂里,弗莱明绝对是当今最耀眼的巨星之一,被誉为“当今最华丽抒情的莫扎特女高音”的她,以优美动人的嗓音和得体优雅的扮相让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 2006年秋,蕾妮·弗莱明发行了自己的最新专辑《向女伶的时代致敬》,其中集合了众多伟大的作曲家的经典作品。除了歌唱艺术,弗莱明还以靓丽长相和时尚气质深受世人喜爱,为此她曾获得过“设计师最喜爱的50位广告女星”以及摄影界“20世纪最具影响力女人”的桂冠。
一直以来,弗莱明就期待能来中国演出,能够到故宫参观,此次借参加中国爱乐的音乐季演出之机终于得偿所愿。为此,弗莱明此次中国之行还特地带上了两个正在假期中的女儿。结束了上海的演出,弗莱明一行人刚到北京就直奔故宫参观游览。古老雄伟的紫禁城、雕梁画栋的宫殿,让弗莱明流连忘返。短短的几天行程,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弗莱明还为自己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的行程,面对媒体的好奇,她回答说,“实在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古迹太令人神往了。”
《最后四首歌》透出“禅韵”
此次的北京音乐会的一大亮点,就是弗莱明除了现场演绎一些歌剧经典唱段外,还献唱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作为19世纪下半叶继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等人之后的德奥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一向以宏大、壮丽、眩目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尤其是他逝世前创作的这套《最后四首歌》,堪称是浪漫派的“天鹅之歌”。《最后四首歌》根据诗人赫尔曼·赫斯(1877-1962)和艾兴多夫(1788-1857)的诗歌创作而成,作曲家以清新流畅的音乐线条,精心设置的高潮,把原诗那种死亡即净化的平和心态的意境用音乐完美地表达出来,具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凄美之感。这部杰作自1950年5月在伦敦的艾伯特大厅首演以来,以其浪漫的音调,真挚淳朴的情感,细致微妙的抒情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评论家的赞赏,至今仍是众多国际女高音歌唱家曲库中的经典曲目。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蕾妮·弗莱明一袭黑色晚礼服如春风般款款登台,虽然在台下看这套礼服的比例设计显得上身过长,但她举手投足的优雅得体和其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令每一位观众着迷。
套曲的第一首名为《春天》,整部作品朗诵化的旋律风格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乐队的衬托下,弗莱明以平静地诉说般的演唱将音乐慢慢展开。作曲家在《春天》中使用了大量的变化音,使整曲调性极度不稳定,并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型以及时急时缓的手法来丰富旋律的色彩,描绘出一副春天的水粉画。弗莱明的演唱将这些富于变化的因素统一在一种轻松愉悦,充满幸福与憧憬的氛围中,乐曲中不断浮现出由长笛吹奏的三度颤音模进与弗莱明轻盈的歌声交相呼应,让人感到一种快乐。与第一首歌曲相比,第二首《九月》的旋律开始平缓,接着听觉上不断地出现短暂的离调,转调没有第一首频繁,调性趋于稳定。这首歌曲中的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组合使节奏带有一种莫名的推动力,颤音级进与三连音相互映衬。演唱时,弗莱明的呼吸也平缓舒展,使这些富于变化的节奏听起来非常有感染力。《九月》的结尾简洁并放缓,在指挥余隆准确的控制与爱乐乐手默契的配合下不停地前行,令听众的思绪延伸,大家情不自禁地屏息沉思。第三首《入睡》听起来与第二首相像,弗莱明在这首歌中尽显舞台魅力,中提琴悠扬的旋律婉转吟唱,紧接着弗莱明美妙歌声的附和,可谓珠联璧合,在座的每位观众在这个唱段中真正享受到了音乐的魔力。音乐就是这样,它可以把你带进无尽的想象中去,亦可欣喜,亦可忧伤,亦可沉思,亦可梦臆……。第四首《黄昏》听起来最为庄严宁静,其舒缓的整体风格把诗中那句“难道死亡来临?”表现得真实贴切。在此段中被凝结的休止仿佛让观众感受到了死亡的到来,小二度音阶的加入像是疑问,又像是在回答。弗莱明在知天命的年龄演唱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感受,深刻而升华,这是一个年轻歌唱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黄昏》的伴奏也很有特色,大附点音型的运用,把一个生命即将终结,步履蹒跚,逐渐走向死亡的老者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这首作品鲜明地体现出理查·施特劳斯个性化的创作习惯——动机式自由展开的音乐发展手法促成乐曲统一与对比的关系,使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富有激情和紧张感并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表现效果。
正如弗莱明在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演绎的《最后四首歌》带有“禅”的意境,表现老人在夕阳中的伤感心情。 能驾驭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歌唱家是令人钦佩的,而弗莱明还把它作为在北京乐迷面前亮嗓的第一声,足以看出她的自信。《最后四首歌》长达20分钟,没有任何戏剧性,只有靠声音来表现。“四首歌”是她这种类型女高音到了一定精神境界才可一唱的曲目,它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感动,它有禅的内省和深刻。你会发现,在即将结束时,你的呼吸会比开唱时慢得多,你却永远不会产生厌倦,你会随着她不停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换作另一个人演唱,观众也许走了或者睡着了,但弗莱明用细腻匀称得像乐器一样的声音把全场都压住了。弗莱明内敛而深刻的演唱,悠远地飘荡在音乐大厅,舒缓委婉,歌声与乐队演奏十分融合,天籁的声音渗透着哀愁,在美丽声音的映衬下仿佛描绘出一幅天鹅之死的画面。
上半场音乐会上,与歌唱家的精彩表演不太相衬,观众显得有些“业余”。了解《最后四首歌》的人都知道,作为一部声乐套曲,这四首歌是完整串联在一起的作品,需要音乐家连贯的表演。然而,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在第一首《春天》结束时,便报以掌声与喝彩,打破了弗莱明所讲到的作品所蕴含的东方“禅韵”的意境。在随后的《九月》《入睡》《黄昏》每一曲终都是如此,“四首歌”真的变成了四首歌,不禁让人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经典歌剧唱段展现独特魅力
下半场弗莱明身着华丽的红色晚礼服,演唱了三首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从罗西尼的歌剧《塞米拉米德》选段“美好的时光”,到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选段“我亲爱的爸爸”和《托斯卡》选段“为艺术,为爱情”,展现了她歌剧表演方面的功力。第一首“美好的时光”的选择对弗莱明的条件来说是有障碍的,原因是乐曲中虽然有大量的花腔技巧,但罗西尼将这些花腔竟然都写在了低音区。因此,弗莱明的演唱缺少了在高音区所展现出的丰富的层次变化。尽管观众反响极其热烈,笔者还是觉得这首作品确实不太适合她。对于另外两首曲目演唱的评价,在观众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评论指出在“我亲爱的爸爸”中,弗莱明“用了放慢的速度并且改变了意大利语传统的韵律重音点,而她拖长的呼吸和弱音,让余隆的乐队几乎找不到她的换气点”。也有观众把弗莱明现场即兴发挥的超长呼吸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视为“复古”式的炫技表演,认为这不过是取悦观众的一种表演手段。在普契尼的音乐中,“卖弄”和“炫技”并不是其内在的精神本质。而在笔者看来,弗莱明在“我亲爱的爸爸”作品的演唱上处理的速度虽慢,但确实有歌唱家个人审美和二度创作的因素在其中。她的演唱气息悠长、连贯舒展,确实别有一番韵味,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这也正印证了她在自传《内心的声音:一位歌唱家的成长》中写到的自己的在艺术创作上的座右铭——“创新艺术遗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展、创造出新的艺术品格。
精彩返场再掀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中国爱乐乐团不仅充当了为弗莱明伴奏的角色,还演奏了施特劳斯《玫瑰骑士》、罗西尼《贼雀》序曲和普契尼《A大调交响前奏曲》。这其实是有些冒险的做法,但爱乐乐团用高度细腻的演奏把冒险变成了互相激发,得到了弗莱明和观众的一致赞赏。在观众的欢呼雀跃中,弗莱明用几首加唱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早晨》和《西西利亚》以及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的选段“夏日时光”结束了整场演出。加演的曲目令在场的年轻乐迷亢奋不已,尤其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乐队音乐一起,立刻燃起了中山音乐堂整场观众的热情。摇曳的音乐律动拨动着乐迷的心跳,这带有爵士风味的美国小调,被这位美利坚歌唱家、一位迷人的音乐天才演绎得如此美丽。此时的她,身体随着摇曳的节奏晃动,仿佛让乐迷们联想到那个曾经割舍不下的爵士乐团的主唱。太迷人了!魔力!这就是弗莱明的魔力!
北京之行的整场音乐会她演唱的德国艺术歌曲、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和美国风格的作品,仿佛呈现出三幅不同风格的精彩画卷,给观众以多层次的视觉、听觉享受。弗莱明的歌声震撼着现场的观众,这位被喻为“女高音黄金标准”嗓音的歌唱家,用她的歌声带给每一位中国观众一份精致而炫目的礼物!
侯轶男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在职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