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成为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
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东营市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乘着深入实施国家战略的东风,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在黄河尾闾谱写出创业的诗篇,从高效生态产业、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
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45.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9亿元,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重大步伐,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86.9%,人均GDP、人均财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转调”升级
东营实现“精彩转身”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东营传统产业比重大,推动转型发展的任务重。东营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强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化提升,加快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转型升级为东营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不可限量,一个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然成形。
在发展举措上,东营市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用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扳动调优结构的阀门。2016年,实施石化升级改造、高端石油装备、大唐东营电厂等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004.6亿元,当年投资295亿元;市政府实施项目142个,投资162.3亿元,是2015年的6.5倍。深入推进开放招商,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中海油合作的仓储、码头和1500万吨渤海湾原油上岸终端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与中国商飞集团合作的民机试飞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航空新材料基地等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与中信集团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中信重工正在重组合力高速火车轮项目。抓住东营被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的机遇,出台了《关于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意见》,6月份在北京举办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699.6亿元。
对东营来讲,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综合工程:从产业层面讲,要往绿色、节约、高端的方向立标看齐;从企业层面讲,要从物耗转向智力,从数量转向质量,从产品转向服务。东营市制定了产业发展和项目布局“两个指导目录”,重点打造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实施化工产业专项整治,679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部完成“三评级一评价”,列入“差”等的175家企业已关闭,淘汰原油加工和化工落后产能1222万吨。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已有51家企业完成改制,2019年前50%以上企业完成改制。
东营市加大战略新兴产业扶持培育力度,编制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材料领域,国瓷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钛酸钡粉体技术,打破了美、日垄断,成功实现产业化。新装备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开发出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检测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在地质勘探、医疗、种质资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新医药领域,重点推进肝素钠系列产品的优化开发,目前,东营市低分子肝素钠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新信息领域,开发出一系列获得著作权的涉油软件,在石油石化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油区地理信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海洋开发领域,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利用海洋废弃物开发高纯度甲壳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东营市为现代农业之路描绘出了崭新的宏伟蓝图。近年来,东营市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现代渔业、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孵化器,东营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继杨凌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區。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初步建设起渤海之滨的“大粮仓”,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培育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24个中国和山东名牌产品,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
服务业集聚效应彰显,成为产業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港仓储物流项目、金融商务区建设工程项目、黄蓝时代(国际金融港)项目、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孙子文化公园等,无不成为产业的亮点、城市建设新星。2016年,实施东营科技企业加速器等服务业项目,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东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创发展新优势,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核心动力。建设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12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企业与83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型企业达到34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3%,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1家,孵化设施面积7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79家;建成创业大学1所、省级创业示范载体5家、市级创业示范载体14 家,入驻创业项目超过1000个。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完善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成投用孵化场地达32万平方米,引进了赛伯乐投资、博济科技园、车库咖啡、杨浦科技园等专业运营商,形成了“生态谷”、“瞪羚汇”等自主创新创业品牌。扩大对外开放,2016年1-9月份完成进出口总值720.8亿元,东营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市,名列第44位。成功举办了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大型展会,成为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生态“打底”
绘就大美东营
东营市把生态作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环境立市、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黄河尾闾,退海之地,东营次生盐渍化较重,曾被看作是“绿化的禁区”。为了给黄河三角洲增加点点新绿,东营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三网”绿化、生态林场、沿黄生态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新增造林面积近40万亩,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新突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从 2016年开始,东营市启动实施城市增绿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资28.58亿元,实现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7.4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在城市绿化方面,先后新建和改造清风湖公园、明潭公园等29处公园,总面积1119公顷;建设广场、游园72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启动24平方公里的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生态保育、休闲运动、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大型国家级城市森林湿地公园。
水,是东营的特色,是城市的灵魂。东营市依据中心城临河沿海、湿地资源丰富、城水相依共生的特点,加大环城水系建设力度,将水系与城区湿地有机相连,建成了环城水系公园、明月湖湿地公园等以水为主题的城市公园,实施47平方公里的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区湿地生态系统,城市之中有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成为东营市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利用黄河调水调沙,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累计修复提升湿地38万亩。东营市制定出台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和《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加大湿地保护措施,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到了17万公顷,湿地植被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鸟类种类已由建市初的265种增加到368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
城乡环境直接关系着老百姓身体健康与生活幸福感。多年来,东营市在治理环境、扮靓城乡的过程中探索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所有村都拥有一条以上硬化主街道,主次街道全部硬化的村达到74.6%,主街道、公共活动场所实现亮化的村达到78%。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村居按人口4‰、公路和河道按每3公里1人的标准配备保洁员,5个县区全部一次通过省里的全覆盖认定,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完成改厕3.27万户,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72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14个。乡村文明典型示范村比例提高到45%。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以国务院批复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以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初步构建起了生态型组团式的城市总体发展框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中心城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特色,坚持“组团发展、生态对接”的思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施森林湿地公园、广利河生态廊道、南一路快速路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垦利撤县设区,形成了东城、西城、北城三区组团发展的格局。抓好城市总体设计和重点片区设计,提升城市品位,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突出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水系河流生态修复、排水管网设施完善、智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等45个项目,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东营市突破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发展支撑能力。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投资62亿元的疏港铁路项目获得省核准,10万吨级航道工程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十三五”内建成亿吨大港。东营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山东省第四个综保区。广利港是山东省省会城市群最近出海口,疏港道路竣工通车,港区航道和通用码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2017年建成通航。2016年1月13日,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东营基地正式启用,标志着国产大飞机有了新基地,成为东营市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东营成为沿海、京沪“两纵”高速铁路网主通道的重要节点。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推进,东营将形成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出渤海湾、西融省会城市群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可实现与北京1.5小時交通圈,青岛、济南、天津1小时交通圈。
深化治理
守护碧海蓝天
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东营市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4年以来,东营市连续3年开展水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并配套出台了《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办法》《东营市河流水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落实党政同责、推行“河长”制等工作措施,建成一批重点环保工程,环境监管力度空前加大,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1~9月份二氧化硫、PM10、PM2.5均呈下降趋势,比上年同期分别改善15.2%、8.5%、14.2%,其中PM10、PM2.5改善率排名均居全省第3位;“蓝繁”天数213天,同比增加32天,增加天数居全省第4位。水污染整治以中心城水系、市控以上河流整治为重点,中心城建成了5处污水处理厂,所有乡镇基本实现“一镇一厂”目标,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到95.9%。
为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东营市不断完善“治、用、保”流域污染防治体系,围绕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达标率,集中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强化工业企业监管、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4项工作,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适时启动西城南、东城北、西城北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项目,论证启动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项目。大力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强化工业聚集区工业污水治理,持续推进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建设与改造。完善人工湿地系统,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人工湿地项目,对已建成的人工湿地工程,参照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取得相应的环境效益。
为消除群众的“心肺之患”,东营市以PM2.5 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为重点,打好“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两个硬仗,进一步强化“防扬尘、控燃煤、治尾气、抓禁烧”等重点工作,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比2015年改善10%左右。对全市所有燃煤机组(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10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以石化、有机化工、包装印刷、表面涂装4个行业为重点,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对全市所有产生VOCs的企业进行整治,2016年年底完成80%以上的重点VOCs 排放源治理。
同时,全市不断加大扬尘防治、燃煤控制、尾气治理、油烟治理、秸秆焚烧污染防控的工作力度。在扬尘防治方面,细化建筑施工、园林绿化、道路施工、物料堆场等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规范和要求,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控制扬尘污染。严控新增煤炭消耗的建设项目,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推广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加大流通领域煤质管控,降低煤炭消费总量。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车辆环保检验监管,加大成品油质量监管力度,强化对油品质量的检查和监测。开展烧烤经营专项整治,禁止露天燒烤,督促油烟排放单位安装净化装置。坚持堵疏结合,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严查、严管秸秆违规焚烧行为。东营市还在全市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重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2016年以来,共实施行政处罚379起。
为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东营市坚持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坚决做到“六个不批”,即对化工园区之外的新上化工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没有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易导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污染的项目、环保应急预案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调整化工产业布局的意见》,严格新建化工项目环保审批。2016年以来,全市拒批高污染高排放项目15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建设好生态是最大的民生。国家战略,使命在肩,东营将为黄三角创造“大美生态”。
(图片由东营市委宣传部提供)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
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东营市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乘着深入实施国家战略的东风,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在黄河尾闾谱写出创业的诗篇,从高效生态产业、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
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45.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9亿元,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重大步伐,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86.9%,人均GDP、人均财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转调”升级
东营实现“精彩转身”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东营传统产业比重大,推动转型发展的任务重。东营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强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化提升,加快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转型升级为东营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不可限量,一个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然成形。
在发展举措上,东营市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用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扳动调优结构的阀门。2016年,实施石化升级改造、高端石油装备、大唐东营电厂等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004.6亿元,当年投资295亿元;市政府实施项目142个,投资162.3亿元,是2015年的6.5倍。深入推进开放招商,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中海油合作的仓储、码头和1500万吨渤海湾原油上岸终端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与中国商飞集团合作的民机试飞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航空新材料基地等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与中信集团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中信重工正在重组合力高速火车轮项目。抓住东营被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的机遇,出台了《关于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意见》,6月份在北京举办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699.6亿元。
对东营来讲,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综合工程:从产业层面讲,要往绿色、节约、高端的方向立标看齐;从企业层面讲,要从物耗转向智力,从数量转向质量,从产品转向服务。东营市制定了产业发展和项目布局“两个指导目录”,重点打造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实施化工产业专项整治,679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部完成“三评级一评价”,列入“差”等的175家企业已关闭,淘汰原油加工和化工落后产能1222万吨。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已有51家企业完成改制,2019年前50%以上企业完成改制。
东营市加大战略新兴产业扶持培育力度,编制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材料领域,国瓷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钛酸钡粉体技术,打破了美、日垄断,成功实现产业化。新装备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开发出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检测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在地质勘探、医疗、种质资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新医药领域,重点推进肝素钠系列产品的优化开发,目前,东营市低分子肝素钠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新信息领域,开发出一系列获得著作权的涉油软件,在石油石化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油区地理信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海洋开发领域,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利用海洋废弃物开发高纯度甲壳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东营市为现代农业之路描绘出了崭新的宏伟蓝图。近年来,东营市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现代渔业、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孵化器,东营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继杨凌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區。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初步建设起渤海之滨的“大粮仓”,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培育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24个中国和山东名牌产品,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
服务业集聚效应彰显,成为产業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港仓储物流项目、金融商务区建设工程项目、黄蓝时代(国际金融港)项目、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孙子文化公园等,无不成为产业的亮点、城市建设新星。2016年,实施东营科技企业加速器等服务业项目,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东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创发展新优势,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核心动力。建设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12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企业与83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型企业达到34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3%,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1家,孵化设施面积7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79家;建成创业大学1所、省级创业示范载体5家、市级创业示范载体14 家,入驻创业项目超过1000个。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完善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成投用孵化场地达32万平方米,引进了赛伯乐投资、博济科技园、车库咖啡、杨浦科技园等专业运营商,形成了“生态谷”、“瞪羚汇”等自主创新创业品牌。扩大对外开放,2016年1-9月份完成进出口总值720.8亿元,东营进入全国外贸百强市,名列第44位。成功举办了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大型展会,成为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生态“打底”
绘就大美东营
东营市把生态作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环境立市、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黄河尾闾,退海之地,东营次生盐渍化较重,曾被看作是“绿化的禁区”。为了给黄河三角洲增加点点新绿,东营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三网”绿化、生态林场、沿黄生态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新增造林面积近40万亩,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新突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从 2016年开始,东营市启动实施城市增绿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资28.58亿元,实现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7.4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在城市绿化方面,先后新建和改造清风湖公园、明潭公园等29处公园,总面积1119公顷;建设广场、游园72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启动24平方公里的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生态保育、休闲运动、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大型国家级城市森林湿地公园。
水,是东营的特色,是城市的灵魂。东营市依据中心城临河沿海、湿地资源丰富、城水相依共生的特点,加大环城水系建设力度,将水系与城区湿地有机相连,建成了环城水系公园、明月湖湿地公园等以水为主题的城市公园,实施47平方公里的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区湿地生态系统,城市之中有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成为东营市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利用黄河调水调沙,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累计修复提升湿地38万亩。东营市制定出台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和《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加大湿地保护措施,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到了17万公顷,湿地植被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鸟类种类已由建市初的265种增加到368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
城乡环境直接关系着老百姓身体健康与生活幸福感。多年来,东营市在治理环境、扮靓城乡的过程中探索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所有村都拥有一条以上硬化主街道,主次街道全部硬化的村达到74.6%,主街道、公共活动场所实现亮化的村达到78%。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村居按人口4‰、公路和河道按每3公里1人的标准配备保洁员,5个县区全部一次通过省里的全覆盖认定,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完成改厕3.27万户,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72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14个。乡村文明典型示范村比例提高到45%。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以国务院批复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以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初步构建起了生态型组团式的城市总体发展框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中心城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特色,坚持“组团发展、生态对接”的思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施森林湿地公园、广利河生态廊道、南一路快速路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垦利撤县设区,形成了东城、西城、北城三区组团发展的格局。抓好城市总体设计和重点片区设计,提升城市品位,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突出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水系河流生态修复、排水管网设施完善、智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等45个项目,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东营市突破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发展支撑能力。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投资62亿元的疏港铁路项目获得省核准,10万吨级航道工程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十三五”内建成亿吨大港。东营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山东省第四个综保区。广利港是山东省省会城市群最近出海口,疏港道路竣工通车,港区航道和通用码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2017年建成通航。2016年1月13日,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东营基地正式启用,标志着国产大飞机有了新基地,成为东营市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东营成为沿海、京沪“两纵”高速铁路网主通道的重要节点。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推进,东营将形成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出渤海湾、西融省会城市群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可实现与北京1.5小時交通圈,青岛、济南、天津1小时交通圈。
深化治理
守护碧海蓝天
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东营市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4年以来,东营市连续3年开展水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并配套出台了《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办法》《东营市河流水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落实党政同责、推行“河长”制等工作措施,建成一批重点环保工程,环境监管力度空前加大,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1~9月份二氧化硫、PM10、PM2.5均呈下降趋势,比上年同期分别改善15.2%、8.5%、14.2%,其中PM10、PM2.5改善率排名均居全省第3位;“蓝繁”天数213天,同比增加32天,增加天数居全省第4位。水污染整治以中心城水系、市控以上河流整治为重点,中心城建成了5处污水处理厂,所有乡镇基本实现“一镇一厂”目标,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到95.9%。
为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东营市不断完善“治、用、保”流域污染防治体系,围绕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达标率,集中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强化工业企业监管、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4项工作,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强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适时启动西城南、东城北、西城北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项目,论证启动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项目。大力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强化工业聚集区工业污水治理,持续推进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建设与改造。完善人工湿地系统,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人工湿地项目,对已建成的人工湿地工程,参照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取得相应的环境效益。
为消除群众的“心肺之患”,东营市以PM2.5 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为重点,打好“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两个硬仗,进一步强化“防扬尘、控燃煤、治尾气、抓禁烧”等重点工作,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比2015年改善10%左右。对全市所有燃煤机组(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10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以石化、有机化工、包装印刷、表面涂装4个行业为重点,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对全市所有产生VOCs的企业进行整治,2016年年底完成80%以上的重点VOCs 排放源治理。
同时,全市不断加大扬尘防治、燃煤控制、尾气治理、油烟治理、秸秆焚烧污染防控的工作力度。在扬尘防治方面,细化建筑施工、园林绿化、道路施工、物料堆场等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规范和要求,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控制扬尘污染。严控新增煤炭消耗的建设项目,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推广高效环保煤粉锅炉,加大流通领域煤质管控,降低煤炭消费总量。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车辆环保检验监管,加大成品油质量监管力度,强化对油品质量的检查和监测。开展烧烤经营专项整治,禁止露天燒烤,督促油烟排放单位安装净化装置。坚持堵疏结合,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严查、严管秸秆违规焚烧行为。东营市还在全市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重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2016年以来,共实施行政处罚379起。
为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东营市坚持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坚决做到“六个不批”,即对化工园区之外的新上化工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没有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易导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污染的项目、环保应急预案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调整化工产业布局的意见》,严格新建化工项目环保审批。2016年以来,全市拒批高污染高排放项目15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建设好生态是最大的民生。国家战略,使命在肩,东营将为黄三角创造“大美生态”。
(图片由东营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