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二代的选择
初识陈新海是在3年前,那时,他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可谓一夜成名,鲜花、掌声簇拥左右,省市领导纷纷接见,奔赴各种会议宛如明星赶场。
陈新海是个工二代,生长在普通工人之家。1982年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机床厂当工人。那时的机床厂是计划经济的鼎盛时期,铁饭碗里有汤有肉,大伙吃得苦乐不均。“苦了干活实在的,便宜调皮捣蛋的”成了真实写照,而陈新海恰恰就是“干活实在”那伙的。
“开始在齿轮分公司做机修钳工。机修是个良心活,干好干赖很难辨别,偷懒耍滑、做俏活的都有。” 陈新海不喜欢这样的氛围,他喜欢机修带来的接触各种工种的机会。年底,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奖品是一面刻着自己名字的大镜子。搬进家门那天,父亲显得比儿子激动,为挂在哪比量了好长时间。最后选的位置是在毛主席像的左下侧,足见这面镜子在这位老工人心中的分量。
这样一丝不苟地一干20年,陈新海迎来了影响一生的一次维修。
作为国内机床业的领军阵营,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是第一家引进国外最先进设备的企业。
“齿轮分公司有一件宝贝,是用世界银行贷款,花了1400万元从德国引进的世界顶级磨齿机。” 陈新海回忆,按照购买约定,机器坏了由德国方面负责维修,“可德国专家说修理周期要3个月,而且从动身出发开始就要按小时付费。再加上产品无法按期交货的违约金,机床集团公司一下子就要损失120多万元!”
作为一名维修工,陈新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给洋设备当家,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人争气!”他提出,这台机器我们自己维修。陈新海和工友们闷在车间里研究了两天两夜,终于找到了机器发病的原因。最后,一次试车成功。
中国人自己维修了这台磨齿机,这个消息传到德国,那里的专家们十分惊讶,“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修复了这样的顶级设备,简直是个奇迹。”德国纳尔斯公司每年都在全球搜集维修案例,后来将这次维修写进了他们的经典案例集中。
“修旧如旧,不如革新创造。” 10年间,陈新海共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50多项,仅零部件替代等维修技术方法的创新,就为集团节省成本开支1200多万元,间接创造效益达到8000余万元。
企业的回报
陈新海早在2000年就获得了高级技师职称。10年后,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对于自己的工资收入,陈新海并不隐讳。他的工资由三大项组成:工龄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实开工资6600元左右,远远高于当选劳模前。沈机集团在劳模待遇上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什么岗能让他们有更多更稳的收入,就把他们往什么岗上转。
这种理念渗透在整个企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激发职工在生产、工作中的积极性,齿轮分公司出台了评选表彰“金牌员工”活动。评选条件主要以质量、安全、生产、设备、精艺等方面为主,每月评选一次,当选金牌员工可享受每月200元的津贴和50元话费补贴,采暖费报销110平,已购车的每月有600元的车补。更为重要的是,金牌员工是参选公司级以上各级各类先进人物的基本条件。
劳模荣誉津贴是又一项惠顾劳模的政策。它规定凡在生产、技术和营销三个岗位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员工,每月可享受劳动津贴3000元;获得厂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员工,每年发高级洗衣机、电动自行车、录像机等家电奖品和4000元以上的奖金。
沈机集团高层认为,注重劳模,提高他们待遇,全力把劳模推到最耀眼的位置,能使一大批爱岗敬业、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先进工人,“成为劳模的粉丝,也成为劳模生长的丰厚土壤”。
蓝领胜干部
陈新海有两台车,一个是沈阳市总工会在2010年奖励的一台轿车。隔年,辽宁省总工会又奖励他一台。
陈新海卖了一台车,为儿子贷款买房交了首付。可儿子并不买账,他不想买房就想开车,为此和父亲冷战了一个多月。“他在私企,有三险但没有住房公积金,眼瞅着到了结婚年龄,没房子哪行?”陈新海考虑得比儿子实际,不理会儿子的态度。
留下的一台车,让陈新海感觉有车真好。“没车的时候,我基本不出厂,那会儿没通地铁,要是加班晚了,我就得搭小蹦蹦,花3块钱坐到公交车站,再坐公交车回家。有时候,刚进家门,报修电话就来了,我就得马上回厂,只能打车了,打车来回要花60多块。”
当劳模得轿车,还两台!消息一传开,集团内部形同小地震。当陈新海开车在公司大门口进进出出时,青工们更是看得眼热。
王明海是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 2008年,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沈机集团齿轮分公司。4年多,他把职业生涯画了个圆:大学生——工人——党支部书记——技术人员——工人。
从大学生到工人,看似没长劲,原地踏着步,但他很坦然:“以前我认为劳模就是个称呼而已,但陈师傅的经历告诉我,劳动光荣,工人了不起。我想走到他们中间,一来让自己的专业有最大化的发挥,二来在收入上也能提速涨薪。”
王明海说,在机床集团,不坐办公室下车间,不当干部当工人的例子层出不穷。今年30岁的刘宝健,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沈机集团,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精益改善室主任。2011年初,他主动提出到生产一线。他的解释是,过去离一线太远,闭门造车,很多精艺改善不符合一线的需要。“到了工作现场,视野一下就开阔了。”关键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在沈机集团,优秀工人挣的比坐办公室的干部多。W
初识陈新海是在3年前,那时,他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可谓一夜成名,鲜花、掌声簇拥左右,省市领导纷纷接见,奔赴各种会议宛如明星赶场。
陈新海是个工二代,生长在普通工人之家。1982年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机床厂当工人。那时的机床厂是计划经济的鼎盛时期,铁饭碗里有汤有肉,大伙吃得苦乐不均。“苦了干活实在的,便宜调皮捣蛋的”成了真实写照,而陈新海恰恰就是“干活实在”那伙的。
“开始在齿轮分公司做机修钳工。机修是个良心活,干好干赖很难辨别,偷懒耍滑、做俏活的都有。” 陈新海不喜欢这样的氛围,他喜欢机修带来的接触各种工种的机会。年底,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奖品是一面刻着自己名字的大镜子。搬进家门那天,父亲显得比儿子激动,为挂在哪比量了好长时间。最后选的位置是在毛主席像的左下侧,足见这面镜子在这位老工人心中的分量。
这样一丝不苟地一干20年,陈新海迎来了影响一生的一次维修。
作为国内机床业的领军阵营,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是第一家引进国外最先进设备的企业。
“齿轮分公司有一件宝贝,是用世界银行贷款,花了1400万元从德国引进的世界顶级磨齿机。” 陈新海回忆,按照购买约定,机器坏了由德国方面负责维修,“可德国专家说修理周期要3个月,而且从动身出发开始就要按小时付费。再加上产品无法按期交货的违约金,机床集团公司一下子就要损失120多万元!”
作为一名维修工,陈新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给洋设备当家,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人争气!”他提出,这台机器我们自己维修。陈新海和工友们闷在车间里研究了两天两夜,终于找到了机器发病的原因。最后,一次试车成功。
中国人自己维修了这台磨齿机,这个消息传到德国,那里的专家们十分惊讶,“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修复了这样的顶级设备,简直是个奇迹。”德国纳尔斯公司每年都在全球搜集维修案例,后来将这次维修写进了他们的经典案例集中。
“修旧如旧,不如革新创造。” 10年间,陈新海共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50多项,仅零部件替代等维修技术方法的创新,就为集团节省成本开支1200多万元,间接创造效益达到8000余万元。
企业的回报
陈新海早在2000年就获得了高级技师职称。10年后,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对于自己的工资收入,陈新海并不隐讳。他的工资由三大项组成:工龄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实开工资6600元左右,远远高于当选劳模前。沈机集团在劳模待遇上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什么岗能让他们有更多更稳的收入,就把他们往什么岗上转。
这种理念渗透在整个企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激发职工在生产、工作中的积极性,齿轮分公司出台了评选表彰“金牌员工”活动。评选条件主要以质量、安全、生产、设备、精艺等方面为主,每月评选一次,当选金牌员工可享受每月200元的津贴和50元话费补贴,采暖费报销110平,已购车的每月有600元的车补。更为重要的是,金牌员工是参选公司级以上各级各类先进人物的基本条件。
劳模荣誉津贴是又一项惠顾劳模的政策。它规定凡在生产、技术和营销三个岗位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员工,每月可享受劳动津贴3000元;获得厂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员工,每年发高级洗衣机、电动自行车、录像机等家电奖品和4000元以上的奖金。
沈机集团高层认为,注重劳模,提高他们待遇,全力把劳模推到最耀眼的位置,能使一大批爱岗敬业、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先进工人,“成为劳模的粉丝,也成为劳模生长的丰厚土壤”。
蓝领胜干部
陈新海有两台车,一个是沈阳市总工会在2010年奖励的一台轿车。隔年,辽宁省总工会又奖励他一台。
陈新海卖了一台车,为儿子贷款买房交了首付。可儿子并不买账,他不想买房就想开车,为此和父亲冷战了一个多月。“他在私企,有三险但没有住房公积金,眼瞅着到了结婚年龄,没房子哪行?”陈新海考虑得比儿子实际,不理会儿子的态度。
留下的一台车,让陈新海感觉有车真好。“没车的时候,我基本不出厂,那会儿没通地铁,要是加班晚了,我就得搭小蹦蹦,花3块钱坐到公交车站,再坐公交车回家。有时候,刚进家门,报修电话就来了,我就得马上回厂,只能打车了,打车来回要花60多块。”
当劳模得轿车,还两台!消息一传开,集团内部形同小地震。当陈新海开车在公司大门口进进出出时,青工们更是看得眼热。
王明海是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 2008年,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沈机集团齿轮分公司。4年多,他把职业生涯画了个圆:大学生——工人——党支部书记——技术人员——工人。
从大学生到工人,看似没长劲,原地踏着步,但他很坦然:“以前我认为劳模就是个称呼而已,但陈师傅的经历告诉我,劳动光荣,工人了不起。我想走到他们中间,一来让自己的专业有最大化的发挥,二来在收入上也能提速涨薪。”
王明海说,在机床集团,不坐办公室下车间,不当干部当工人的例子层出不穷。今年30岁的刘宝健,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沈机集团,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精益改善室主任。2011年初,他主动提出到生产一线。他的解释是,过去离一线太远,闭门造车,很多精艺改善不符合一线的需要。“到了工作现场,视野一下就开阔了。”关键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在沈机集团,优秀工人挣的比坐办公室的干部多。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