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整个课堂结构的严谨和完整,讲究信息流动的流畅和平衡,所以,不仅要追求导语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而且要追求结课丰富多彩,给学生以和谐完整的审美体验。
笔者通过这十几年来的教学,觉得语文课堂的结课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课要紧扣内容,不蔓不枝。不论哪种结课,都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关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明确化。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结课是教学内容的提纯,语言要深刻隽永,干净利索,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3)结课要与导语相呼应,脉络贯通。课的结束要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语遥相呼应,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语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对导语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以下是我常用的五种结课方法。
(1)照应法。结课和开头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连贯,首尾相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收束时,结课要与刚开始上课时的导语相呼应。比如教学《凉州词》时,一开课,我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诗歌大花园中一朵奇葩,有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也有令人黯然销魂的送别诗,还有雄奇壮阔的边塞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在结尾时,我又这么说:“学完了《凉州词》这首诗,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我们也理解了诗中的那种情,对边塞诗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对这种诗歌的特点也了如指掌了。”这段结语既突出重点难点,又照应了开头,前后连贯,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和风格特点。
(2)悬念法。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堂课的学习创造条件。比如教学《蜘蛛》一文,第一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前半部分,讲蜘蛛捉“飞将”的各种高超技术,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后半部分,讲蜘蛛身体结构的巧妙。第一课时结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蜘蛛捉“飞将”的本领如此之高?它的体内有哪些奥秘呢?蜘蛛的丝除了织网捕虫外,还有什么用途?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结尾时提出这些问题,不但预示了下次课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运用这种悬念法结课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和说书时“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3)延伸法。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比如教学《孔乙己》,我按小说三要素分析完文章后,最后又进行了延伸:“这篇课文结语时这样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上去是十分矛盾的,那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活着?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这种结尾方法,可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使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寻未知,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归纳法。总结归纳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对整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点及能力训练点的整理,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升华,并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化、系统化。比如《月迹》的结语:“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结尾处提到的‘月’,其含义是丰富的。从表面看来,指挂在那天空中的白光光的月亮;从它的含义看来,那月亮其实象征着世间那广大的美好事物。”这段话开启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主题在收结处升华。再如教《松鼠》时,是这样结尾的:“这篇说明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重点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第二部分(6)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和它的用途。这样作者由主到次地介绍了松鼠的各种特点,使读者对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获得清晰的印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不仅对文章内容的组织构建有一个清晰的网络化印象,而且在脑中自然而然地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以上各种方法常常综合使用。我们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不断创新,达到艺术化结课的较高境界,从而达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预期效果。
许瑞军,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笔者通过这十几年来的教学,觉得语文课堂的结课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课要紧扣内容,不蔓不枝。不论哪种结课,都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关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明确化。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结课是教学内容的提纯,语言要深刻隽永,干净利索,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3)结课要与导语相呼应,脉络贯通。课的结束要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语遥相呼应,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语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对导语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以下是我常用的五种结课方法。
(1)照应法。结课和开头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连贯,首尾相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收束时,结课要与刚开始上课时的导语相呼应。比如教学《凉州词》时,一开课,我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诗歌大花园中一朵奇葩,有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也有令人黯然销魂的送别诗,还有雄奇壮阔的边塞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在结尾时,我又这么说:“学完了《凉州词》这首诗,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我们也理解了诗中的那种情,对边塞诗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对这种诗歌的特点也了如指掌了。”这段结语既突出重点难点,又照应了开头,前后连贯,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和风格特点。
(2)悬念法。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堂课的学习创造条件。比如教学《蜘蛛》一文,第一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前半部分,讲蜘蛛捉“飞将”的各种高超技术,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后半部分,讲蜘蛛身体结构的巧妙。第一课时结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蜘蛛捉“飞将”的本领如此之高?它的体内有哪些奥秘呢?蜘蛛的丝除了织网捕虫外,还有什么用途?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结尾时提出这些问题,不但预示了下次课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运用这种悬念法结课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和说书时“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3)延伸法。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比如教学《孔乙己》,我按小说三要素分析完文章后,最后又进行了延伸:“这篇课文结语时这样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上去是十分矛盾的,那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活着?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这种结尾方法,可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使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寻未知,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归纳法。总结归纳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对整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点及能力训练点的整理,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升华,并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化、系统化。比如《月迹》的结语:“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结尾处提到的‘月’,其含义是丰富的。从表面看来,指挂在那天空中的白光光的月亮;从它的含义看来,那月亮其实象征着世间那广大的美好事物。”这段话开启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主题在收结处升华。再如教《松鼠》时,是这样结尾的:“这篇说明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重点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第二部分(6)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和它的用途。这样作者由主到次地介绍了松鼠的各种特点,使读者对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获得清晰的印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不仅对文章内容的组织构建有一个清晰的网络化印象,而且在脑中自然而然地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以上各种方法常常综合使用。我们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不断创新,达到艺术化结课的较高境界,从而达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预期效果。
许瑞军,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