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起,教育哲学日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教育哲学如何更好的发展、朝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当今值得探讨的一大问题。纵观教育哲学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当前教育哲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应传承五千多年的文明中的宝贵思想,应当运用他们,使其为当代人的生活创造价值,同时弥补教育哲学效法西方教育思想带来的缺漏之处。教育哲学健康发展,为个人、教育、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才是我们最终想看到的结果。
【关键字】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 特点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3
从1919年杜威来华开始,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已将近100年。在不断的纷争与支持和反对声之中,我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学科体系进一步发展,教育哲学已经成为了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教育哲学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重要问题。
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作用
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而开设教育哲学。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1805—1879)著《教育学体系》,1894年由美国教育学家布莱克特(Anna Callender Brackett,1836—1911)译为英文,取名《教育哲学》,使该词成为学科和著作名称,也有学者认为这才是教育哲学的起源。20世纪起欧美出现众多教育哲学流派。诸如:新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文化要素学派和改造主义教育流派、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哲学等等。
在中国,最早引入教育哲学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杜威。杜威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一书,该书副题为《教育哲学引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中国,讲授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很大,从此中国也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解放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是翻译出版杜威在华的讲演稿和他的主要论著、对西方当时流行的教育哲学流派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在20~40年代出版了十几本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自编的教育哲学论著,这些著作大都是学习西方,缺少学者自身的思考与见解,对教育哲学以介绍、评价为主。
解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苏联没有教育哲学课程,新中国也没有开设教育哲学,认为一党专政的新中国一切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基础。这段时间教育哲学是消沉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放、文化逐渐开放,教育哲学又提上日程,进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
教育哲学的重要作用
教育哲学自产生起,就有姓“教”还是姓“哲”之争。作为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目前,教育哲学主要是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课,以哲学的视角来阐释教育,主要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概括总结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哲学就要从教育、社会与人三方面的角度与关系中来探讨合适的途径,达到教育必然、应然,更是能够达到的结果。教育哲学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尤其是教育学类的院校中开设,给一代代新人以全面、正确的观念,提高普遍认识,以哲学的视角来对待每个人都经历的教育。而且教育哲学从根基上把握着教育的方向,它的发展走向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教育哲学的问题
教育哲学在中国发展至今,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地位,但是仍然有些显而易见或者深藏不显的尚需改进之处。
首先,同哲学一样,我国自古有教育哲学的思想,但是没有教育哲学的名称。这样使得对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多数从学校西方思想而来,虽说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并且与中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但是总是脱离不了部分思想的窠臼以及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不可行的失误。所以,还是需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价值,来发展教育哲学,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地基。
其次,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绝大多数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等观念来解释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并且以此作为本身的研究基点。
再次,高姿态。邱椿教授在为姜琦所著《教育哲学》作的序言”中提出了10种讲法,大致概括了教育哲研究及教学中所涉及的范围和问题:(l)阐明教育哲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大体为:(l)阐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2)叙述近代各派的教育哲学;(3)陈述各国教育之哲学的基础;(4)研究教育哲学的问题;(5)讲述一派或一家的教育哲学;(6)探讨教育价值;(7)研究历代教育哲学变化的规律:(8)陈述教育的根本问题;(9)批评现代的教育;(10)发表各自的教育哲学;并对每种讲法做了概述。总括这10种讲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讲各种(或一种)教育流派;一是讲述自己的教育问题和教育观。[【1】 黄济.再谈中国教育哲学.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1】目前,各大高等院校教授教育哲学基本为此范围之中,或以一为体系,穿插其他;或是多方涉猎,综合讲授。但是,问题在于教育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处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以归纳、演绎、思辨等方式来探讨教育,这样就使非专业人士觉得教育哲学高不可攀。知识化的时代,除了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了解程度。更何况在普及义务教育,且国家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提高普遍的国民素质之时,各种知识都应该为人们所理解。教育哲学应该放低姿态,在现实的实际的社会中来研究人人都参与的教育,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哲学,探讨实践的教育。
最后,重理论,轻实践。正如上文指出教育哲学著作及其讲授,大部分篇幅被各种中西方的教育哲学流派或思潮占据,而对有关学科自身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研究较少。虽然当前的教育哲学研究已经包括了教育哲学本体论、教育哲学价值论、教育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但同哲学和教育学相比,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缺乏一套相对稳定的概念范畴,因而对各种教育哲学流派的研究也往往失之笼统,同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相比,教育哲学在研究教育问题时的理论框架不甚明朗,缺乏与实践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营养价值
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短不到一个世纪。它是以西方的理论和成果为起始的,逐渐发展为拥有我们独特的思想中国教育哲学。在当代的中国,研究教育哲学还是需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料,以利用自古的优秀思想为当代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教育哲学的思想,纵观古代的中国,教育哲学的思想史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以孟墨法家的思想为辅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受到了三次冲击。其一是玄学的影响,其二是佛教的传入,其三是西学的闯入。这三者都给了传统哲学思想以打击,尤其是近代闭关自守的中国在接受西学、受到侵略之后,因时代的影响,曾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化。但是传统的精髓是经受的住时间和事件的考验的,事实证明,传统文化不可丢。中国传统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道与德、性与习、知与行、理与欲、义与利。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从整体架构、中西对比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答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学习,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可有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人。传统教育思想以培养人为目的,培养道德高尚、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人,从教育目的来看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从教育教学方法来看,传统教育思想关注人的主体性。
二是,大教育观。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这种综合的教育观,如孔子“庶、富、教”的思想,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和庶、富并列为管理国家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惟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
三是,内在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启发人的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与西方传统教育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家庭、学校和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极高明而道中庸”;不是以上帝为标准,而是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以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在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的。[【2】 郭齐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全球伦理.北京:教育研究.2000(11)。
参考资料:
【1】黄济.再谈中国教育哲学.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2】郭齐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全球伦理.北京:教育研究.2000(11)。
【3】赵跃红.孔子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观.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6卷第8期。
【4】禹芳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历程与现代影响.长沙.求索.2005(9)。
【5】何基生.中国教育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拓展.长沙.求索.2009(3)。
【6】刘洁.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会综述.北京:教育研究.2010(9)。
【关键字】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 特点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3
从1919年杜威来华开始,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已将近100年。在不断的纷争与支持和反对声之中,我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学科体系进一步发展,教育哲学已经成为了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教育哲学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重要问题。
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作用
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而开设教育哲学。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1805—1879)著《教育学体系》,1894年由美国教育学家布莱克特(Anna Callender Brackett,1836—1911)译为英文,取名《教育哲学》,使该词成为学科和著作名称,也有学者认为这才是教育哲学的起源。20世纪起欧美出现众多教育哲学流派。诸如:新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文化要素学派和改造主义教育流派、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哲学等等。
在中国,最早引入教育哲学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杜威。杜威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一书,该书副题为《教育哲学引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中国,讲授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很大,从此中国也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解放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是翻译出版杜威在华的讲演稿和他的主要论著、对西方当时流行的教育哲学流派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在20~40年代出版了十几本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自编的教育哲学论著,这些著作大都是学习西方,缺少学者自身的思考与见解,对教育哲学以介绍、评价为主。
解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苏联没有教育哲学课程,新中国也没有开设教育哲学,认为一党专政的新中国一切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基础。这段时间教育哲学是消沉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放、文化逐渐开放,教育哲学又提上日程,进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
教育哲学的重要作用
教育哲学自产生起,就有姓“教”还是姓“哲”之争。作为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目前,教育哲学主要是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课,以哲学的视角来阐释教育,主要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概括总结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哲学就要从教育、社会与人三方面的角度与关系中来探讨合适的途径,达到教育必然、应然,更是能够达到的结果。教育哲学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尤其是教育学类的院校中开设,给一代代新人以全面、正确的观念,提高普遍认识,以哲学的视角来对待每个人都经历的教育。而且教育哲学从根基上把握着教育的方向,它的发展走向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教育哲学的问题
教育哲学在中国发展至今,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地位,但是仍然有些显而易见或者深藏不显的尚需改进之处。
首先,同哲学一样,我国自古有教育哲学的思想,但是没有教育哲学的名称。这样使得对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多数从学校西方思想而来,虽说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并且与中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但是总是脱离不了部分思想的窠臼以及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不可行的失误。所以,还是需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价值,来发展教育哲学,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地基。
其次,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绝大多数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等观念来解释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并且以此作为本身的研究基点。
再次,高姿态。邱椿教授在为姜琦所著《教育哲学》作的序言”中提出了10种讲法,大致概括了教育哲研究及教学中所涉及的范围和问题:(l)阐明教育哲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大体为:(l)阐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2)叙述近代各派的教育哲学;(3)陈述各国教育之哲学的基础;(4)研究教育哲学的问题;(5)讲述一派或一家的教育哲学;(6)探讨教育价值;(7)研究历代教育哲学变化的规律:(8)陈述教育的根本问题;(9)批评现代的教育;(10)发表各自的教育哲学;并对每种讲法做了概述。总括这10种讲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讲各种(或一种)教育流派;一是讲述自己的教育问题和教育观。[【1】 黄济.再谈中国教育哲学.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1】目前,各大高等院校教授教育哲学基本为此范围之中,或以一为体系,穿插其他;或是多方涉猎,综合讲授。但是,问题在于教育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处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以归纳、演绎、思辨等方式来探讨教育,这样就使非专业人士觉得教育哲学高不可攀。知识化的时代,除了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了解程度。更何况在普及义务教育,且国家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提高普遍的国民素质之时,各种知识都应该为人们所理解。教育哲学应该放低姿态,在现实的实际的社会中来研究人人都参与的教育,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哲学,探讨实践的教育。
最后,重理论,轻实践。正如上文指出教育哲学著作及其讲授,大部分篇幅被各种中西方的教育哲学流派或思潮占据,而对有关学科自身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研究较少。虽然当前的教育哲学研究已经包括了教育哲学本体论、教育哲学价值论、教育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但同哲学和教育学相比,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缺乏一套相对稳定的概念范畴,因而对各种教育哲学流派的研究也往往失之笼统,同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相比,教育哲学在研究教育问题时的理论框架不甚明朗,缺乏与实践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营养价值
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短不到一个世纪。它是以西方的理论和成果为起始的,逐渐发展为拥有我们独特的思想中国教育哲学。在当代的中国,研究教育哲学还是需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料,以利用自古的优秀思想为当代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教育哲学的思想,纵观古代的中国,教育哲学的思想史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以孟墨法家的思想为辅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受到了三次冲击。其一是玄学的影响,其二是佛教的传入,其三是西学的闯入。这三者都给了传统哲学思想以打击,尤其是近代闭关自守的中国在接受西学、受到侵略之后,因时代的影响,曾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化。但是传统的精髓是经受的住时间和事件的考验的,事实证明,传统文化不可丢。中国传统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道与德、性与习、知与行、理与欲、义与利。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从整体架构、中西对比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答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学习,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可有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人。传统教育思想以培养人为目的,培养道德高尚、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人,从教育目的来看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从教育教学方法来看,传统教育思想关注人的主体性。
二是,大教育观。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这种综合的教育观,如孔子“庶、富、教”的思想,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和庶、富并列为管理国家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惟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
三是,内在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启发人的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与西方传统教育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家庭、学校和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极高明而道中庸”;不是以上帝为标准,而是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以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在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的。[【2】 郭齐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全球伦理.北京:教育研究.2000(11)。
参考资料:
【1】黄济.再谈中国教育哲学.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2】郭齐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全球伦理.北京:教育研究.2000(11)。
【3】赵跃红.孔子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观.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6卷第8期。
【4】禹芳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历程与现代影响.长沙.求索.2005(9)。
【5】何基生.中国教育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拓展.长沙.求索.2009(3)。
【6】刘洁.中国教育哲学30年: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会综述.北京: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