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集村位于西吉县震湖乡西北部,距离西吉县城42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79户770人,党员32人,其中,女党员7人。现有劳动力56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占34%、41%和25%。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0元。近年来,蒙集村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美丽村庄为主题,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治理为重点,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蒙集村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村镇”“固原好人”和“最美西吉人”集体荣誉等称号。
主要做法及成效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近年来,蒙集村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村主干道公路硬化6公里,引用自来水解决了164户村民饮水困难,完成危房改造194户,建成220户太阳能洗澡间,建立150座沼气池,完成全村235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移动、联通、电信三网全村覆盖。村民自筹10万元建成蒙集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一座,帮扶单位投资13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立手机平安联防领导小组,32名联防队员分片负责治安治理和环境治理,每组配备2名保洁员,彻底治理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私搭乱建、乱写乱画等“六乱”现象。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蒙集村正朝着村庄美化绿化、道路硬化、家居清洁化的目标迈进。
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蒙集村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在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培育和选树活动,先后评选表彰了“十星级文明户”12户、“状元户”10户、好儿媳13名、好婆婆6名、致富带头人6名。文明户张海龙,今年56岁,开车搞客运跑蒙集至县城段已有16年,给沿线在县城上学的学生免费带馍馍等物品也16年,他到县城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一个个找着把带的东西送给学生。2016年4月,张海龙被蒙集村党支部评为“十星级精神文明户”;因文明驾驶,2013年张海龙被西吉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驾驶员”光荣称号。农村人常讲:“儿好不如儿媳好,有个好儿媳才算有福气。”40岁的王收强2016年被评为“好媳妇”,面对70岁瘫痪在床的公公和多病的婆婆,王收强视公公婆婆为生身父母,始终不嫌不弃,精心照料。生活中,王收强操心的可不止自家的事,左邻右舍有啥事她也乐于帮忙。像王收强这样的好媳妇,在蒙集村很多。他们高尚的品行和奉献的精神感染和教育着蒙集村全体村民,在全村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理念,尊师重教氛围浓厚。蒙集村尊师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如今的蒙集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2010年,村民蒙彦飞的大儿子蒙相有、二儿子蒙相钟分别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女儿蒙相瑞2015年考入上海海事大学。村民杨柳青家可谓是“状元村”里的“状元户”,家中3个孩子,大儿子杨博一考入宁夏大学,二女儿杨悦考入东北大学,2015年小儿子杨乐又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近10年来,村上有7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还出了蒙珍、蒙鹏军两个研究生。如今,像杨柳青、蒙彦飞一样的成功家庭还有权治明、蒙彦中、蒙彦国等人,这些“状元户”都成了村里人学习的榜样。蒙集村委会规定,村里对高考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农户就授予“状元户”荣誉奖牌。
积极拓展致富门路,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蒙集村依托震湖周围600多亩生长茂盛的芦苇,发展苇编产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1年,村委会成立了蒙集村芦苇编织合作社,统一负责销售。村民们自制的“苇帘编织机”,现已有140多台,编织的苇帘热销周边市县。村民杨效勤家拥有三台编织机,自己的原料不够用时,就到市场上收购,成了村里的编织大户。王生明身有残疾,家庭无其他经济来源,近几年他农忙种地,农闲打帘子,年收入3万多元。王生明说:“苇编帮我娶了两个儿媳妇,还盖了两间大瓦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啦!”2016年3月以来,他已经编了340多张帘子,纯收入1万多元。市场需求拉动了芦苇原料价格,原来按堆卖的芦苇,如今按斤销售。村民蒙培朋家有20多亩芦苇地,仅原料销售一项,一年就收入3万多元。如今,蒙集村芦苇编织一年入账200多万元。
2012年7月,由蒙常庆、伏明瑞等6位农民发起成立“震湖鹏强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固定资产223.7万元,主要从事小秋杂粮和马铃薯的种植、加工及销售,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培训生产技术人员15名,发展社员180户,年收入1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40多个村近2000户农户发展。
今年38岁的蒙忠鹏投资150万元办起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珍珠鸡、牛、黑山羊等,目前,全村珍珠鸡养殖达3000只,牛300多头,黑山羊400多只。村里还涌现出了蒙虎霖、蒙彦庄、蒙容等帮助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4年,村民自筹资金成立秦腔自乐班和舞狮队,至今演出达68场次。村上的农家书屋已成为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文化氧吧”。文化广场上,时常有篮球、乒乓球爱好者矫健的身影和业余文化爱好者的欢歌笑语。文化广场文化墙图文并茂,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邻里互帮、村组互助一直是蒙集村群众的优良传统,村里无论哪个村民需要帮助,哪个村民遭遇过不去的坎,全体村民集体出动,自愿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其渡过难关。2015年6月26日,从蒙集村考到湖南一所大学的牛变弟患肝脏恶性肿瘤,村委会通过手机短信向全体村民发出捐款倡议,村民们又将信息通过村手机微信群转发给在外工作的子女。不到两天时间,就收到捐款3.4万元。村里有位老人突患重病无钱医治,也是全村人凑钱,及时到医院做了手术,目前已恢复了健康。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蒙集村群众的精神面貌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崇尚文明新风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群众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向学法、用法转变,争做文明户和信用户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忙于生产和学习的多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少了,崇尚节俭文明办事的多了。蒙集村全体村民正在积极建设着自己的美丽村庄。 几点启示
根本性的教育催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育良好的民风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过程,精致细节,教师的良好形象影响着学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育从根本上催动了蒙集村良好民风的建设。蒙集村多年来形成了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村在职教师31名,“状元村”称号名副其实,家训家规、家教格言世代传承,以蒙彦州为代表的秦腔爱好者和权振国为代表的书画爱好者越来越多,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守法、守信、向善、向上”的优良民风发扬光大。
强有力的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是加强民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目前,蒙集村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好多村民不但钱袋子鼓起来了,而且多数人被评为村里的文明户和道德模范。做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经济先行。经济发展了、生活宽裕了,广大农民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中来,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意识不断提升。如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气象呈现在蒙集村里。
广泛性的典型推动。加强民风建设,需要具有广泛性的典型来推动。以各类模范人物和群众身边的、平凡的先进人物为榜样,越贴近群众,越容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蒙集村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要举办“道德讲堂”,村民蒙佩烈讲述他家三代保存着红军1936年赠送的一口瓷瓶,蒙佩烈讲当年爷爷常面对着烈士的遗物教育子孙,要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红军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光荣传统。86岁高龄的蒙昌春老人,讲述了他们大家族严格的家训:“贫则立志,自强不息,辈小尊长有礼;裕则勤俭,帮扶共济,家和万事顺心”以及好家风故事。73岁的好婆婆李秀莲讲述着自己婆婆的好故事,等等。这些草根英雄用质朴的语言、动人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讲述着一桩桩、一件件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书写着和谐家庭、良好民风的篇章,让村民生动而亲切地感受到文明与道德的力量。
规范性的机制促动。加强民风建设,要通过建立一套为村民广泛认可的规范健全的机制来推动。随着文明村镇创建的步步升级,蒙集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生活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等在蒙集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村两委会提名,村微信群公示文明户、道德模范,经过全体村民认可后,召开表彰大会。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全体村民中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风尚。村党支部建立“文明和谐蒙集人”微信群,搭建村两委班子跟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不但村务、财务、政务在微信群里公开发布,好人好事正能量也在微信群传播。
(执笔人:沈军炜、戴辉曙)
责任编辑:谢 斌
主要做法及成效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近年来,蒙集村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村主干道公路硬化6公里,引用自来水解决了164户村民饮水困难,完成危房改造194户,建成220户太阳能洗澡间,建立150座沼气池,完成全村235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移动、联通、电信三网全村覆盖。村民自筹10万元建成蒙集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一座,帮扶单位投资13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立手机平安联防领导小组,32名联防队员分片负责治安治理和环境治理,每组配备2名保洁员,彻底治理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私搭乱建、乱写乱画等“六乱”现象。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蒙集村正朝着村庄美化绿化、道路硬化、家居清洁化的目标迈进。
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蒙集村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在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培育和选树活动,先后评选表彰了“十星级文明户”12户、“状元户”10户、好儿媳13名、好婆婆6名、致富带头人6名。文明户张海龙,今年56岁,开车搞客运跑蒙集至县城段已有16年,给沿线在县城上学的学生免费带馍馍等物品也16年,他到县城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一个个找着把带的东西送给学生。2016年4月,张海龙被蒙集村党支部评为“十星级精神文明户”;因文明驾驶,2013年张海龙被西吉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驾驶员”光荣称号。农村人常讲:“儿好不如儿媳好,有个好儿媳才算有福气。”40岁的王收强2016年被评为“好媳妇”,面对70岁瘫痪在床的公公和多病的婆婆,王收强视公公婆婆为生身父母,始终不嫌不弃,精心照料。生活中,王收强操心的可不止自家的事,左邻右舍有啥事她也乐于帮忙。像王收强这样的好媳妇,在蒙集村很多。他们高尚的品行和奉献的精神感染和教育着蒙集村全体村民,在全村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理念,尊师重教氛围浓厚。蒙集村尊师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如今的蒙集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2010年,村民蒙彦飞的大儿子蒙相有、二儿子蒙相钟分别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女儿蒙相瑞2015年考入上海海事大学。村民杨柳青家可谓是“状元村”里的“状元户”,家中3个孩子,大儿子杨博一考入宁夏大学,二女儿杨悦考入东北大学,2015年小儿子杨乐又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近10年来,村上有7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还出了蒙珍、蒙鹏军两个研究生。如今,像杨柳青、蒙彦飞一样的成功家庭还有权治明、蒙彦中、蒙彦国等人,这些“状元户”都成了村里人学习的榜样。蒙集村委会规定,村里对高考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农户就授予“状元户”荣誉奖牌。
积极拓展致富门路,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蒙集村依托震湖周围600多亩生长茂盛的芦苇,发展苇编产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1年,村委会成立了蒙集村芦苇编织合作社,统一负责销售。村民们自制的“苇帘编织机”,现已有140多台,编织的苇帘热销周边市县。村民杨效勤家拥有三台编织机,自己的原料不够用时,就到市场上收购,成了村里的编织大户。王生明身有残疾,家庭无其他经济来源,近几年他农忙种地,农闲打帘子,年收入3万多元。王生明说:“苇编帮我娶了两个儿媳妇,还盖了两间大瓦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啦!”2016年3月以来,他已经编了340多张帘子,纯收入1万多元。市场需求拉动了芦苇原料价格,原来按堆卖的芦苇,如今按斤销售。村民蒙培朋家有20多亩芦苇地,仅原料销售一项,一年就收入3万多元。如今,蒙集村芦苇编织一年入账200多万元。
2012年7月,由蒙常庆、伏明瑞等6位农民发起成立“震湖鹏强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固定资产223.7万元,主要从事小秋杂粮和马铃薯的种植、加工及销售,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培训生产技术人员15名,发展社员180户,年收入1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40多个村近2000户农户发展。
今年38岁的蒙忠鹏投资150万元办起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珍珠鸡、牛、黑山羊等,目前,全村珍珠鸡养殖达3000只,牛300多头,黑山羊400多只。村里还涌现出了蒙虎霖、蒙彦庄、蒙容等帮助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4年,村民自筹资金成立秦腔自乐班和舞狮队,至今演出达68场次。村上的农家书屋已成为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文化氧吧”。文化广场上,时常有篮球、乒乓球爱好者矫健的身影和业余文化爱好者的欢歌笑语。文化广场文化墙图文并茂,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邻里互帮、村组互助一直是蒙集村群众的优良传统,村里无论哪个村民需要帮助,哪个村民遭遇过不去的坎,全体村民集体出动,自愿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其渡过难关。2015年6月26日,从蒙集村考到湖南一所大学的牛变弟患肝脏恶性肿瘤,村委会通过手机短信向全体村民发出捐款倡议,村民们又将信息通过村手机微信群转发给在外工作的子女。不到两天时间,就收到捐款3.4万元。村里有位老人突患重病无钱医治,也是全村人凑钱,及时到医院做了手术,目前已恢复了健康。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蒙集村群众的精神面貌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崇尚文明新风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群众从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向学法、用法转变,争做文明户和信用户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忙于生产和学习的多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少了,崇尚节俭文明办事的多了。蒙集村全体村民正在积极建设着自己的美丽村庄。 几点启示
根本性的教育催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育良好的民风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过程,精致细节,教师的良好形象影响着学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育从根本上催动了蒙集村良好民风的建设。蒙集村多年来形成了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村在职教师31名,“状元村”称号名副其实,家训家规、家教格言世代传承,以蒙彦州为代表的秦腔爱好者和权振国为代表的书画爱好者越来越多,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守法、守信、向善、向上”的优良民风发扬光大。
强有力的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是加强民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目前,蒙集村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好多村民不但钱袋子鼓起来了,而且多数人被评为村里的文明户和道德模范。做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经济先行。经济发展了、生活宽裕了,广大农民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中来,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意识不断提升。如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气象呈现在蒙集村里。
广泛性的典型推动。加强民风建设,需要具有广泛性的典型来推动。以各类模范人物和群众身边的、平凡的先进人物为榜样,越贴近群众,越容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蒙集村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要举办“道德讲堂”,村民蒙佩烈讲述他家三代保存着红军1936年赠送的一口瓷瓶,蒙佩烈讲当年爷爷常面对着烈士的遗物教育子孙,要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红军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光荣传统。86岁高龄的蒙昌春老人,讲述了他们大家族严格的家训:“贫则立志,自强不息,辈小尊长有礼;裕则勤俭,帮扶共济,家和万事顺心”以及好家风故事。73岁的好婆婆李秀莲讲述着自己婆婆的好故事,等等。这些草根英雄用质朴的语言、动人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讲述着一桩桩、一件件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书写着和谐家庭、良好民风的篇章,让村民生动而亲切地感受到文明与道德的力量。
规范性的机制促动。加强民风建设,要通过建立一套为村民广泛认可的规范健全的机制来推动。随着文明村镇创建的步步升级,蒙集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生活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等在蒙集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村两委会提名,村微信群公示文明户、道德模范,经过全体村民认可后,召开表彰大会。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全体村民中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风尚。村党支部建立“文明和谐蒙集人”微信群,搭建村两委班子跟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不但村务、财务、政务在微信群里公开发布,好人好事正能量也在微信群传播。
(执笔人:沈军炜、戴辉曙)
责任编辑:谢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