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以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名德国音乐家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小说作者罗曼·罗兰巧妙地将小说和音乐融合,使得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和交响乐旋律交织形成一个整体,读者的思绪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波涛起伏,读者的灵魂和小说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通过音乐,作者抒发了内心潜藏的情感,进一步表达出人类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关键词:音乐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 灵魂 风格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描写男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经历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矛盾,同时宣扬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的叙事小说。讲述了约翰儿童时代音乐才华的觉醒,青年时期对上流社会权贵的蔑视,成年以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待人生暮年回归精神宁静境界的一系列事件。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部小说中不单单是一个音乐家的形象,他是一切伟大音乐家特质的完美结合体,下面本文简要解读这部小说的独特风格。
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充满包容,又具有无限宽广的史诗般的艺术。罗曼·罗兰对艺术有着无限的追求和渴望,而年少时期的音乐教育,注定了会在罗曼·罗兰的灵魂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实现了他少年时代从未曾实现的一个梦想。罗曼·罗兰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完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用文字谱就的音乐交响曲,可以说,音乐既是这部小说的内容又是其形式,而贝多芬则是作家创作的灵感。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正逢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也在激烈地上演着,一场较大规模的残酷的战争正在酝酿,一旦条件满足,即将一触即发,而这一时期的人类的文明,则成为了战争更为残酷的条件。屠杀、战争使信仰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感到了羞耻和绝望。罗曼·罗兰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努力的追寻着,希望找到拯救欧洲的“生命的太阳”,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他给欧洲的“生命的太阳”。
从小就与音乐有着亲密的关系,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创作中,将音乐作为线索和内容,给人一种超越民族、时代的精神,罗曼·罗兰的勇敢、意志、虔诚,为他点燃了生命之火。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罗曼·罗兰结识了斯宾诺莎,并且斯宾诺莎的哲学对他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罗曼·罗兰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托尔斯泰毫无保留地向罗兰道出了个人对艺术的看法。他认为,艺术本身的价值应与人类紧密结合,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是愿意为信仰牺牲的,而不仅仅是热爱艺术,还应该热爱人类,这种伟大的道德力量深深地震撼了罗曼·罗兰的心灵,由此他领悟: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理应为生活服务,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启迪读者,合理地牺牲艺术从而达到灵魂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值得的。所以,在当时法国文坛很多人批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无风格”“非文学”……罗曼·罗兰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他坚信音乐是和灵魂沟通的最佳语言,最终成功地将文学与音乐实现完美的结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二 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由音乐灵魂而形成的交响曲。在世界文坛上,能够用静止的文字写出一部灿烂的交响乐小说,恐怕只有罗曼·罗兰一人了,他既具有精湛的音乐艺术修养,还是一名音乐史学教授、钢琴家,音乐评论家、文学家,所以他才能把一部长篇小说写成瑰丽的交响乐。《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的文学结构若只是单纯地从章节方面欣赏,很明显是不能领悟到作品内在艺术框架的。只有借助音乐灵魂来理解,才能够深刻地触摸到这部“音乐史体”小说的不朽艺术魅力。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的轮廓很明显参照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这部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一共被划分为四部分:第一乐章序曲,第二乐章音乐展开,第三乐章行板,第四乐章快板、终曲。在小说的第一部分,黎明章节主要描写克里斯多夫出生时候的家庭生活,而“清晨”这一节主要写出了小约翰在故乡、家庭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情况,由此激发了他在感官、感情方面的苏醒,在“少年”这一节主要写了小约翰接受了一个考验,在那次考验中他受到了创伤,但也促使他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英勇的受难和战斗就是他的命运。小说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好似江声浩荡,从屋后面上升,层层水雾顺着玻璃裂痕蜿蜒而下……江涛声、车轮声、钟声、铃铛声、马蹄声、管风琴声(从教堂传来)以及妈妈半夜唱的小歌谣……所有的声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音乐,在小约翰耳边萦绕。这仿若交响乐第一章节的奏鸣曲。在小说中,罗兰用散文诗歌般的文字,舒缓而饱含深情地叙述整个小说发展的主要场景,并用“复调”对比方式的写作方法,比较了主人公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与青年时期一连串的家庭灾难变故,从而道出了主人公的命运旋律,勾勒出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三 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行板、快板与终曲”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二部分,主要写青年约翰天真、激动、坦率赤诚、针锋相对地征讨当时社会和艺术的谎言,他独自一人挥着堂吉诃德的长矛,直接攻击小官吏、骡夫、磨坊的风轮以及德国法国两个国家的市场,这意味着气势恢弘的交响乐进一步展开,并且对序曲中出现的人物主题开始不断地分裂、变换演奏,进一步展开对比人物形象的各个不同方面,以此揭露出社会中潜藏的各种矛盾,向日趋腐朽的社会群体发起猛烈进攻。小说的第三部分相当于交响乐的“行板”章节,富含浓浓的抒情氛围,非常的柔美,这一章节的内容和第二部分的奔放、憎恨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展现出温婉、静柔的意境,以烘托纯洁的友谊、唯美的爱情。当情节进展至第四部分,约翰生命中遇到了大难关,这是怀疑和破坏性非常强的情欲在捣乱,搅的主人公内心常常处于疾风暴雨的境地,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摧毁了,但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逝去,向着高远清明之境发展,并流露出黎明的光辉。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乐章:其一,“五一游行”场面惨不忍睹,在游行过程中奥利维的死沉重地打击了约翰,此处罗兰用交响乐专用“快板、急板”的写作手法,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其二,交响乐中的终曲,一切事物向着和谐方向发展,约翰内心深处的暴风雨散去,他走入了高远清明的精神境界,这部小说也在一片和谐、悠远、宁静与超脱的氛围中画上完美的句号。 纵观这部小说的发展过程可知,小说的四个乐章分别是依照约翰的人生经历:童年→青年成长→反抗→升华展开的,相当于交响乐的整体架构。在交响乐中,架构只相当于一具无生命的外壳,罗兰详细交代了约翰从少年初恋、出逃遇见朋友,直至作曲演奏整个过程,他不但为读者道出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还为读者揭开了主人公隐秘、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约翰受到考验、启示,激烈反抗,最终归于温和平静的生命历程中,罗兰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约翰个人对于生命、社会经历的内在感受方面,这才是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
四 解读充满神秘意味的“大河”
小说整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为“生命之河”。在小说序首,罗曼·罗兰写道:我感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宛若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并且小说中出现很多将生命比喻成江河的词语,如:浪潮在声音下面流动,生命的大河,灵魂在无限的太空中游泳等,这种种意象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变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生命长河,这是主人公一生在抗击命运的真实写照,展现出主人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人类、生命的最大价值追求。约翰的生命长河是充满力量的,偶尔是哲理性的思考,偶尔是内心深刻的反省,心灵深处的层层水波、内心的海洋……诸如此类的词语在小说中全部凝结成为约翰的心灵河流,凸显出了约翰不断探索的心路过程,同时也生动地刻画出人性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层次。在这部小说中有三条重要“支流”,即自然之河、音乐之河与生命之河,三条不同性质的“河水”汇集于一处形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三条河流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滚滚向前奔腾的大河干流。
在一个下雨天,望着莱茵河的滚滚波涛,约翰脑海中伟大的音乐宇宙由此产生,在人生沉闷的黑暗环境中,是音乐指引着约翰走向光明。音乐仿佛海洋,不断散发出阵阵欢乐的流水,让他深深陶醉其中,忘却生命的忧伤与烦恼。音乐好似从水源源头缓缓流出,层层涟漪,滚滚波涛,不断刺激着约翰情感的觉醒。经历过痛苦的洗礼以后,约翰茅塞顿开,体悟到个体存在的神圣使命。随后,约翰在“日耳曼民族的滚滚洪水中,看透了当时德国人的虚伪,德国艺术的谎言,于是他开始呕吐宿食,反抗世界一切”。与此同时,河流慢慢从沉静转变成行动,水浪凶猛而狂肆地翻滚着,意味着文明开始向腐朽发起猛烈的攻击。直至大河流程到达第三个环节,音乐的旋律从激烈的反抗迈入了深情而又凝重的呼唤,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滋润着约翰的心灵,此时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片迷人的恬静意境。待大河流程发展至第四个环节,平静沉默的河水又一次掀起巨大波澜,无边的潮水很快淹没了奥利维的生命,而约翰的灵魂生命也经历了死而复生的殊死搏斗,重获葛拉齐亚的爱情让他的生命走向和谐。小说尾声以一首歌颂生命无限强大的赞歌收尾,且以不朽的音乐海洋形式结束,传达出“生命力永恒”的亘古思想。这种合流的写作方式,贯穿整部小说始末,由此形成“大河式”的文学艺术构架,整部小说弥漫的宏大交响乐仿佛一部气势磅礴的恢弘音乐史诗,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感官,进一步展现出音乐文学的独特魅力。
罗曼·罗兰采用独特的交响乐方式创作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史诗性质的小说,他用自由、灵性而又永恒的艺术——音乐将人类生命力典型化。由于这部小说用交响乐的方式展现一位音乐家的生命历程,促使这部小说带有音乐性、史诗性的特点。可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不但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撼人心灵的音乐史诗。小说的一卷卷宛若一篇篇优美的乐章,环环紧密相扣,逐渐将主人公的情感发展推向高潮,这部音乐小说的独特创作风格使其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陈韶琼:《〈约翰·克利斯朵夫〉——灵魂谱写的交响曲》,《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6期。
[2] 任莉莉:《贝多芬式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5期。
[3] 梁小矛:《生命需要真诚和行动——试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的现实意义》,《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5] 蒋菁等主编:《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法]罗曼·罗兰,钱林森编译:《罗曼·罗兰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 木千容:《净化灵魂之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世界文化》,2007年第12期。
(麻书豪,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关键词:音乐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 灵魂 风格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描写男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经历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矛盾,同时宣扬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的叙事小说。讲述了约翰儿童时代音乐才华的觉醒,青年时期对上流社会权贵的蔑视,成年以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待人生暮年回归精神宁静境界的一系列事件。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部小说中不单单是一个音乐家的形象,他是一切伟大音乐家特质的完美结合体,下面本文简要解读这部小说的独特风格。
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充满包容,又具有无限宽广的史诗般的艺术。罗曼·罗兰对艺术有着无限的追求和渴望,而年少时期的音乐教育,注定了会在罗曼·罗兰的灵魂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实现了他少年时代从未曾实现的一个梦想。罗曼·罗兰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完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用文字谱就的音乐交响曲,可以说,音乐既是这部小说的内容又是其形式,而贝多芬则是作家创作的灵感。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正逢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也在激烈地上演着,一场较大规模的残酷的战争正在酝酿,一旦条件满足,即将一触即发,而这一时期的人类的文明,则成为了战争更为残酷的条件。屠杀、战争使信仰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感到了羞耻和绝望。罗曼·罗兰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努力的追寻着,希望找到拯救欧洲的“生命的太阳”,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他给欧洲的“生命的太阳”。
从小就与音乐有着亲密的关系,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创作中,将音乐作为线索和内容,给人一种超越民族、时代的精神,罗曼·罗兰的勇敢、意志、虔诚,为他点燃了生命之火。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罗曼·罗兰结识了斯宾诺莎,并且斯宾诺莎的哲学对他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罗曼·罗兰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托尔斯泰毫无保留地向罗兰道出了个人对艺术的看法。他认为,艺术本身的价值应与人类紧密结合,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是愿意为信仰牺牲的,而不仅仅是热爱艺术,还应该热爱人类,这种伟大的道德力量深深地震撼了罗曼·罗兰的心灵,由此他领悟: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理应为生活服务,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启迪读者,合理地牺牲艺术从而达到灵魂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值得的。所以,在当时法国文坛很多人批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无风格”“非文学”……罗曼·罗兰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他坚信音乐是和灵魂沟通的最佳语言,最终成功地将文学与音乐实现完美的结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二 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由音乐灵魂而形成的交响曲。在世界文坛上,能够用静止的文字写出一部灿烂的交响乐小说,恐怕只有罗曼·罗兰一人了,他既具有精湛的音乐艺术修养,还是一名音乐史学教授、钢琴家,音乐评论家、文学家,所以他才能把一部长篇小说写成瑰丽的交响乐。《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的文学结构若只是单纯地从章节方面欣赏,很明显是不能领悟到作品内在艺术框架的。只有借助音乐灵魂来理解,才能够深刻地触摸到这部“音乐史体”小说的不朽艺术魅力。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的轮廓很明显参照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这部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一共被划分为四部分:第一乐章序曲,第二乐章音乐展开,第三乐章行板,第四乐章快板、终曲。在小说的第一部分,黎明章节主要描写克里斯多夫出生时候的家庭生活,而“清晨”这一节主要写出了小约翰在故乡、家庭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情况,由此激发了他在感官、感情方面的苏醒,在“少年”这一节主要写了小约翰接受了一个考验,在那次考验中他受到了创伤,但也促使他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英勇的受难和战斗就是他的命运。小说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好似江声浩荡,从屋后面上升,层层水雾顺着玻璃裂痕蜿蜒而下……江涛声、车轮声、钟声、铃铛声、马蹄声、管风琴声(从教堂传来)以及妈妈半夜唱的小歌谣……所有的声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音乐,在小约翰耳边萦绕。这仿若交响乐第一章节的奏鸣曲。在小说中,罗兰用散文诗歌般的文字,舒缓而饱含深情地叙述整个小说发展的主要场景,并用“复调”对比方式的写作方法,比较了主人公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与青年时期一连串的家庭灾难变故,从而道出了主人公的命运旋律,勾勒出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三 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行板、快板与终曲”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二部分,主要写青年约翰天真、激动、坦率赤诚、针锋相对地征讨当时社会和艺术的谎言,他独自一人挥着堂吉诃德的长矛,直接攻击小官吏、骡夫、磨坊的风轮以及德国法国两个国家的市场,这意味着气势恢弘的交响乐进一步展开,并且对序曲中出现的人物主题开始不断地分裂、变换演奏,进一步展开对比人物形象的各个不同方面,以此揭露出社会中潜藏的各种矛盾,向日趋腐朽的社会群体发起猛烈进攻。小说的第三部分相当于交响乐的“行板”章节,富含浓浓的抒情氛围,非常的柔美,这一章节的内容和第二部分的奔放、憎恨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展现出温婉、静柔的意境,以烘托纯洁的友谊、唯美的爱情。当情节进展至第四部分,约翰生命中遇到了大难关,这是怀疑和破坏性非常强的情欲在捣乱,搅的主人公内心常常处于疾风暴雨的境地,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摧毁了,但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逝去,向着高远清明之境发展,并流露出黎明的光辉。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乐章:其一,“五一游行”场面惨不忍睹,在游行过程中奥利维的死沉重地打击了约翰,此处罗兰用交响乐专用“快板、急板”的写作手法,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其二,交响乐中的终曲,一切事物向着和谐方向发展,约翰内心深处的暴风雨散去,他走入了高远清明的精神境界,这部小说也在一片和谐、悠远、宁静与超脱的氛围中画上完美的句号。 纵观这部小说的发展过程可知,小说的四个乐章分别是依照约翰的人生经历:童年→青年成长→反抗→升华展开的,相当于交响乐的整体架构。在交响乐中,架构只相当于一具无生命的外壳,罗兰详细交代了约翰从少年初恋、出逃遇见朋友,直至作曲演奏整个过程,他不但为读者道出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还为读者揭开了主人公隐秘、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约翰受到考验、启示,激烈反抗,最终归于温和平静的生命历程中,罗兰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约翰个人对于生命、社会经历的内在感受方面,这才是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
四 解读充满神秘意味的“大河”
小说整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为“生命之河”。在小说序首,罗曼·罗兰写道:我感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宛若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并且小说中出现很多将生命比喻成江河的词语,如:浪潮在声音下面流动,生命的大河,灵魂在无限的太空中游泳等,这种种意象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变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生命长河,这是主人公一生在抗击命运的真实写照,展现出主人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人类、生命的最大价值追求。约翰的生命长河是充满力量的,偶尔是哲理性的思考,偶尔是内心深刻的反省,心灵深处的层层水波、内心的海洋……诸如此类的词语在小说中全部凝结成为约翰的心灵河流,凸显出了约翰不断探索的心路过程,同时也生动地刻画出人性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层次。在这部小说中有三条重要“支流”,即自然之河、音乐之河与生命之河,三条不同性质的“河水”汇集于一处形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三条河流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滚滚向前奔腾的大河干流。
在一个下雨天,望着莱茵河的滚滚波涛,约翰脑海中伟大的音乐宇宙由此产生,在人生沉闷的黑暗环境中,是音乐指引着约翰走向光明。音乐仿佛海洋,不断散发出阵阵欢乐的流水,让他深深陶醉其中,忘却生命的忧伤与烦恼。音乐好似从水源源头缓缓流出,层层涟漪,滚滚波涛,不断刺激着约翰情感的觉醒。经历过痛苦的洗礼以后,约翰茅塞顿开,体悟到个体存在的神圣使命。随后,约翰在“日耳曼民族的滚滚洪水中,看透了当时德国人的虚伪,德国艺术的谎言,于是他开始呕吐宿食,反抗世界一切”。与此同时,河流慢慢从沉静转变成行动,水浪凶猛而狂肆地翻滚着,意味着文明开始向腐朽发起猛烈的攻击。直至大河流程到达第三个环节,音乐的旋律从激烈的反抗迈入了深情而又凝重的呼唤,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滋润着约翰的心灵,此时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片迷人的恬静意境。待大河流程发展至第四个环节,平静沉默的河水又一次掀起巨大波澜,无边的潮水很快淹没了奥利维的生命,而约翰的灵魂生命也经历了死而复生的殊死搏斗,重获葛拉齐亚的爱情让他的生命走向和谐。小说尾声以一首歌颂生命无限强大的赞歌收尾,且以不朽的音乐海洋形式结束,传达出“生命力永恒”的亘古思想。这种合流的写作方式,贯穿整部小说始末,由此形成“大河式”的文学艺术构架,整部小说弥漫的宏大交响乐仿佛一部气势磅礴的恢弘音乐史诗,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感官,进一步展现出音乐文学的独特魅力。
罗曼·罗兰采用独特的交响乐方式创作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史诗性质的小说,他用自由、灵性而又永恒的艺术——音乐将人类生命力典型化。由于这部小说用交响乐的方式展现一位音乐家的生命历程,促使这部小说带有音乐性、史诗性的特点。可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不但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撼人心灵的音乐史诗。小说的一卷卷宛若一篇篇优美的乐章,环环紧密相扣,逐渐将主人公的情感发展推向高潮,这部音乐小说的独特创作风格使其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陈韶琼:《〈约翰·克利斯朵夫〉——灵魂谱写的交响曲》,《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6期。
[2] 任莉莉:《贝多芬式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第5期。
[3] 梁小矛:《生命需要真诚和行动——试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的现实意义》,《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5] 蒋菁等主编:《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法]罗曼·罗兰,钱林森编译:《罗曼·罗兰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 木千容:《净化灵魂之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世界文化》,2007年第12期。
(麻书豪,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