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劣势的人,如果选择躲避,就是逃跑。
在互联网最具想象力的风口——云计算领域,全球目前只有中美两国能玩。而中国之所以没有掉队,要感谢阿里巴巴的王坚。因为王坚,在云计算这个互联网基础设施战场上,中国才得以位列前茅,直追亚马逊和谷歌。提起王坚,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用智者、先知、堂吉诃德、云计算之父来褒奖他,然而,他曾背负了八年的“骗子”骂名。只是,对于这个被称为中国十年来最成功CTO(首席技术官)的男人来说,所谓的执著、前瞻不过都只是运气的代名词:“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只是运气很好。”
顺风逆水的“老炮儿”
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坚的人生顺风顺水,却又荡气回肠——30岁,心理学教授;31岁,博士生导师;32岁,杭州大学心理系系主任(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37岁,离开大学校园,跳槽微软亚洲研究院;46岁,从深受比尔·盖茨信任的常务副院长变身阿里巴巴的博士;再然后,开启“普天同骂”八年的“骗子”生涯……熟悉他的朋友说,他总是人群中最特别的那一个,单细胞,理想主义,过于执著。
王坚的大学同学至今对王坚的评价都是“怪才”。每天背着一个土里土气的黄军包,独来独往,不跟人主动交流。除了勤奋,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有时候思考得太认真,连别人喊他都听不见。慢慢地,大家觉得这个人很怪异,再也不敢随便接近他。
除了思考,王坚痴迷钻研。他硕士主修工业心理学,又跑去旁听计算机系研究生的课程,结果学期结束,已经比讲师懂得还多。硕士毕业,他写的《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成为国内首部讨论人机交互的论文,后续航天工程上轨道对接的人机交互程序都受此影响。
这样的人才母校自然要竭力挽留,所以博士毕业后王坚留校任教,之后飞升的速度直追火箭——一毕业就破格提升为教授,一年之后成了博士生导师,又一年,他直接当上了系主任。这年,王坚才32岁。
火箭一般的晋升对很多人来说梦寐以求,但王坚很烦。他是技术型人才,一心只想做科研,而系主任每天要面对纷繁芜杂的琐事,文山会海的应付,这让他相当不悦。没多久,王坚一纸辞呈就递到了杭州大学人事处,转投微软亚洲研究院。
王坚的决定曾一度引来很多关切的目光。彼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刚刚在中国开疆拓土,等同于白手起家。从一片光明到前途未卜,需要的不仅仅是打破牢笼的勇气。
但王坚不仅坚定地接受了微软的邀请,加入不久后还火速给微软带来了新产品:数字墨水。这项技术成就了如今微软的强大绘画功能。到2008年时,王坚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同事们听到最多的言论是比尔·盖茨的口头禅:“这个问题你应该去找王坚。”
也就在这时,王坚再次坚定地选择了一切重新归零。那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如日中天,而中国互联网正迎来一轮泡沫,风口浪尖中转投阿里巴巴,做互联网“最具想象力的风口”云计算,王坚又一次颠覆了人们对他的认知。
忽悠马云的“骗子”
简洁平头,格子衬衫,走起路来斜着肩低着头,遇人一脸羞涩的笑,这样的王坚,看上去像纯真沉默的初中男孩一般。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个人,会承担那么久那么多的骂名。
云计算所做的是互联网通用技术平台,是最底层的操作系统,也是技术领域最难搭建的核心。这个自主的底层架构搭起来到底有多难呢?用王坚的话说,如果有个东西在那里,再难也难不到哪去,最难的是,无中生有。就像没见过猪跑,没养过猪,没卖过猪肉,然后上来就做养猪行业的事情,所有技术上的坑都要自己填一遍。
阿里巴巴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业内人士提起王坚团队所透露的不屑:“王坚?第一,不会写代码;第二,一个学心理学的。他的团队甚至都不是做操作系统出身的。”
这是王坚日后被称为“骗子”的最佳佐证,也是他背负多年骂名的原罪。
八年里,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的一个笑话,技术上艰难,商业上也看不到可能性。而笑话中的笑话,就是博士王坚。阿里云的超前让他的话语方式成了被嘲讽的对象,长传不衰的一个段子是:很长一段时间,和博士开完会,必须走一个程序——等博士走后,所有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天博士到底想说什么。
“听不懂博士在讲什么”,这成为外界对王坚能力的最大质疑。还有人直接嘲笑王坚:“博士周围的人一年换一茬,因为彼此都受不了。”
2012年8月,王坚进入了他人生中被质疑的最高峰,成为阿里巴巴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这年,他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CTO。这个任命在阿里巴巴内网上引起强烈异议,“盖楼”三百多层,很多人不客气地说:“不搞技术,不擅长管理,你有什么隐藏技能?”
谁也不知道当时王坚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阿里云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传言要解散,阿里云的工程师不断接到猎头苦口婆心的电话:“现在不走,等到跌停板的时候,想走也走不了。”
以至于到2013年,连马云都觉得王坚会屈服。那时,阿里巴巴集团的两套数据系统必须舍弃一个,一个是在技术人员眼里地位很高,基于成熟开源技术的云梯1,另外一个是基于底层自主产权的云梯2。旷日持久的争吵最终吵到了阿里巴巴的总裁会上。形势一边倒,所有人都投票云梯1,连一向支持王坚的马云也选择了沉默。处于劣势的王坚当场拍了很多次桌子,“这是逃跑!”最后,会议上没有结论的结果成了王坚的胜利。
直到2013年年底王坚完成云计算平台的开发,王坚才慢慢摆脱了“骗子”“大忽悠”的帽子。所有人都说,如果换一个人,也许早就挂了十遍。而王坚则答,我这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运气很好的“先知”
“死猪不怕开水烫”是王坚挨骂多年唯一说过的一句辩白,更多的时候,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的运气很好。”
王坚说他的運气首先是遇到了马云。加入阿里巴巴后,王坚一直饱受争议,是马云一直站在他身后。副总裁刘振飞问了马云一个当时很多人想问的问题:“外面对王坚争议那么大,你到底怎么想的?”马云的回答是:“王坚说他知道大数据的方向,我信任他。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个亿,投个10年,如果撞墙了,这钱打水漂了,我花得起,这是战略。”
除了马云的信任,王坚认定他的运气还来自于难兄难弟的坚守。八年的时间,原来的核心团队只剩下20%,工程师已经到了第五代。王坚一向不喜欢夸张,但他却也形容阿里云是在靠工程师“拿命来填”。他们坚信博士的方向永远正确,即使错了,也是他们这些执行者错了,能力无法匹配博士的要求。2010年和2011年,每年的12月31日数据团队开年会的时候,整个团队都会一起抱头大哭一场。
王坚说这群年轻人让他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慨然。“一群年轻人,被我忽悠来,去做一个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的,只在他脑子里存在过的东西,何其不易。”2012年年中,阿里云内外交困,王坚组织了一场员工和客户共同参与的“共创会”。会上,王坚将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员工,然后像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
熟悉王坚的人说,风云变幻多年,王坚身上依然有着技术人员的单纯和热情。就像有人读了他论述互联网的著作《在线》之后,留言给他:“你自己预言,又自己实现,这不就是作弊嘛!”王坚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回复说:“就让我继续作弊吧。”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从错误中寻找路径,每犯一个错误就离正确更近一步。
在互联网最具想象力的风口——云计算领域,全球目前只有中美两国能玩。而中国之所以没有掉队,要感谢阿里巴巴的王坚。因为王坚,在云计算这个互联网基础设施战场上,中国才得以位列前茅,直追亚马逊和谷歌。提起王坚,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用智者、先知、堂吉诃德、云计算之父来褒奖他,然而,他曾背负了八年的“骗子”骂名。只是,对于这个被称为中国十年来最成功CTO(首席技术官)的男人来说,所谓的执著、前瞻不过都只是运气的代名词:“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只是运气很好。”
顺风逆水的“老炮儿”
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坚的人生顺风顺水,却又荡气回肠——30岁,心理学教授;31岁,博士生导师;32岁,杭州大学心理系系主任(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37岁,离开大学校园,跳槽微软亚洲研究院;46岁,从深受比尔·盖茨信任的常务副院长变身阿里巴巴的博士;再然后,开启“普天同骂”八年的“骗子”生涯……熟悉他的朋友说,他总是人群中最特别的那一个,单细胞,理想主义,过于执著。
王坚的大学同学至今对王坚的评价都是“怪才”。每天背着一个土里土气的黄军包,独来独往,不跟人主动交流。除了勤奋,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有时候思考得太认真,连别人喊他都听不见。慢慢地,大家觉得这个人很怪异,再也不敢随便接近他。
除了思考,王坚痴迷钻研。他硕士主修工业心理学,又跑去旁听计算机系研究生的课程,结果学期结束,已经比讲师懂得还多。硕士毕业,他写的《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成为国内首部讨论人机交互的论文,后续航天工程上轨道对接的人机交互程序都受此影响。
这样的人才母校自然要竭力挽留,所以博士毕业后王坚留校任教,之后飞升的速度直追火箭——一毕业就破格提升为教授,一年之后成了博士生导师,又一年,他直接当上了系主任。这年,王坚才32岁。
火箭一般的晋升对很多人来说梦寐以求,但王坚很烦。他是技术型人才,一心只想做科研,而系主任每天要面对纷繁芜杂的琐事,文山会海的应付,这让他相当不悦。没多久,王坚一纸辞呈就递到了杭州大学人事处,转投微软亚洲研究院。
王坚的决定曾一度引来很多关切的目光。彼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刚刚在中国开疆拓土,等同于白手起家。从一片光明到前途未卜,需要的不仅仅是打破牢笼的勇气。
但王坚不仅坚定地接受了微软的邀请,加入不久后还火速给微软带来了新产品:数字墨水。这项技术成就了如今微软的强大绘画功能。到2008年时,王坚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同事们听到最多的言论是比尔·盖茨的口头禅:“这个问题你应该去找王坚。”
也就在这时,王坚再次坚定地选择了一切重新归零。那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如日中天,而中国互联网正迎来一轮泡沫,风口浪尖中转投阿里巴巴,做互联网“最具想象力的风口”云计算,王坚又一次颠覆了人们对他的认知。
忽悠马云的“骗子”
简洁平头,格子衬衫,走起路来斜着肩低着头,遇人一脸羞涩的笑,这样的王坚,看上去像纯真沉默的初中男孩一般。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个人,会承担那么久那么多的骂名。
云计算所做的是互联网通用技术平台,是最底层的操作系统,也是技术领域最难搭建的核心。这个自主的底层架构搭起来到底有多难呢?用王坚的话说,如果有个东西在那里,再难也难不到哪去,最难的是,无中生有。就像没见过猪跑,没养过猪,没卖过猪肉,然后上来就做养猪行业的事情,所有技术上的坑都要自己填一遍。
阿里巴巴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业内人士提起王坚团队所透露的不屑:“王坚?第一,不会写代码;第二,一个学心理学的。他的团队甚至都不是做操作系统出身的。”
这是王坚日后被称为“骗子”的最佳佐证,也是他背负多年骂名的原罪。
八年里,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的一个笑话,技术上艰难,商业上也看不到可能性。而笑话中的笑话,就是博士王坚。阿里云的超前让他的话语方式成了被嘲讽的对象,长传不衰的一个段子是:很长一段时间,和博士开完会,必须走一个程序——等博士走后,所有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天博士到底想说什么。
“听不懂博士在讲什么”,这成为外界对王坚能力的最大质疑。还有人直接嘲笑王坚:“博士周围的人一年换一茬,因为彼此都受不了。”
2012年8月,王坚进入了他人生中被质疑的最高峰,成为阿里巴巴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这年,他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CTO。这个任命在阿里巴巴内网上引起强烈异议,“盖楼”三百多层,很多人不客气地说:“不搞技术,不擅长管理,你有什么隐藏技能?”
谁也不知道当时王坚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阿里云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传言要解散,阿里云的工程师不断接到猎头苦口婆心的电话:“现在不走,等到跌停板的时候,想走也走不了。”
以至于到2013年,连马云都觉得王坚会屈服。那时,阿里巴巴集团的两套数据系统必须舍弃一个,一个是在技术人员眼里地位很高,基于成熟开源技术的云梯1,另外一个是基于底层自主产权的云梯2。旷日持久的争吵最终吵到了阿里巴巴的总裁会上。形势一边倒,所有人都投票云梯1,连一向支持王坚的马云也选择了沉默。处于劣势的王坚当场拍了很多次桌子,“这是逃跑!”最后,会议上没有结论的结果成了王坚的胜利。
直到2013年年底王坚完成云计算平台的开发,王坚才慢慢摆脱了“骗子”“大忽悠”的帽子。所有人都说,如果换一个人,也许早就挂了十遍。而王坚则答,我这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运气很好的“先知”
“死猪不怕开水烫”是王坚挨骂多年唯一说过的一句辩白,更多的时候,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我的运气很好。”
王坚说他的運气首先是遇到了马云。加入阿里巴巴后,王坚一直饱受争议,是马云一直站在他身后。副总裁刘振飞问了马云一个当时很多人想问的问题:“外面对王坚争议那么大,你到底怎么想的?”马云的回答是:“王坚说他知道大数据的方向,我信任他。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个亿,投个10年,如果撞墙了,这钱打水漂了,我花得起,这是战略。”
除了马云的信任,王坚认定他的运气还来自于难兄难弟的坚守。八年的时间,原来的核心团队只剩下20%,工程师已经到了第五代。王坚一向不喜欢夸张,但他却也形容阿里云是在靠工程师“拿命来填”。他们坚信博士的方向永远正确,即使错了,也是他们这些执行者错了,能力无法匹配博士的要求。2010年和2011年,每年的12月31日数据团队开年会的时候,整个团队都会一起抱头大哭一场。
王坚说这群年轻人让他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慨然。“一群年轻人,被我忽悠来,去做一个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的,只在他脑子里存在过的东西,何其不易。”2012年年中,阿里云内外交困,王坚组织了一场员工和客户共同参与的“共创会”。会上,王坚将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员工,然后像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
熟悉王坚的人说,风云变幻多年,王坚身上依然有着技术人员的单纯和热情。就像有人读了他论述互联网的著作《在线》之后,留言给他:“你自己预言,又自己实现,这不就是作弊嘛!”王坚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回复说:“就让我继续作弊吧。”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从错误中寻找路径,每犯一个错误就离正确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