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普遍遭遇毕业生就业危机,学生毕业即失业,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面临技术人才用人荒。因此,应及时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供需和谐发展。以计算机专业为背景,探讨高校与用人企业合作的途径,通过“订单式”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养,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订单式”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0-0035-02
我国的主要計算机产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大连及成都等主要城市,中西部地区IT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落后,不仅在所占GDP比重方面,而且在就业人员比例、信息技术竞争力等方面也排名靠后。在此背景下的中西部地区性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方面无法跟上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就业竞争力自然无法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技术上、就业视野上及实践能力上相抗衡。然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需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同时将得到更多的国家扶持政策的实惠。
在此形势下,中西部地区性高等院校应该在专业培养方式上有所改变,以期更好地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中西部地区高校在学科设置上普遍遵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规范》中的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应用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软、硬件系统的研发能力,强调学生对非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应用型毕业生的描述是: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对某些行业的业务、组织结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从系统的高度为客户提供适应需求的应用模式,提出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全面掌握不同计算机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和技术,并具备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能较好地完成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这样的定位缺乏对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重点在于没有制定出系统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人力需要的培养思路。当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即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此类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支撑的低端技术产业。
因此,计算机专业采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订单式”教育模式,对培养具有专业性、适应地区环境、服务于中西部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订单式”教育模式的内涵培养计算机人才要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应占60%,理论教学占40%。每个学生每学期有5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项目操作训练。培养计算机人才还要适应环境需要,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乃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区域或不同的工业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能从宏观的角度确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所有的人才培养都需要根据“订单”预约加以确定,所以,“订单式”教育模式也被称为“订单式”预约教育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教学模式独特,课程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实行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实际项目“订单式”实践操作,对软件人才的培训基本上是“433”制,即40%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30%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30%的时间进行项目实践,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是最新、最实用的版本。这将有利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保证培训内容与国际潮流同步,实现全球市场性信息技术整合。
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订单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我校处在江西中部的吉安市,吉安是江西省信息化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IT企业较少,软件外包企业更少。因为IT企业少,留不住信息技术人才,使得信息产业发展缓慢。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闽东南海西经济圈的“后花园”地带,作为省部共建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于赣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吉安、服务赣中南、辐射全省及长、珠三角经济圈,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质、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参与和推动赣中南IT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为苏北地区同类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订单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了重基础、分方向、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课程嵌入”、“课程置换”、“第二课堂”、“本科生导师制”、“企业订单课程实践”、“企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了重能力、重效果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
1.全面对接职场,密切联系企业。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及服务地方产业的要求,我校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明确专业定位之后,对周边的职业市场、本地区及辐射地区的产业规划进行了多方面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了整体培养方式及“订单”的大致方向,以此为基础设计出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相关企业及学生签订了“订单式”培养计划,明确了学生的就业意向。该方案明确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订单”培养方式进行,根据“订单”制定的专业技术课程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有些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安排到订单企业进行,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课程跟着市场走,在确保符合教育部课程设置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软件企业的要求,我校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例如在语言方面,学生学完英语后,从二年级开始增加开设日语、韩语课程,并实行英语4级、日语3级的可选择达标培养,同时从订单企业聘请懂日语的专业人员讲授专业日语及对日软件规范等。
2.优化师资结构。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订单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需要优质的师资,特别是具备专业技术和企业经验的优质师资。当前,各高校的师资普遍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企业任职经验。有些高校教师已经从教10年甚至20年,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进修充电,其知识结构已经严重不适应实际教学需要。因此,学校在实施“订单式”教育模式时,需要从多种途径培养师资,主要有从企业短期租赁技术教师、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等方式。在招聘师资时,可放宽学历要求,只要符合课程需要并且具有课程教学能力,皆可聘用。
“订单式”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先导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明显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就业竞争形势下,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即时可用的人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耀华,徐亮.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2003,(11).
[2]李艳秋.结合中俄林业贸易发展实践谈高职院校发展“订单式教育”模式 [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3]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4]陈宏.航海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5,(2).
[5]张建星.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作者简介:
郭晨(1979—),江西泰和人,硕士,井冈山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及软件工程。(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订单式”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0-0035-02
我国的主要計算机产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大连及成都等主要城市,中西部地区IT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落后,不仅在所占GDP比重方面,而且在就业人员比例、信息技术竞争力等方面也排名靠后。在此背景下的中西部地区性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方面无法跟上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就业竞争力自然无法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技术上、就业视野上及实践能力上相抗衡。然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需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同时将得到更多的国家扶持政策的实惠。
在此形势下,中西部地区性高等院校应该在专业培养方式上有所改变,以期更好地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中西部地区高校在学科设置上普遍遵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规范》中的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应用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软、硬件系统的研发能力,强调学生对非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应用型毕业生的描述是: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对某些行业的业务、组织结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从系统的高度为客户提供适应需求的应用模式,提出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全面掌握不同计算机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和技术,并具备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能较好地完成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这样的定位缺乏对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重点在于没有制定出系统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人力需要的培养思路。当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即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此类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支撑的低端技术产业。
因此,计算机专业采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订单式”教育模式,对培养具有专业性、适应地区环境、服务于中西部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订单式”教育模式的内涵培养计算机人才要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应占60%,理论教学占40%。每个学生每学期有5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项目操作训练。培养计算机人才还要适应环境需要,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乃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区域或不同的工业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能从宏观的角度确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所有的人才培养都需要根据“订单”预约加以确定,所以,“订单式”教育模式也被称为“订单式”预约教育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教学模式独特,课程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实行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实际项目“订单式”实践操作,对软件人才的培训基本上是“433”制,即40%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30%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30%的时间进行项目实践,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是最新、最实用的版本。这将有利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保证培训内容与国际潮流同步,实现全球市场性信息技术整合。
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订单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我校处在江西中部的吉安市,吉安是江西省信息化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IT企业较少,软件外包企业更少。因为IT企业少,留不住信息技术人才,使得信息产业发展缓慢。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闽东南海西经济圈的“后花园”地带,作为省部共建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于赣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吉安、服务赣中南、辐射全省及长、珠三角经济圈,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质、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参与和推动赣中南IT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为苏北地区同类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订单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了重基础、分方向、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课程嵌入”、“课程置换”、“第二课堂”、“本科生导师制”、“企业订单课程实践”、“企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了重能力、重效果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
1.全面对接职场,密切联系企业。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及服务地方产业的要求,我校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明确专业定位之后,对周边的职业市场、本地区及辐射地区的产业规划进行了多方面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了整体培养方式及“订单”的大致方向,以此为基础设计出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相关企业及学生签订了“订单式”培养计划,明确了学生的就业意向。该方案明确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订单”培养方式进行,根据“订单”制定的专业技术课程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有些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安排到订单企业进行,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课程跟着市场走,在确保符合教育部课程设置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软件企业的要求,我校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例如在语言方面,学生学完英语后,从二年级开始增加开设日语、韩语课程,并实行英语4级、日语3级的可选择达标培养,同时从订单企业聘请懂日语的专业人员讲授专业日语及对日软件规范等。
2.优化师资结构。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订单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需要优质的师资,特别是具备专业技术和企业经验的优质师资。当前,各高校的师资普遍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企业任职经验。有些高校教师已经从教10年甚至20年,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进修充电,其知识结构已经严重不适应实际教学需要。因此,学校在实施“订单式”教育模式时,需要从多种途径培养师资,主要有从企业短期租赁技术教师、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等方式。在招聘师资时,可放宽学历要求,只要符合课程需要并且具有课程教学能力,皆可聘用。
“订单式”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先导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明显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就业竞争形势下,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即时可用的人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耀华,徐亮.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2003,(11).
[2]李艳秋.结合中俄林业贸易发展实践谈高职院校发展“订单式教育”模式 [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3]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4]陈宏.航海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5,(2).
[5]张建星.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作者简介:
郭晨(1979—),江西泰和人,硕士,井冈山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及软件工程。(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