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农民如何通过国家政策的帮扶实现脱贫,听农民讲述过上好日子的故事,五年的住村采访,使一家主流涉农媒体看到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点一滴。
从2016年到2020年,《山西农民报》通过5年的住村采访报道,我们到基层、去农村,把农村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转化成新闻故事,让实际代代流传。
“脚力”:脚上沾了多少泥土,你就丈量了多少新闻。而作为农民报,我们更要到农村,去农村发现好新闻。作为一名涉农媒体工作者,要多到农村,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工作场所,把老百姓当作我们的老师,了解百姓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笔头去捕捉农村里的故事。2020年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接下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发展的关键。
自我们报连续5年开展扶贫住村报道,不仅仅是让我们记者下到基层,而是要通过我们记者的脚力去丈量每个新闻点。五年,我们通过脚丈量见证了山西省委坚强领导下,贫困人口自强自立战胜贫困的辉煌历程;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五年,我们见证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掷地有声兑现军令状的大合唱;五年,我们见证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基层干部担当重任,用心用情用力扶贫的不懈奋斗。五年,我们见证了山西干群同心如何走出脱贫攻坚山西路径的实践。
在2016年我报开展第一次住村采访,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要求记者到贫困村到贫困户住老土炕、吃农家饭,走的时候再给老乡再放上100元的生活费,近距离了解老乡的真实情况。6月12日,我去了距平陆县城20公里的张店镇西牛村采访,了解到,村里就剩老人和妇女们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而且村民大多都住在地窨院,年久失修,不仅家家都存在危房,还没产业。根据村里的实际问题,县扶贫工作队根据每家的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并发展“一村一品”产业,让农民有房住,有钱赚。
通过“眼力”,我们在基层,就要善于观察,抓住闪光点,发现新闻亮点。我报2019年5月17日,全体记者到阳曲县通过“四力”采访,最后发在我报的头版头条上的《把镜头对准百姓在基层锤炼“四力”》,通过强眼力,就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在平凡中发现好新闻。正在桃园里熟练地修剪树枝的74岁老人刘栓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都纷纷围上去采访。精气神十足的刘栓旺,向大家讲述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自从加入了村里合作社,统一种植水蜜桃,搞起了采摘,亩收入在上万元左右,村里年底还要给分红,日子越来越好了。儿子一家在县城工作,我和老伴在村里享福,早晨在地里干会儿活,上午坐在家门口与邻里聊天,晚上到广场上健会儿身。”刘栓旺老人滿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增强“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上小学,我们的老师总会要求我们经常写日记,当时,总埋怨为什么就要写日记,日记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把每天发生的事情翻来覆去写写么,总是抱怨,但渐渐到了后来,开始写起了作文,发现原来作文里需要讲故事,日记就是为写作文里的故事做铺垫的。而身为记者,就要笔尖有“货”,提笔能写,要写好一篇新闻作品,就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查,不辞辛苦地奔波采访,采访回来要及时去写,当天采访的内容最好当天写,写好后要认真地修改完善。作为一名记者,倘若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将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通过五年的住村,我们把新闻写在山川大地,提升了我们讲好新闻故事的本领。
增强“脑力”,用深邃的思想、用温度和情感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就要多动脑,多考虑,如何通过一个新闻点延伸故事。
老人常言,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必须仰望;农村是我们扎根的舞台,必须俯下身子耕耘。作为涉农记者,裤腿上如果没有泥土,肯定不是好记者。只有在基层,在艰苦的地方,才会写下有好新闻。
“四力”是有机联系而相辅相成的。作为记者,就要以勤劳的双脚寻找新闻,用慧眼发现新闻,用头脑认真思考,用文笔书写真情,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增强“四力”上,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实践中深深体悟到,不运用脚力,就无法感知这片黑土地上的勃勃生机和农民的火热生活;不运用眼力,就捕捉不到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故事;不运用脑力,就难以挖掘新时代东北农民的新风貌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奋斗;不运用笔力,就不会创作出一部让时代存像、让人民满意的接地气、有温度的走心厚重之作。
用脚丈量了三晋土地、用眼看了三晋变化、多动脑,多考虑,去琢磨每个故事背后的故事、用笔尖把每个感人有温暖的报道呈现出来……每一次出去采访不是单单的只奔着一个目的而采访,2017年6月14日记者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大同县,深入国家级贫困村大坊城村采访。在大坊城村记者看到了现代化的新村雏形,不仅要让村民住进新房子,还要让他们住得比以前更舒适。记者还在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发现了靠种地收入上百万,一年就挣下了一百万,成为历史上靠种地收入百万元的第一人,被当地群众称为黄花地走出的百万富翁,他就是党支部书记张顺宝。回来后,根据张顺宝的故事事迹在我报的一版头条上刊登,并获得农民报协会二等奖。
或许,这就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老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简单的一件小事反应出一个故事,“四力”也就是告诫我们新闻工作应当“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使命与责任,创新的是思想与形式;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奉献与担当,创新的是速度与效率;守正创新,守正是匠人匠心,创新的是融媒产品。
坚持“住村采访”我们已走过五年,我们将继续走好下一个五年。我们记录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我们要见证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山西农民报)
从2016年到2020年,《山西农民报》通过5年的住村采访报道,我们到基层、去农村,把农村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转化成新闻故事,让实际代代流传。
(一)媒体如何践行“四力”
“脚力”:脚上沾了多少泥土,你就丈量了多少新闻。而作为农民报,我们更要到农村,去农村发现好新闻。作为一名涉农媒体工作者,要多到农村,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工作场所,把老百姓当作我们的老师,了解百姓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笔头去捕捉农村里的故事。2020年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接下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发展的关键。
自我们报连续5年开展扶贫住村报道,不仅仅是让我们记者下到基层,而是要通过我们记者的脚力去丈量每个新闻点。五年,我们通过脚丈量见证了山西省委坚强领导下,贫困人口自强自立战胜贫困的辉煌历程;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五年,我们见证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掷地有声兑现军令状的大合唱;五年,我们见证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基层干部担当重任,用心用情用力扶贫的不懈奋斗。五年,我们见证了山西干群同心如何走出脱贫攻坚山西路径的实践。
在2016年我报开展第一次住村采访,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要求记者到贫困村到贫困户住老土炕、吃农家饭,走的时候再给老乡再放上100元的生活费,近距离了解老乡的真实情况。6月12日,我去了距平陆县城20公里的张店镇西牛村采访,了解到,村里就剩老人和妇女们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而且村民大多都住在地窨院,年久失修,不仅家家都存在危房,还没产业。根据村里的实际问题,县扶贫工作队根据每家的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并发展“一村一品”产业,让农民有房住,有钱赚。
通过“眼力”,我们在基层,就要善于观察,抓住闪光点,发现新闻亮点。我报2019年5月17日,全体记者到阳曲县通过“四力”采访,最后发在我报的头版头条上的《把镜头对准百姓在基层锤炼“四力”》,通过强眼力,就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在平凡中发现好新闻。正在桃园里熟练地修剪树枝的74岁老人刘栓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都纷纷围上去采访。精气神十足的刘栓旺,向大家讲述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自从加入了村里合作社,统一种植水蜜桃,搞起了采摘,亩收入在上万元左右,村里年底还要给分红,日子越来越好了。儿子一家在县城工作,我和老伴在村里享福,早晨在地里干会儿活,上午坐在家门口与邻里聊天,晚上到广场上健会儿身。”刘栓旺老人滿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增强“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上小学,我们的老师总会要求我们经常写日记,当时,总埋怨为什么就要写日记,日记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把每天发生的事情翻来覆去写写么,总是抱怨,但渐渐到了后来,开始写起了作文,发现原来作文里需要讲故事,日记就是为写作文里的故事做铺垫的。而身为记者,就要笔尖有“货”,提笔能写,要写好一篇新闻作品,就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查,不辞辛苦地奔波采访,采访回来要及时去写,当天采访的内容最好当天写,写好后要认真地修改完善。作为一名记者,倘若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将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通过五年的住村,我们把新闻写在山川大地,提升了我们讲好新闻故事的本领。
增强“脑力”,用深邃的思想、用温度和情感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就要多动脑,多考虑,如何通过一个新闻点延伸故事。
(二)“四力”让记者收获了什么
老人常言,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必须仰望;农村是我们扎根的舞台,必须俯下身子耕耘。作为涉农记者,裤腿上如果没有泥土,肯定不是好记者。只有在基层,在艰苦的地方,才会写下有好新闻。
“四力”是有机联系而相辅相成的。作为记者,就要以勤劳的双脚寻找新闻,用慧眼发现新闻,用头脑认真思考,用文笔书写真情,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增强“四力”上,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实践中深深体悟到,不运用脚力,就无法感知这片黑土地上的勃勃生机和农民的火热生活;不运用眼力,就捕捉不到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故事;不运用脑力,就难以挖掘新时代东北农民的新风貌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奋斗;不运用笔力,就不会创作出一部让时代存像、让人民满意的接地气、有温度的走心厚重之作。
用脚丈量了三晋土地、用眼看了三晋变化、多动脑,多考虑,去琢磨每个故事背后的故事、用笔尖把每个感人有温暖的报道呈现出来……每一次出去采访不是单单的只奔着一个目的而采访,2017年6月14日记者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大同县,深入国家级贫困村大坊城村采访。在大坊城村记者看到了现代化的新村雏形,不仅要让村民住进新房子,还要让他们住得比以前更舒适。记者还在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发现了靠种地收入上百万,一年就挣下了一百万,成为历史上靠种地收入百万元的第一人,被当地群众称为黄花地走出的百万富翁,他就是党支部书记张顺宝。回来后,根据张顺宝的故事事迹在我报的一版头条上刊登,并获得农民报协会二等奖。
或许,这就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老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简单的一件小事反应出一个故事,“四力”也就是告诫我们新闻工作应当“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使命与责任,创新的是思想与形式;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奉献与担当,创新的是速度与效率;守正创新,守正是匠人匠心,创新的是融媒产品。
坚持“住村采访”我们已走过五年,我们将继续走好下一个五年。我们记录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我们要见证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