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倡以来,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课题。在学习了一些外国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国内的数学教学也采用了所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如果要认真落实这种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认可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们首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老师需要通知15个学生关于春游的事情,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来进行,如果是你,你要怎样进行这种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设计。
课堂中的对话如下:
学生:“一个一个地通知。”
老师:“但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大概15分钟,太浪费时间了。”
学生:“那就分组,分成三组,给每个组其中一个人打电话,再让他去通知别人。”
老师:“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别的想法么?”
学生:“那会不会把组分得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呢?”
老师:“嗯,有可能,不如我们来试一试。”
然后,老师安排学生进行打电话的实验,来检测自己的办法,学生发现分组的多与少,并不影响时间的变化,这个时候。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更节省时间,学生往往感觉有点困难,老师这个时候提示学生,刚才打电话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空闲的,如果把所有人都利用上,会不会更加节省时间?
然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演示:第一分钟时通知了几个同学?第2分钟呢?学生:1个,2个。老师:这时,一共有几个人在打电话?学生:(齐)4个。老师:这4个人分别通知一个,第三分钟又可以通知到几个人?学生:(齐)8个。老师:这样,第4分钟后可以通知到几个人?学生:(齐)15个。(课件出示:1+2+4+8=15人。)
这样一来,就引领着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且感到非常的欣喜。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且不会早成以往生硬讲解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二、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
创新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领着学生积极地思考,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内和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这样一个简单的知识,而是调动学生的动手性,让学生自己画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自己测量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有什么规律。
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意识,做起来也非常的认真,就好像自己要完成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这样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在得出结论后非常的有成就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一种自主完成的意识。
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所谓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中制造一种开放性的氛围,不要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的占据一种主导的地位,而是要把展现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自己活动和思考,比如,在讲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后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设计成统计图,总之就是调动学生关于数学方面的只是储备,积极的动脑动手,将数学知识活学会用。
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利用学具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学习 《长、正方体的面积》后,在练习中,让学生分小组计算制作不同物体,所需材料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如:粉笔盒、罐头盒的商标纸;长方体玻璃槽、正方体药盒 等。这些物品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正方体,有的需要算6个面,有的需要算5个面,还有的要从6个面的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有用武之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把教师自己发挥成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自己去探究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实现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业务知识的提高。是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动位置,放手让他自主学习,去发现完成,如此的教学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双沟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认可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们首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老师需要通知15个学生关于春游的事情,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来进行,如果是你,你要怎样进行这种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设计。
课堂中的对话如下:
学生:“一个一个地通知。”
老师:“但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大概15分钟,太浪费时间了。”
学生:“那就分组,分成三组,给每个组其中一个人打电话,再让他去通知别人。”
老师:“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别的想法么?”
学生:“那会不会把组分得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呢?”
老师:“嗯,有可能,不如我们来试一试。”
然后,老师安排学生进行打电话的实验,来检测自己的办法,学生发现分组的多与少,并不影响时间的变化,这个时候。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更节省时间,学生往往感觉有点困难,老师这个时候提示学生,刚才打电话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空闲的,如果把所有人都利用上,会不会更加节省时间?
然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演示:第一分钟时通知了几个同学?第2分钟呢?学生:1个,2个。老师:这时,一共有几个人在打电话?学生:(齐)4个。老师:这4个人分别通知一个,第三分钟又可以通知到几个人?学生:(齐)8个。老师:这样,第4分钟后可以通知到几个人?学生:(齐)15个。(课件出示:1+2+4+8=15人。)
这样一来,就引领着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且感到非常的欣喜。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且不会早成以往生硬讲解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二、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
创新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领着学生积极地思考,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内和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这样一个简单的知识,而是调动学生的动手性,让学生自己画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自己测量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有什么规律。
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意识,做起来也非常的认真,就好像自己要完成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这样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在得出结论后非常的有成就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一种自主完成的意识。
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所谓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中制造一种开放性的氛围,不要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的占据一种主导的地位,而是要把展现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自己活动和思考,比如,在讲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后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设计成统计图,总之就是调动学生关于数学方面的只是储备,积极的动脑动手,将数学知识活学会用。
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利用学具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学习 《长、正方体的面积》后,在练习中,让学生分小组计算制作不同物体,所需材料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如:粉笔盒、罐头盒的商标纸;长方体玻璃槽、正方体药盒 等。这些物品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正方体,有的需要算6个面,有的需要算5个面,还有的要从6个面的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有用武之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把教师自己发挥成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自己去探究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实现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业务知识的提高。是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动位置,放手让他自主学习,去发现完成,如此的教学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双沟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