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必然性探析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za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新的建设方向。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内在规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三个层面出发,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联性,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必然性。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然性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谐的“稳定器”,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沉淀着丰富的中华传统道德资源,蕴含着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引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中,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法律促进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建设中的实质是基于国家治理框架和法治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其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导,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必然性规律,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①用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活动规律,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要素关联看,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与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其他要素互为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推动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建设,缺一不可。
  二是从发生机制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个体,表现为个人主观价值取向的个体价值观不仅仅是个体成长的自然产物,而且是个体融入社会经历后的客观需要使然。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无数个体价值观合力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通过制度设计合理优化价值资源,并通过法律政策保障价值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是从实践途径看,就目前经验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两条途径:教育化和法治化。前者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和实践养成,内化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民众行为的过程。后者是通过法律、制度和规章来规制人们的社会行为,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预期要求的过程。前者是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的过程,后者是法律制度规范约束的结果,两者互相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活动规律之中。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对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物质诱惑不断侵蚀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化方式有被弱化和边缘化倾向,在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化的力度势在必行。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②习近平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③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国理政方略,强调的是以法治为理念、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治理模式。以德治国是基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下的国家治理方式,有别于传统人治社会的“官德”治国,以德治国强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达成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原因在于:其一,法治和德治,形式上体现为法律和道德的价值互补关系。一方面,道德与法律的共性使得互补成为可能。道德和法律同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凝练和表达,都具有引领精神思潮、整合社会秩序、维护经济基础、构建社会心理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法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法律适用及法律本身存有局限,弥补这种局限的需要使得法律精神与道德追求的结合由可能转变为必然。其二,法治和德治,实践中蕴含着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互动关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通过凝聚社会共识,在人伦、道义、价值的道德建设中促进人的法治信仰,养成人的法治精神。同时,“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法治通过法律实施,在立法、执法、司法的法治建设中规制人的道德行为,惩罚人的非道德行为,保障人的道德底线。
  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视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利用二者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个必要前提:“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往何处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推进”。
  一方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的愿望诉求,在治国理政的实践历程中不懈探寻国家治理的方向,其价值坚守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往何处去”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念层面确保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涵养国家制度体系的社会主义内容,建构国家治理能力的社会主义原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践过程中,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理念守护,现代化建设将失去价值共识的凝聚,国家治理也将成一盘乱局。归根结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追求,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治国理政的主要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回答“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推进”,关键靠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从制度及制度体系的改革入手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运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性规定和规律性反映,体现了制度及制度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及原则有效融入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的制度执行能力和活力才能得到彰显。如此方能营造出这樣一个和谐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的走向预制和定义发展理念,国家治理体系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系列相互协调的制度框架,国家治理能力在法治实践层面发挥制度之于管理国家的效能、维护社会意识之于社会秩序的导向。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完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融入法治建设实现主体价值自觉的实践过程,体现了理念、制度和实践的有机契合。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0页.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9-30页.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5页.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各行各业推动发展的主旋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时俱进,党建模式也要创新。学院党总支部结合学院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1+4=1”的党建模式。即一个政治核心、搭建四个平台、创建一个服务型党组织。  [关键词]创新;党建;服务  [作者简介]奚修文(1967-),男,山东省巨野县人,上海中博专修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政方向。  [中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含的内容十分宏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就开创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得出了阶级、国家都是历史的产物,其运行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这三个方面对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进行简要阐释,有利于弄清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阶级;私有制;国家  
期刊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螺旋发展的,是一个完整的肌体,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主动脉,也有落细、落小、落实的毛细血管,其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用。余庆县乡村治理就是国家治理中的系列毛细血管之一,是对完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实践  [作者简介]彭正海(1971-
期刊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纵观学术界,党的建设一直以来就是许多学者重点关注研究的课题之一,其中信息网络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是放眼当下,与时俱进,亟待回答的前沿课题,研究者众,切入角度不同。当此之际,有幸拜读《信息网络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研究》一书,受益
期刊
[摘要]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在创业就业教育中的资源与优势,按照“配合补充”、“拾遗补缺”、“自愿、量力”的办法,探索构建职业院校在校生创业就业的“四平台”服务体系。  [关键词]“五老”;平台;团队;新体系  [作者简介]周晓焱(1970-),女,汉族,新疆昌吉人,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副高,大学,研究方向:高校纪检监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铜川市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公企业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并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为铜川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对标省市关于从严治党追赶超越的有关要求,铜川市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因此,在推进和完善铜川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第一,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必须强化责任、聚焦主业。第二,要注
期刊
[摘要]三河坝战役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三河坝战役,通过对战役的决策、过程、转战湘南的细节考量,才能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关键作用,厘清战役的性质,对史实和主要人物有比较客观评价。  [关键词]三河坝战役;党的领导;决策;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邱立志(1971-),男,汉族,广东梅州人,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高级教师,从事党史党建教学与研究。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而我国的红色文化,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继承,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它体现了党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和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最早践行了这一伟大使命。本文就李大钊如何忧国忧民、顽强拯救国民、甘为人民忠仆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目的,以激励我们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复兴;人民;利益;人生观;中国梦  [作者简介]朱金娜(1977-),女,汉族,河北
期刊
[摘要]《讲话》讨论了文艺与群众、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问题,凸显了文艺的大众化、政治化、生活化、典型化和民族化的特征,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讲话》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这些文艺思想精华,更在于其中渗透的科学方法论,不仅包括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哲学方法,也包括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中国社会实际所衍生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普及提高、独立自主等各种具体方法。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个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