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其实与“身体的暴力”相比,语言暴力的危害不那么明显,但更为有害。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异化的沟通方式”。
首当其冲的是道德评判——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
“你的毛病是你太怎么了。”
“他对人有成见。”
“这是不恰当的。”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我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与异化的沟通方式相反,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我从未见过这么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一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样?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
一所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我先和全体老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
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老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老师补充说:“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
随后,第三位老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最后,第四位老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老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建议他们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老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老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老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老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老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地提醒他。
最后举例说明下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评论:你太大方了。
观察: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评论:她无法完成工作。
观察: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或她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评论: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观察:米奇上周五买书花了一千元。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异化的沟通方式”。
首当其冲的是道德评判——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
“你的毛病是你太怎么了。”
“他对人有成见。”
“这是不恰当的。”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我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与异化的沟通方式相反,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我从未见过这么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一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样?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
一所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我先和全体老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
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老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老师补充说:“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
随后,第三位老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最后,第四位老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老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建议他们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老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老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老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老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老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地提醒他。
最后举例说明下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评论:你太大方了。
观察: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评论:她无法完成工作。
观察: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或她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评论: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观察:米奇上周五买书花了一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