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与尘埃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elinlinbojiebj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弦凝视着桌上的电话,他的表情说不出的复杂。果然,一分钟后电话铃尖叫起来,他做了个深呼吸,清了清嗓子拿起电话。那边导演的声音传过来,带着明显的抑制过情绪的痕迹。承弦是编剧,这次他的新戏被定为国内首批进行电视剧周更的试验剧。刚刚新一集的收视率出来了,“不负众望”这集的收视率已经降到了个位数。王导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虽然只会看着数字说话,但他还是咬着牙用“鼓励”的语气说:“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承老师的,毕竟之前的作品都是收视佳作嘛,昨天我们讨论的下一部作品将与大型网络平台签约的事,也已经提上公司的工作日程了,不管怎么说,大家可都期待着承老师的起死回生,再获大奖呢!”
  放下电话,承弦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呆坐了一个上午,一个字也打不出来,像盆栽一样,静止地活着的。“起死回生啊!”承弦抬头凝视着对面的镜子,毫无血色的脸和空洞失望的眼神,浓重的黑眼圈,他勉强对自己笑了笑,镜中的他立刻有了一种被埋了几千年后突然诈尸了的即视感,他闭上眼,不敢再看。
  承弦本是新生代编剧的骄傲,至少在上几部戏之前人们还会这么称呼他,他横空出世的时候,写出了两部质量上乘的佳作,此后几年,他的电视和银幕作品,都迎来了如潮好评。他善于考究作品的合理性,情节设计严谨、不落俗套,往往又有动人心魄的感情纠葛,如此一来,承弦的每一滴心血都会变成节节攀红的收视率和票房。当仁不让,他拿到了不少奖项。可是从前年开始,他与一位名导合作,拍了一部男主人公与公司同僚合力揭露企业黑幕的道德题材作品,当时,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定妆照出来的那天,微博首页就被男女以主人公们戏精般的表情包刷屏,一切都顺利。为此,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殚精竭虑地有做了大量的生活调查,为的是对人物的塑造更具可信度,像他之前的所有创作一样,他倾注了身心。然而,本应该顺利进展的拍摄,却突然遭到了晴天霹雳,韩剧《金科长》的引进后热播,席卷了整个网络平台,可悲的是,此剧恰巧与承弦的作品是同一题材,又是韩流优势,更要命的是,《金科長》已经铺天盖地地热播,而承弦的却还没上线,完全无退路的剧组,也只得硬拍硬播,结果也可想而知。原本这件事仅仅是一个巧合,但是观众们渐渐开始质疑承弦的能力,再加上娱乐世界本来的喜新厌旧,已被熟知的承弦,接下来无论再写哪部片子,都会有捕风捉影的吐槽:承弦喜欢借鉴别人的作品题材,“套路”也是相似的存在。看着这些评论,他备受打击,开始感到自己能想到的创作源泉濒临枯竭,甚至真的开始“借鉴”其他编剧的桥段,作品质量的下降,让他渐渐沉沦。
  承弦现在编写的电视周更试验剧,是他在空窗很久之后,才接到的工作,说实话,他压力很大!但他总得生活,更无法轻言放弃。逃避、颓废是他没有的权力,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次是他和导演首次尝试周播剧,本以为会借此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邀请了豪华卡司加盟,剧情上为了迎合观众,尽可能地加入最近很受欢迎的梗,没想到收视率却依然少得令人心寒。电视剧随着拍摄进度,目前已经出了八集,却依然没有相应话题热度的增长。他回过神撑着桌子,站了起来,穿上大衣,看了一眼不断打着闪的天空,再次叹了一口气,拿着雨伞出了门。
  独居成习惯,午饭依然没着落的承弦,一般都在附近的餐厅吃饭,这也是他的生活习惯,写作时只在很小的范围中生存。他走出餐厅,看着瓢泼的大雨,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昨晚跟王导沟通的电视剧的下一个情节,有着谜样身世的女人,在某个下雨天突然闯进了男主人公的世界中,这么想着,他笑起来,“身份之谜啊”,谜样的相遇,他自己的作品就能数出好几部来,真是毫无创意啊!
  承弦把雨伞拉低,脚步沉重地走向家的方向,然而当他走上楼梯时,却惊讶地发现一个全身湿透的女孩蜷缩在他家门前。他怔住了,这酷似自己的剧本情节的画面,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他走上前开始询问女孩儿为什么会出现在他家门口,他的脸不断凑近,想看清楚对方有没有可疑之处,只是这样,反吓得女孩惊恐起来,更加语无伦次。孤男寡女的,承弦觉得这种状态在家门口被邻居不堪,于是他决定先让她进去再说。
  问题在于,女孩似乎是失忆了,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要去往何方,脑子里一个联络方式都记不起来,尴尬的沉默过后,承弦突然笑出了声,女孩诧异地看着他,随即低下了头:“呃,麻烦你了,不然我还是去警察局吧……”说着女孩站了起来。
  “等等”承弦灵光一闪,“不然,你帮我想想剧本吧,反正你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脑子里应该也没什么能记得住的‘桥段’吧……”女孩迟疑地看着他,在承弦的劝说下,女孩儿缓缓打开了剧本,然而很快她就沉浸在剧情里,女孩甚至把自己带入了剧情,说出了她的感觉,这使得原本很平常的剧情被彻底颠覆,剧情不再合乎逻辑,而是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承弦听着,脑海中无数弹幕飘过,默默地吐槽着女孩天马行空的脑洞,虽然内心很是否定,但是他还是决定赌一把,之前他的符合逻辑的剧情,既然并没有好的结果,那么这种鬼马的乱炖,总会有喜欢猎奇心的观众买账吧。他开始飞快地敲起键盘来……
  接下来的几天,这部垂死的戏突然起死回生,铺天盖地的吐槽截图,每日热搜至少都在前几的火热效应,人们一边吐槽编剧是不是真疯了,一边又贡献着大把的收视率。他兴奋得难以自抑,他想女孩大概是上天派来救他的女神,于是,便请她继续在家中住下,两人在一起钻研剧情,渐渐地,他们俩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搭档。然而尝到甜头的他,野心渐渐开始膨胀,他开始无节制地将剧情设计得更为离奇,为了博得眼球,他几乎忘记了编剧的基本节操。眼看着舆论的风评已经由简单的吐槽恶化为对编剧的人身攻击,女孩开始自责自己,几乎毁了一个曾经对剧情那么严苛的作家,于是趁承弦不在家时,删掉了他下一部戏的全部剧本。
  看着空空如也的文件夹,承弦愤怒至极,在他的眼中,女孩已经失去了她的价值。随后,他一气之下将她赶了出去,他拽着她走下楼,希望她不要再回来,女孩低着头哭着跑开。而在这时不远处开来一辆汽车,他看着陷入危险的女孩,最终还是冲上去推开了她……在意识消失的瞬间,他想起了自己写的那个狗血的剧本,男主人公像开了无限外挂一样为了保护什么人总也死不了,他想这种事没准真能发生吧。
  在医院睁开眼睛的承弦,看到身边的花海,一瞬间以为自己已经进了天国,差点唱起了哈利路亚,推门进来的医生,让他明白他真的没死,那女孩呢,他用尽了全力嘶哑着声音问着女孩的情况,而医生只是说她没事,让他安心休息,便出去了。
  办公室里医生对他的母亲说:您说得没错,这种症状还是比较严重的,刚才他也向我提起了那个问题,他在找一个女孩,可是他对女孩的容貌完全没有印象,您是不是知道些什么呢?我想他已经分不清楚作品和现实了。这次他昏过去应该也是压力太大所致吧。
  病床上的承弦回忆着自己救了女孩的画面,嘴角泛起了笑容,原来男主角们的超能力可以是真的!
  过了几天,承炫出事之前写的新剧的男女主角来看他,男主角是他的老朋友,女主角是准备以这部作品出道的新人,三人聊天时女主角说的话和做的动作,不断让他想起那个改变了他人生的女孩,他开始仔细地端详女主角,脑海中的那张脸也逐渐清晰了起来。她们,竟是同一个人!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打完电话后,他有些惴惴不安。在宾馆的房间里不停地走动着,像一头在森林里觅食的猛兽,但他明白,他毫无饥饿之感,有的只是按捺不住的激动,仿佛买了一辈子彩票的人,听到自己中奖的消息一样。   没想到,会这么顺利找到她。或者说,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这么多年有意无意地打听,一旦获知其下落,他又觉得十分突兀。他的一双手在身子两侧摆来摆去,不知如何安放,最后索性一齐捅进了裤口袋里。   他们,他和
“哇”的一声,女儿呱呱落地。老姐喂了一口掺了羚羊粉的温开水,这是女儿来到这人世间的第一口早餐,据说这样可以少长痱子。  很好奇,当初我降生时吃的什么。  从小到大,也不知道早餐吃的啥。物质匮乏的小时候,在山村里,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大部分的时候是红薯丝稀饭配炒土豆块或南瓜,居然也没吃厌。长大了条件好了,倒常常惦记起这一口,清水煮鸡蛋算好了,是补营养的。记得弟弟生病住院,妈妈每天早上两个清水鸡蛋,要
在澳大利亚的大学做老师,每个学期开始的第四节课总是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是一节和文化相关的课。这一课,是每一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对于自己来讲最重要的东西,或者是最能代表他的文化的东西。  我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期待,而第一个走上讲台的那个英俊的澳大利亚学生就让我很震惊。他拿出了自己的护照,翻开签证页,上面是密密麻麻整整58个国家的签证———这个毛头小伙子已经走过了58个国家,真是万水千
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苏童,曾梦想成为诗人或作家,然而写了两三年,两眼一抹黑。在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有了要发表的福音,“否则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发表苏童诗歌处女作、在关键时刻给他信心的编辑,就是时任《星星》主编的叶延滨。  时光荏苒,近四十年了,苏童依然深深记得当年的情景。他说,自己“先打扮成叶延滨的读者”,然后直接将诗歌投给了叶延滨。
李春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侧过身子看了看躺在身边的妻子。他知道妻子也没睡着,夜光下,他看见妻子的眼睛虽然是闭着的,但她时而沉、时而缓的呼吸,说明妻子也陷入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当中。   晚饭前,李春光接了儿子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正在厨房炒菜的妻子,听了丈夫和儿子在手机里简短的对话后,懒懒地说了一句,真要这样呀。之后,夫妻俩到现在,没说一句话。他们无声地吃着饭,默默地洗涮,电视也没打开,也
每到六月初,八百里秦川的麦田开始变黄。塬上塬下,坡东坡西,一道道梁疙瘩,一道道沟坎坎,由南到北被橘黄浸染,大地慷慨地为劳作的庄稼人长满一地的金子,在风中摇动着沉甸甸、黄灿灿的波浪。  “算黄算割——”在布谷鸟声声初鸣中,乡党们开镰喽——  四十多年前,我上初中时,学校放“忙假”,让已经有些力气的我们回家收麦。父亲给我磨好镰刀,天刚麻麻亮,娘就给父亲和我一人捞一碗油泼面。吃完面,我便背着镰刀跟在父母
五岁那年,爷爷病重,说不了话,总是张大着眼睛,呆呆向上望着。昏暗的光阴里,只有奶奶的身影如常,为爷爷忙上忙下,不同的是,一直挂在嘴角的笑容不见了,眼睛总是肿肿的,红红的。   春天里,我对许多植物过敏,所以,奶奶几乎不让我出去玩,再怎么撒娇也没有用。记得第一次过敏,爷爷和奶奶争吵起来了。“不要随便带她去田里,你看你看,这都成什么样了!”爷爷摸了摸我肿得像馒头的手,心痛地叫嚷着,“要去医院吧!”“
天就要黑了,我们都在干活。风,把平原上的童谣一丝一丝吹散,我看见天使的头发也乱了。  奶奶的娘家在一条河流的西边,那个村庄的名字就像天使的声音一样好听:“岭上。”  岭上大坑连着小坑,坑里的水乱打转儿,黄不拉几的,树枝草叶们在坑心里一蹿一蹿,像是溺了水。春上狗饿,撅着鼻子找吃的,大街小巷见啥吃啥,等吃够一阵子,便顺着坑边子一股风跑下去,瞅见一棵小楝树突然一个定身,掂起一条后腿,“哧”,一道热腾腾的
传统与传统文化虽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依然有与传统渐行渐远的感觉。在泛阅读时代,人们往往胶着于当下生活,而少了探颐索隐、钩深致远的兴趣。旧生活——往往是传统与传统文化的载体的网络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人们兴趣的触须也很难伸向过去。因此,传统与传统文化常常是束之高阁,很难进入平常人的视域。  这时候,不期然读到了张新安的新作《奇丐》(见本刊2017年第10期)。  故事:传统复活的载体 
中秋节就快到了,小朋友们期待吗?说到中秋节,不免想到月饼、圆月……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是“满月”。月亮有多种形态,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种吧!先从满月开始好了!  满月  满月又称望月,这时地球处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整个月亮的光面对着地球,只有这时我们才能看到圆月,古代人称这一天为“望月”。  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小时候看到满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