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社会的忠与孝
国之为国,大抵为文化之故。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度,汉文化则是所有文化的主导。汉文化的核心是中庸和谐,所以儒家思想可以延续千年,而构筑这种思想基础的便有“忠、孝”二字。
而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率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所谓边际效应,不少现代人缺少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和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生活理念。过于倚重经济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林立高楼的匝地浓荫里,掩映着一丛丛的精神碎屑和心灵垃圾。盛世辉煌呼唤绵延千年的文化回声——“忠孝”。
忠孝的品质,依儒学主流理论来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天赋、本性;但实际上,这样的品质需要培养。心性上迷染的物欲,需要仔细的透视、一番的洗刷和刻苦的攻治,才能显露出彻底的清明。
鲜明张扬的现代人,听闻过古人的“百善孝为先”,知道“孝”字是应用在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上,明白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这是“给予”,我们赡养父母就属于“返还”。然此为孝乎?孔子认为没有“敬意”的赡养非孝也,“返还”只是孝的一个方面,而得到了再返还归结成一“信”字。孝道的另一个方面谓之诚心之敬,心不诚,行为便会浑浑噩噩,有骨架却无血肉,行尸尔。古时孔子作孝经,其态度极其虔诚恭敬,“每夕必簪缥笔,衣绛单衣,面向北辰,磬折良久,乃拜”。故存诚之孝方为大孝。唯同时具备“信”与“诚”,方可称之为“孝”。
“忠”者,尽心无欺之谓。古人认为凡人伦所在,如下之事上,等辈之交友,处事接物,皆当有之。 “忠”是基于内心的刚正和坚定,字面意思可概括为“正”。“忠”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忠”的对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高尚的事业,是为大忠。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善”,善待自己的良心,善待社会和他人,最终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精神世界的归属感。
忠、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命题,分论之就是“信”“诚”“正”“善”等内容,而“仁爱”则是忠孝之魂,有了仁爱,忠孝便浑然天成。如此,便填平了现代人心中“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之间的沟壑。
今天在时代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和吸取“忠孝仁义”的合理成分,加上大众力量的推行,便可造就出一种普遍的风气,让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步和谐同步,中华文化也就和谐而平滑地融入到世界先进文明的大潮当中了。
对于“忠孝”,我们或许探索了两千年,或许才刚刚起步。
张鹏
“闯关东”人的“回家”路
本刊记者 许兰武
2007年清明节,孔庆孝(左)在擦拭给爷爷奶奶
新立的墓碑。45年前,他们弟兄3人离开关内老家。这
是他们第一次回来。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一个多世纪以来,“闯关东”浪潮汹涌,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算平息。东三省和中原地带的血脉联系却未曾中断过。
时间推移到今天,一群身上流淌着山东人热血的东北人,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山东的土地上,演绎着新世纪环境下的忠心孝义。他们用坚定而执著的信念,为自己的父辈、祖辈而重新踏上当年的故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极富忠孝之心的寻根故事。本刊记者春节期间前往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同江、富锦等地,倾听当事人讲述忠孝的感人经历。
2007年4月3日上午11时,位于齐鲁大地上的水泊梁山,艳阳高照。57岁的牛长财,从四五千里路外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富锦市)来到了这片本该不陌生的黄土地(山东省郓城县)。火车的辛劳、汽车的颠簸以及担心的煎熬,使他和壮壮婶子(牛长财的亲叔叫牛壮壮,这是牛壮壮的妻子)心力交瘁。
离目的地只有30里路了,可对于他俩来讲,内心并没有些许的轻松。因为带来的“木箱子”还没有平安到家。
天公不作美。突然,一阵凉风袭过,紧接着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这天气在春天里实属罕见。春雨贵如油,这是对庄稼人来说。可牛长财他们却担心:千万别淋湿精心护送了四五千里路的“木箱子”。
63年前爷爷的永别
“看来你爷爷的回家都感动老天爷了。离开故乡63年的他马上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或许是流泪了。”壮壮婶一边告诉牛长财一边注视着木箱子念叨,“爹,咱们快到家了。”
木箱子里是爷爷的尸骨。牛长财土生土长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乡德利村。
63年前(1944年),爷爷牛大印从山东省郓城县农村迈上了“闯关东”的漫漫路。牛大印挑着担子离开了生他养他30多年的家。走在出关的路上,担子前面,是3岁的小儿子壮壮;担子后面,放着最简单的锅碗瓢盆,旁边领着刚满10岁的大儿子留银。由于没有粮食,牛大印和妻子只好靠乞讨一步一步地往“关外”挪。当时已有火车,但他们身无分文,又有日本鬼子当道,只能步行。
“后来,爷爷曾操着浓重的山东方言给我说,当年闯关东时,基本上每天都能遇上10多户与我们一样的难民,有时候大家就顺路走一段。一天,爷爷还遇到了老家远房的表兄,后来一起到了富锦,那个表兄的女儿就成了我娘。”牛长财回忆着往事。
“爷爷大半时间是赤脚走到东北的。由于长时间的跋涉,爷爷鞋子磨破了,没有布料,奶奶也没条件帮着修补鞋,只好把破掉的鞋子收起来,准备等安顿下来再给爷爷补,一路上一家人并未能安顿下来,鞋子也就很少穿。饿了,就在附近的地里找点生玉米啃几口充饥,渴了,就随便找个水洼处喝水。
颠沛流离的闯关东路,牛大印一家整整走了近两年,最后,到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富锦市。
在富锦,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多,但是他们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尤其是1940年后闯关东的移民,由于地少人多,很多人不得不给人打工谋生活。
牛大印就是这些“打工族”中的一个,他当过货郎,每天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以维持生计,到了冬天则去江边给人拉“犁耙”。
所谓的拉犁耙,是指东北一种特殊的雪橇,人坐在上面,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从河边的这一头拉到对岸,这是一种特别消耗体力的工作。牛大印基本上每天都要天不亮起床,到天漆黑才能回家。虽然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的重活,但挣的还是不够一家人吃喝。同时期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当了矿工,但工作辛苦,而且危机重重,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发财,甚至还有很多人因此而丢了性命。
为了维持生活,牛大印最后不得不开始打一些有钱人的“主意”。“当时每年八月十五,那些有钱人就会在河里放一些荷花灯,灯上有不少吃的。于是爷爷就趁着天黑悄悄下河,去捞荷灯,把荷灯里的吃的拿回家给我们吃。”牛长财回忆,爷爷深夜外出捞荷灯,遇到过几次日本鬼子,结果每次都被鬼子痛打一顿才放回家。
牛大印辛苦一辈子,拉扯大10个孙子3个孙女,现都已成家立业。家庭也由当初的4口繁衍生息到如今的68口。
牛大印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山东老家。1985年腊月,牛大印在弥留之际说道:“我死后,一定把我送回家。”这是86岁的牛大印留给子孙的最后嘱托。
装着尸骨的木箱
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富锦市城区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当地政府要求牛大印坟墓必须搬迁,迁坟费100元,否则推为平地。于是孙子们商议后决定完成爷爷的生前愿望。
年近70岁的壮壮叔听说孩子们张罗着要把爹搬回山东老家,3岁离家时的朦胧记忆仿佛突然间清晰了。“哥哥留根离开我也10多年了,这个心应该我来操。但我没能力了。”壮壮叔流泪了。
壮壮叔特意从伊春买来一棵红松,树龄有60多年,他用这棵树的根部精心制作了一个木箱子。手法利索的壮壮叔是富锦远近知名的木匠,唯独这个箱子做了三天三夜。从壮壮婶子那里知道,叔一边干活一边流泪。
木箱做好后,先是按照东北风俗,把爷爷“起篡”(山东方言,意思是从外地迁坟至老家祖坟)到特制的“骨灰盒”(木箱子)内。3月30日为吉日,这天,以壮壮叔为首的全家老少在牛大印坟墓前,烧纸钱、叩头,然后开坟。此刻,壮壮叔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爹的坟前,晕了过去。当他醒来后,已在富锦市人民医院两个小时了。“记清楚你爷爷的腿和胳膊,千万别颠倒了。特别是在‘关内’成殓时,一定要记清楚。我回不去了,就帮我多磕几个头。”平常不善言语的壮壮叔这次说了半辈子的话。
孙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尸骨编号,认认真真地放在铺有纸钱的木箱里,轻轻地扣好留有一个小窗口的盒盖,然后牛长财用方形红布包好。临离开富锦之前,用编织袋包裹好。壮壮叔含着泪把牛长财目送到看不见踪影,壮壮婶也随牛长财一起坐上了从佳木斯发往山东济南的火车。
“爹,俺们回家。”每到一个大路口,壮壮婶都不停地念叨着同样的话。
“背着”爷爷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俩最担心的是火车站安检。如果查到乘客携带的是人的尸骨,十有八九不让乘车,那么所有的准备都将化为泡影。幸好,佳木斯火车站的安检顺利通过。
“爷爷,咱们回家。”牛长财从一上火车就一直默念着。当初爷爷光着脚,挑着扁担,走了两年的路程,如今乘火车只2天就可到达。火车的汽笛声像爷爷当年奔走在“闯关东”路上的呐喊,更像活着不能回家的悲鸣。
到济南就好办了,出站是不用检查的。离老家也只有300里路。从济南火车站出来,不足500米便是济南长途汽车站,这里正好有发往郓城县的汽车。
“把箱子放在后备箱里,不然太占地方了。”汽车售票员提醒牛长财。他觉得,自己眼睛看不到箱子,心里就不踏实,便执意要放在车厢里。经过一番争执,牛长财多花了15元钱才算完事。
4月3日上午10点,他俩从梁山县的拳铺镇下车了,打算租车前往村子,一场大雨不期而遇,由于村子还未通公路,道路泥泞,轿车不能行走。最后,牛长财决定继续“背着”爷爷回家。脚下的黄土非常粘脚,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经过再三打听,他俩总算找到了通往60多年前爷爷离开家(大牛庄)的路。
不远处,驼背的臭孩叔(牛壮壮的老家的堂兄)已领着他的孩子们在大牛庄村西头的大槐树下等着“他仨”的到来。“大爷离开大牛庄时,我只有10岁。”臭孩叔慢悠悠地诉说着。本该最熟悉的亲人,在他们眼里是陌生的,但心里却是熟悉的。因为他们血脉相连。臭孩叔的父亲排行老二,是牛大印的同胞弟弟。
“我的大爷,我的大爷——”当臭孩叔看到“背来”的木箱(爷爷)时,他都明白了,声声的哭泣由远及近地传来。
年过70的叔跪送大爷
60多年的风风雨雨吹尽了故乡房顶上的每根麦秸和墙上的每粒尘土。眼前,只有地基,十几厘米高的淤土掩盖着近百年的石头。这石头似乎最能诉说这家不为人知的故事。庭院里,茅草在春风中发芽,刚刚下过的大雨使茅草更新更绿。
但这毕竟是牛大印的家,这一切也许只有“木箱子”里的牛大印最熟悉。
为了能守住这仅有的地基,臭孩叔费尽了心思,甚至出现了和邻里起冲突的事情。在壮壮婶等几十人的包围下,臭孩叔亲手把大爷的尸骨摆放好,并叮嘱要为大爷发丧(办隆重的葬礼)。年龄不饶人,70多岁的他患有重度哮喘,体质很差,但还是硬撑着操办这件让整个家族都满意的丧事。他逢人便说:“大爷在外边我始终不放心,这下就安心了”。臭孩叔最有出息的儿子牛五牛,30岁,也从北京回来送大爷爷最后一程。“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如此孝心,在东北那嘎达比较少见。”牛长财感激地给壮壮婶说。
隔一天是4月5日,清明节,出殡。
哀乐齐鸣,雷声四起。场面自然悲悲切切。街坊四邻前来吊唁,亲戚朋友也送来了纸钱、花圈和礼金。
臭孩叔早晨起床后服用了平时2倍的药。如没有药力的维持,平时连走路都难以坚持的他是很难亲眼看着大爷入土的。中午是出殡的时辰,臭孩叔在11点就耐不住了,“你再悲痛也没有用处啊,俺大爷爷已经去世那么长时间了,你身体又不好,就别出去了。”牛五牛努力地劝说着父亲。所有劝说都无济于事,臭孩叔坚持走到他大爷的灵柩前,磕了8个头,行了2个礼,跪着送走了本该20多年前就该入土为安的大爷。
看到臭孩叔如此虚弱的身体坚持这样,披麻戴孝的牛长财哭得一把鼻涕泪两行。下午一点,牛大印被顺利地安葬在离自己爹娘最近的地方,旁边还有弟弟牛大君。
2007年12月31日,臭孩叔因常年哮喘病故了。远在黑龙江富锦的牛长财,领着两个弟弟再次回到了关内,也是跪送着臭孩叔入土为安的。臭孩叔被安葬在离二爷爷最近的地方。
2008年春节前夕,一个很孝顺的
晚辈在一张一张地点燃纸钱
相关链接:闯关东历史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之始。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
国之为国,大抵为文化之故。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度,汉文化则是所有文化的主导。汉文化的核心是中庸和谐,所以儒家思想可以延续千年,而构筑这种思想基础的便有“忠、孝”二字。
而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率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所谓边际效应,不少现代人缺少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和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生活理念。过于倚重经济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林立高楼的匝地浓荫里,掩映着一丛丛的精神碎屑和心灵垃圾。盛世辉煌呼唤绵延千年的文化回声——“忠孝”。
忠孝的品质,依儒学主流理论来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天赋、本性;但实际上,这样的品质需要培养。心性上迷染的物欲,需要仔细的透视、一番的洗刷和刻苦的攻治,才能显露出彻底的清明。
鲜明张扬的现代人,听闻过古人的“百善孝为先”,知道“孝”字是应用在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上,明白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这是“给予”,我们赡养父母就属于“返还”。然此为孝乎?孔子认为没有“敬意”的赡养非孝也,“返还”只是孝的一个方面,而得到了再返还归结成一“信”字。孝道的另一个方面谓之诚心之敬,心不诚,行为便会浑浑噩噩,有骨架却无血肉,行尸尔。古时孔子作孝经,其态度极其虔诚恭敬,“每夕必簪缥笔,衣绛单衣,面向北辰,磬折良久,乃拜”。故存诚之孝方为大孝。唯同时具备“信”与“诚”,方可称之为“孝”。
“忠”者,尽心无欺之谓。古人认为凡人伦所在,如下之事上,等辈之交友,处事接物,皆当有之。 “忠”是基于内心的刚正和坚定,字面意思可概括为“正”。“忠”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忠”的对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高尚的事业,是为大忠。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善”,善待自己的良心,善待社会和他人,最终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精神世界的归属感。
忠、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命题,分论之就是“信”“诚”“正”“善”等内容,而“仁爱”则是忠孝之魂,有了仁爱,忠孝便浑然天成。如此,便填平了现代人心中“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之间的沟壑。
今天在时代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和吸取“忠孝仁义”的合理成分,加上大众力量的推行,便可造就出一种普遍的风气,让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步和谐同步,中华文化也就和谐而平滑地融入到世界先进文明的大潮当中了。
对于“忠孝”,我们或许探索了两千年,或许才刚刚起步。
张鹏
“闯关东”人的“回家”路
本刊记者 许兰武
2007年清明节,孔庆孝(左)在擦拭给爷爷奶奶
新立的墓碑。45年前,他们弟兄3人离开关内老家。这
是他们第一次回来。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一个多世纪以来,“闯关东”浪潮汹涌,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算平息。东三省和中原地带的血脉联系却未曾中断过。
时间推移到今天,一群身上流淌着山东人热血的东北人,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山东的土地上,演绎着新世纪环境下的忠心孝义。他们用坚定而执著的信念,为自己的父辈、祖辈而重新踏上当年的故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极富忠孝之心的寻根故事。本刊记者春节期间前往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同江、富锦等地,倾听当事人讲述忠孝的感人经历。
2007年4月3日上午11时,位于齐鲁大地上的水泊梁山,艳阳高照。57岁的牛长财,从四五千里路外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富锦市)来到了这片本该不陌生的黄土地(山东省郓城县)。火车的辛劳、汽车的颠簸以及担心的煎熬,使他和壮壮婶子(牛长财的亲叔叫牛壮壮,这是牛壮壮的妻子)心力交瘁。
离目的地只有30里路了,可对于他俩来讲,内心并没有些许的轻松。因为带来的“木箱子”还没有平安到家。
天公不作美。突然,一阵凉风袭过,紧接着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这天气在春天里实属罕见。春雨贵如油,这是对庄稼人来说。可牛长财他们却担心:千万别淋湿精心护送了四五千里路的“木箱子”。
63年前爷爷的永别
“看来你爷爷的回家都感动老天爷了。离开故乡63年的他马上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或许是流泪了。”壮壮婶一边告诉牛长财一边注视着木箱子念叨,“爹,咱们快到家了。”
木箱子里是爷爷的尸骨。牛长财土生土长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乡德利村。
63年前(1944年),爷爷牛大印从山东省郓城县农村迈上了“闯关东”的漫漫路。牛大印挑着担子离开了生他养他30多年的家。走在出关的路上,担子前面,是3岁的小儿子壮壮;担子后面,放着最简单的锅碗瓢盆,旁边领着刚满10岁的大儿子留银。由于没有粮食,牛大印和妻子只好靠乞讨一步一步地往“关外”挪。当时已有火车,但他们身无分文,又有日本鬼子当道,只能步行。
“后来,爷爷曾操着浓重的山东方言给我说,当年闯关东时,基本上每天都能遇上10多户与我们一样的难民,有时候大家就顺路走一段。一天,爷爷还遇到了老家远房的表兄,后来一起到了富锦,那个表兄的女儿就成了我娘。”牛长财回忆着往事。
“爷爷大半时间是赤脚走到东北的。由于长时间的跋涉,爷爷鞋子磨破了,没有布料,奶奶也没条件帮着修补鞋,只好把破掉的鞋子收起来,准备等安顿下来再给爷爷补,一路上一家人并未能安顿下来,鞋子也就很少穿。饿了,就在附近的地里找点生玉米啃几口充饥,渴了,就随便找个水洼处喝水。
颠沛流离的闯关东路,牛大印一家整整走了近两年,最后,到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富锦市。
在富锦,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多,但是他们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尤其是1940年后闯关东的移民,由于地少人多,很多人不得不给人打工谋生活。
牛大印就是这些“打工族”中的一个,他当过货郎,每天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以维持生计,到了冬天则去江边给人拉“犁耙”。
所谓的拉犁耙,是指东北一种特殊的雪橇,人坐在上面,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从河边的这一头拉到对岸,这是一种特别消耗体力的工作。牛大印基本上每天都要天不亮起床,到天漆黑才能回家。虽然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的重活,但挣的还是不够一家人吃喝。同时期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当了矿工,但工作辛苦,而且危机重重,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发财,甚至还有很多人因此而丢了性命。
为了维持生活,牛大印最后不得不开始打一些有钱人的“主意”。“当时每年八月十五,那些有钱人就会在河里放一些荷花灯,灯上有不少吃的。于是爷爷就趁着天黑悄悄下河,去捞荷灯,把荷灯里的吃的拿回家给我们吃。”牛长财回忆,爷爷深夜外出捞荷灯,遇到过几次日本鬼子,结果每次都被鬼子痛打一顿才放回家。
牛大印辛苦一辈子,拉扯大10个孙子3个孙女,现都已成家立业。家庭也由当初的4口繁衍生息到如今的68口。
牛大印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山东老家。1985年腊月,牛大印在弥留之际说道:“我死后,一定把我送回家。”这是86岁的牛大印留给子孙的最后嘱托。
装着尸骨的木箱
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富锦市城区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当地政府要求牛大印坟墓必须搬迁,迁坟费100元,否则推为平地。于是孙子们商议后决定完成爷爷的生前愿望。
年近70岁的壮壮叔听说孩子们张罗着要把爹搬回山东老家,3岁离家时的朦胧记忆仿佛突然间清晰了。“哥哥留根离开我也10多年了,这个心应该我来操。但我没能力了。”壮壮叔流泪了。
壮壮叔特意从伊春买来一棵红松,树龄有60多年,他用这棵树的根部精心制作了一个木箱子。手法利索的壮壮叔是富锦远近知名的木匠,唯独这个箱子做了三天三夜。从壮壮婶子那里知道,叔一边干活一边流泪。
木箱做好后,先是按照东北风俗,把爷爷“起篡”(山东方言,意思是从外地迁坟至老家祖坟)到特制的“骨灰盒”(木箱子)内。3月30日为吉日,这天,以壮壮叔为首的全家老少在牛大印坟墓前,烧纸钱、叩头,然后开坟。此刻,壮壮叔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爹的坟前,晕了过去。当他醒来后,已在富锦市人民医院两个小时了。“记清楚你爷爷的腿和胳膊,千万别颠倒了。特别是在‘关内’成殓时,一定要记清楚。我回不去了,就帮我多磕几个头。”平常不善言语的壮壮叔这次说了半辈子的话。
孙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尸骨编号,认认真真地放在铺有纸钱的木箱里,轻轻地扣好留有一个小窗口的盒盖,然后牛长财用方形红布包好。临离开富锦之前,用编织袋包裹好。壮壮叔含着泪把牛长财目送到看不见踪影,壮壮婶也随牛长财一起坐上了从佳木斯发往山东济南的火车。
“爹,俺们回家。”每到一个大路口,壮壮婶都不停地念叨着同样的话。
“背着”爷爷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俩最担心的是火车站安检。如果查到乘客携带的是人的尸骨,十有八九不让乘车,那么所有的准备都将化为泡影。幸好,佳木斯火车站的安检顺利通过。
“爷爷,咱们回家。”牛长财从一上火车就一直默念着。当初爷爷光着脚,挑着扁担,走了两年的路程,如今乘火车只2天就可到达。火车的汽笛声像爷爷当年奔走在“闯关东”路上的呐喊,更像活着不能回家的悲鸣。
到济南就好办了,出站是不用检查的。离老家也只有300里路。从济南火车站出来,不足500米便是济南长途汽车站,这里正好有发往郓城县的汽车。
“把箱子放在后备箱里,不然太占地方了。”汽车售票员提醒牛长财。他觉得,自己眼睛看不到箱子,心里就不踏实,便执意要放在车厢里。经过一番争执,牛长财多花了15元钱才算完事。
4月3日上午10点,他俩从梁山县的拳铺镇下车了,打算租车前往村子,一场大雨不期而遇,由于村子还未通公路,道路泥泞,轿车不能行走。最后,牛长财决定继续“背着”爷爷回家。脚下的黄土非常粘脚,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经过再三打听,他俩总算找到了通往60多年前爷爷离开家(大牛庄)的路。
不远处,驼背的臭孩叔(牛壮壮的老家的堂兄)已领着他的孩子们在大牛庄村西头的大槐树下等着“他仨”的到来。“大爷离开大牛庄时,我只有10岁。”臭孩叔慢悠悠地诉说着。本该最熟悉的亲人,在他们眼里是陌生的,但心里却是熟悉的。因为他们血脉相连。臭孩叔的父亲排行老二,是牛大印的同胞弟弟。
“我的大爷,我的大爷——”当臭孩叔看到“背来”的木箱(爷爷)时,他都明白了,声声的哭泣由远及近地传来。
年过70的叔跪送大爷
60多年的风风雨雨吹尽了故乡房顶上的每根麦秸和墙上的每粒尘土。眼前,只有地基,十几厘米高的淤土掩盖着近百年的石头。这石头似乎最能诉说这家不为人知的故事。庭院里,茅草在春风中发芽,刚刚下过的大雨使茅草更新更绿。
但这毕竟是牛大印的家,这一切也许只有“木箱子”里的牛大印最熟悉。
为了能守住这仅有的地基,臭孩叔费尽了心思,甚至出现了和邻里起冲突的事情。在壮壮婶等几十人的包围下,臭孩叔亲手把大爷的尸骨摆放好,并叮嘱要为大爷发丧(办隆重的葬礼)。年龄不饶人,70多岁的他患有重度哮喘,体质很差,但还是硬撑着操办这件让整个家族都满意的丧事。他逢人便说:“大爷在外边我始终不放心,这下就安心了”。臭孩叔最有出息的儿子牛五牛,30岁,也从北京回来送大爷爷最后一程。“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如此孝心,在东北那嘎达比较少见。”牛长财感激地给壮壮婶说。
隔一天是4月5日,清明节,出殡。
哀乐齐鸣,雷声四起。场面自然悲悲切切。街坊四邻前来吊唁,亲戚朋友也送来了纸钱、花圈和礼金。
臭孩叔早晨起床后服用了平时2倍的药。如没有药力的维持,平时连走路都难以坚持的他是很难亲眼看着大爷入土的。中午是出殡的时辰,臭孩叔在11点就耐不住了,“你再悲痛也没有用处啊,俺大爷爷已经去世那么长时间了,你身体又不好,就别出去了。”牛五牛努力地劝说着父亲。所有劝说都无济于事,臭孩叔坚持走到他大爷的灵柩前,磕了8个头,行了2个礼,跪着送走了本该20多年前就该入土为安的大爷。
看到臭孩叔如此虚弱的身体坚持这样,披麻戴孝的牛长财哭得一把鼻涕泪两行。下午一点,牛大印被顺利地安葬在离自己爹娘最近的地方,旁边还有弟弟牛大君。
2007年12月31日,臭孩叔因常年哮喘病故了。远在黑龙江富锦的牛长财,领着两个弟弟再次回到了关内,也是跪送着臭孩叔入土为安的。臭孩叔被安葬在离二爷爷最近的地方。
2008年春节前夕,一个很孝顺的
晚辈在一张一张地点燃纸钱
相关链接:闯关东历史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之始。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