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力根植于人性,只要人类存在一日,暴力冲突就延续一日。很多时候,最初哪怕是和平示威,一旦出现流血,局势就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地演变成血腥的暴力冲突。最近的埃及就是一例。
既然彻底杜绝暴力冲突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降低暴力冲突的血腥性。像催泪瓦斯、橡皮子弹甚至警棍这类较温和的武器,虽说在公众眼里臭名昭著,其实都是出于人道的目的,为了减少血腥的暴力而发明的。
如今,一种更加人道的武器被研制出来,按理说,它也应该一如既往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孰料它在公众中竟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至今还束之高阁。从它遭受的冷遇,我们可以一窥困扰人类的深刻的伦理悖论。
疼痛射线不伤皮肤
这种新式武器叫疼痛射线,是美国军方历时10年秘密研制出的一种全新非致命武器。“非致命”就是说,它不取人性命。其实,单说它“非致命”还不足以道出它与众不同的优点。橡皮子弹也可说是非致命武器,但橡皮子弹可以让人受伤致残,偶尔不慎,还会造成死亡;而疼痛射线则不一样,它最多只让你疼痛一阵子,暂时失去抵抗能力,疼痛完了对你毫发无损,几乎不会留下任何副作用。
发明疼痛射线的主意可以追溯到早先雷达波对生物组织影响的研究。自1940年代人类发明雷达以来,科学家已经知道雷达站产生的特定频率微波(注意,由于历史的原因,微波实际上不是微米量级的电磁波,而是波长在1毫米至30厘米之间的毫米波或者厘米波。波长微米量级的电磁波要另叫“微米波”),可以升高工作人员皮肤的温度。
但是,尝试把微波作为一种非致命武器来研究,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研究人员第一步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微波能否在不破坏人体皮肤的前提下,引起人疼痛?显见这个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例如在微波炉中使用的微波就不行,因为这种微波几秒内就能穿透身体,导致细胞永久性的破裂。
研究人员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换用一种波长非常短的微波,或者说毫米波,频率大约在95GHz左右。在志愿者身上的测试表明,这种波长的微波仅能穿透0.4毫米厚的皮肤,因为它很容易被体表组织的水分吸收。只要射线的功率(即每秒照射在每平方厘米皮肤上的能量)控制在某个水平之下,那么皮肤的温度就不会超过55℃,刚好低于让细胞受损的阈值。
疼痛射线能制敌百米之外
但这种射线引发的疼痛是极其难受的,因为人体皮肤的外层分布着一种“热伤害感受器”,会对微波做出快速反应,引发照射部位皮肤剧烈疼痛。疼痛有多难受?在此还是引一位志愿者自己的话来说吧:“前一秒钟我感觉自己还处于早春清新、凉爽的空气中,下一秒,我的肩部和上身就感觉一阵刺痛的灼热,就像被放在火上炙烤一样。”而且这种射线能穿透衣服,让被照射者躲闪不及。
这还只是上身被照射,倘若全身被照射呢,那人就当场倒地打滚了。不论你有没有思想准备,疼痛都是难以抵制的。
这是近距离测试的情况。合适的波长找到了,但这种微波在空气中功率衰减得很快,所以下一步是研制能够抵达几百米外距离的高功率射线束。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个用于放大毫米波的设备——回旋管。回旋管发射一束电子,在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电子运动的频率恰好跟毫米波的频率匹配,产生共振,功率陡然提高。然后毫米波就可以发射出去了。
发射疼痛射线的首个样机完成于2000年。但整套设备重达7.5吨,运输不便。几年之后,经过“减肥”,现在可以用重型机动车运输了。研究人员目前还在致力于它的小型化。
今天为军队设计的疼痛射线发生装置,看起来像装在卡车上的一个卫星接收天线盘。它发射的毫米波束斑(类似于光斑,只是它不可见),直径可达2米,射程几百米,以脉冲的形式发射,每个脉冲持续时间3~5秒。
幸好,还没有副作用!
2010年,这种武器一度运到了阿富汗,但没投入使用又运回了美国。最近,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疼痛射线本来可以用于阻止2012年发生在利比亚的针对美国领事馆的一次袭击事件。
那么,为什么这种射线花大力研制出来却迄今未被使用呢?
最初人们担心它会对身体留下难以预料的后遗症,但这个担心现在看来是多余的。
在1990年代末的测试中,研究人员把疼痛射线照射在一些志愿者背部的皮肤上,看看皮肤烧伤的可能性有多大。他们发现,只有在十分罕见的情况下才会留下后遗症,而且后遗症也很轻微。后来,美国军方又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测试,志愿者多达11000人。测试结果,只有8名志愿者皮肤被烧伤:6名志愿者被照射部位皮肤出现豌豆般大小的水泡,另两名志愿者需要护理,但没出现并发症就康复了。如果这些数字属实,那么疼痛射线的致伤率不超过千分之一,比起其他非致命武器,比如橡皮子弹,要好出不少。
那么疼痛射线对身体会不会造成别的影响呢?毫米波会致癌吗?如果照射到一些敏感部位,比如眼睛或男性生殖器上,会怎样?
从理论上说,作为一种能量不算高的射线,毫米波会诱发癌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为了保险起见,研究人员还是拿小鼠做了12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毫米波不会致癌。
研究人员同样也对射线对裸眼的作用进行了调查。这些试验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开展的。试验表明,只有当射线照到眼睛上,眼睛又持续大睁时,眼睛才可能受损伤,但因为射线照在眼睛上,人本能地会眨起眼睛来,所以实际上眼睛被伤害的可能性也很小。此外,另一项研究也表明,这种射线对男性的精子健康也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测试了疼痛射线对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之类的小型医疗器械可能的影响,证明也没有特殊的危险。
由疼痛射线引发的伦理困境
既然如此,那么这下可以放心使用了吧,美国军方正是这么想的。他们不仅准备在军队中装备疼痛射线,还研制出小型化的发生装置,供国内的警察司法系统使用。2010年,美国洛杉矶一座监狱准备在狱内所有公共场所屋顶安装上小型的疼痛射线发生器,用于制止犯人之间的打架斗殴,在紧急情况下,还可用于镇压犯人的骚乱和暴动。以往,为制止犯人打架,少不了使用警棍,容易把犯人打伤,而要是使用疼痛射线,只要轻轻按一下钮,就可以把打架的犯人制服。这不是很美也是更人道的事吗?狱方是这么想的。美国司法部门觉得这想法不错,也为这项尝试大开绿灯。可是万想不到,就在诸事顺遂,就要实施的前夕,事情在当地媒体上报道出来,引来一片反对的声浪,最后不得不叫停了。
反对的理由是:这种射线实在太好了,但万一被人滥用怎么办?从好处设想,疼痛射线让人疼痛不留副作用,人道得很!但从坏处设想,轻轻松松按一下钮,就可以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而且不留下任何把柄,这岂不助长了滥用的危险?让滥用者可以无视受害者实实在在的痛苦,没有顾虑地使用,因为反正事后受害者要告也没有证据。甚至还助长了滥用者的虐待心理呢,他用的时候会想,反正伤不了,只是让你一时痛一下,有什么了不起的。
的确,反对者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在公安警察系统中,出于人道的目的,每引入一种新的武器或技术,伴随而来的一个恶果是滥用的次数陡然上升。比如说,人们研制出泰瑟枪,这种枪没有子弹,是靠发射带电“飞镖”来制服目标的,所以不会致嫌犯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创伤。但如今“泰瑟枪”在欧美国家已然成了警察滥用权力的代名词。
滥用的心理也是不难揣测的。如果警察手里握着一件致命武器,比如说上了子弹的手枪,虽说加大了流血的可能性,但手握利器也加重了警察的责任感,让他意识到事关人命,马虎不得。但倘若是一件非致命武器,他的责任感就轻多了。这就容易助长滥用。
其实,不单是武器,任何一项新技术和新发明,大至核技术,小至电视,都面临着滥用的问题。人类必须权衡利弊,做出艰难的选择。只是在疼痛射线的例子里,这个伦理困境显得尤为明显,尤为突出罢了。
既然彻底杜绝暴力冲突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降低暴力冲突的血腥性。像催泪瓦斯、橡皮子弹甚至警棍这类较温和的武器,虽说在公众眼里臭名昭著,其实都是出于人道的目的,为了减少血腥的暴力而发明的。
如今,一种更加人道的武器被研制出来,按理说,它也应该一如既往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孰料它在公众中竟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至今还束之高阁。从它遭受的冷遇,我们可以一窥困扰人类的深刻的伦理悖论。
疼痛射线不伤皮肤
这种新式武器叫疼痛射线,是美国军方历时10年秘密研制出的一种全新非致命武器。“非致命”就是说,它不取人性命。其实,单说它“非致命”还不足以道出它与众不同的优点。橡皮子弹也可说是非致命武器,但橡皮子弹可以让人受伤致残,偶尔不慎,还会造成死亡;而疼痛射线则不一样,它最多只让你疼痛一阵子,暂时失去抵抗能力,疼痛完了对你毫发无损,几乎不会留下任何副作用。
发明疼痛射线的主意可以追溯到早先雷达波对生物组织影响的研究。自1940年代人类发明雷达以来,科学家已经知道雷达站产生的特定频率微波(注意,由于历史的原因,微波实际上不是微米量级的电磁波,而是波长在1毫米至30厘米之间的毫米波或者厘米波。波长微米量级的电磁波要另叫“微米波”),可以升高工作人员皮肤的温度。
但是,尝试把微波作为一种非致命武器来研究,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研究人员第一步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微波能否在不破坏人体皮肤的前提下,引起人疼痛?显见这个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例如在微波炉中使用的微波就不行,因为这种微波几秒内就能穿透身体,导致细胞永久性的破裂。
研究人员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换用一种波长非常短的微波,或者说毫米波,频率大约在95GHz左右。在志愿者身上的测试表明,这种波长的微波仅能穿透0.4毫米厚的皮肤,因为它很容易被体表组织的水分吸收。只要射线的功率(即每秒照射在每平方厘米皮肤上的能量)控制在某个水平之下,那么皮肤的温度就不会超过55℃,刚好低于让细胞受损的阈值。
疼痛射线能制敌百米之外
但这种射线引发的疼痛是极其难受的,因为人体皮肤的外层分布着一种“热伤害感受器”,会对微波做出快速反应,引发照射部位皮肤剧烈疼痛。疼痛有多难受?在此还是引一位志愿者自己的话来说吧:“前一秒钟我感觉自己还处于早春清新、凉爽的空气中,下一秒,我的肩部和上身就感觉一阵刺痛的灼热,就像被放在火上炙烤一样。”而且这种射线能穿透衣服,让被照射者躲闪不及。
这还只是上身被照射,倘若全身被照射呢,那人就当场倒地打滚了。不论你有没有思想准备,疼痛都是难以抵制的。
这是近距离测试的情况。合适的波长找到了,但这种微波在空气中功率衰减得很快,所以下一步是研制能够抵达几百米外距离的高功率射线束。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个用于放大毫米波的设备——回旋管。回旋管发射一束电子,在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电子运动的频率恰好跟毫米波的频率匹配,产生共振,功率陡然提高。然后毫米波就可以发射出去了。
发射疼痛射线的首个样机完成于2000年。但整套设备重达7.5吨,运输不便。几年之后,经过“减肥”,现在可以用重型机动车运输了。研究人员目前还在致力于它的小型化。
今天为军队设计的疼痛射线发生装置,看起来像装在卡车上的一个卫星接收天线盘。它发射的毫米波束斑(类似于光斑,只是它不可见),直径可达2米,射程几百米,以脉冲的形式发射,每个脉冲持续时间3~5秒。
幸好,还没有副作用!
2010年,这种武器一度运到了阿富汗,但没投入使用又运回了美国。最近,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疼痛射线本来可以用于阻止2012年发生在利比亚的针对美国领事馆的一次袭击事件。
那么,为什么这种射线花大力研制出来却迄今未被使用呢?
最初人们担心它会对身体留下难以预料的后遗症,但这个担心现在看来是多余的。
在1990年代末的测试中,研究人员把疼痛射线照射在一些志愿者背部的皮肤上,看看皮肤烧伤的可能性有多大。他们发现,只有在十分罕见的情况下才会留下后遗症,而且后遗症也很轻微。后来,美国军方又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测试,志愿者多达11000人。测试结果,只有8名志愿者皮肤被烧伤:6名志愿者被照射部位皮肤出现豌豆般大小的水泡,另两名志愿者需要护理,但没出现并发症就康复了。如果这些数字属实,那么疼痛射线的致伤率不超过千分之一,比起其他非致命武器,比如橡皮子弹,要好出不少。
那么疼痛射线对身体会不会造成别的影响呢?毫米波会致癌吗?如果照射到一些敏感部位,比如眼睛或男性生殖器上,会怎样?
从理论上说,作为一种能量不算高的射线,毫米波会诱发癌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为了保险起见,研究人员还是拿小鼠做了12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毫米波不会致癌。
研究人员同样也对射线对裸眼的作用进行了调查。这些试验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开展的。试验表明,只有当射线照到眼睛上,眼睛又持续大睁时,眼睛才可能受损伤,但因为射线照在眼睛上,人本能地会眨起眼睛来,所以实际上眼睛被伤害的可能性也很小。此外,另一项研究也表明,这种射线对男性的精子健康也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测试了疼痛射线对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之类的小型医疗器械可能的影响,证明也没有特殊的危险。
由疼痛射线引发的伦理困境
既然如此,那么这下可以放心使用了吧,美国军方正是这么想的。他们不仅准备在军队中装备疼痛射线,还研制出小型化的发生装置,供国内的警察司法系统使用。2010年,美国洛杉矶一座监狱准备在狱内所有公共场所屋顶安装上小型的疼痛射线发生器,用于制止犯人之间的打架斗殴,在紧急情况下,还可用于镇压犯人的骚乱和暴动。以往,为制止犯人打架,少不了使用警棍,容易把犯人打伤,而要是使用疼痛射线,只要轻轻按一下钮,就可以把打架的犯人制服。这不是很美也是更人道的事吗?狱方是这么想的。美国司法部门觉得这想法不错,也为这项尝试大开绿灯。可是万想不到,就在诸事顺遂,就要实施的前夕,事情在当地媒体上报道出来,引来一片反对的声浪,最后不得不叫停了。
反对的理由是:这种射线实在太好了,但万一被人滥用怎么办?从好处设想,疼痛射线让人疼痛不留副作用,人道得很!但从坏处设想,轻轻松松按一下钮,就可以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而且不留下任何把柄,这岂不助长了滥用的危险?让滥用者可以无视受害者实实在在的痛苦,没有顾虑地使用,因为反正事后受害者要告也没有证据。甚至还助长了滥用者的虐待心理呢,他用的时候会想,反正伤不了,只是让你一时痛一下,有什么了不起的。
的确,反对者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在公安警察系统中,出于人道的目的,每引入一种新的武器或技术,伴随而来的一个恶果是滥用的次数陡然上升。比如说,人们研制出泰瑟枪,这种枪没有子弹,是靠发射带电“飞镖”来制服目标的,所以不会致嫌犯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创伤。但如今“泰瑟枪”在欧美国家已然成了警察滥用权力的代名词。
滥用的心理也是不难揣测的。如果警察手里握着一件致命武器,比如说上了子弹的手枪,虽说加大了流血的可能性,但手握利器也加重了警察的责任感,让他意识到事关人命,马虎不得。但倘若是一件非致命武器,他的责任感就轻多了。这就容易助长滥用。
其实,不单是武器,任何一项新技术和新发明,大至核技术,小至电视,都面临着滥用的问题。人类必须权衡利弊,做出艰难的选择。只是在疼痛射线的例子里,这个伦理困境显得尤为明显,尤为突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