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风雨,在此期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金融市场稳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加速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如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和净利差再度缩小等等,应怎么样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是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探讨商业银行可能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应对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所指的内涵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一般没有特别说明则默认为年利率,具体的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时间×100%。本质上讲,利率就是资金在借贷交易时的价格,可作为中介变量用来衡量金融领域资金的供求关系,不仅联系着实际市场和货币市场,也联系着现在与未来。
在现在的经济格局下,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利率在金融领域中几乎成为了核心,正是这样重中之重的地位,加上金融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推动,利率才会经历从管制到逐渐放开,并最终走向市场化的特殊也是必然的路径。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交易的主体拥有决定利率的权利,监管当局不得强制干预利率,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在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自主地决定利率高低,政府要放开以存贷款利率为主的多种利率的管制。同时中央银行可以凭借公开市场操作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货币政策调节市场利率,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和中央银行调控影响市场利率方式的间接化。利率市场化在本质上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机构代替了以往由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利率进行确定的权力。以自身运营的风险结构和成本结构为依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判断分析金融市场的动向,进行利率高低水平的自主调节,最终以央行给出的利率为基准、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定下的利率为中介的金融机构进行存贷款的市场利率体系就这样形成了。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与国际金融经济市场接轨的大势所趋,其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是促进金融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和推动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关键所在。
通过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稳定金融秩序,防范潜在风险,是国内改革金融体制的目的。利率市场化就能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避免资金错配,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国内金融市场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金融业务种类少,资金利用率也在较低水平。利率市场化后,资金需求大于供给则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资金需求量,反之则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量,利率能在金融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动均衡器的作用。很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开放都是同期推进的,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利率市场化也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率的传导中介作用在市场化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可以凭借调整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实现对利率的调节,进而对整个金融市场间接地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得以更有效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平稳发展。此外,我国有关部门对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产权结构等内容,金融机构只有掌握资金价格的主动决定权,才能成为金融市场的真正主体,实现长远稳定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也是推进国内商业银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随着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口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最早被提出。我国采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主要是渐进式的,具体就是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路径进行:
(一)货币市场利率的放开
1996年元旦,全国统一标准的同业拆借市场在国内银行间建立,表示中国银行间开始形成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当年6月,央行又直接提出国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资金在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据自主决定拆借利率的规定,并取消管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措施,标志我国正式开始运营利率市场化制度。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由央行推出并上线运行,我国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基准利率。
(二)债券市场利率的放开
1996年,我国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就在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央行还同步放开了现券交易价格和回购利率,1998年首次实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化发债,1999年国债被允许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在市场上发放。
(三)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放开
我国最早在1987年开始尝试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上限经历了多次上调,直到2004年10月份,央行解除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要求。而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也是经过了多次下调,最终在2013年7月被解除,至此,贷款利率的大小交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四)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展
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利率之一,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心和焦点,因为存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有直接影响,还能影响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人民币贷款利率、债券利率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经营等,所以对于该利率的管制,我国央行实行的也是最为严格的标准。2004年10月,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浮动下限才得以放开,管住上限、放开下限的人民币存款利率阶段性目标终于实现。2012年6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确定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营业务,而利率的高低变动对于存贷款业务有十分明显的引导作用,从而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有直接影响,甚至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利率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核心变量之一,大小变动与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是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的环境下,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提高
存贷比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和存款负债间的比值。商业银行用于存款之上的成本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必定会有所增加,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商业银行很可能为了达到获取更多资金的目的而广泛发行债券,存款占比从而得以降低。此外,在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为了缓解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对资产负债进行管理,然而资产流动性提高也会使贷款所占比重增加。于是,在存款占比降低和贷款占比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存贷比自然会慢慢提高,这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利润形成不良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
我国对存款利率市场的改革进度要落后于对贷款利率市场的改革,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利率管理机制逐步从央行下放到商业银行自己手中,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利率自主决定权。虽然贷款和存款利率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目前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贷款利率相比于存款利率还是存在一定的上升幅度。在贷款市场和存款市场上各个商业银行都存在十分激烈的竞争关系,贷款利率在竞争过程中相对下调,存款利率在竞争过程中则相对上调,如此一来,其结果就是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最终有所收窄。
(三)传统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受到冲击
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核心内容,银行实现利润的基本途径就是依靠存贷款利差所得的利息净收入,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轻松简单,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却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构成、业务结构和信贷对象等存在普遍的同质性,不利于资金的有效运用,更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而存贷款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不断减小,随之带来的利息净收入也不断下降,商业银行必须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类别,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利差收入。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
在市场作用和放松管制的合力配合下,实现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但是放松管制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就是利率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曾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或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利率风险主要指的就是基准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性风险。一些发展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甚至存在因此被兼并收购的风险,很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数量减少以及集中度强化。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送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认真分析改革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寻求机遇,预测趋势,以合理的应对方案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加大对高附加值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无论是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大型银行,在客户结构方面,信贷资源都应该进一步向更有贷款溢价和议价能力的中小微企业方向倾斜,这样可以减少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窄造成的利息净收入缩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把投放贷款的目标主要定在高回报率行业,把资金业务当成全面提升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同业资金市场业务大力发展起来。商业银行也要发展其在资产市场上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使同业市场的客户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并增加自身在同业市场上的价格影响力度。
(二)扩大业务产品创新范围
非息收入靠的主要是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所以应该在努力做好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和提升产品创新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营业网络、资产规模、社会声誉和技术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投资咨询和现金收付等中间业务,扩大非存贷款利差业务的利润来源范围。与此同时,在风险可控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商业银行还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与基金、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研究开发更多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多种客户多种层次的需求,凭借一站式的服务体验提高非息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同时积累经验来更好的向综合多元化经营转型。
(三)确定差异化发展路线,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商业模式、业务结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趋同性,面对这种形势,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更应该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竞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路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观念,以利润为中心目标,将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逐步扩展为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并重、非信贷资产和信贷资产并重。在资产业务方面,开拓零售贷款业务,完善相关业务经营机制,逐渐调低批发信贷所占比重,来缓解贷款利率降低造成的压力。在负债业务方面,要加强主动负债经营,控制好高成本负债的增长情况,可以通过同业资金市场来增加低成本负债所占的比重。
(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加强风险防控
我国引入了贷款基础利率集中发布和报价机制,并成功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而对于很多集中报价系统银行和非自律机制成员来说,也必须做好最优惠贷款利率报价和加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工作,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小微银行定价能力较弱,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跟随市场的策略,中小银行对于重点业务一定加强定价管理,而大型银行则应该利用自身规模和资源优势,努力成为整个市场化定价金融体系中的引领者。进一步完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模式逐步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稳健型,在准确识别评估风险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远期期权和套期保值等风险对冲工具对风险进行规避。还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制定差异化信贷审批模式,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司航,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4(01).
[2]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02).
[3]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2(35).
[4]宗良,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适应性[J].中国金融,2012(2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应对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所指的内涵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一般没有特别说明则默认为年利率,具体的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时间×100%。本质上讲,利率就是资金在借贷交易时的价格,可作为中介变量用来衡量金融领域资金的供求关系,不仅联系着实际市场和货币市场,也联系着现在与未来。
在现在的经济格局下,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利率在金融领域中几乎成为了核心,正是这样重中之重的地位,加上金融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推动,利率才会经历从管制到逐渐放开,并最终走向市场化的特殊也是必然的路径。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交易的主体拥有决定利率的权利,监管当局不得强制干预利率,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在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自主地决定利率高低,政府要放开以存贷款利率为主的多种利率的管制。同时中央银行可以凭借公开市场操作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货币政策调节市场利率,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和中央银行调控影响市场利率方式的间接化。利率市场化在本质上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机构代替了以往由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利率进行确定的权力。以自身运营的风险结构和成本结构为依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判断分析金融市场的动向,进行利率高低水平的自主调节,最终以央行给出的利率为基准、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定下的利率为中介的金融机构进行存贷款的市场利率体系就这样形成了。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与国际金融经济市场接轨的大势所趋,其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是促进金融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和推动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关键所在。
通过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稳定金融秩序,防范潜在风险,是国内改革金融体制的目的。利率市场化就能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避免资金错配,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国内金融市场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金融业务种类少,资金利用率也在较低水平。利率市场化后,资金需求大于供给则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资金需求量,反之则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量,利率能在金融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动均衡器的作用。很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开放都是同期推进的,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利率市场化也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率的传导中介作用在市场化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可以凭借调整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实现对利率的调节,进而对整个金融市场间接地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得以更有效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平稳发展。此外,我国有关部门对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产权结构等内容,金融机构只有掌握资金价格的主动决定权,才能成为金融市场的真正主体,实现长远稳定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也是推进国内商业银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随着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口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最早被提出。我国采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主要是渐进式的,具体就是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路径进行:
(一)货币市场利率的放开
1996年元旦,全国统一标准的同业拆借市场在国内银行间建立,表示中国银行间开始形成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当年6月,央行又直接提出国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资金在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据自主决定拆借利率的规定,并取消管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措施,标志我国正式开始运营利率市场化制度。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由央行推出并上线运行,我国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基准利率。
(二)债券市场利率的放开
1996年,我国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就在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央行还同步放开了现券交易价格和回购利率,1998年首次实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化发债,1999年国债被允许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在市场上发放。
(三)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放开
我国最早在1987年开始尝试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上限经历了多次上调,直到2004年10月份,央行解除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要求。而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也是经过了多次下调,最终在2013年7月被解除,至此,贷款利率的大小交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四)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展
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利率之一,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心和焦点,因为存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有直接影响,还能影响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人民币贷款利率、债券利率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经营等,所以对于该利率的管制,我国央行实行的也是最为严格的标准。2004年10月,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浮动下限才得以放开,管住上限、放开下限的人民币存款利率阶段性目标终于实现。2012年6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确定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四、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营业务,而利率的高低变动对于存贷款业务有十分明显的引导作用,从而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有直接影响,甚至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利率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核心变量之一,大小变动与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是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的环境下,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提高
存贷比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和存款负债间的比值。商业银行用于存款之上的成本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必定会有所增加,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商业银行很可能为了达到获取更多资金的目的而广泛发行债券,存款占比从而得以降低。此外,在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为了缓解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对资产负债进行管理,然而资产流动性提高也会使贷款所占比重增加。于是,在存款占比降低和贷款占比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存贷比自然会慢慢提高,这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利润形成不良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
我国对存款利率市场的改革进度要落后于对贷款利率市场的改革,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利率管理机制逐步从央行下放到商业银行自己手中,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利率自主决定权。虽然贷款和存款利率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目前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贷款利率相比于存款利率还是存在一定的上升幅度。在贷款市场和存款市场上各个商业银行都存在十分激烈的竞争关系,贷款利率在竞争过程中相对下调,存款利率在竞争过程中则相对上调,如此一来,其结果就是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最终有所收窄。
(三)传统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受到冲击
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核心内容,银行实现利润的基本途径就是依靠存贷款利差所得的利息净收入,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轻松简单,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却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构成、业务结构和信贷对象等存在普遍的同质性,不利于资金的有效运用,更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而存贷款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不断减小,随之带来的利息净收入也不断下降,商业银行必须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类别,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利差收入。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
在市场作用和放松管制的合力配合下,实现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但是放松管制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就是利率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曾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或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利率风险主要指的就是基准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性风险。一些发展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甚至存在因此被兼并收购的风险,很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数量减少以及集中度强化。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送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认真分析改革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寻求机遇,预测趋势,以合理的应对方案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加大对高附加值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无论是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大型银行,在客户结构方面,信贷资源都应该进一步向更有贷款溢价和议价能力的中小微企业方向倾斜,这样可以减少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窄造成的利息净收入缩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把投放贷款的目标主要定在高回报率行业,把资金业务当成全面提升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同业资金市场业务大力发展起来。商业银行也要发展其在资产市场上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使同业市场的客户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并增加自身在同业市场上的价格影响力度。
(二)扩大业务产品创新范围
非息收入靠的主要是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所以应该在努力做好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和提升产品创新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营业网络、资产规模、社会声誉和技术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投资咨询和现金收付等中间业务,扩大非存贷款利差业务的利润来源范围。与此同时,在风险可控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商业银行还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与基金、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研究开发更多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多种客户多种层次的需求,凭借一站式的服务体验提高非息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同时积累经验来更好的向综合多元化经营转型。
(三)确定差异化发展路线,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商业模式、业务结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趋同性,面对这种形势,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更应该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竞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路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观念,以利润为中心目标,将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逐步扩展为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并重、非信贷资产和信贷资产并重。在资产业务方面,开拓零售贷款业务,完善相关业务经营机制,逐渐调低批发信贷所占比重,来缓解贷款利率降低造成的压力。在负债业务方面,要加强主动负债经营,控制好高成本负债的增长情况,可以通过同业资金市场来增加低成本负债所占的比重。
(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加强风险防控
我国引入了贷款基础利率集中发布和报价机制,并成功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而对于很多集中报价系统银行和非自律机制成员来说,也必须做好最优惠贷款利率报价和加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工作,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小微银行定价能力较弱,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跟随市场的策略,中小银行对于重点业务一定加强定价管理,而大型银行则应该利用自身规模和资源优势,努力成为整个市场化定价金融体系中的引领者。进一步完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模式逐步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稳健型,在准确识别评估风险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远期期权和套期保值等风险对冲工具对风险进行规避。还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制定差异化信贷审批模式,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司航,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4(01).
[2]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02).
[3]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2(35).
[4]宗良,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适应性[J].中国金融,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