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A族链球菌的毒力更新,A族链球菌侵袭性感染重新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TSLS)或中毒性链球菌综合征,具有引起暴发性感染的可能,通常威胁或危及生命,故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已认识到A族链球菌除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外,还引起化脓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A族链球菌能产生一种或多种热原性外毒素(A、B或C型),而这些外毒素可能引起红斑、致热原性、组织损伤、全身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肌衰弱、血管通透性改变和休克。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1例临床酷似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大庖性疥疮。男,73岁,在胸、背、臀、四肢、阴茎出现瘙痒性结痂性发疹4个月,四肢反复出现水疱2个月。曾用强的松80mg/d治疗14天,后逐渐减量,6周后停药,但水疱仍存在并反复出现。体检见结痂性皮损、炎性斑块和一些疱壁紧张、部分呈出血性的水疱,很像大疱性类天疱疮,但在皮损的搔抓物中发现了疥螨。
期刊
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自发性和实验性诱导的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研究,概述了其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及遗传、年龄、性别、内分泌、胸腺等诸多因素对其模型的影响。并且通过对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研究阐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及其有关因素。评价了皮质类固醇类,巯甲丙脯酸,胸腺素及白介素1受体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药物疗效。
蛋白酶抑制剂在调节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在皮肤病学中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C1酯酶抑制剂、抗凝血酶Ⅲ、肝素第二辅助因子、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α-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α-2巨球蛋白缺乏而引起的皮肤表现。
扁平苔藓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维甲酸,还有PUVA、灰黄霉素、抗生素、氨苯砜、抗疟药和苯妥英钠等,必要时可用免疫抑制剂。对局限性损害还可用冷冻、激光和X线疗法。新近报道口服或外用环孢素A有良效,但价昂、副作用也较大,故只宜作为最后的选择。
期刊
孢子丝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是深部真菌病。在巴西人群中发病率高,尤其是组织胞浆菌病会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甚至死亡。这两种病在家畜中有过报导。但有关其流行病学资料尚不足。也未进行过用免疫学方法研究野生动物的发病率。本文用迟发性超敏反应研究组织胞浆菌病和孢子丝菌病在野生动物中的流行病学。选96只健康的野生动物分为两组:树上组49只(灵长类);地上组47只[?(nasua)属和猫科]。
报告了1例极少见的天疱疮伴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日本男性患者,49岁,于1981年7月因面部、胸部和背部发生红斑和糜烂而就诊。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的棘层松解水疱,但基底细胞上面有很轻微的棘层松解改变。DIF发现在细胞间隙(ICS)有IgG沉着,IIF也证实有抗ICS的循环抗体。于同年11月诊断为天疱疮。
期刊
他巴唑(MMI)是硫脲类抗甲状腺药,除了对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外,还显示免疫调节作用。周围血淋巴细胞(PBL)的体外试验证明,MMI使淋巴细胞产生IgM和IgG量减少。突眼性甲状腺肿病人的PBL在MMI存在下培养,与未经MMI处理的PBL相比,其总的淋巴细胞和抑制性/细胞毒性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活化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皮肤组织增生症包括多种皮肤病,有些可累及内脏器官。其共同的改变为组织细胞显著地增生。作者报告1例疥疮,其增生的组织细胞具有郎格罕细胞的特征。患儿为5个月的男婴,2周前于胸部、四肢、头皮及掌跖出现瘙痒性发疹,皮疹为多发性红色丘疹,丘疱疹及少许结节。丘疱疹削片的活检标本显示有疥螨。患儿及其家人均用5%扑灭司林霜治疗2周。但患儿继续出现新疹,其后4周再用5%扑灭司林治疗仍未愈。
期刊
近来免疫印迹技术(IB)被用于测定寻常型天疱疮(PV)抗原和自身抗体。作者用常规间接免疫荧光(IIF)和改良IB在检测PV抗体时,对两者的敏感性作了比较。血清取自三组PV患者。第一组为23例疾病活动期患者。第二组为10例临床表现轻微的PV患者,经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阳性,而反复IIF检测为阴性。
慢性毛癣菌病主要由毛癣菌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及其附件所致,除并发于某些较严重疾病、代谢或内分泌紊乱或应用某些药物外,多数属原发性慢性毛癣菌病(PCT,病人真菌感染超过一年而其它方面健康)。为进一步了解PCT的致慢性因素,作者检测了指间毛癣菌(PCT的主要病原真菌)感染者的一些免疫学指标,着重观察了宿主防御本菌起重要作用的外周血白细胞(PBL)的吞噬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