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姆》是英国著名作家吉卜林的优秀作品之一,它讲述的是充满世俗智慧的基姆陪伴一个看起来不谙世事,好似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喇嘛到处游走,寻找“圣河”,最后由一个街头顽童成长为成熟少年的故事。通过细读文本,作品中呈现的嵌套式与双线式结构展现了主人公成长中受到的双重影响,以及主人公对自己双重文化身份产生的烦恼与困惑。本人试从主人公基姆复杂的个体身份构建过程中挖掘其内在的身份本质与本土主体,从其矛盾而令人困扰的双重文化身份中探究作者不可掩饰地想提高自身种族性的意图。
关键词:《基姆》;本土主体;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1
《基姆》在角色构建上摒弃了简单呆板的民族身份,主人公的身份构建成为在若干个定居者社区中复杂的跨文化交往过程。对身体的发现和关注,是身份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卜林描述了“身体的政治”或“肤色的政治”对基姆成长的影响。基姆在没有遇到白人军团之前,他对自己的白人身份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意识,一身白皮肤给他带来了种种其他流浪孩童一生都不可能遇到的机会,随之而来的便是白皮肤所蕴涵的高贵、文明等特质,“洋大人永远是洋大人” 彰显了其身份的本质。
虽然他坚持自己是印度人,叙述者却坚决宣称基姆是英国血统的白人。本体身份在此被一再强调,虽然从各方面看,基姆都是一个土著,但就因为他的白人血统所以他不可能与土著完全等同。值得一提的是,在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基姆都被人称为“世界之友”。他和周围是那么融洽,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出来不同民族间的对立和敌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间存在的无法弥补的裂痕。作者借这个称呼想表明基姆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普适性,以及东方世界對其积极接纳。年轻的基姆一路陪伴着年迈的喇嘛寻找箭河,喇嘛非常感动。在吉卜林看来,落后衰败的东方需要先进强盛的西方的带领和引导。
事实上,主人公基姆凭借出色的“变色龙”能力,在各种印度土语和英语之间熟练切换,深入被殖民者内部,在相当程度上吸纳并融入被殖民者的文化和风俗,在吉卜林心中,他是理想的帝国管理者。John MaBratrey 在他的《帝国臣民,帝国空间》一书中,认为吉卜林把土生土长的白人看作是英帝国重焕生命甚至是延续任命的关键。因为这些白人拥有跨文化的见解和知识,而且具备大都市人的心胸,堪称典范的智力、道德素质,更重要的是,除了对异族文化的深刻洞察,他们还持有种族平等主义的观念,把身份看作是多元、建构的。学校是为帝国事业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圣埃克斯维尔学校的白人少年群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他们俨然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吸收了两者的优点。一方面有天生的高贵的白人血统,另一方面又对东方有相当的知识和了解,这两方面的优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异族异域。公立学校是帝国的摇篮,是一个帝国接班人教理想的培养、教育场所。孩童是帝国意识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帝国的命运和前途。他们要用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影响那些对他们有看法的人。
吉卜林认为,在殖民地出生、长大的英国人会是更合格的帝国管理者,他们从小就在印度人那里感受到自己的优越,既是孩子又是“父亲”,他们充满自信,没有那种在英国长大后来在印度工作的殖民者所体验到的力不从心感以及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慌和孤立感。他们会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
个体的自我认同首先是肯定自己, 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而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该民族为维护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所做出的努力结合。在此,个人成长与民族成长、个人叙事与民族叙事互相交织,形成一种转喻或换喻的关系。个人历史只有放到民族历史背景中才能得以理解,而民族历史也只有通过个体化的生活形式才能得以阐明。基姆最后以一个本质主义身份掩盖了那些令他不安的各种身份:他是白人。理性、力量、强大、文明是其代表性的内涵。他似乎和各种相互竞争的力量拼杀了一次,内心的冲突令他疲惫不堪,最终白人身份是他必然的选择。整齐划一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白人性”通过作品叙述把种种偶然、特殊的品质转化成内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民族特质,暴露了构建者提升自身种族性的强烈意图。
参考文献:
[1](英)拉德亚德·吉卜林.基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基姆》;本土主体;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1
《基姆》在角色构建上摒弃了简单呆板的民族身份,主人公的身份构建成为在若干个定居者社区中复杂的跨文化交往过程。对身体的发现和关注,是身份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卜林描述了“身体的政治”或“肤色的政治”对基姆成长的影响。基姆在没有遇到白人军团之前,他对自己的白人身份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意识,一身白皮肤给他带来了种种其他流浪孩童一生都不可能遇到的机会,随之而来的便是白皮肤所蕴涵的高贵、文明等特质,“洋大人永远是洋大人” 彰显了其身份的本质。
虽然他坚持自己是印度人,叙述者却坚决宣称基姆是英国血统的白人。本体身份在此被一再强调,虽然从各方面看,基姆都是一个土著,但就因为他的白人血统所以他不可能与土著完全等同。值得一提的是,在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基姆都被人称为“世界之友”。他和周围是那么融洽,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出来不同民族间的对立和敌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间存在的无法弥补的裂痕。作者借这个称呼想表明基姆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普适性,以及东方世界對其积极接纳。年轻的基姆一路陪伴着年迈的喇嘛寻找箭河,喇嘛非常感动。在吉卜林看来,落后衰败的东方需要先进强盛的西方的带领和引导。
事实上,主人公基姆凭借出色的“变色龙”能力,在各种印度土语和英语之间熟练切换,深入被殖民者内部,在相当程度上吸纳并融入被殖民者的文化和风俗,在吉卜林心中,他是理想的帝国管理者。John MaBratrey 在他的《帝国臣民,帝国空间》一书中,认为吉卜林把土生土长的白人看作是英帝国重焕生命甚至是延续任命的关键。因为这些白人拥有跨文化的见解和知识,而且具备大都市人的心胸,堪称典范的智力、道德素质,更重要的是,除了对异族文化的深刻洞察,他们还持有种族平等主义的观念,把身份看作是多元、建构的。学校是为帝国事业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圣埃克斯维尔学校的白人少年群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他们俨然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吸收了两者的优点。一方面有天生的高贵的白人血统,另一方面又对东方有相当的知识和了解,这两方面的优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异族异域。公立学校是帝国的摇篮,是一个帝国接班人教理想的培养、教育场所。孩童是帝国意识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帝国的命运和前途。他们要用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影响那些对他们有看法的人。
吉卜林认为,在殖民地出生、长大的英国人会是更合格的帝国管理者,他们从小就在印度人那里感受到自己的优越,既是孩子又是“父亲”,他们充满自信,没有那种在英国长大后来在印度工作的殖民者所体验到的力不从心感以及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慌和孤立感。他们会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
个体的自我认同首先是肯定自己, 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而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该民族为维护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所做出的努力结合。在此,个人成长与民族成长、个人叙事与民族叙事互相交织,形成一种转喻或换喻的关系。个人历史只有放到民族历史背景中才能得以理解,而民族历史也只有通过个体化的生活形式才能得以阐明。基姆最后以一个本质主义身份掩盖了那些令他不安的各种身份:他是白人。理性、力量、强大、文明是其代表性的内涵。他似乎和各种相互竞争的力量拼杀了一次,内心的冲突令他疲惫不堪,最终白人身份是他必然的选择。整齐划一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白人性”通过作品叙述把种种偶然、特殊的品质转化成内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民族特质,暴露了构建者提升自身种族性的强烈意图。
参考文献:
[1](英)拉德亚德·吉卜林.基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