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琴:在弦上盏中,照见自己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离手,茶不离口,悠游于俗世与山林之间,过着恬然安适的生活。像他这样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时代就更多了。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弦上之音,盏中之茶,炉内之香,就像三条彼此独立的丝线,从历史的最深处生发、游走,然后借文人之手,缠绕、交织成闲情雅致。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抚或听,或泡或饮,或燃或品,不论施与受,皆以实现涵养性情、治身修心为旨归,从而还原一颗澄净空明的心,照见自己。
  由感官到心灵
  明人屠隆说:“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香令人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伴着袅袅香烟、悠悠琴声,饮茶不止是涤荡去了昏昧,也涤荡去了俗尘,浇散了郁结在胸的块垒,在宁静优雅中快意人生。
  “琴、茶、香都根植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的,蕴含着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生活理想。”合肥庐阳书院院长、合肥丽庐传统文化传习所所长程龙伟说。“相比之下,茶更贴近生活,并通过它的‘道’深入琴、香、书、画等艺术形式。”
  程龙伟就是一名“由茶入琴”者。此前,他曾是一名教师,平日尤喜啜茗读书,他的网名就叫“且饮且读”,对古代咏茶诗的解读饶有创见,其散文集《诗畔说茶》为爱茶人们呈现了别样的茶韵诗情。茶,就像一把打开传统文化艺术世界的钥匙,一旦“掌握”,就会自然而然走进其它艺术门类。于是,他习古琴、学香道、玩紫砂、鉴字画,乐在其中,后来竟“玩”成了自己钟情的事业。
  在他看来,琴与茶,尽管外在、表达形式不同——前者通过听觉以音悦耳,后者则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以形悦目、以香悦鼻、以味悦口,但是,二者境界相通,且殊途同归,皆从感官上升到心灵,陶冶身心,涵养性情,实现“生命的自我完成”,在琴声茶汤里照见自己,达到“琴人合一”“茶人合一”之境。
  广陵派青年古琴演奏家田泉则是由琴入茶。他出生在扬州一个音乐世家,乃父是知名的斫琴师,自幼耳濡目染,19岁时师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日强研习古琴弹奏与斫制。在2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他以他那修长有力的指节在琴弦上拢捻,亦以一颗素心清赏佳茗。
  “但凡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弹琴与品茶,都需要情绪和情趣,有情绪才有情趣。只有情趣,或者说乐趣,才能听得懂、品得懂。”熟谙琴道茶性的他,对琴曲茶品“互参”自有一番妙论:赏《广陵散》《酒狂》,道劲老辣,激越跌宕,张力十足,适合品口味浓郁、霸气的茶,如武夷岩茶中的肉桂;赏《潇湘水云》《离骚》,荡气回肠的琴曲,适合品富于变化的茶,如陈年白茶;赏《平沙落雁》《阳光三叠》,恬淡平和,适合品清新淡雅的茶,如绿茶。“在一首琴曲中,也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比如,《忆故人》沉郁顿挫,哀而不伤,就像陈年普洱的陈醇。婉转低回处,细腻而不纤弱,连粘而不凝滞,清雅如绿茶。气势磅礴处,恰如古树普洱茶,飘逸却不轻浮,利落却不粗犷。”
  他还以古琴曲为一个茶商朋友做的茶命名:“良宵饮白”。《良宵引》系古琴名曲、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醒心琴谱》云: “其曲取意于月夜轻风,良宵雅兴。曲风细腻委婉,清新恬静。是为恬美妙趣之精品。”茶者,生晒者上。白茶,不炒不揉,最接近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醇和温润,怡口悦心,和《良宵引》的琴境十分贴合。良宵饮白茶,境美茶亦美。
  “不过,这也不尽然。良宵,并不一定都是皓月当空或花好月圆,可以是雪天,或下点细雨,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人的心情,也就是情绪。”换句话说,弹琴品茶,都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以“内化至心”为依归。
  从技、礼到心
  弹琴听琴,制茶泡茶品茶,皆有技艺或门道,其审美存在共性。田泉认为,赏琴品茶,其审美都应遵循“溯源一定性一定量”的法则。“品茶要先追溯到种茶制茶,包括品种、海拔、气候、土壤等等,再去定性适合做什么茶,以什么工艺做、要做出什么样的香与味。琴曲亦然,每一首琴曲的谱成,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同一首琴曲,不同的人,弹出的音调、风格、流露出情绪情感都不一样。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品出的味道、感受也不尽相同。
  “定性之后,再去定量。”譬如,做乌龙茶,要晒青、做青、烘焙,都有一定的法度,以求“适度”。琴师弹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也都有规范可依,没有真正的随性或自由,每拨一根弦,手每一落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茶师做茶,要让品人出什么样的香、味、韵,怎么泡茶、怎么奉茶、怎么品茶,也都有规矩,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没有绝对的自由。“从这一层面上说,这是‘礼’(‘法’)的部分”。
  从“技”契入,至“礼”至“心”,程龙伟与田泉无疑是“素心同调”。2015年7月,程龙伟创办了华夏茶书院,以茶文化为核心研习内容,并囊括了琴、香、花等雅文化。不同于其它培训机构,往往只注重技艺的教学,程龙伟除了让学员学习掌握基本手法外,他更注重“礼法”与“心法”的修習。“古人弹琴听琴也好,点茶分茶也罢,都很重视仪式感。”
  以鼓琴为例,明人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对琴人仪容、仪表、心情、姿态、手法、个人修养以及听众、环境都作了条分缕析。论及仪表姿态时,他说:“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然后浴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其心身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明代文人似乎都有一种“精神洁癖”,对饮茶也是高标准、严要求。朱权把饮茶视作“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许次纾则更甚,他在《茶疏》中对饮茶的宜忌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包含境、景、时、人、物、事等诸多方面。而当茶及饮茶方式东传日韩后,开出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这两所“新花”,仪式感就更强了。
  “弹琴啜茗,强调习礼,皆是为了向内调和性情,向外教化人心。”程龙伟说,不论是习琴,还是习茶,指法与泡法是基础,修习礼法是关键,修炼心法是最终目的。“不学礼,无以立”。他所倡导的“书院茶风”,将“礼”的精神贯彻渗透到整个书院,每天的生活,饮茶吃饭,课前课后,皆彬彬有礼。
  志道游艺
  事实上,在啜茶正式成为一种雅事之前,文人的手早已在琴弦上抚拨按弹了干百年。
  对于琴的创制者,自古有“伏羲说”、“神农说”、“舜帝说”等多种说法,尤其是神农氏,据传他也是茶最初的发现者和利用者,且此说流传深远。毕竟传说归传说,不可尽信,但琴与茶之悠久,却是毋庸置疑。
  孔老夫子,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亦是一位优雅的琴人。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琴,正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现。”程龙伟说,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有“以艺载道”“以艺进道”“技近乎道”“道器不二”等观点,弹琴、泡茶,都属于“艺”或“技”的范畴。《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琴、茶及其技艺皆是道的载体,当技艺上升到一种高度,就进入“道”的境界。因此,他把茶、琴、香、花、华服等传统文化都列为“艺道”。“琴、茶、香、花、书、画,皆为‘艺’,是外在的形式,‘道’是内在的精神。因为‘道’相同,它们之间可互通,且一通百通。”
  孔子曾这样问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啊礼啊,难道只是说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当然不是!赠礼奏乐,并非是礼乐之本,而是在“敬”在“和”。琴艺茶艺亦然,鼓琴瀹茗,在于弘道。
  “比如,古琴艺术有‘清、和、淡、雅’之精神,其重要流派之一的虞山琴派则有‘清、微、淡、远’之特点。中国茶文化蕴含‘清、敬、雅、静、和、正’之精神,日本亦有‘和敬清寂’之‘茶道四谛’。”
  清、和,是琴与茶的精神共性。致清导和,即是道。
其他文献
在说起新加坡美食的时候,小编默默脑补了许多:咖椰土司、咖喱烧烤、福建炒面、肉骨茶、蛋羹螃蟹……其中最有共通感的当属老华侨带去“家乡味”——中国茶与福建菜。  新加坡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华人,这个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很亲近的一个国度。不仅那里有我们相同血缘的人,也是因为它与中国有太多的相似元素。同是亚洲地区,与内地、香港、台湾密切往来,生活习惯上也多为相近。比如中国人爱喝茶,新加坡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
期刊
茶道的艺术是口、鼻之艺术,现在仍有许多人在谈论举行茶汤作品欣赏会时为何不播放音乐,是将茶道侧重在耳朵,轻视茶汤的香味欣赏。音乐的确较容易给人带来疗愈感,能让听众产生放轻松的共鸣,这恰恰是茶道所不需要的。茶道作品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只是流光瞬息间,音乐在这种时刻只变成干扰,我们需要品茗者与泡茶师共同的全神贯注,关心茶叶、水、水加热的方法、泡茶器、茶海、茶杯等器物,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搭配
期刊
我国茶叶多种植在山地,如果单一种茶,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病虫害多发、农残高等问题,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因此,要在山地茶园引种多种植物,建設山地立体生态茶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茶区因地制宜,创新研究出很多立体生态茶园的建设模式。  茶一林(果)复合型  在茶园周边
期刊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全面复兴,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味道,近年来高层的茶叙外交更是让茶以最高规格向世界推介。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最具东方特性的茶依旧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它包含着艺术的美感与深厚的哲学意味,必将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最有魅力的方式之一。  谈到茶,不得不谈儒释道的精神力量。佛教不能饮酒,他们只能饮茶,在饮茶中,能体会到禅的本质,哪怕世俗中人也可以在茶中了解禅的意趣;道家的修身
期刊
武夷山脉绵亘550公里,位于祖国版图的右下角,由东北至西南,在东南沿海丘陵和江南丘陵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形成了江西和福建两省的天然屏障。中国茶叶在地理上也有一条分界线,大致沿着南岭山脉为界,大岭南北自然分化成茶业的两大区域,岭北以浙皖赣为代表,岭南则以福建为代表,而福建产区主要以武夷山脉为依托。近半个世纪以来,北方盛销浙皖赣等省绿茶的传统地区,虽然也开始出现福建茶的身影,但闽粤地区和东南亚盛
期刊
2019年两岸茶界资深茶人举行高峰对话,谈初心,谈使命,谈未来  两岸茶界,一味同心。  如同牵连在两岸间血浓干水的亲情,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日常之饮,也是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  虽曾几度离索睽隔,但茶缘却始终不绝如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逐渐从紧张对峙走向平和对话。  “春风”吹拂,“坚冰”消解,两岸茶产业与茶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以李瑞河为代表的台湾茶商“登陆”创立天福茗茶,带
期刊
有句心灵鸡汤说『人不可能生而完美,但可以追求完美,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才会充实你的人生。』对于喝茶这件事,除了欣赏茶汤之外,要充实你的茶桌,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让你愉悦的物件。赏,代表一个观赏的过程,更代表着一种品位,这种品位可以引领我们让茶事更优雅,让心灵更纯净。  赏花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它把花与茶
期刊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为现代人描绘了一副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写照:焚一炉馨香,挂一幅字畫,插一瓶鲜花,品一壶香茗,与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这是最雅致之闲事。以闲养心、养性,追求逸趣,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茶为国饮已是大势所趋,以茶为核心,找寻更多样、更雅致的生活情趣已经
期刊
去年年初,遥里茶事开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日。在一个城市里,茶空间就像是一个“精神堡垒”,由茶叶,技法,物件的逐渐发酵,到美学,文化的相互交融,最终影响到人的内心和生活态度。  成都是泡在茶里的,只是早年茶馆遍街的市井形态已悄然逝去,留下零星点缀,比如彭镇茶馆、鹤鸣茶社。去的人,与其说是追忆过去,不如说是过过“复古”的新鲜劲儿。更多新兴的茶空间赶着趟儿的逐渐兴起,风格各异,又少了那么些地气儿。  
期刊
2020年《茶道》马来西亚分场由紫藤文化集团及许玉莲茶道院联合承办,茶会形式采用目前茶界正热切推动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会欣赏会”来进行。地点是位于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创立于1987年,是马来西亚第一家茶馆、紫藤文化集团的起点,亦是马来西亚现代茶文化滥觞之所在。品茗者陆续抵达茶会现场。此次茶会茶具、茶席、茶叶,皆由茶道艺术家本身亲自预备,不假手他人来做,这展现了泡茶师在选择原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