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意愿——《美狄亚》和《宠儿》弑婴行为的比较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母亲弑婴的悲剧古已有之,今亦不断。对应到文学创作中,则以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和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最为典型。弑婴行为做为一种主体性悲剧创作,往往对读者产生极其强烈的共鸣,许多研究者从历史文化或精神分析的维度对其进行思想渊源的探究。本文打破了以往研究的单一模式,而是对这两部作品的弑婴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从中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
  【关键词】:美狄亚; 宠儿; 弑婴; 比较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获得了1988年度的普利策奖并被誉为“美国文学史的里程碑”。被评选美国最近25年以来最好的小说,其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带人赶来追捕,为了使儿女不再复蹈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绝望之下割断了她女儿的喉咙。莫里森以她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真实和艺术地再现了由黑人自己,用黑人话语所诉说的那段历史,以及那些“不曾诉诸文字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莫里森笔下的主人公塞丝里是对孩子们怀有深厚母爱的母亲,在“甜蜜之家”庄园上为奴时,她忍受得了艰辛的劳作和奴隶主的鞭打,但她不能忍受奴隶主吸走她的奶水,她异常痛苦,这种暴行侵犯了她圣洁的母爱,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当她偶然听到奴隶主“把她的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她的动物的属性放在右边”时,塞丝进行了思考。她逐渐明白:奴隶是白人的财产,是白人的工具。为了自己和孩子的自由,塞丝决然出逃。她怀着身孕,克服了重重险难,在途中生下了四女儿丹芙,最终成功地逃到了辛辛纳提州婆婆的家。在婆婆住所的28天使塞丝真正体验到自由和母爱的快乐:她能够爱自己所爱的一切,能够自由行使作为母亲的权利。奴隶主的追捕把塞丝带到了深渊,面对两难境地,塞丝以暴制暴,亲手杀死了刚会爬的三女儿“宠儿”。塞丝宁愿结束女儿幼小的生命也不愿女儿遭受奴隶主的摧残,因为她亲身遭遇到了在奴隶制下生不如死的经历。……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四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保罗·D,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欧里庇得斯创作的戏剧《美狄亚》的主人公美狄亚,在希腊神话中,她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她与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见钟情。美狄亚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完成了自己父亲定下的不可能任务,取得金羊毛后,美狄亚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腊的旅程。与伊阿宋回国后,美狄亚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伊阿宋取回王位但也开始忌惮美狄亚的法术和残酷。后来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同时也用下了毒的衣服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逃离伊阿宋的身边。
  美狄亚对两个儿子的“残酷”杀害与其所生活的希腊父权社会背景休戚相关。远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奴隶制已经建立,社会正处在从母权社会转变为父权社会的转型期里。在家庭关系上,一夫一妻制开始逐渐成形,所有这些转变都建立在男性占据统治地位这个基础之上的。在女权社会被推翻之后,妇女日益沦为男性的附庸,地位几乎降到奴隶的程度,同样地受制于男性的统治。
  在古希腊,女性没有法律或经济权力,如果被丈夫抛弃,就不得不转而依靠自己的父亲或儿子。美狄亚为了伊阿宋已经背叛了她的父亲,杀死了她的兄长,在被抛弃以后,她和两个儿子完全处于无助的境地。在疯狂的嫉妒中,她作为一个“性格暴烈”的毫无选择的女性,通过用沾了毒的衣袍杀死了新婚的新娘,及杀害自己亲生儿子的方式来进行复仇。如果仅仅杀害了伊阿宋的新婚妻子,毁坏了他的第二次婚姻,她的报仇将是不完整的,对伊阿宋的伤害也小了很多。受父权社会的传统影响,相比较情感联系而言,在古希腊,孩子与父母的亲缘关系更多地与父亲的权力、荣誉、地位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为父亲生命的一种延续存在的,这一点同生养孩子的母亲则没有太多的联系,妇女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在用剑杀死儿子的同时,美狄亚也终结了伊阿宋的生命延续之源,并灭绝了他继续生存的欲望。在戏剧的结尾,当伊阿宋哀叹“失去的孩子”时说到:“啊,我的生命结束了”。亲生儿子的死亡,还有美狄亚的恶言相向,使得伊阿宋一生徹底堕入了绝望的深渊。
  塞丝那种扭曲的母爱的罪恶之源是奴隶制,它使母亲竟然采用杀死女儿这种极端的形式来保护女儿免遭奴隶制的践踏和蹂躏。塞丝弑女这一行为是对奴隶制敌对情绪的一种释放。在奴隶制的压迫下,黑人毫无人权可言。他们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由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可以在拍卖行拍卖。南部各蓄奴州的法典,从来不承認奴隶婚姻是合法的。奴隶的婚姻没有法律的保护,奴隶主出卖奴隶时,可以任意拆散奴隶的家庭。奴隶主们不仅剥夺了奴隶们作为人的权利,也剥夺了黑人女奴做母亲的权力。在奴隶制的压制之下,母子不能相认,夫妻难以团聚,也隔断了黑人母亲与子女相连的血脉,使黑人奴隶客体化,剥夺了他们的主体性。黑人妇女求助接近自毁的极端行为来维护自己及其亲人的尊严,也正体现了他们主体意识的觉悟。爱与恨同在,挽救的正确做法却是毁灭生命。种族的痛如此真切地呈现在塞丝的身上,她无处诉说甚至根本无法诉说,漫溢着太多的希望和无尽的绝望,宠儿是她永远的梦魇。
  美狄亚和塞丝弑婴的行为是一种情感的极致表现,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弑婴行为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可怕的,也是迫不得已的行动。只是美狄亚的这种情感来源于恨的极致,而塞斯的情感则来源于爱的极致。美狄亚恨他的丈夫的出轨和背叛,纯洁的灵魂无法容忍,于是采取了彻头彻尾的报复行为,彻底地断绝了与丈夫的任何牵连。塞丝出于对女儿的爱,对女儿尊严的维护,宁可选择死,也不要女儿再回到“甜蜜之家”过那种动物般的受屈辱的奴隶生活。人类的情感包括爱和恨两极,这两极在两部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美狄亚和塞斯都选择利用结束他者生命的方式实现对生命的尊严的维护。
  《美狄亚》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而《宠儿》则是以后现代小说文本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美狄亚的性格是野性的火辣的果敢的,美狄亚的结局是欢乐的,最后她成了极乐世界的统治者,最终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和解脱。而塞斯的性格则是善良的温厚的柔弱的,内悔自省的,她的结局并没有美狄亚的自由,而是陷入了一种忏悔意识之中,这种忏悔是一种集体性的忏悔,是对弑婴行为的悖论性呈现。对美狄亚而言,杀子不是目的,是她为了实现对自己的忠实,并动摇整个父权社会所能诉诸的最后的手段:通过将匕刃挥向自己的亲生子,“失落”的美狄亚给自己的愤怒找到了发泄口,并以此切断了自己与父权社会的唯一联系,宣布了与父权社会价值观的决裂。塞丝的弑婴行为展现的是她与奴隶制的彻底决裂。
  参考文献:
  [1]托尼·莫里森.宠儿[M].南海出版公司,2006.
  [2]欧里庇得斯.美狄亚.见:古希腊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秦洁荣. 从《美狄亚》和《宠儿》解读女性灭子行为之原型[D].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
  [4]应伟伟.谁杀害了她们的孩子?——《美狄亚》与《宠儿》的互文性及“弑婴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D].世界文学评论,2008.
其他文献
《从土菜馆的“摩涯”题诗到钓鱼台》  风吹麦浪金缕裳,长河碧溪水流淌;  箭步拨开芦苇荡,河道闸阀把杆扬。  张总端坐这气场,何总分秒把鱼装;  鲫鱼鲤鱼青混子,鳞次栉比一箩筐。  猴哥盛情意难却,扛着战果别夕阳。  回望曲径土菜馆,白墙浓墨诉过往。  2016-05-29  《念奴娇.建院怀古》  丙申之夏六月既朔,与同学郭君、刘君、朱君、邹君及张君会于御龙玺之酒肆,谈笑风生饮少辄醉,无不感慨毕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音乐课程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与音乐知识、多元文化的关系,对《音乐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知识;音乐创新;音乐文化传承;多元文化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这些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为实现某一价值而分离原本为一体的价值体系。由于对价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仇富心理加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是我们解决当今公平问题必须坚持的世界观,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作为文学作品朗诵中的主体,“人”的意识应该是朗诵者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朗诵者的角色意识,还是朗诵者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训练意识,归根到底都是要驻足于朗诵主体“人”的塑造。朗诵文学作品时刻把握好“人”的概念,并且注重对文学作品朗诵的训练、总结、归纳、梳理,在舞台上积累经验后,文学作品朗诵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关键词】:观察;体验;感受;传递情感。  人,是文学作品朗诵过程中的主体,
期刊
【摘要】:“流亡的书写者”这类张炜小说中常见的、特殊的知识分子,他们用生命来书写,用真正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以抽象的方式阐释了知识和自由的内涵,以及知识分子的尊严。  【关键词】:张炜;流亡;知识分子  熟悉张炜小说的人都知道,张炜是一个喜好写流亡者的作家。流亡,对他笔下的主人公来说很多时候是生活的常态。这里所说的流亡既有地域上的流亡,也有心靈上的流亡;流亡者既是思想上的流亡者,又是异乡的边缘人;既是
期刊
【摘要】:现实社会和理想世界的差距是我们所无法逾越的,这给人人都戴上了哈姆雷特式的镣铐。伟大的剧作家总是能通过作品和作品人物反映出普世的人类问题。契诃夫的《海鸥》中海鸥意象在我们普通大众身上的体现是生活中我们所最珍视而稀缺的那部分东西,或者理解为我们心之向往的美好。  【关键词】:海鸥;象征;生命需求  在一片湖水滋养的土地上恣意生长着各色水草和树木,同时也孕育着参差良莠的人类。剧中那些家庭观众坐
期刊
【摘要】: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杜诗;艺术风格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
期刊
【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内收入15个故事,力图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作者家乡都柏林麻木、腐朽、瘫痪的社会现状,在创作手法上,乔伊斯广泛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出小说文本中现象与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本论文以《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阿拉比》为例,分析乔伊斯小说创作中的对比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精神“顿悟”。  【关键词】:《阿拉比》;对比手法;精神“顿悟”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期刊
在过去的30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电视艺术领域出现一批批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其中一部分以电视相亲为主题的电视栏目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起起伏伏,随着不断的出现、落寞、改版和争议,电视相亲节目以它独有的魅力始终在电视荧屏上散发着特殊的光彩。回顾其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1988年出现最早的电视相亲节目至今的近30年里,此类的发展变化史同样也是一部中国老百姓思想不断开放的進化史。  一
期刊
冬天的上午,天阴沉沉的,白的发黑,像反穿的野兔毛大衣,光秃秃的树枝交叉着,伸向天空,树枝 上栖着几 只鸟,呆愣愣的许是麻雀。  真冷!黄土都被冻得结结实实,低矮的屋檐上连着长长短短的冰棱。一张口呼出的热气就凝成白雾。  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要回来啊!我忍不住埋怨爸爸。  爸爸帮妈妈把后备箱里面盒装礼品拿出来,有些抱歉地解释道:“你表姑家太冷清了,再说过年了,总得回趟老家啊!”  我撇撇嘴,不肯进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