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9—0033—01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下面,笔者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准备时,不忘 “学困生”
很多教师都有个习惯就是备课时,脑海中浮现的尽是自己喜欢的优等生,一般不会考虑“学困生”的情况。这样上课时就没了“学困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无形中扼杀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教师先要进行摸底,了解“学困生”在一个班级的比例和类型,以及在学习数学时造成困难的原因等等,把这些跟“学困生”息息相关的问题都要备进导学案,为“学困生”学习达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制订教学方案。制订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学困生”。至此,教师就要开始准备课前的预习指导。教师可以采取由“扶着走”到“放开手”的方法:一开始每次给出预习提纲,并进行必要的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然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圈点点。
二、课堂教学时,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和达标之间总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减小差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首先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耐心,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数学教学时列举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的背景。其次提问时要考虑“学困生”,尽量把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学困生”,以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最后要及时查漏补缺。“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课后就应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课后教师可以专门让“学困生”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整理本上归纳整理出来,并将课堂上做错的和不会的题目再在整理本上重做一遍。
三、 因材施教,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布置作业。这里主要强调,要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接近“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单独进行辅导,采取循序渐进、逐步诱导的方法,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布置的作业,要督促其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四、 倾注无私的爱,以情感化“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成绩较差,因此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自卑感。所以,对他们付出无私的爱至关重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关心和帮助,对待他们一定要细心,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承认他们自身的优点,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蹲下来”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感知自己并没有被放弃,就会产生奋发向上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就是“学困生”向优等生行列迈进的强大动力。
另外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但绝不是向家长“告状”。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是校讯通进行交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指导,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或家长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进行讲解,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使“学困生”早日得到转化。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和培养,那么“学困生”必会找回学习的自信,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9—0033—01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下面,笔者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准备时,不忘 “学困生”
很多教师都有个习惯就是备课时,脑海中浮现的尽是自己喜欢的优等生,一般不会考虑“学困生”的情况。这样上课时就没了“学困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无形中扼杀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教师先要进行摸底,了解“学困生”在一个班级的比例和类型,以及在学习数学时造成困难的原因等等,把这些跟“学困生”息息相关的问题都要备进导学案,为“学困生”学习达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制订教学方案。制订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学困生”。至此,教师就要开始准备课前的预习指导。教师可以采取由“扶着走”到“放开手”的方法:一开始每次给出预习提纲,并进行必要的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然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圈点点。
二、课堂教学时,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和达标之间总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减小差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首先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耐心,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数学教学时列举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的背景。其次提问时要考虑“学困生”,尽量把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学困生”,以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最后要及时查漏补缺。“学困生”课堂上完全接受新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课后就应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课后教师可以专门让“学困生”准备一个整理本,将当天课堂知识在整理本上归纳整理出来,并将课堂上做错的和不会的题目再在整理本上重做一遍。
三、 因材施教,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布置作业。这里主要强调,要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接近“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单独进行辅导,采取循序渐进、逐步诱导的方法,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布置的作业,要督促其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四、 倾注无私的爱,以情感化“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成绩较差,因此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自卑感。所以,对他们付出无私的爱至关重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关心和帮助,对待他们一定要细心,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承认他们自身的优点,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蹲下来”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感知自己并没有被放弃,就会产生奋发向上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就是“学困生”向优等生行列迈进的强大动力。
另外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但绝不是向家长“告状”。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是校讯通进行交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指导,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或家长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进行讲解,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使“学困生”早日得到转化。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和培养,那么“学困生”必会找回学习的自信,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