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同义复用现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义复用,是指意义相同的两个字或词语连在一起使用,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个事物,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词汇现象。语言学者老早就关注到了这种语言现象,其中唐朝的孙颖达在《左传正义》里将其称为“重言”或“复语”,而清朝的顾炎武、王引之、俞樾和近代的刘师培等人都在各自的著述中,列举分析了不少同义复词的例子,为现代人研究这种语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保证。
   其实,这种同义复用的现象在文言文学习和高考复习中处处可见,如,“攻伐”“诛杀”“庠序”“佯装”“耿介”“崔嵬”“鄙陋”等。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很少正式提及,所以学生有陌生感。但是,同义复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果不引起注意,对它就不会有透彻的理解,那么阅读时就不可能很好地领会意思,翻译时也就不可能准确了。
   一、熟悉基本,选取其一;邻字帮衬,以易译难
   (一)两字构成最常见:同义复用词,顾名思义,构成这个词的两个语素是同义或近义的,呈现形式多是双音节的词。例如,李桢《六国论》中的句子“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中的“攻伐”一词就是同义复用词,“攻”是“攻打”的意思,“伐”是“进攻”的意思,两个语素意思是相近的,翻译如下:“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二)两字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义复用,两个语素构成的词,无论哪一个用在句子里,都表示相同的一个意思,在翻译时任取其一进行解释就可以了。当然,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用简单的那个字对难的那个字进行解释。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句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庠序”二字都是指地方学校,取其中任何一个字的解释就可以了,翻译如下:“恭恭敬敬地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着、头顶着东西了。”
   二、学会比较,区分古今;通假现象,左右关注
   (一)从与现代汉语加以比较来看:同义复用,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词里,其中的一个语素,它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虽然还有,但已然不经常使用,或与现代汉语的语义相差甚远,或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例如, 《木兰辞》中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中的“扶将”二字,“扶”的意思一目了然,可“将”的“扶持”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翻译如下:“爹娘听说女儿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二)从与誊抄听写的失误来看:同义复用,两个语素构成的词里有时可能还有通假字。即使在不知道通假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用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来对难的那个字进行解释说明的。例如,苏轼的《教战守策》中的句子“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中的“田”通“畋”,同时用相对简单的“猎”字来对相对难一点的“田”进行解释就可以了,翻译如下:“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
   三、结构对举,巧中取义;莫忘语境,虚词如是
   (一)从句子结构上来看:同义语素的词有时还可插入另两个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里,构成短语。例如,《过秦论》中的句子“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同义,都是“战败逃跑的士兵”的意思,“追”“逐”也同义,都是“追击”的意思,翻译如下:“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淌的血水竟能使盾牌浮起来。”
   (二)从词性的角度来看:连用的同义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如,“唯独”“此其”“比及”“已而”“遂乃”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会构成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推断出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贾谊《过秦论》中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的“因利”和“乘便”就是同义复用,“因”和“乘”处于对应的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这个意思,此句中的“利”和“便”也是同义复用。
其他文献
我校自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下大力气推行。各学科均成立了课改小组,各位课题组成员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实践。高效课堂课题组坚持每月出版一期课题组简报,好不热闹。然而,实施高效课堂课改这么长时间,我个人却观察到了课改一种无奈的窘境:高效课堂课改收效不明显,有些班主任不配合,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少数学生家长也不太赞同。迫于高考及平时月考的压力,甚至出现了部分课改教师回头走老路,教学满堂灌,高效课堂改
期刊
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枯燥无味的反复重复“点横竖撇捺”,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还经常会有老师诉苦:好多字任你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容易分清辨认。低年级识字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情绪性、动作性和创造的特点,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更应选取最佳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轻松进入“识字乐园”,随境入心,识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认知世界、开拓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能力,而发现就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中发现,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世界的美,发
期刊
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件件平凡而细小的事,而这些小事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有的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不断延伸”;有的老师指出“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亲其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为实现《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必须在科学教学中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是艺术的缔造者。每一堂课在教室眼中都是一个需要不断雕琢、打磨的艺术品。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信息库,知识点传输者。因为,课堂不过是教师“满堂灌”的一个途径,只要教师说完了,课便上完了。至于学生能不能跟上,课堂气氛怎么样,不重要!学生只要听就好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听课效率低,课堂气氛也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明明可以雕琢成青花瓷的艺术品,却仅仅
期刊
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形式,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预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文本的实践过程,预习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的预习,使
期刊
听,听,学生的读书声又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看,有的面带笑容,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几个人齐声朗诵;听,有的声音高亢,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清脆,声声悦耳动听,轻重缓急分明。学生读出了情致,读出了韵味。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学生原来的读书声,语文教师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读书声还是未脱稚气,读书的时候,个个伸长脖子,一个字一个字拖长声音,或者是最后一个字使劲地提高声音。他们认为,声音越高越好听,并且不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的本质,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这种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