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代“鸡娃”自述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速递·理想与现实】让孩子从小胸怀大志,将来得以成为“人上人”,这自然无可厚非。只是我们都遗忘了,立大志未必可以成为“大人物”,成为“人上人”的心态倒有可能被激发。北京第一代“鸡娃”的自述里,自幼儿园开始学才艺,小学开始学奥数、英语,初中后全周末投身各种学习班……一路奋勇拼搏,在“鸡娃”中脱颖而出,步入社会才发现,他们竭尽全力其实也只是比周围的人好那么一点点而已。那些宏图大志,那些远大理想,最终还是屈从于现实。无休止的“内卷”,不假思索地“鸡娃”,最终获得的是什么呢?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
  (特约教师 黄传福)


  我是一名接受“鸡娃教育”长大的“95后”女生。我生活在北京市朝阳区,升学是我从小到大每隔几年就要面临一次的巨大挑战。
  在我升学的道路上,辅导班是绝对少不了的。我4岁的时候,第一次上辅导班。爸妈为了让我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买来一架古筝。
  那时,我所在的幼儿园大班里,17个女孩中有9个会弹古筝,隔壁班还有两个男生在学。当时,已经“内卷”到会一门乐器根本无法成为你的“特长”,而是你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了。
  为了让我们幼升小时能有一份出挑的简历,古筝班三十几位小朋友的爸妈,都和我妈一样,让辅导机构的古筝老师帮我们争取了一个在剧院演出的机会。最终,我们三十几个小朋友一起登台演出,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每个人下台后都得到了登台照片和演出证书。
  这些照片和证书,就成了我幼升小简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是的,2001年,北京的幼升小,就开始做简历了。我的简历,我妈印了50多份。她亲自跑遍了全北京最好的一批小学,挨个投了简历。
  小学前3年,我每周六都要去学华罗庚数学。我常去的是朝阳区的一所少年宫。每周六的安排是:早上“华数”课,下午古筝课,晚上英语角。除此以外,我还学过一年的芭蕾、一年的跆拳道和一年的工笔水墨以及一年的素描。
  我在四年级一次数学考试中拿了100分后,我妈十分膨胀地给我报了奥数班。从此,我离开了少年宫,开始在各个中学包办的小学生教辅班穿梭。
  好在我有一个“虎妈”,她可以不辞辛苦地陪我一遍一遍学“鸡兔同笼”和“火车追及”问题。为了能让我记住公式,她又学鸡叫,又学兔子跑;还拿着筷子当火车一遍一遍给我演练啥叫相遇,啥叫追及,为啥火车车身的长度也很重要……
  每个“鸡娃”背后,都有一个“虎妈”啊!
  這两年网上出现了很多海淀妈妈的段子。我看了几条,实在是嗤之以鼻,不足为奇。什么地铁上练英语,什么线性代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些我妈早就玩腻了。
  我妈能成为一个“虎妈”,绝对是因为她受到了中国高考制度的恩惠。她就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从小地方来到北京的。
  我妈,一个山西小城的女孩,算是她那个年代的“小镇做题家”。在高考结束后,她自信满满地回家让我外婆给她缝被子,说:“赶紧缝被子吧,我马上就要出去念大学了!”
  坚信高考改变命运的我妈,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我。所以,当我妈在地铁上和我用英语练习对话时,我只能忍受着一车厢人的注目,羞耻地用英语回答她的问话。
  升入小学六年级,全班同学的家长都紧张了起来。我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地被提前招进重点中学。有的人靠父母,有的人靠实力。经过一番混乱的小升初提前招生考试后,朝阳区除了一所中学以外,没有其他学校肯收留我。但我的“虎妈”不满意,她决定带我跨区考试,上私立外国语中学。于是,我开启了满北京城参加考试的地狱模式。最终,在一所外国语学校找到了我的归宿。
  品尝到小升初失利滋味的我,再也不敢放纵自己,开始拼命学习,主动要求报辅导班。我想尽一切办法去当学习委员、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只为了自己中考时,简历能更漂亮。
  上初中后,我已经不需要我妈来“鸡”我了,我可以自己“鸡”自己了。放学后我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站着写作业、背古文,我的MP3里永远都播放着VOA慢速英语和TED演讲。
  周六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我都泡在培训机构。那个时候,我放松的唯一方式,就是写小说。当然了,这是不会得到“虎妈”支持的。
  不过,我的“虎妈”还是给了我很多零用钱,足够让我去买书、CD和我喜欢的杂志。我给这些杂志逐一投稿,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
  没想到,这些发表的文章,让我在初升高的提前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北京四中实验班的青睐。
  进入四中,“鸡娃”就更多了。
  我这种靠补习班和那么一点点写作天赋勉强考进来的学生,实在是不值一提。学习成绩好,在四中算不了什么,这是理所应当的。大家比的都是学习成绩以外的事情。
  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是人生体验派。当我第一次在地理课本上知道东非大裂谷时,我的同学已经被家长带着去过了。实地考察过,当然记得更牢、理解得更好。
  数学好的孩子,一个公式能解决10道题。
  物理好的孩子,一道题能有10种解答方法。
  英语好的孩子,高一时SAT就已经接近满分了。托福、雅思扣一分半分的,那纯属是给考试机构一个面子。英语学得无聊了,人家还顺带着学学法语和拉丁语呢。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比老师还厉害。我这样的普通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那时候的四中校长提倡素质教育,从不要求学生上晚自习。就算是高三,晚自习也绝不强制(不过基本全班同学都主动上晚自习)。而且一周5天,每天都必须有体育课(到了高三也是如此)。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社团有“模拟联合国”,就是一群高中生坐在会议室里假装自己是各国领袖,穿着西装、皮鞋,用英语进行演讲,试图解决非洲饥荒、美国枪支管理、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印度种姓制度及贫富差距等诸多世界问题。
  我当时只觉得:你们有病吧?
  高中毕业,我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目前的职业是编剧。你也可以理解为自由职业或者……无业。年收入比北上广深的普通白领稍强一些。
  我的朋友们和我的情况差不多。确实,“鸡娃教育”让我们比大部分同龄人赚得多一些,工作得轻松一些。但大家都是“90后”,都一样买不起房。
  所以,这么“卷”,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父母“鸡”了我们20年,可万万没想到,我们没有机会“刀耕火种”、开疆拓土,只能在他们原先开辟的那一块小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我的“鸡娃”朋友们很多已经想开了:有的副业搞起了烘焙,有的辞职当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还有的去做了健身教练、外卖派送员。
  “鸡娃”们已经看透了:世事如浮云。
  (秋水长天摘自《看天下》2021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 后高考经济;消费观;理性消费;市场秩序  新闻回放  6月9日,2021年高考结束,尽情放松、充实自我成为众多考生后高考时代的主题。“后高考经济”日渐升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被大多数考生列入假期清单。“省钱又好玩”成为高考生们毕业旅行的追求;高考结束后,不少家长选择为孩子上大学提前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再次走俏起来。除了吃喝玩乐外,不少考生也选择利用这个假期来充实自己,驾考、语言类
期刊
【锐词阅读】  2021年6月17日,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入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世界各大媒体报道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时,用上了中国航天员的专属英语单词taikonaut。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6月20日,杨利伟在北大演讲时提到,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航天员的称呼各不相同,美国航天员“astronauts”,俄羅斯航天员“cosmon
期刊
【锐词阅读】  2021年6月,“剧怒症”一词冲上了热搜并引发共鸣。网友纷纷反映现在很多电视剧太“降智”,漏洞太多,剧中人物、剧情严重不符合现实,导致看不下去而出现愤怒情绪。很多网友还晒出了低幼失真而让人愤怒的桥段,如主角生活困窘却租住着大城市里的豪宅、身着奢侈大牌服装还要四处去筹借区区几百元钱,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竟能和顶头上司跨年龄恋爱上演“霸道總裁爱上我”的戏码……这些角色在剧中的设定没有丝毫
期刊
近日,山东青岛,贵州籍建筑工人陈江山在工作之余演奏古筝,吸引了不少工友前来围观。据陈江山介绍,他从小就有弹琴的梦想,但直到18岁他才接触到古筝。之后靠看视频和书籍自学,他练习了四五年,学会了很多名曲。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成為被瞩目的焦点。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让一些普通人也有了成为“网红”的机会;另一方面,与祖辈、父辈相比,一些“90后”“00后”年
期刊
适用话题 人与自然;科学保护动物;和谐共处  时事引读  2021年6月,中国云南野象远离家乡,一路向北,穿行于田野、山水和城市之间,“魔幻”的场景吸引了社会群体广泛关注,迎来“全民观象”的局面,不仅如此,云南野象还“火”到了国外,吸引了外媒的关注,云南野象群堪称“年度爆红野象”。象群有15名队员,一路“蹭吃蹭喝”,沿着西双版纳—普洱—红河—玉溪,然后进入昆明境内。这群大象原来生活在我国西双版纳国
期刊
“深山信使”王顺友因病去世:一人一马一辈子  1985年,走了一辈子“马班邮路”的父亲把骡馬的缰绳交给了王顺友,对他说:“父亲走不动了,这个班今后就交给你。”那年,王顺友不到20岁,自此开始了“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的生涯。刚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参加工作,年轻的王顺友就感受到了走这条邮路的艰辛。他每月走两班,一个班要走14天,一年有330天走在邮路上。他翻越的察尔瓦山海拔5
期刊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
期刊
“躺平”或许与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青年形象背道而驰。人们常说,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但是现在有更多年轻人深刻怀疑这一点——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  的确,如今人们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他人设置的各种标准,对什么是成功、怎样的人生算是“赢家”有了更加多元包容的观点和宽泛的定义,也能够理性看待甚至排斥各种消费主义、成功学、励志鸡汤所灌输的价值观念,更加勇于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方式。  
期刊
【观点速递·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用微信】韦东奕年少成名,几乎拿遍了国内外的数学大奖,但对名利十分淡泊。他的堂弟韦晶洲介绍说:“他家里基本跟毛坯房差不多,因為讲究环保,所以生活很随意,也不讲究吃穿,采访视频里看到的矿泉水加馒头其实是他的常态。在北京,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不超过300块钱,其实他并不缺钱;平时他也几乎不看电视,也没有微信,除了查资料几乎不上网,但是爱听收音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数学题,你要
期刊
“躺平”很“丧”,然而,“躺平”真的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风气了吗?看一看夜晚的校园,图书馆自习室灯火明亮,多少学子埋头苦读;早晚高峰的地铁,多少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抓紧碎片时间看着在线课程;写字楼的格子间、创业大街的咖啡馆,多少年轻人独当一面,意气风发在拼在干;抗疫一线,多少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和志愿者成为中坚?“躺平”一词虽然火了,但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努力奋斗更是事实。行胜于言,某种程度上,“躺平”多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