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基因相关蛋白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相关产物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9例胃癌组织中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TOPo Ⅱ阴性表达、MRP阳性表达和GST-π阳性表达作为3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并将本组患者分成高危耐药组(2~3个危险因素)和低危耐药组(0~1个危险阒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生存率及辅助化疗的有效性.结果 ToPoⅡ阳性表达率为74.7%,与胃癌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MRP阳性表达率为40.4%,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GST-π阳性表达率为49.5%.与患者性别和胃癌分化程度有关.3种蛋白各自表达的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耐药组术后有25例(55.6%)复发,复发时间为(15.2±8.1)个月,与低危耐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P>0.05),但复发时间早于低危耐药组[(21.3±11.1)个月,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和55.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耐药组中化疗患者与未化疗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5.8%和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耐药组中化疗患者与未化疗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和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基因相关产物ToPo Ⅱ、MRP和GST-π的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性有关,对于高危耐药的患者进行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尽管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的非外科疗法如控制饮食、运动、药物等能在短期内减少体质量的5%~10%,并较为有效地控制血糖,但其长期减肥及维持血糖正常的效果并不理想[1,2].因此,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的外科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
期刊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部分患者常有恶病质(cachexia)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质量下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晚期还会出现疼痛、呼吸困难或器官衰竭.恶病质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致死因素,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使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
期刊
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25%~30%的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肝转移,50%~7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晚期发生肝转移,并因此而死亡.结直肠癌肝转移(e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约占Ⅳ期结直肠癌的60%,不少国家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疾病来对待.如欧洲成立了结直肠转移治疗组(European Colorectal Metastases Treatm
期刊
目的 介绍新型经口底钉座置入装置(OrVil~(TM),Covidien)在腹腔镜胃切除食管-空肠或残胃管状吻合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5例贲门、胃体癌患者及1例贲门部间质瘤患者分别施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及近端胃次全切除加食管-残胃吻合术,用新型OrVil~(TM)装置经口将底钉座置入食管下端,进行食管-空肠或食管-残胃吻合.结
早期胃癌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协会提出,其标准曾被各国学者广泛讨论,随着近50年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统一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作为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其病理学和生物学特征与进展期胃癌有较大差别.淋巴结转移和浸润面积大小也并不影响该类患者的分期.由于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其预期生存期较长,因此手术后消化道重建必须引起外科医生的足够重视,在确保手术安
期刊
目的 探讨通过细胞角蛋白(CK)20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所清扫的782枚淋巴结组织中CK 20 mRNA的表达.从而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评估,并与常规病理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病理学检出34例(56.7%)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检出阳性淋巴结数为356枚(45.5%);CK20法检出45例(7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由LKB1/STK1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胃肠道错构瘤样息肉、皮肤黏膜色素斑和家族遗传性是其主要临床病理特点.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共收治PJS患者36例,对其胃肠道息肉进行了手术加内镜治疗,尤其是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eopy,DB
期刊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82岁.主诉:间断上腹痛1年余,加重伴上腹部包块1月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烧灼样疼痛,间断发作,伴烧心、反酸,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伴有间断腹泻、为水样便、间断有黑便、伴里急后重.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炎伴糜烂;病理检查示急性和慢性胃炎并存。
期刊
期刊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克罗恩病术后患者的维持临床缓解作用.方法 将2005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克罗恩病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雷公藤多甙和美沙拉嗪治疗;术后3个月、半年和1年或出现临床症状时进行疾病活动度指数(CDAI)评价,并在术后1年或复发时行肠镜检查和行Rutgeert术后内镜复发评分.结果 雷公藤多甙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3个月内两组均无复发,半年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8.2%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