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欣赏音乐就是要与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音乐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验音乐带来的对心灵的 撞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种方法理解音乐作品,在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才可以实现欣赏课的高效。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技术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95-01
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离不开音乐,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就是鱼和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课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直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都没有缺少音乐教学的影子。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小学音乐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果应该重视音乐的欣赏课教学。怎样提高音乐音乐欣赏课的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
一、端正态度重视音乐欣赏
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音乐虽然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教学中,难免说起来重要,中考时不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意识,端正音乐学习的态度。音乐不只是唱歌课,音乐有素养、乐理、欣赏、器乐、创作等内容,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能因为中考不考就舍弃它、忽视它。音乐对人性情的陶冶,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是任何一门别的艺术都不能替代的。上好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欣赏课,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感受和鉴赏,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尽量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在鉴赏的基础上形成创作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就是要与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音乐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验音乐带来的对心灵的 撞击。所以应该认真对待音乐的课程学习,端正音乐欣赏的态度,这样才能收到较高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将音乐的魅力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学生对音乐有了兴趣才可以顺利形成音乐素养,才会有对音乐的审美构建。音乐作为艺术对人的性情和心灵情感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有兴趣的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是赤诚的。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音乐的音、像等呈现给学生,音响的效果对学生的震撼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
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把张若虚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内容呈献给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朗诵中,用这首音乐伴奏,音乐和诗词的交融,声音和画面的融合,将学生带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场面中。月亮半弯挂在天空,夕阳沉入水中,岸边的依依杨柳倒映在水中,若隐若现的渔火在水中荡漾。海上明月一点一点地升起来,潋滟波光在学生的视野中无限放大。情景交融的画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春江、夜色中的花朵、高悬天空的明月以及江边约会的情侣。对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种方法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没有语言界限的艺术,但是要欣赏音乐作品的美,应该允许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欣赏毕竟是个性化极强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可以让学生画出音乐作品中反应的内容,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演绎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必须提倡学生深入作品内容的深处,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情感。音乐的欣赏对于没有太多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独特的音乐感悟。比如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中,学生未必能想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通过对题目的审视,狂欢一词,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提醒学生,把自己最开心的时刻回忆一下,然后再体会这首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放飞思绪,任思绪飞扬,让自己的情感在音乐的旋律中肆意游荡。这样才可以充分理解音乐,理解音乐中的美感。
文字和音乐是不分的,在音乐的欣赏中加上文字的诠释,会增加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摇篮曲》的欣赏中,我给学生讲述妈妈哄着宝贝睡觉的故事,把学生带回到自己的回忆中,在对婴儿时期的想象和生活中的所见进行综合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摇篮曲的意境。宝贝在妈妈的轻声吟唱中渐渐进入睡梦中。
四、在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在音乐欣赏中,师生应该互动进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可以和老师一起进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绎。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沉浸在音乐的美好气氛中。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让班上学过小提琴的学生演奏这首曲子,然后教师利用钢琴进行伴奏,在师生共同演绎的乐曲中,会唱的学生轻声合唱,全员参与、全员融入的音乐再创造实现了。学生对这堂音乐欣赏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多数人都喜欢的,但是如果上升到艺术高度就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教师正是要带领学生从专业的高度去领悟和欣赏音乐作品。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学生跟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实现对学生性灵的陶冶和灵魂的洗涤。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的《中国音乐美学通论》,1999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剑飞的《音乐心育艺术》,2005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技术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95-01
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离不开音乐,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就是鱼和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课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直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都没有缺少音乐教学的影子。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小学音乐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果应该重视音乐的欣赏课教学。怎样提高音乐音乐欣赏课的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
一、端正态度重视音乐欣赏
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音乐虽然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教学中,难免说起来重要,中考时不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意识,端正音乐学习的态度。音乐不只是唱歌课,音乐有素养、乐理、欣赏、器乐、创作等内容,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能因为中考不考就舍弃它、忽视它。音乐对人性情的陶冶,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是任何一门别的艺术都不能替代的。上好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欣赏课,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感受和鉴赏,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尽量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在鉴赏的基础上形成创作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就是要与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音乐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验音乐带来的对心灵的 撞击。所以应该认真对待音乐的课程学习,端正音乐欣赏的态度,这样才能收到较高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将音乐的魅力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学生对音乐有了兴趣才可以顺利形成音乐素养,才会有对音乐的审美构建。音乐作为艺术对人的性情和心灵情感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有兴趣的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是赤诚的。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音乐的音、像等呈现给学生,音响的效果对学生的震撼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
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把张若虚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内容呈献给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朗诵中,用这首音乐伴奏,音乐和诗词的交融,声音和画面的融合,将学生带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场面中。月亮半弯挂在天空,夕阳沉入水中,岸边的依依杨柳倒映在水中,若隐若现的渔火在水中荡漾。海上明月一点一点地升起来,潋滟波光在学生的视野中无限放大。情景交融的画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春江、夜色中的花朵、高悬天空的明月以及江边约会的情侣。对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种方法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没有语言界限的艺术,但是要欣赏音乐作品的美,应该允许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欣赏毕竟是个性化极强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可以让学生画出音乐作品中反应的内容,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演绎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必须提倡学生深入作品内容的深处,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情感。音乐的欣赏对于没有太多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独特的音乐感悟。比如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中,学生未必能想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通过对题目的审视,狂欢一词,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提醒学生,把自己最开心的时刻回忆一下,然后再体会这首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放飞思绪,任思绪飞扬,让自己的情感在音乐的旋律中肆意游荡。这样才可以充分理解音乐,理解音乐中的美感。
文字和音乐是不分的,在音乐的欣赏中加上文字的诠释,会增加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摇篮曲》的欣赏中,我给学生讲述妈妈哄着宝贝睡觉的故事,把学生带回到自己的回忆中,在对婴儿时期的想象和生活中的所见进行综合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摇篮曲的意境。宝贝在妈妈的轻声吟唱中渐渐进入睡梦中。
四、在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在音乐欣赏中,师生应该互动进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可以和老师一起进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绎。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沉浸在音乐的美好气氛中。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让班上学过小提琴的学生演奏这首曲子,然后教师利用钢琴进行伴奏,在师生共同演绎的乐曲中,会唱的学生轻声合唱,全员参与、全员融入的音乐再创造实现了。学生对这堂音乐欣赏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多数人都喜欢的,但是如果上升到艺术高度就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教师正是要带领学生从专业的高度去领悟和欣赏音乐作品。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学生跟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实现对学生性灵的陶冶和灵魂的洗涤。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的《中国音乐美学通论》,1999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剑飞的《音乐心育艺术》,2005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