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党的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监督,推进了党的监督理论与实践创新。总书记关于党的监督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党的监督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一、总书记关于党的监督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监督,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形成了党的监督新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监督,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意义重大。
总书记指出: “全党要深刻认识到,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他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更好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监督,就是立足加强党对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的统一领导,保证监督的权威性,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在此基础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进秉公用权,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而更好实现党的监督理念、组织形态、制度体系、方式方法的创新。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全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也是党的政治监督的根本要求。完善党的监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领导国家治理框架下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是为了让权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进而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好调动人民积极性实现发展目标。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对治党管党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加强党的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二、新时代党的监督思想实践路径
(一)深化监督理念
很多领导干部一度在思想上认为,西方国家的权力监督机制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逻辑起点上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代表着社会道德向善向上的方向,强化党员监督,与党倡导的崇高道德风尚不一致。总书记指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信任不能代替监督逐步成为全党共识。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被有效的监督实践唤醒。必须看到,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权力用得对不对、好不好,必须接受监督,必须由党和人民说了算。其次,监督覆盖公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领域。党的全面领导既包含着党对一切工作的科学领导,还包含着党对公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领域的监督。这种监督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党能否避免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前要紧盯问题隐患,推进纪委监委组织功能重铸,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加强基层巡察机构改革。
(二)完善监督机制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监督相互贯通,同级之间监督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完善监督的过程本身也是推进改革的过程,党的监督思想的落实,本质上是推进政党发展的过程。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的制度要素,明晰权力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健全权力运行程序,逐步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二是要形成激励机制,结合中央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检视不足,自觉加强学习,切实整改问题,以保证权力运行摆脱底线,实现高线目标。三是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監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形成权威高效的权力监督与约束体系。同时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深入研究“5G+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规律,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监督中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三)加强日常监督
一是巡视监督。十九大之前,党中央已经进行了十二轮巡视,实现了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并将“回头看”纳入到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有效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监督效果。当前要进一步深化政治巡视,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功能整合、机制创新,保障其权威运行,坚持党内巡视“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的工作方法,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同时,探索实践巡察的体制机制,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开展交叉巡察,解决好熟人社会基层监督的有效性问题,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
二是派驻监督。十九大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和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派驻机构改革成果以党的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当前要发挥好“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派驻监督“哨兵”和“探头”的作用,严格落实《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不断完善派驻监督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
三是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监督执纪的重要理论和政策,也是工作指南。它反映了党的先进性要求和党的监督的根本价值原则,既深刻揭示了党员干部面临腐败风险的内在逻辑,也从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明确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必须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四种形态”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引导高线、严守底线的纪律运行准则,构建防止领导干部从违纪走向违法犯罪的多道防线。
参考文献
[1]贾清.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思考[J].求知,2019(10):35-37.
[2]王彦军,陈新磊.新中国70年党内监督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J].榆林学院学报,2019,29(05):1-7.
[3]全家悦,郭昭,张旭.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监督论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25-32+2.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一、总书记关于党的监督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监督,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形成了党的监督新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监督,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意义重大。
总书记指出: “全党要深刻认识到,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他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更好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监督,就是立足加强党对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的统一领导,保证监督的权威性,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在此基础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进秉公用权,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而更好实现党的监督理念、组织形态、制度体系、方式方法的创新。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全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也是党的政治监督的根本要求。完善党的监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领导国家治理框架下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是为了让权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进而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好调动人民积极性实现发展目标。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对治党管党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加强党的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二、新时代党的监督思想实践路径
(一)深化监督理念
很多领导干部一度在思想上认为,西方国家的权力监督机制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逻辑起点上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代表着社会道德向善向上的方向,强化党员监督,与党倡导的崇高道德风尚不一致。总书记指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信任不能代替监督逐步成为全党共识。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被有效的监督实践唤醒。必须看到,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权力用得对不对、好不好,必须接受监督,必须由党和人民说了算。其次,监督覆盖公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领域。党的全面领导既包含着党对一切工作的科学领导,还包含着党对公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领域的监督。这种监督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党能否避免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前要紧盯问题隐患,推进纪委监委组织功能重铸,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加强基层巡察机构改革。
(二)完善监督机制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监督相互贯通,同级之间监督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完善监督的过程本身也是推进改革的过程,党的监督思想的落实,本质上是推进政党发展的过程。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的制度要素,明晰权力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健全权力运行程序,逐步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二是要形成激励机制,结合中央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检视不足,自觉加强学习,切实整改问题,以保证权力运行摆脱底线,实现高线目标。三是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監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形成权威高效的权力监督与约束体系。同时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深入研究“5G+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规律,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监督中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三)加强日常监督
一是巡视监督。十九大之前,党中央已经进行了十二轮巡视,实现了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并将“回头看”纳入到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有效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监督效果。当前要进一步深化政治巡视,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功能整合、机制创新,保障其权威运行,坚持党内巡视“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的工作方法,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同时,探索实践巡察的体制机制,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开展交叉巡察,解决好熟人社会基层监督的有效性问题,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
二是派驻监督。十九大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和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派驻机构改革成果以党的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当前要发挥好“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派驻监督“哨兵”和“探头”的作用,严格落实《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不断完善派驻监督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
三是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监督执纪的重要理论和政策,也是工作指南。它反映了党的先进性要求和党的监督的根本价值原则,既深刻揭示了党员干部面临腐败风险的内在逻辑,也从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明确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必须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四种形态”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引导高线、严守底线的纪律运行准则,构建防止领导干部从违纪走向违法犯罪的多道防线。
参考文献
[1]贾清.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思考[J].求知,2019(10):35-37.
[2]王彦军,陈新磊.新中国70年党内监督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J].榆林学院学报,2019,29(05):1-7.
[3]全家悦,郭昭,张旭.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监督论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2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