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民间传说;传播模式;李调元
摘要:以四川罗江县李调元民间传说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可知影响该民间传说传播的因素为:传播形态转化、媒介技术发展、社会意向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四川民间传说的传播模式,可呈现民间传说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可对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重在维持传说的历时传播,完善深层结构的转型,巩固经济基础建设,让表层结构的各个亚系统都得到正常发展,只有这样才可维持传播模式整体结构的正常有序运行。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87—04
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已成潮流,传统的中国文化亦受到一定程度的“西化”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寻根和维护,就成为了一项迫切任务。古往今来,巴蜀大地上以多种形式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它们是文化中的瑰宝。本文选取四川罗江县李调元民间传说为研究个案,以归结出四川民间传说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共性。李调元(1734~1802)是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诗人,四川罗江县人,他的生平故事以及流传下来的浩瀚巨著对四川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本研究从调查这一人物传说在当地的传播状况切入,分析影响传播过程的诸多因素,从而建构一个四川民间传说的传播模式,并对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
一、四川罗江县李调元民间传说传播状况
在罗江县的实地调查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三种研究方法,调查对象遍及各年龄段、各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既有当地的平民百姓,也有专门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调查的基本结论如下:
1 李调元民间传说的传播形态是转化发展的
民间文化学者刘守华先生曾将中国民间文学区分为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传播形态。在调查中可见,在现时流传的李调元传说故事中,这三种形态同时存在,但从历时传播的角度看,则是依循“原生态——再生态——新生态”的脉络转化发展的。
原生态即是存活于民众口头的传统民间传说。纵观李调元传说的历时发展,最初的传播形态就是乡野民众间的口耳相传。原生态传说是民间传说的生命主体,是其他传播形态的发展源头,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再生态是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实现民间传说的再现。就李调元传说来看,再生态又有两大形式:一是各种艺术文本形式,包括书籍等文字印刷媒介的传播,电视和电影等电子媒介的传播,戏曲、戏剧、说唱等曲艺形式的传播等等;二是依托文物的物质载体形式,最典型的就是李调元故居“醒园”和李调元纪念馆这两处建筑。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原生态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对民间传说再现,从而实现原生态传说向再生态传说的形态转化。
新生态是指在当代社会激荡下产生的新传说。李调元这种真实历史人物的民间传说,在当代社会中新产生的故事并不多,但这一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在有些文艺作品中,有些故事是经过制作者的个人想象杜撰的,有些是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附会到李调元身上的,这些“不真实成分”便带有制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印记,因此也可视为新生态的一种形式。又如罗江县的“调元文化节”,事实上也是近年来应当地文化建设需要而兴起的一个新节日,是民间传说与当代主流文化相契合的表现。
“原生态——再生态——新生态”的发展脉络虽是民间传说历时传播的一般规律,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形态的转换并非纯粹地单向发展,而是多种形态交错并行的。在循环回复的形态转换中,民间传说不断地推陈出新,多重传播形态交融并存,民间传说的体系也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2 当地媒介环境和现代媒介对传说的传播力度不够
据了解,当前罗江县的广播电视线路基本上已通达各个村落,电视成为当地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民众拥有状况、接触频度、方便程度上都很高;书籍、报纸、杂志等文字印刷媒介的使用则因调查对象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而有所不同;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介的使用因城乡差异而明显不同。
但是传播媒介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民间传说的传播也随之发达。调查显示,李调元民间传说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主要还是最原始的口耳相传,此外,选择电视、书籍、李调元故居或纪念馆这三项进行传播的人数也不少,但均未超过问卷总数的50%。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飞速发展对民间传说的传播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冲击因素。落后的媒介条件自然会导致乡村的信息闭塞,但同时却又是对当地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保护;先进媒介技术的使用,虽然拓宽了信息接收渠道,但这突如其来的海量信息,伴随着五彩斑斓的外来文化,对于古朴、单纯的乡村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典型的极具地域色彩的民间文化,在面对电视带来的更丰富多彩的节目时,也会显得单调和脆弱,人们会逐渐对外面的广阔世界充满好奇,而对早已熟知的本土传说失去兴趣。
从当前状况看,电视、书籍、纪念馆等都还没得到充分利用,尚未为李调元传说的传播和推广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当地民众对这几种媒介则抱有很高的期待。其中,电视是受众最欢迎、最乐于接受的传播媒介,大部分民众表示非常期待看到关于李调元的电视连续剧。此外,各种文字印刷媒介、民间表演媒介也有一定数量的潜在受众群体。
3 各种社会意向因素对民间传说传播有影响
李调元民间传说的传播发展还与诸多社会因素有重大关系。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尤其强调传播中的各种“社会意向因素”。李调元民间传说的流传存在如下几项重要的社会意向因素:
一是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民间传说作为一种文化成品,它是否能为当下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和容纳,如果能,它就能被记录下来并流传;如果不能,就被主流文化冷落和边缘化。二是媒介操纵者的行为。比如文字印刷媒介,这种媒介是掌握在识字人群手中的,他们是文字印刷媒介的操纵者,这些操纵者必须是熟知李调元民间传说并乐于去撰写的才能成为李调元传说的“职业编码者”;又如电视,电视节目的制作也需要“职业编码者”,而且节目的内容还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因此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电视媒介的操纵者。三是专家学者的介入,他们为李调元民间传说的收集和正本清源、挖掘传说的深层文化内涵、提升传说的文化和学术品位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为传说的长远流传奠定了基础。另外还有受众的选择、地方经济发展的驱使等等因素,不一而足,也影响着传说的流传。
二、民间传说传播模式建构
图1的传播模式是在李调元民间传说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建构而成的,主要呈现民间传说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模式的构成主要为:以四大媒介划分的四个历史分期,分别 为“口传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标示的三大发展脉络分别为:传说的形态转化过程、媒介技术和媒介情境的发展过程、社会意向因素的影响过程;以A、B、C、D四个方框表示逐渐增大的四个传播情境。
传播模式以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形式呈现各方面因素对李调元民间传说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都对民间传说的流传带来了重要影响,但是归根结底它们又都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矛盾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ation)认为,社会的整体就是一个“具有支配因素的综合整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体系中,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决定某种社会现象发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经济基础始终是一个“归根结底”的“支配因素”。据此可对本传播模式做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解析。
1 表层结构:并行不悖的三个亚系统
表层结构指的是传播模式中一目了然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三个亚系统即三大发展脉络各自所构成的三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根据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中对于诸矛盾“相对自主性”的强调,这三个亚系统之间是异质的、不同源的,它们具有各自相对自主的发展历程。三个亚系统相对于整个传播模式系统来说,是属于整体结构中的局部结构,整体结构对局部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而局部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则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2 深层结构:垂直作用的经济基础
相对于可见的表层结构,经济基础处于一个隐形的又至关重要的位置,它制约着表层结构中三大亚系统的发展程度,规定了表层结构的发展方向,在民间传说的历时流传中充当着一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从而构成了本传播模式中的深层结构。在本模式中,经济因素作为一个基础潜藏于三大亚系统中每个角落,它作为一个深层的隐形结构在左右着表层结构体系的发展。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不同,它对李调元民间传说历时传播的影响不在于直接掌控民间传说的流传命运,也不会直接作用于某个亚系统,而是通过影响整个表层结构,来改变民间传说的生命轨迹。
3 传播模式结构中的主体因素
历史不是一个无主体的结构。本传播模式中的传播者作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的主体因素一共出现了四次,表示在四个历史分期中都需要传播者的推动才能实现民间传说的传播和发展。其中,由于各个时期各种媒介的性质不同,掌握媒介的人群不同,民间传说的传播者也就不同。口传媒介时期,传播者可以是了解该民间传说的“所有人”;而到了文字印刷媒介或电子媒介时期,民间传说的传播者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介使用技能,才能成为“职业编码者”在这些新兴媒介上进行传播;网络媒介时期的到来,使新兴媒介的使用趋于平民化,拥有网络媒介的“所有人”又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了,这再次昭示着民间传说的全民传播时期的到来。传播者作为整个模式中的主体因素,是整个结构的承担者,是联结结构中各个亚系统的能动因素,是推动民间传说流传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传播模式对民间传说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
民间传说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许多民间传说正趋于消亡,民间传说的命运令人担忧。从本传播模式的结构分析中可看出,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重在维持传说的历时传播,因此需要建构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社会结构系统。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维持传播模式整体结构的正常有序运行,首先要完善深层结构的转型,巩固经济基础建设,进而让表层结构的各个亚系统都得到正常发展。
从表层结构来看,传说的传播需要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一是民间传说本身的内驱力,也即该传说固有的质量必须是优秀的,它有足够顽强的生命力支撑它在漫长的时空中完成各种传播形态的转化,并在各个不同时期彰显其价值和魅力;二是媒介技术力量的支持,包括各种媒介技术对民间传说的不同偏向性,以及不同媒介对传播情境的营造和改变;三是社会意向因素的推动,包括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受众的选择、专家学者的介入等等。三大决定因素都在左右着民间传说的流传,其中任一决定因素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一则民间传说在历史上消亡,而民间传说的长远流传则需要三股力量的“合力”作用。
再看深层结构的经济基础,作为最终决定民间传说历时传播的支配因素,它并不直接掌控民间传说的传播命运,而是通过影响表层结构而最终决定民间传说的兴衰。传说的流传固然需要经济力量的推动,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动民间传说的传播。一味强调发展经济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已证明了这一点。“从经济发展角度上讲,农耕社会的瓦解是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从文化发展角度上讲,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无穷的,相反要保护好人类的这份珍贵的遗产。但是,我们的现代化来得突然,缺乏文化准备,缺乏应对,也缺乏自我保护。”因此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尤其不是解决文化冲突和维护传统民间文化的唯一的可靠途径。
然而,经济基础的建设仍是至关重要的,缺乏经济保障的文化建设无异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应合理有序地带动上层文化的建设。在经济结构的支持下,民间传说的开发和保护还需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继而再从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资产,并最终给予民间文化和民间传说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坚实的经济保障。
摘要:以四川罗江县李调元民间传说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可知影响该民间传说传播的因素为:传播形态转化、媒介技术发展、社会意向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四川民间传说的传播模式,可呈现民间传说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可对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重在维持传说的历时传播,完善深层结构的转型,巩固经济基础建设,让表层结构的各个亚系统都得到正常发展,只有这样才可维持传播模式整体结构的正常有序运行。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87—04
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已成潮流,传统的中国文化亦受到一定程度的“西化”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寻根和维护,就成为了一项迫切任务。古往今来,巴蜀大地上以多种形式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它们是文化中的瑰宝。本文选取四川罗江县李调元民间传说为研究个案,以归结出四川民间传说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共性。李调元(1734~1802)是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诗人,四川罗江县人,他的生平故事以及流传下来的浩瀚巨著对四川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本研究从调查这一人物传说在当地的传播状况切入,分析影响传播过程的诸多因素,从而建构一个四川民间传说的传播模式,并对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
一、四川罗江县李调元民间传说传播状况
在罗江县的实地调查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三种研究方法,调查对象遍及各年龄段、各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既有当地的平民百姓,也有专门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调查的基本结论如下:
1 李调元民间传说的传播形态是转化发展的
民间文化学者刘守华先生曾将中国民间文学区分为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传播形态。在调查中可见,在现时流传的李调元传说故事中,这三种形态同时存在,但从历时传播的角度看,则是依循“原生态——再生态——新生态”的脉络转化发展的。
原生态即是存活于民众口头的传统民间传说。纵观李调元传说的历时发展,最初的传播形态就是乡野民众间的口耳相传。原生态传说是民间传说的生命主体,是其他传播形态的发展源头,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再生态是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实现民间传说的再现。就李调元传说来看,再生态又有两大形式:一是各种艺术文本形式,包括书籍等文字印刷媒介的传播,电视和电影等电子媒介的传播,戏曲、戏剧、说唱等曲艺形式的传播等等;二是依托文物的物质载体形式,最典型的就是李调元故居“醒园”和李调元纪念馆这两处建筑。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原生态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对民间传说再现,从而实现原生态传说向再生态传说的形态转化。
新生态是指在当代社会激荡下产生的新传说。李调元这种真实历史人物的民间传说,在当代社会中新产生的故事并不多,但这一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在有些文艺作品中,有些故事是经过制作者的个人想象杜撰的,有些是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附会到李调元身上的,这些“不真实成分”便带有制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印记,因此也可视为新生态的一种形式。又如罗江县的“调元文化节”,事实上也是近年来应当地文化建设需要而兴起的一个新节日,是民间传说与当代主流文化相契合的表现。
“原生态——再生态——新生态”的发展脉络虽是民间传说历时传播的一般规律,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形态的转换并非纯粹地单向发展,而是多种形态交错并行的。在循环回复的形态转换中,民间传说不断地推陈出新,多重传播形态交融并存,民间传说的体系也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2 当地媒介环境和现代媒介对传说的传播力度不够
据了解,当前罗江县的广播电视线路基本上已通达各个村落,电视成为当地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民众拥有状况、接触频度、方便程度上都很高;书籍、报纸、杂志等文字印刷媒介的使用则因调查对象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而有所不同;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介的使用因城乡差异而明显不同。
但是传播媒介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民间传说的传播也随之发达。调查显示,李调元民间传说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主要还是最原始的口耳相传,此外,选择电视、书籍、李调元故居或纪念馆这三项进行传播的人数也不少,但均未超过问卷总数的50%。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飞速发展对民间传说的传播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冲击因素。落后的媒介条件自然会导致乡村的信息闭塞,但同时却又是对当地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保护;先进媒介技术的使用,虽然拓宽了信息接收渠道,但这突如其来的海量信息,伴随着五彩斑斓的外来文化,对于古朴、单纯的乡村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典型的极具地域色彩的民间文化,在面对电视带来的更丰富多彩的节目时,也会显得单调和脆弱,人们会逐渐对外面的广阔世界充满好奇,而对早已熟知的本土传说失去兴趣。
从当前状况看,电视、书籍、纪念馆等都还没得到充分利用,尚未为李调元传说的传播和推广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当地民众对这几种媒介则抱有很高的期待。其中,电视是受众最欢迎、最乐于接受的传播媒介,大部分民众表示非常期待看到关于李调元的电视连续剧。此外,各种文字印刷媒介、民间表演媒介也有一定数量的潜在受众群体。
3 各种社会意向因素对民间传说传播有影响
李调元民间传说的传播发展还与诸多社会因素有重大关系。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尤其强调传播中的各种“社会意向因素”。李调元民间传说的流传存在如下几项重要的社会意向因素:
一是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民间传说作为一种文化成品,它是否能为当下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和容纳,如果能,它就能被记录下来并流传;如果不能,就被主流文化冷落和边缘化。二是媒介操纵者的行为。比如文字印刷媒介,这种媒介是掌握在识字人群手中的,他们是文字印刷媒介的操纵者,这些操纵者必须是熟知李调元民间传说并乐于去撰写的才能成为李调元传说的“职业编码者”;又如电视,电视节目的制作也需要“职业编码者”,而且节目的内容还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因此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电视媒介的操纵者。三是专家学者的介入,他们为李调元民间传说的收集和正本清源、挖掘传说的深层文化内涵、提升传说的文化和学术品位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为传说的长远流传奠定了基础。另外还有受众的选择、地方经济发展的驱使等等因素,不一而足,也影响着传说的流传。
二、民间传说传播模式建构
图1的传播模式是在李调元民间传说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建构而成的,主要呈现民间传说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模式的构成主要为:以四大媒介划分的四个历史分期,分别 为“口传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标示的三大发展脉络分别为:传说的形态转化过程、媒介技术和媒介情境的发展过程、社会意向因素的影响过程;以A、B、C、D四个方框表示逐渐增大的四个传播情境。
传播模式以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形式呈现各方面因素对李调元民间传说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都对民间传说的流传带来了重要影响,但是归根结底它们又都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矛盾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ation)认为,社会的整体就是一个“具有支配因素的综合整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体系中,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决定某种社会现象发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经济基础始终是一个“归根结底”的“支配因素”。据此可对本传播模式做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解析。
1 表层结构:并行不悖的三个亚系统
表层结构指的是传播模式中一目了然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三个亚系统即三大发展脉络各自所构成的三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根据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中对于诸矛盾“相对自主性”的强调,这三个亚系统之间是异质的、不同源的,它们具有各自相对自主的发展历程。三个亚系统相对于整个传播模式系统来说,是属于整体结构中的局部结构,整体结构对局部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而局部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则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2 深层结构:垂直作用的经济基础
相对于可见的表层结构,经济基础处于一个隐形的又至关重要的位置,它制约着表层结构中三大亚系统的发展程度,规定了表层结构的发展方向,在民间传说的历时流传中充当着一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从而构成了本传播模式中的深层结构。在本模式中,经济因素作为一个基础潜藏于三大亚系统中每个角落,它作为一个深层的隐形结构在左右着表层结构体系的发展。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不同,它对李调元民间传说历时传播的影响不在于直接掌控民间传说的流传命运,也不会直接作用于某个亚系统,而是通过影响整个表层结构,来改变民间传说的生命轨迹。
3 传播模式结构中的主体因素
历史不是一个无主体的结构。本传播模式中的传播者作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的主体因素一共出现了四次,表示在四个历史分期中都需要传播者的推动才能实现民间传说的传播和发展。其中,由于各个时期各种媒介的性质不同,掌握媒介的人群不同,民间传说的传播者也就不同。口传媒介时期,传播者可以是了解该民间传说的“所有人”;而到了文字印刷媒介或电子媒介时期,民间传说的传播者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介使用技能,才能成为“职业编码者”在这些新兴媒介上进行传播;网络媒介时期的到来,使新兴媒介的使用趋于平民化,拥有网络媒介的“所有人”又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了,这再次昭示着民间传说的全民传播时期的到来。传播者作为整个模式中的主体因素,是整个结构的承担者,是联结结构中各个亚系统的能动因素,是推动民间传说流传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传播模式对民间传说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
民间传说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许多民间传说正趋于消亡,民间传说的命运令人担忧。从本传播模式的结构分析中可看出,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重在维持传说的历时传播,因此需要建构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社会结构系统。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维持传播模式整体结构的正常有序运行,首先要完善深层结构的转型,巩固经济基础建设,进而让表层结构的各个亚系统都得到正常发展。
从表层结构来看,传说的传播需要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一是民间传说本身的内驱力,也即该传说固有的质量必须是优秀的,它有足够顽强的生命力支撑它在漫长的时空中完成各种传播形态的转化,并在各个不同时期彰显其价值和魅力;二是媒介技术力量的支持,包括各种媒介技术对民间传说的不同偏向性,以及不同媒介对传播情境的营造和改变;三是社会意向因素的推动,包括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受众的选择、专家学者的介入等等。三大决定因素都在左右着民间传说的流传,其中任一决定因素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一则民间传说在历史上消亡,而民间传说的长远流传则需要三股力量的“合力”作用。
再看深层结构的经济基础,作为最终决定民间传说历时传播的支配因素,它并不直接掌控民间传说的传播命运,而是通过影响表层结构而最终决定民间传说的兴衰。传说的流传固然需要经济力量的推动,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动民间传说的传播。一味强调发展经济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已证明了这一点。“从经济发展角度上讲,农耕社会的瓦解是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从文化发展角度上讲,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无穷的,相反要保护好人类的这份珍贵的遗产。但是,我们的现代化来得突然,缺乏文化准备,缺乏应对,也缺乏自我保护。”因此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尤其不是解决文化冲突和维护传统民间文化的唯一的可靠途径。
然而,经济基础的建设仍是至关重要的,缺乏经济保障的文化建设无异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应合理有序地带动上层文化的建设。在经济结构的支持下,民间传说的开发和保护还需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继而再从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资产,并最终给予民间文化和民间传说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坚实的经济保障。